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地為牢

2024-10-05 15:19:55 作者: 尹劍翔

  中國自古就有一個成語,叫做「畫地為牢」!這個就體現了我們的一種文明的監獄文化,這種文化代表著什麼意義呢?

  在我們中國的古代,距今兩千多年的奴隸制時期,當時刑罰野蠻,肉刑適用廣泛,但就是在這樣一個野蠻的時代,卻產生了世界上最文明的監獄制度。

  這項監獄制度幾千年來深深地印在了中國文化的土壤里,一個成語高度地概括了它,那就是「畫地為牢」。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𝔟𝔞𝔫𝔵𝔦𝔞𝔟𝔞.𝔠𝔬𝔪

  相傳上古時刑律寬緩,人們都很自律,道德高尚,如果有人犯了錯誤,就在地上畫個圈把他限制住以示懲罰,即使這樣,哪怕他身邊空無一人,他也決不會提前走出圈子半步。

  據說,畫地為牢是上古四聖之一的皋陶發明的,咱們之前的節目提過,他是舜帝執政時期的士師,即司法長官。

  皋陶在掌管司法時,「劃地為牢」成為最初監管犯罪之人的囚禁場所,我國從此有了監獄。從此,「皋陶造獄,劃地為牢」正式流傳下來,而造獄的先驅皋陶,則被尊為獄神,被全國上下多數監獄立為自己的神靈。

  但真正將「畫地為牢」發揚光大的,是孔子所推崇的周文王。

  《封神演義》第二十三回:「文王曰:『武吉既打死王相,理當抵命。』隨即就在南門畫地為牢,豎木為吏,將武吉禁於此間。」原因是打柴的武吉到西岐城賣柴。在南門,正趕上文王車駕路過。由於市井道窄,將柴擔換肩時不知塌了一頭,翻轉扁擔時把守門的軍士王相打死,被捉來見文王。

  文王說:「武吉既打死王相,理當抵命。」命在南門地上畫個圈做牢房,豎了根木頭做獄吏,將武吉關起來。三天後,大夫散宜生路過南門,見武吉悲聲痛哭,問他:「殺人償命,理所當然。你哭什麼?」武吉說:「家有七旬老母,孤身無人照顧,怕被餓死!」散宜生入城進見文王,說:「不如先放武吉回家,等他辦完贍養母親的後事,再來抵命。不知如何?」文王准許,就讓武吉回家去了。文王是明君,把武吉畫圈囚禁是因為武吉誤殺了人,文王是賢君,允許武吉先贍養母親然後償命。這也是我們最熟悉的典故了。

  雖說是小說演義,但也取材自真實的故事,這種用高尚的道德,約束犯人的自由,然犯人心甘情願地呆在畫的一個「小圈圈」里,沒有任何強制的行為拘束,真可謂是世界上最文明的監獄制度了。

  這項舉措在民間影響巨大,衍生出無數的說法。在古典四大名著《西遊記》第五十回就描述了孫悟空給唐僧畫地為牢的故事:「古人劃地為牢,他將棍子劃了圈兒,強似劃地為牢,假如有虎狼妖獸來時,如何擋得他住?」

  歷史上有周文王「劃地為牢」的傳說,犯了法的人還能夠在給他畫的圈圈裡老老實實的服刑,那是一個多麼理想的文明國度。

  「畫地為牢」雖然美好,但是是建立在聖人高尚的道德感化下地產物,是不能推廣成為國家的制度的,這是不適應當下中國法治現狀的超前舉措,但仍然需要我們在將來去努力實現。

  國家產生之後,作為國家機器的一部分,監獄也產生了,就不再是畫地為牢的形式了。

  最初沒有監獄這個名字,夏朝叫夏台,是中央監獄的名稱,一般叫「圜(huan,四聲)土」。商朝監獄叫「游里」,還叫「圉」(yu,三聲),是甲骨文中出現的一個字,意思就是「獄」。周朝時也叫「圜」或者「囹圄」。

  有個詞叫做身陷囹圄,意思就是坐牢了,就是這麼來的。

  周朝的監獄圜土中關押的犯人,要在監督下進行勞動,如果能改過自新的,重罪三年後釋放,中罪兩年後釋放,輕罪一年釋放。但是釋放後三年內不能被當平民對待。

  到了春秋戰國時代,監獄的規模已經擴大了很多,此時的監獄名稱也有了變化,叫做「圄」。到秦朝時,因為法律嚴酷,犯罪的人增多,所以監獄也比以前增加許多,郡縣基本上都有監獄。同時,為了適應需要,秦律的《囚律》中有了監獄管理方面的詳細規定。

  監獄從漢朝開始稱為「獄」,漢朝的監獄更多更濫,除了中央監獄即廷尉獄外,還有各個官府自行設置的監獄。此時的監獄還有很多其他的名字,如內宮、居室、保宮和請室等。地方上的郡縣也都有自己的監獄,當時全國共有兩千多所監獄。南北朝時的監獄體制基本上繼承了漢朝體制,但北朝除了監獄外,還挖地為獄,叫做地牢。

  1994年12月20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11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監獄法》,同日頒布實施,標誌著監獄制度揭開了新的篇章。

  《監獄法》第三條規定:「監獄對罪犯實行懲罰和改造相結合,教育和勞動相結合的原則,將罪犯改造成為守法公民。」

  大家看,監獄其實不應該是個陰森恐怖的地方,而應該是一個讓罪犯從思想上能夠改造成正常人的地方。

  我們對於罪犯的尊重和理解,是我們建設文明監獄的一種表現,也許有一天,我們的社會也能做到畫地為牢,充分人性化,這就是我們司法的進步了。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