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草寺與人形燒

2024-10-09 01:40:55 作者: 西嶺雪

  淺草寺又叫作雷門觀音寺,相傳始建於公元628年,跟我國大唐同一時代。這是東京最古老也是最著名的寺廟,東京游的必去之地。

  然而這趟觀光真正吸引我的其實是從雷門到寶藏門之間的這段仲見世老街,街兩邊是鱗次櫛比的商店,上方則很人性化地搭起透明頂,讓我想起南非的賭城。

  仲見世是一條真正的老街,據說它的興起是因為德川家康開創江戶幕府後,將淺草寺指定為幕府的祈願地,於是上行下效,前往淺草朝拜的人越來越多,商業街隨之興起。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七世紀,有一千多年的繁花浮蕊可尋味。

  不過,街上真正稱得上是傳統老店的卻並不多,跟店家略微交談幾句就會發現,即使那些以土著自居的店面,也最多只有一二百年的歷史。至於商品,則跟世界上任何一個熱門景點的旅遊街差不多,可以用八個字形容:琳琅滿目,包羅萬千。

  或寬或窄的和服帶子、龜甲雕刻的梳子、彩漆鑲鑽的發卡、號稱百年老店的風味水果糖、色彩斑斕的和紙、面具、碗碟,還有傳統的日式木屐、草履,以及拜神的種種用具,真是衣、食、住、行,面面俱到啊。

  

  佛像與玩偶相對而哂,雨傘同風箏競媚斗妍,古老的江戶燈籠與趣致的招財貓拱手對揖,還有那不可不嘗現做現吃的各式傳統小吃,如米果仙貝、煎餅、葛餅、羊羹、紅梅燒等,真令人口液生津。

  最具特色的要屬淺草偶形燒,堪稱是街上人氣最旺的商品NO。1。那是一種傳統糕點,把麵食燒製成人臉形狀,很耐飢,但感覺多少有點怪怪的,好像把一個個人頭吃進了肚子裡似的。我吃的時候著實有點糾結,不知道從哪裡下嘴好……

  記得小時候常吃一種動物餅乾,就是把小餅乾做成各種動物形狀,但那是一種趣味,吃的時候仿佛做遊戲,總是選擇再三:先吃一隻小兔子吧,不,還是小狗更可愛,啊,要是吃一整隻牛,會不會撐壞呢?雖然每塊餅乾的大小其實都差不多,用料也完全一樣,但總是覺得小鳥餅乾會比較零碎些,而豬呀牛呀則比較耐飽。

  好玩的是,日本的旅遊商品有兩大優點:一是無論景區商場還是超市,同類貨品都是明碼實價,並且價格統一,不會像國內那樣,需要貨比三家討價還價才能確定自己不吃虧;二是很多商品是地區限定,京都的只能在京都買,大阪的只能在大阪買到,所以當你看中了某件已經註明是某地限定的商品時,就不必猶豫要不要等到行程最後的時候才來購買了。

  不過即使如此,因為和果子這種食物的保質期短,也仍要留到回國前才買。日本是個講究形式和包裝的國家,那些食品的包裝紙都顏色艷麗,構圖優美,看到盒子就讓人有購買慾;有些會在紙盒表面做出鏤空,露出裡面形狀各異的果物。據說,浮世繪的最早傳世,就是因為一張包裝紙——19世紀初的一位荷蘭商人,在從日本購買的瓷器上剝下來的層層包裝紙上,發現了色彩艷麗線條優美的浮世繪圖案,不禁為之驚艷。於是刻意搜尋類似的畫紙,大量收購,並舉辦了一次私人展覽,頓時令整個歐洲畫壇為之震動,並對莫奈、梵谷等一批歐洲畫家產生了強烈的衝擊與影響。

  「浮世」一詞,源自佛教語,意思是五蘊皆苦,諸法皆空,世間的一切繁華都是虛無的,浮誇的,不如放縱。圖畫的題材多以歌舞伎和宴會生活為主,張揚「人生苦短,及時行樂」,因此稱為「浮世繪」。

  在我穿行在浮世繁花間,舉棋不定地挑選著不同包裝的和果子時,老闆娘一直指著一盒果子說:「磨嘰磨嘰。」我一愣,多麼熟悉的名詞啊。這種台灣人稱為「麻薯」的零食,我在小時候經常吃,糯米麵裹著豆沙餡,在大連的方言裡就叫作「磨嘰」,但我一直不知道是哪兩個字,又為什麼會取這麼怪的名字。今天才發現,原來這是個音譯詞,從日本來的。

  不僅是「磨嘰」,還有我們從小穿的「嘎達板兒」,分明也是舶來品,根本就是木屐的變裝嘛。

  這樣子一路買一路吃一路東張西望胡思亂想,長長的仲見世路一下子就走完了,來到大名鼎鼎的淺草寺前。

  寺里供奉的是觀世音菩薩,同中國很多廟宇一樣,禁止拍照。每年新春時,這裡與明治神宮,是日本人祈福參詣最喜歡去的兩大勝地。

  令人感慨的,是觀音殿旁不遠處就是淺草神社,門口也正寫著「七五三祭受付中」。日本的神社竟與佛寺比肩而立,讓我多少有些驚訝。

  後來知道,淺草寺的起源是有兩個打魚的兄弟從海中撈到了一座觀音像,供奉於此,故修此寺;而當地居民為了紀念這對兄弟,便又在旁邊建起淺草神社。

  神社與寺廟,信仰與宗教,如此和諧地比鄰而居,倒真是令人敬重的。

  日本人在宗教信仰上是個相當寬容的民族。佛教是舶來品,日本的本土崇拜是神道。然而對於什麼是「神道」,許多日本人自己也說不清楚,大意就是自然崇拜,無處不神,無物不神。

  他們相信所有的器物,諸如鍋碗水桶、衾枕著物甚至掃帚畚箕等,只要過了一百年,就會有一種生物精氣,會擁有靈魂;而用到九十九年又扔掉了,就會有「怨念」,會產生「付喪神」,做些不好的事出來嚇人、捉弄人。

  尤其是貼身的衣著和佩物等,因為沾了人氣,若是用到近一百年時被拋棄了,怨氣就會更重。諸如武士的刀,藝伎的扇子,能人的面具,因為切合主人的身份,肌膚相親,特別容易成靈,忌諱也更多。

  與中國人的「敬鬼神而遠之」,「子不語怪力亂神」相反,他們很喜歡說神道異,甚至把鬼神當作很親切的存在。不但所有的節日都被稱為「祭」,而且所有的物什都有機會變成「妖」。尤其是鏡子,更是與人面面相覷,喜怒相隨。日本人相信鏡子可以照見女人的靈魂,配合主人的心思,做出不可思議的事。古時的銅鏡,有很多會在鏡子的背面鏨一個漢字的「魂」字,足見其神秘詭異。

  好事的年輕人間,盛行著「筆仙」、「碟仙」或者「鏡仙」的遊戲。據說女子對著鏡子梳頭,正三下反三下,就會看到鏡中出現一個女人的影子,與你有問有答,還能為你所用;而當你不想再見到她,或者她不幫你反而有害於你的時候,只要打破那面鏡子,就可以把「鏡仙」送走了。

  而之所以女人比男人更容易在鏡中見鬼,不僅是因為男人陽氣重,而鏡子是陰寒的東西,還因為男人沒有女人那麼自戀,沒有女人對鏡子那種眷戀的全情投入的心緒,不合作,便不會受其害。

  其實,對任何事物溺愛至深,都會反受其害,又豈止是鏡子呢?

  走在眾多的百年老店和人形燒之間,想著那些關於「執念」和「浮世」的故事,忽然覺得周圍的氣息都不一樣了。如果那些老店真的已傳百年,其間不知多少物事成了妖成了神?而倘若鏡子照見人形便可攝魂,那吃下肚子的人形燒又當何論?

  「無掛礙故,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因戀物而生的恐懼心,究其實,終是因為不舍而生殘念啊。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