讓歷史告訴未來
2024-10-06 04:46:59
作者: 岳南、楊仕
1995年10月中旬,我們又來到十三陵特區進行最後一次採訪。此時正是收穫的季節,田野里柿子紅得誘人,山坡上樹葉在秋霜的親吻中變得紅艷艷的,恰似少女羞澀的臉頰。置身於群山樹影的懷抱,面對大自然的旖旎風情,恍惚進入一個博大寬廣的大千境界。染色的樹林覆蓋了黃褐色的土地,升騰縹緲的霧氣,掩映著雄偉的紅牆和金紅色的琉璃殿宇,在激盪澎湃的霧海中若隱若現,時有時無。登上高大寬坦的寶城陵牆,頓感心胸豁然開朗,時間和空間在這裡凝固,忘卻了自己的存在如同步入世間仙境。美哉秋色,壯哉山陵!此情此景令人油然生發出百般思緒,千種情懷。浩浩乎天地,茫茫乎蒼生,匆匆歲月,逝者如斯。
天壽山下的長陵園風景
十三陵,真是一處世間難得的好地方,不愧為皇家聖土。在這塊古老神奇的土地上,疊刻著歷史與現實、過去與未來的印痕。每一座殿宇,每一座陵園,都是一部歷史的畫冊,國家民族的興亡盛衰,帝王將相的悲歡離合,黎民百姓的喜怒哀樂,都在這裡淋漓盡致地展示出來。這是一個濃縮的帝國,大明帝國近三百年歷史風情的總記錄。
穿越在這琉璃飛檐、蒼松翠柏組成的歷史畫廊里,我們的心情又分外沉重。一個曾經叱吒風雲、呼風喚雨、改天換地的帝國,終於走向了衰亡;散落在這一隅之地,令人不禁心懷愴然。除長、定、昭三陵尚存之外,其餘諸陵當年輝煌的殿宇、磅礴的明樓、宏偉的朱牆,已是殘破不堪,滿身瘡痍,容貌全非。歷史長河奔騰不息,漂蕩跳躍的浪花總會消失。一切事物來自自然,最後的結局也只能是重新回歸自然。這是永恆的真理。
黃昏隱去,夜幕降臨。我們穿行在陵區的鄉村採訪。陵區一片寂靜,漆黑的夜幕覆蓋了壯麗的殿宇和蒼鬱的松林。秋風吹過,樹葉飄零,在無垠的夜色中發出唰唰啦啦的聲響。這響聲使我們想起皇宮的鼓樂,萬曆無力的哀嘆,鄭貴妃痛苦的呻吟,張居正革新的訴說和憤怒的吶喊。
本章節來源於𝚋𝚊𝚗𝚡𝚒𝚊𝚋𝚊.𝚌𝚘𝚖
風越來越大,濃霧在山坳中升騰飄浮,前方一片迷濛。在蒼茫的山間小路上,如同走進遠古的歲月,整個身心都和歷史風雲融為一體。作為個體的人,已成為那段史詩中的一個符號。我們早已忘卻了自己的現實使命,似乎成為明帝國的一個士兵……李自成的馬蹄聲越來越清晰,努爾哈赤大軍盔甲刀槍的碰撞聲越發分明可辨。明帝國滅亡在即,歷史從此開始改寫。一種莫可名狀的悲哀充溢著我們的胸臆,使我們感到透不過氣來。
深夜,我們在定陵博物館投宿。儘管樓下現代化的電視正播放流行歌曲,但我們的心仍在歷史的長廊里徘徊。有人說,居庸關為蒙古高原通往北京的咽喉,天壽山則為北京北部的重要屏障。居庸關、天壽山與北京一存俱存,一亡俱亡,所以有人認為明帝國在軍事上失利於北京守御分兵太散,從而失去了防禦重點。因為天津要守,以保漕運、海運;通州要守,這是北京最重要的屯糧之地;涿州要守,這是北京南行的門戶;西山要守,這是北方通往北京的咽喉;天壽山要守,這是北京的北部屏障,又是祖陵所在地;加之京師九門要守,皇宮要守,處處分兵,其結果為合兵來犯者擊破,故遭敗北。
實際上,明帝國的滅亡,不在軍事上的失利,而在政治制度的衰落和頹喪。居庸關、十三陵與北京也非一亡俱亡。正統十四年(1449年)「土木之變」後,大軍從紫荊關進入天壽山,焚長、獻二陵。雖抵北京城下,但北京未克。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庚戌之變」,俺答汗大軍自古北口進入,犯十三陵,北京依然固守……當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其君臣百姓的行動全被一種簡單粗淺和僵死的傳統觀念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統一性和原則性時,無論皇帝勵精圖治還是庸庸碌碌,首輔獨裁還是八面玲瓏,高級將領富於創造還是苟且偷安,文官集團清正廉潔還是徇私舞弊,最後的結果,只能是不分善惡,難辨是非,個人無所建樹,國家更談不上興旺發達。「國法不行而人心去也」,明帝國的滅亡乃必然。
經過一夜痛苦的沉思,我們拖著疲憊的身體在旭日東升中隨著昂奮的人流走進定陵地下玄宮。這是明帝國向後人敞開的第一本百科全書。陰森、神秘、恐怖、蒼涼、輝煌、熱烈、悲壯……各種情緒召喚著我們去尋究這個已經消失了的帝國之謎,去一睹帝國主人昔日的風采英姿。可惜的是他卻早已灰飛煙滅,無法見到了。不甘心的遊客用指甲在朱漆的棺槨上用力摳挖,致使棺槨露出一個個白色的深窩,不知道是出於好奇,還是發泄心中的憤懣,或是兩者俱在其中。
趙其昌在明定陵發掘五十周年紀念會上發表演講,呼籲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人士要重視文物保護
對發掘這座皇陵的得失,現在做出結論恐怕還為時過早。但它留下的諸多事實,又不能不令我們靜心反思。歷史中確有屬於未來的東西。
兩千多年前,阿房宮和秦始皇陵相繼升起沖天烈焰;兩千多年後,明定陵園內又燃起了大火。悲劇總是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不斷地上演,中國的文明幾經興衰沉浮,變得殘缺不全,給後人留下了許多無法彌補的遺憾。我們最早地擁有了火藥,卻不能有效地保衛國家,而備受洋槍炮艦的襲擊。我們擁有燦爛的敦煌瑰寶,卻眼看著外國人一車車運走。直至今天,尚有人不惜一切代價,將祖國珍寶偷運出境,以牟取暴利。在世界的每一家博物館裡,幾乎都有中國的文物,而我們卻很少有外國文物的收藏與展出。破壞與出賣,幾乎形成一個獨特的文化怪圈,困惑著我們的身心。不知何時才能衝破這個怪圈,重新認識和保護我們的文明,並以熱情與責任構築起民族文化的大廈,使這個五千年文明古國再展昔日的蓋世雄風。
紀伯倫說過:「當你們中間有人跌倒的時候,他是為後面的人而跌倒,是一塊絆腳石的警告。」這極富哲理的箴言,對定陵的發掘和今天的我們,都是一個深刻的啟示。
失去的,永不再有。
現存的,應該珍視。
讓我們肩負起中華五千年的古老文明,同我們的祖國一同走向二十一世紀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