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淒清 凹晶館聯詩悲寂寞》
2024-10-06 00:49:23
作者: 西嶺雪
空門內外的妙玉與黛玉
庚辰本在妙玉之名出現後,曾批「妙玉世外人也」;而妙玉在給寶玉祝壽的帖子上,又為自己下款「檻外人」——她非但僧不僧,俗不俗,尼不尼,道不道。甚至是人不人,仙不仙,男不男,女不女的,根本就不能拿世俗化的標準來衡量,來要求。
全書八十回,妙玉只有五次出場,三次暗出,兩次正出。
請記住𝔟𝔞𝔫𝔵𝔦𝔞𝔟𝔞.𝔠𝔬𝔪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第一次出名是暗出,見於第十八回《林黛玉誤剪繡香囊 賈元春歸省慶元宵》。其時寶玉剛自大觀園題額回來,因將隨身佩件賞了小廝們,引起黛玉誤會,以為他將自己送的荷包也送人了,便賭氣鉸了正替寶玉做著的一隻香袋。兩人口角一回,到底還是由寶玉百般賠情哄轉回來,然後一同往王夫人房中來了——
此時王夫人那邊熱鬧非常……又有林之孝家的來回:「採訪聘買的十個小尼姑、小道姑都有了,連新作的二十分道袍也有了。外有一個帶髮修行的,本是蘇州人氏,祖上也是讀書仕宦之家。因生了這位姑娘自小多病,買了許多替身兒皆不中用,到底這位姑娘親自入了空門,方才好了,所以帶髮修行,今年才十八歲,法名妙玉。如今父母俱已亡故,身邊只有兩個老嬤嬤,一個小丫頭伏侍。文墨也極通,經文也不用學了,模樣兒又極好。因聽見長安都中有觀音遺蹟並貝葉遺文,去歲隨了師父上來,現在西門外牟尼院住著。他師父極精演先天神數,於去冬圓寂了。妙玉本欲扶靈回鄉的,他師父臨寂遺言,說他『衣食起居不宜回鄉,在此靜居,後來自有你的結果』。所以他竟未回鄉。」王夫人不等回完,便說:「既這樣,我們何不接了他來。」林之孝家的回道:「請他,他說:『侯門公府,必以貴勢壓人,我再不去的。』」王夫人道:「他既是官宦小姐,自然驕傲些,就下個帖子請他何妨。」林之孝家的答應了出去,命書啟相公寫請帖去請妙玉。次日遣人備車轎去接等後話,暫且擱過,此時不能表白。
本是蘇州人氏,讀書仕宦之家,自小多病,父母雙亡,孤身投在賈府,心性高潔驕傲,模樣也極好,文墨又極通——凡此種種,像不像佛門裡的林黛玉?
黛玉三歲時,有個癩頭和尚要化她出家,倘若當時林如海允了,黛玉也就成了第二個妙玉。由此可見,妙玉與黛玉實為一個人,這也就是妙玉之所以名「玉」的真實用意。
庚辰本在妙玉之名出現後,有硃筆眉批:「妙玉世外人也,故筆筆帶寫,妙極妥極!畸笏。」「世外人」三字,為妙玉一言定評。
妙玉第二次出場是明出,第四十一回《攏翠庵茶品梅花雪》,是惟一一次以「攏翠庵」代替妙玉之名入回目,可見此回乃是「妙玉正傳」。
她既講究茶器,又區分煎茶之水,且因真正好茶須講究火候水溫,遂連煽火亦不用侍兒動手,而是親自「向風爐上扇滾了水,另泡一壺茶。」可見這體己茶之尊貴。
同樣一杯茶,劉姥姥是牛嚼牡丹,故而黛玉封其為「母蝗蟲」;而寶玉則「賞讚不絕」,故妙玉會引為知己,恭祝芳辰。
後人解讀妙玉時,往往拿她用自己的杯子給寶玉喝茶這件事津津樂道,卻往往忽略了黛玉坐在妙玉的蒲團上——如果寶玉用了妙玉的杯子,就代表間接接吻;那黛玉坐了妙玉的蒲團,豈非成了直接上床?
退一萬步說,既便妙玉真是暗戀著寶玉,作為一個清高的女尼,也決不會借著茶杯向寶玉當眾調情這樣低級。我倒認為這恰恰證明了妙玉對寶玉的感情是坦蕩純粹,毫無曖昧的。她與黛玉都是冰雪聰明的人,不會看不出黛玉與寶玉之間的情愫,決不會當了釵黛二人的面泄露春心;同樣的,黛玉不僅敏感,而且好妒,曾為了寶釵、湘雲不止一次地同寶玉鬧彆扭,如果妙玉別有私心,她又豈會無知無聞?以她的性子,早就出言諷刺了,難道還會反過來被妙玉排揎了一句「大俗人」都要啞忍嗎?
——這個「俗」,乃是對應「世外人」而言。
脂批曾有「釵黛一體」之說,而這回中,實可謂「三玉一體」。
妙玉乃是「世外之黛玉」,黛玉則是那個「俗世的妙玉」罷了。
妙玉第三次出場仍是暗出,乃見於第四十九、五十回的「踏雪尋梅」。
這兩回中從頭到尾妙玉並沒有現身,只是李紈之口點出:「我才看見攏翠庵的紅梅有趣,我要折一枝來插瓶。可厭妙玉為人,我不理他。如今罰你去取一枝來。」遙遞一招,明白提起攏翠庵的妙玉與紅梅來。
寶玉吃了杯酒,冒雪而去,李紈命人好好跟著,黛玉忙攔說:「不必,有了人反不得了。」
——不使人跟著,這從側面補充了李紈所說「可厭妙玉為人」,另一面卻也寫出了黛玉對寶玉和妙玉的信任、相知與體貼——不僅體貼寶玉,也體貼妙玉,存心讓他二人單獨相處。
三個人都是玉,原不分彼此,相知相契。因此那麼愛吃醋的黛玉卻偏偏對妙玉最大方,最體貼;而那麼孤傲冷僻的妙玉也獨獨對寶玉另眼相看,不但允其所請,且送了園中每人一枝梅花。
妙玉的第四次出場在第六十三回《壽怡紅群芳開夜宴》,妙玉給寶玉送帖子,「檻外人妙玉恭肅遙叩芳辰」。寶玉拿到後,因不知回什麼字樣好,想去問黛玉,卻半路遇見邢岫煙,被打斷了。這次妙玉和黛玉兩個都是暗出。
寶玉明知黛玉素向敏感多疑,卻在接到妙玉拜帖的第一時間,只想到要拿去與黛玉商量如何回復,豈非也是知道妙玉的心無邪、黛玉的不設防?
因為妙玉身為出家人卻記在著寶玉的生日且遞了拜壽帖子,這就又給了「暗戀」猜想的人以實證。但若聯繫全書來看,這一回《壽怡紅群芳開夜宴 死金丹獨艷理親喪》是典型的分水嶺,非但一生辰一死期,而且占花名全是讖語。當此之際,「檻外人」妙玉冷眼旁觀,這句「遙叩芳辰」豈無暗示呢?這就像黛玉吟詩「冷月葬花魂」,妙玉現身打斷一樣,等於明明白白地點出:「壽怡紅」之夜,乃是怡紅院最後的歡會,從此良辰不再了。
岫煙說妙玉「竟是生成這等妄誕詭僻」,寶玉忙道:「他原不在這些人中算,他原是世人意外之人。」——真真是懂得妙玉之人!
此前寶玉悟禪機時,曾續了一段《莊子》;黛玉看後批詩道:「無端弄筆是何人?作踐南華《莊子因》。」此處則借岫煙轉述說妙玉「常贊文是莊子的好,故又或稱為『畸人』。」——三塊玉從不曾就《莊子》討論過一句,卻遙遙相知,趣味相投。所謂知音者,莫過於此。
故而才會有寶玉看到帖子「直跳了起來」,鄭重相待;之後又親自投帖至攏翠庵,更見尊重。既便如此,也並沒藉機求機,只隔門縫兒投進去便回來了,可見坦蕩。
偏偏局外人喜歡無事自擾,將一段人世間最純潔的知己之情庸俗地理解作曖昧、暗戀、尼姑思凡,真真褻瀆了妙玉。在她的心裡,不但沒有僧俗之別,甚至沒有男女之分,你可以說她放誕詭僻,亦可以說她特立獨行,卻不能說她口是心非,她是檻外人,不受任何戒條限制,也不被任何情感羈絆的,這正是最高貴的知己情!
妙玉的第五次也是最後一次出場,是終於再一次正面現身,見於第七十六回《凹晶館聯詩悲寂寞》。中秋本是團圓佳節,然而大觀園的這次中秋夜宴卻寫得不勝淒清。黛玉和湘雲兩個人更是走開去獨自聯詩,在黛玉剛說出「冷月葬花魂」這句讖語時,妙玉忽然現身出來,說:「好詩,好詩,果然太悲涼了。不必再往下聯,若底下只這樣去,反不顯這兩句了,倒覺得堆砌牽強。」
——偏偏在如此關鍵的時候打斷,更加重了讖語的力量。這讓我懷疑,黛玉「冷月葬花魂」之際,妙玉極可能會在場見證,並且,那就是黛玉與妙玉的下一次也是最後一次交集了。
接著,妙玉再次請黛玉去攏翠庵喝茶,這次的陪客,從寶釵變了湘雲,而寶玉則缺席了。
三人遂一同來至櫳翠庵中……(妙玉)自取了筆硯紙墨出來,將方才的詩命他二人念著,遂從頭寫出來。黛玉見他今日十分高興,便笑道:「從來沒見你這樣高興。我也不敢唐突請教,這還可以見教否?若不堪時,便就燒了;若或可政,即請改正改正。」妙玉笑道:「也不敢妄加評贊。只是這才有了二十二韻。我意思想著你二位警句已出,再若續時,恐後力不加。我竟要續貂,又恐有玷。」黛玉從沒見妙玉作過詩,今見他高興如此,忙說:「果然如此,我們的雖不好,亦可以帶好了。」妙玉道:「如今收結,到底還該歸到本來面目上去。若只管丟了真情真事且去搜奇撿怪,一則失了咱們的閨閣面目,二則也與題目無涉了。」二人皆道極是。妙玉遂提筆一揮而就,遞與他二人道:「休要見笑。依我必須如此,方翻轉過來,雖前頭有淒楚之句,亦無甚礙了。」
黛玉向來是自恃詩才的,元春省親宴上,因未能展才還十分鬱悶,然而見了妙玉,卻恭敬謙遜異常,竟說起客氣話來了,又是「我也不敢唐突請教,這還可以見教否?若不堪時,便就燒了。」又是「果然如此,我們的雖不好,亦可以帶好了。」見了詩,又與湘雲兩個連連稱賞,說:「可見我們天天是舍近而求遠。現有這樣詩仙在此,卻天天去紙上談兵。」
——兩玉竟相知相敬如此!
最令人感慨的是妙玉的心境。雖則少年出家,實非己願,身在禪林而未能忘情,仲秋月圓,家家團聚,她也忍不住獨行獨止,賞月嘆玩。偶逢黛玉湘雲,便邀至自己庵中飲茶,小聚清歡,臨行又送出大門,直望著走遠了才關門。殷殷之情,令人動容。
再聽她口口聲聲說著「咱們的閨閣面目」,可見內心中分明還當自己是和黛玉湘雲一樣的侯門小姐,並沒有真正接受出家人的身份。
樹欲靜而風不止,自是悲劇根源;而若樹本身未曾靜定,還要置身風雨飄搖之中,更當如何呢?
妙玉五次出場,有意無意,都和黛玉有所牽扯。兩人一個在檻外,一個在門裡,如花照水,如月投波。因此妙玉會笑黛玉是個「大俗人」,而黛玉反贊妙玉是位「詩仙」。
但是,入了空門的,是否就真的能空不見世,潔不染塵了呢?
妙玉的判詞中說她「欲潔何曾潔,雲空未必空。」可見枉自清高,卻終是塵網難逃,「可憐金玉質,終陷淖泥中。」而她最喜歡的一句話原是:「縱有千年鐵門檻,終須一個土饅頭」。這是否意味著,將來有一天,她會與鐵檻寺或饅頭庵發生交集呢?
《王熙鳳弄權鐵檻寺》一回讓我們知道,佛門絕非淨地,一樣布滿了陰謀鑽營,貪利忘義,枉斷人命。將來賈家事敗,攏翠庵自然不能獨存,妙玉只是外請的尼姑,又是出家人,並非賈家親友,或許可以不入官非,但也要被迫離開攏翠庵,那麼最可能投身的地方是哪裡呢?也許就是鐵檻寺或水月庵了。
然而鐵檻寺里曾有賈芹這樣的敗家子兒管月錢,饅頭庵又有淨虛師太這樣的黑心住持,後來智通還拐了芳官兒去做活,都不是什麼良善之地。倘若妙玉淪落至此,那孤潔高傲的性情必定「世難容」,再若被淨虛這個廣結權貴惟利是圖的老尼陷害,可就難逃污淖了。
可嘆書中說林黛玉一向「清高自許,目無下塵」,而她最終的命運雖未見到,卻可知是求仁得仁,淚盡而死,「質本潔來還潔去,不教污淖陷渠溝」;而那妙玉卻「好高人愈妒,過潔世同嫌」,難逃災劫,「風塵骯髒違心愿,好一似無瑕白玉遭泥陷」。
兩個人的命運,再次顛倒了個過兒,互為投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