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軍愛民情深意長
2024-10-08 18:04:06
作者: 羅鳴
民是水,軍是魚。邊關水好,魚兒暢遊,軍民魚水情深。
我從軍校畢業,來到亞東邊防某部工作了3年,曾耳聞目睹一件件「軍愛民、民擁軍」的動人故事——
我的直接領導張貴榮,自稱張老兵,先我而入此地。張在我們新兵面前喜歡常憶當年:那時我還是一個新兵,當時我們連隊住在阿桑村,沒有營房,借住在藏族老鄉的家裡。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𝚋𝚊𝚗𝚡𝚒𝚊𝚋𝚊.𝚌𝚘𝚖
「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的歌兒天天傳唱。官兵把房東當作自己的家。出操、訓練歸來一進門,就操起掃帚打掃衛生,擔水劈柴,燒火煮飯。
記得一天,一個藏族牧民慌忙跑到營房比手畫腳,嘀嘀咕咕說了一大通,講的是藏語聽不懂,藏族老鄉就拿起槍,拉著「金珠馬米」往山上跑。
連長大概聽懂了,他對戰友們說「有情況」。他操起口哨「唧唧唧——」吹起了緊急集合號。他打頭,我們緊跟其後……
我們隨牧民跑到後山看見地上血跡斑斑,一群羊立地嗷嗷驚叫。這時我們才真的明白了:羊群遭到了野狼。
此事雖小,卻引起了連隊的高度重視。連隊住在藏族地區,不懂他們的言語,無疑給工作帶來障礙,若一旦「有情況」怎能軍民聯防?因此,我們橫下一條心:學藏語。
我與張老兵共事3年,張不時講幾句藏語,教我們學一學。但我們不肯用心。因為這時的藏族牧民青年都能講漢語了。
我到亞東後,張老兵常常訓導我們,要尊重藏族的風俗習慣,否則要吃苦頭。後來我才明白張老兵在當新兵時,一天偷偷爬到駐地後山偷看「天葬」,並扔石塊驚飛了「神鷹」,這下犯了紀律,挨了處分不說,還關過禁閉3天,寫了一份長長的檢討書,通報了部隊。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繩索。
一次,我們上山巡邏歸營,路見「經幡」飄飛,煙霧裊裊,不少藏族群眾正在進行「佛事」活動。
見狀,領頭的張老兵帶著我們繞道涉河而過。我說不值,為此,我們吵了一架。
張老兵當時說的話我還記憶猶新:「遵守民族政策,尊敬藏族風俗習慣,是部隊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生長的土壤。」
今天,我懂了。
尊老愛幼,是亞東駐軍的優良傳統。
智力助民,是部隊用心投入的目標。
邊巴從西藏郵電學校畢業,回到亞東工作後,就立即來到軍營,特別制了一面繡有「金珠馬米育新人」的錦旗舉過頭頂,像獻哈達一樣奉送給幫助過他求學的三連官兵。
邊巴怎能忘記,上小學時要經過亞東河,夏天河水猛漲,浮橋淹沒,是三連的解放軍叔叔等候那裡把他背過河的;冬天,河水結冰,他們就在前面探路引送過河。
還有,邊巴小學畢業時家裡生活困難,輟學放羊,又是解放軍叔叔送去錢糧,還有衣物,供他繼續讀書。
後來邊巴主動申請,當了一名投遞員,擔負為邊防軍人,特別是他長期為乃堆拉等山口,運送書信報刊的郵件工作,以此答謝解放軍叔叔曾經對他的幫助。
亞東縣的教育事業在西藏迅猛發展,走在全區前列,這與駐軍部隊捐款助學有著緊密關係。他們幫助當地建校,購買教具、娛樂器材,派戰士到校任教師,支援地方的教學工作。
畢業於中央民族學院的央金深有感觸地說:「如果沒有解放軍的幫助,我們藏族青年哪能到北京上大學啊。」
一日,一個對佛頂禮膜拜的藏族阿旺,從偏遠的牧區一路磕著長頭,用虔誠的頭顱碰擊山路,用身體丈量土地。他磕了3天3夜的長頭,好不容易磕到了「佛祖」聖地——嘎舉寺的半山腰中,卻一頭栽下滾到山腰,奄奄一息再也爬不起來……
當阿旺甦醒之後,第一眼看見的「佛祖」——頭戴軍帽的人。他感激流涕地說:「金珠馬米才是我的救命恩人。」
當阿旺恢復健康離開部隊衛生隊時,他又虔誠地給心中的「佛」磕了3個響頭——那是對著人民子弟兵。
亞東縣當年只有一個醫院,設備簡陋,醫療條件差,足以證明了這裡缺醫少藥。
駐軍衛生隊專設「愛民病房」,長期義務為當地百姓防病看病、送藥治病,還為地方舉辦衛生員培訓班。藏族群眾感慨地說:「有病不靠神醫治,金珠馬米勝神仙」。
幫助藏族群眾脫貧致富,子弟兵責無旁貸,一馬當先。
這是冬日的下午,亞東縣武裝部部長徐友仁,像平常一樣下鄉檢查民兵工作。徐部長走到吉汝村藏族民兵達娃家中吃驚:一個窩棚的土堆上,蜷縮著5個大小不等的孩子,衣衫襤褸,寒抖戰慄,孩子見「本布拉」(意為幹部)步入家門轟地爬起,睜著圓鼓鼓的眼睛向他要吃……
徐部長踉蹌而出達娃家門,對達娃狠狠地剋了一頓。隨即,他就帶著糧食、衣物送到了達娃家。
「這不是辦法!」徐部長在部務會上聲淚俱下:「我們必須行動起來,幫助藏族群眾儘快脫貧致富。」
說干就干。徐部長率領人武部官兵,幫助達娃開荒種地,又買來蘋果樹苗栽在山坡谷地,併到縣銀行幫助達娃代購了一台手扶拖拉機,還送達娃到部隊學駕駛拖拉機技術……
幾年過去了,達娃被邀請到日喀則,參加地區舉辦的「脫貧致富先代會」,他在大會上發言的題目叫《我的致富軍師》,這是專有所指。
昔日的藏族邊民同落後,貧困聯繫在一起。子弟兵進駐這片土地後,幫助藏族老鄉建設家園、發展生產,使藏族群眾的生活日趨向上。特別是縣政府所在地下司馬鎮,老百姓過上了安定富裕的生活。他們真心地說:「現在我們富裕了,一靠黨的政策好,二靠金珠馬米來幫助。」這話說在了點子上。
搶險救災,子弟兵立馬當先。那年亞東遇到特大雪災,群眾生命財產危在旦夕。
哪裡有險情,哪裡就有解放軍沖在前面的身影。
堆納鄉災情嚴重,連續幾天的大雪下個不停,有的民房被雪淹沒了。駐軍部隊立即開赴,奮不顧身,沖在抗雪搶險救災的前面,把受災群眾轉移到駐軍的營房裡安置,頂風冒雪,為老百姓搶救氂牛、羊群。
又一年,亞東遇到罕見洪災,造成泥石流,公路沖毀。駐軍就派出部隊官兵,全力搶修公路。
洪災沖毀了不少民房,群眾處於困境之中。為民解難,部隊責無旁貸,官兵義無反顧,為群眾搬遷房屋,搶救老百姓的生命財產,救出受災危險群眾數百人。之後,還派出部隊,幫助受災群眾修建房屋。
老百姓看見軍人勇敢與擔當,無限感激地說:「解放軍是救星!」
那夜,風吹拂得異常的猛,雪大團大團地下個不停。駐亞東某部分隊的趙軍醫,剛去了康布村巡診回來,本來他的感冒明顯加重,四肢無力,頭痛得像要炸了似的,躺在床上輾轉難眠。正在這時,急促的敲門聲響起:
「趙醫生,趙醫生」一位男子在門外急足地呼喊,驚醒了趙醫生。他翻身起床,迅速穿好衣服。開門一看,一個青年男子氣喘吁吁地對他說:
「趙醫生,我……我阿加拉(妻子)難產,昏過去了,求求你,救救她……」趙醫生二話沒說,背上藥箱就跟著那位藏族青年,踏進茫茫雪海之中。這位藏族老鄉叫扎西次仁,是康布鄉一位農牧民,家離分隊10多公里。
趙軍醫頂風冒雪,跟隨扎西次仁一路跑到了藏族老鄉的家,只見躺在床上的產婦面色蒼白,不省人事。
趙軍醫立即給產婦注射強心針、催產素,然後協助糾正胎位。
經過兩個多小時的緊張搶救,躺在床上的產婦終於甦醒過來,生下一個胖胖的小子。
嬰兒落地哇哇哭叫,扎西次仁一家人露出了笑臉。可趙軍醫已經筋疲力盡,但還要對扎西次仁吩咐:「現在你阿加拉沒事了,請放心吧。你要多多照料她,如發生問題,請你立即來部隊找我就是。」
扎西次仁在送別趙軍醫時激動地說:「假若沒有你的搶救,也許我的妻子孩子的命就歸西天了。謝謝你了,活菩薩,是你救活了我的妻子和兒子!」
趙軍醫走出扎西次仁的家後,拖著疲憊不堪的病體,一步一個腳印,艱難地走在崎嶇的雪道上,好不容易到了離駐地200多米的小橋,一不小心腳下踩空,跌倒在一條冰河裡。無情的冰石刺傷了他的頭部,痛得他全身發麻。
趙軍醫硬是支撐著身體,使出全部力氣,才從冰河中爬起來,慢慢地回到駐地。他一看手錶已經凌晨3點鐘了,勉強將濕衣褲脫下倒在床上,骨頭像散了架子一樣,昏昏沉沉地睡著了。
在趙軍醫的軍旅生涯中,像類似這樣的情形,他不知經歷過多少次?只有那些被他搶救、治好了病的藏族老鄉才能說得準確。
一個漆黑的夜晚,人們早已進入甜蜜的夢鄉,手錶的時針已經指到零點。趙軍醫已經睡下,隨即他想起吉汝村央金快要臨產了。
趙軍醫又立即拿出巡診登記簿。這本登記簿,實際上是他的工作備忘錄,裡面詳細記載著駐地群眾的病歷。就連哪個婦女什麼時候懷孕,什麼時候臨產,他都一一記在上邊。他翻開備忘錄一看,果然這位婦女要臨產了。
趙軍醫急忙叫上衛生員,連夜向吉汝村奔去。他們翻過三座雪山,涉過一條冰河,來到了孕婦家。一進房門,只見孕婦躺在卡墊上,呻吟痛苦。屋裡擠滿了人,一張張焦急的面孔。
原來,這位婦女兩天前就開始腹痛,家人盼望她平安生產,可是孩子就是生不下來。趙軍醫立馬上前給孕婦吃了藥,接著就對她實施輔助生產。
天亮的時候,一個胖胖的嬰兒落地了,圍在屋裡的人才安心落定。可是,大家突然又驚懊了?原來剛生出的嬰兒,喉管里被羊水堵塞了,一直哭不出聲音。
趙軍醫知道,若不及時排出羊水,嬰兒的生命就有危險。隨即,他用雙手抱起嬰兒,毫不猶豫地用自己的嘴,一口一口地吸,終於吸出了嬰兒喉管里的羊水。
見狀,滿屋的人,都睜大眼睛看著趙軍醫的行為。
「哇」——的一聲,孩子終於哭出聲了。
產婦的丈夫,激動的淚水一行行滴到了衣服上。他感謝地說:「趙軍醫,你真是佛祖派來的救星。」
那年9月的一天,趙軍醫和衛生員捆起了行李,背上藥箱,帶上大米和高壓鍋,又去20多公里的吉汝村巡診。他們出發時,晴空萬里,藍天白雲,可是不到一會兒天就變了。狂風大作,飛沙走石,冰雹雪雨,傾盆而下。他倆步履艱難,深一腳淺一腳地朝著吉汝村方向走去。
冰雹滿天,夾著大雨,下個不停,山高路險,泥濘路滑。趙軍醫他們走了很久,也找不到一個躲冰雹的地方,衣服全都被打濕了。趙軍醫的前額被冰雹打了一個大包。本來他就患有嚴重的風濕關節炎,這樣一來,痛得他難受,只好吃下一粒止痛片,繼續往前走。
衛生員見狀勸他說:「趙醫生,趁現在離連隊不遠,我們回去吧,改日去巡診行嗎?」
趙軍醫沒有猶豫,他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那些正患病在身的藏族群眾,他堅定地對衛生員說:「今晚我們一定要趕到吉汝村,那裡的群眾還盼著我們為他們看病治病呢。」
他們經過6個多小時的長途跋涉,終於趕到了吉汝村。在村的橋頭,一個藏族姑娘看到趙醫生和衛生員的身影,那姑娘急忙跑過來,上氣不接下氣地說:「趙醫生,我就知道你們今天會來的,我阿爸肚子痛得在地上直打滾,求你快去救救他。」
趙醫生邊走邊說:「姑娘不要著急,我們立即趕去看你阿爸。」到了姑娘家後,趙軍醫立即給患者進行檢查診斷,確診患者是得了急性闌尾炎。
「他需要立即送到亞東縣醫院動手術。」趙軍醫說。
衛生員回答:「談何容易,這裡離縣城好幾十公里,況且又無車輛,路上冰天雪地,怎麼送法?」
「這……」病人全家急了,用哀求的目光盯在趙軍醫身上:「該怎麼辦啊?」
趙軍醫也急了,若再拖一兩個小時,病人就有可能出現穿孔化膿的危險。不能再猶豫了,他果斷地說:「沒有條件,創造條件,立即為病人動手術。」
不一會兒,簡易的手術台搭好了,在光線極差的小屋中,趙軍醫憑著多年的經驗,藉助微弱的酥油燈和電筒光,熟練地做起了手術,不到兩個小時手術就結束了,使病人脫離了生命危險。
當趙軍醫洗手準備休息一會兒時,發現屋裡擠滿了藏族群眾,好多雙敬重的眼睛注視著他,好多感激的話語對他說,好多潔白的哈達一同獻到趙軍醫面前。
一位藏族老阿爸拄著拐杖,代表鄉親們對趙軍醫說:「我們的好門巴,請你收下大夥的一點心意吧!」
夜幕降臨了,山裡的夜晚是那樣寧靜,風雪是那樣寒冷。趙軍醫和衛生員忙碌了一整天,這才坐下來歇歇。
趙軍醫每次外出巡診都是自帶乾糧,從不給群眾帶來一點麻煩,即使群眾招待他吃一頓便飯,他也照常付錢。
趙軍醫這次巡診,來回4天時間,為藏族群眾治病30多人次,走了10多個村莊,救治重病患者3人。這對他來說,是極為普遍的常事。
趙軍醫在軍營20多年,堅持走雷鋒之路,把熱情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經他從病魔中奪回生命的小孩,有的已經上了大學;有的當上了鄉村幹部、學校老師;有的穿上了綠軍裝,步入軍營。
而趙軍醫呢? 20多個春秋都在艱苦的邊防分隊度過。他妻子長期患病,無人照料。由於他在高原乾的時間過長,患了嚴重風濕關節炎和高原心臟病,經常睡不好,吃不香。組織上曾多次調他到海拔較低的亞東溝工作,他婉言謝絕:「我跟這裡的老百姓,建立了深厚的情感,他們需要我,我捨不得離開這裡的藏族群眾。」
一位藏族老阿媽說:「她今年已經65歲了,要不是趙醫生在10年前治好她的病,也許早已不在人世了。」
趙軍醫為駐地群眾做好事,從點滴做起。他為了解決藏族群眾看病難的問題,專門辦起醫務培訓班,從自己的工資中拿出錢到內地郵購教材。他刻苦鑽研藏醫學和西藏中草藥,虛心向老藏醫學習。
在培訓中,趙軍醫耐心講解,毫無保留地將自己多年的臨床經驗傳授給藏族學員,手把手地教他們握針和針灸位置,甚至在自己身上做千百次示範。有時一次不行,又進行第二遍,扎得自己瘦弱的肌肉直打抖,但他從沒有叫一聲痛,總是叫學員練針法。
在教學中,對學員遇到的疑似病例和不懂的問題,趙軍醫有求必應,幫助分析,耐心講解,直到弄懂為止。
據有關資料統計,趙軍醫為駐地藏族群眾培訓醫務人員14名,為部隊培養了不少熱愛醫務工作的戰士,受到部隊和群眾的好評。
雪蓮,開在雪山之巔,不向大自然索取什麼,只救奉獻什麼。「趙軍醫」這三個字,深深地刻在藏族人民的心裡。
趙軍醫在亞東邊防20多年來,把自己的青春,自己的愛無私地獻給了醫療事業,獻給雪山邊防,獻給了藏族群眾。為密切軍政軍民關係,加強民族團結,鞏固邊防做出了巨大貢獻,譜寫了一曲悠揚的愛民之歌。
在亞東部隊,像趙軍醫這樣一心為藏族人民服務的官兵,處處都有,不勝枚舉。
自從張光榮、徐向東離開部隊後,駐帕里某部分隊的官兵,接過「擊鼓傳花」,一直關懷照顧藏族群宗老阿媽。阿媽同「兵兒子」的演繹故事,今天又出新的續集。
群宗阿媽現年70多歲,駐在帕里鎮一居委會。她的唯一兒子,就是在暴風雨之夜,搶救了徐光榮兩位解放軍的扎西。扎西後來了結婚,生下兩個女兒,可他卻因病去世了。
扎西去世後,他的妻子因遭受到嚴重打擊,患上了精神分裂症,失去了勞動力,自己都需要別人照顧,兩個女兒就靠奶奶帶著。從此,群宗阿媽家的生活就出現了困境。
群宗老阿媽失去了自己唯一的親兒子,但她卻收了幾個「兵兒子」。故事從頭講來——
首先替徐光榮他們認「阿媽」的兵,是駐帕里分隊的班長劉永福。劉班長以「兵兒子」的身份,經常出現在群宗的家裡。他一有空餘時間,就去群宗阿媽家照料老小一家人。他帶人幫助老阿媽擔水劈柴、漿洗被褥、縫補衣衫、請醫送藥。逢年過節,還帶上禮品登門看望,問塞問暖。
平凡小事,不足為難。難的是劉班長三年如一日,持之以恆,照顧老人一家。
時間過了3年,劉班長光榮服滿義務,就退伍返鄉了。
恰逢這裡,群宗老阿媽才想起又將失去「兒子」。於是,她老淚溢出,懇求分隊同意與劉永福照相合影。
咔嚓定格——老阿媽的「兵兒子」就這樣永遠留下來了。
劉班長離隊之後,新戰士李長江又接著走進了群宗阿媽的門……一年又一年,群宗阿媽的「兵兒子」換了一個又一個。她時時逢人便說:「我能活到今天,是我得到了『兵兒子』的精心照顧。我的兩個孫女,如果不是他們幫助,也許上不成學了。」
這是一個周末的早晨。又是一個「兵兒子」——駐帕里鎮某分隊藏族軍官羅布早早起床,帶上禮品去看望群宗阿媽。
羅布邁出營門,一路雪風刺骨,他抖掉身上的積雪,叩響了群宗阿媽的門:「阿媽,我來看望您老人家。」老阿媽卻沒有應聲。
咋沒有反應?羅布掀起門帘走了進去,把帶來的禮品放在桌上。他只見屋頂的「天窗」和室內積滿冰雪。不好了,老阿媽凍僵蜷縮一團,病得不輕。他就立刻背起老阿媽向分隊跑去……
羅布是西藏仁布縣人,從小就得到解放的關愛,幫助他讀完了小學。小學畢業後,他立志今後長大了也要參軍,像解放軍叔叔那樣,做一名熱血軍人。
在解放軍叔叔的幫助指導下,羅布小學畢業後,考上了上海共康中學讀初中;2003年,他實現了從小的理想抱負,考上了昆明陸軍學院藏族少年培訓大隊,三年後直升該學院步兵指揮專業,2009年軍校本科畢業。
羅布畢業分配到帕里當排長,現任分隊副指導員。他一直照顧著群宗阿媽一家人。特別是對她的兩個孫女進行助學。堅持一個學生每月100元,一年2400元,從不間斷地給兩個學生,打在為她們辦的銀行卡上。
群宗的大孫女色珍,在羅布的幫助下,學習成績一直很好,曾經獲得過「宋慶齡基金獎學金」。2016年,她以優秀的成績,考上了格爾木西藏班讀初中。
羅布經常組織分隊士兵,幫助群宗家幹活,特別是2016年,他們幫助阿媽整修了100多平方米的房子。
幾十年的時光天天走過,駐帕里分隊的官兵時時送上溫暖,像照顧母親一樣照顧這位藏族老阿媽及一家人。今天群宗阿媽一家人在「兵兒子」的幫助下,過上了溫飽的生活。
駐帕里分隊的軍官寧星說,前幾年,我們幫助帕里鎮一居委會,分隊專門設立了幫扶基金。基金是全體黨員幹部、戰士志願交的,一年大概30000元左右,用於資助遇到困難的藏族群眾。同時,我們還開展助學活動,派出官兵做輔導員,輪流為藏族學生上課,為家庭缺乏勞力的群眾種收青稞、打掃衛生,逢年過節,帶上主副食慰問群眾……
群宗阿媽心疼「兵兒子」。分隊有誰生病了,她總是帶上雞蛋,提著酥油茶到軍營慰勞。
2017年3月中旬,帕里地區暴風很大,普降大雪,分隊的兩匹軍馬受驚嚇跑了。
群宗阿媽知道後,主動吆喝居委會的群眾,迎著大風大雪,跑到滿山遍野里幫助尋找,硬是幫部隊找回了軍馬。
每逢藏曆年、春節期間,群宗阿媽都要來分隊進行慰問,獻上一條潔白的哈達,寄託著一位藏族媽媽的祝福。
每當駐帕里鎮的官兵轉業退伍時,街道上都排著如似長龍的藏族同胞,他們列隊歡送子弟兵,向他們揮手祝福,祝福他們人生萬事如意……
那天我在帕里鎮的日窮布多寺採訪。僧人格桑告訴我:「這裡的解放軍,從八十年代初開始,一直幫助我們寺廟。寺廟沒有人的時候,部隊派人來看管;寺廟沒有電,他們就給寺廟架設電線,把自己的電省下來,傳給寺廟使用……」
正在我們聊天時,一個寺廟的僧人問:「今天中午吃了什麼?」
「午餐肉。」格桑答道。
「哪裡來的?」
「部隊送的。」
近年來,亞東駐軍部隊立足駐地實際,積極探索路子,創新「雙擁」共建活動,進一步鞏固發展了軍政軍民大團結的新局面,「擁政愛民」大合唱的讚歌,在邊陲悅耳悠揚,盪氣迴腸。
——拓展愛民新通道。通過「軍警地」三方共同推薦、考察及村民選舉優秀官兵,到鄉鎮黨政或村居「兩委」任職,充實了基礎領導骨幹,為地方建設發展貢獻智慧。
他們建立常態扶貧聯繫機制,竭力幫助群眾尋找脫貧致富新路子,出錢出物出力,為亞東全面脫貧摘帽做出的積極貢獻;他們舉辦各種科學培訓班,如種植、養殖培訓班,贈送科技讀物,開展智力助民。他們經常利用周末、節假日等時間,進村入戶,幫助老百姓做好事,出動官兵助民秋收,修理農機具等等。
——解決群眾困難責無旁貸。邊疆地區缺醫少藥,他們經常開展醫療衛生服務,以部隊衛生隊為依託,設置愛民病房床位,讓群眾隨到隨診,隨到隨治。同時,還經常派出部隊醫療衛生小分隊,深入偏遠農牧區為群眾宣傳防病知識,開展治病送藥,免費發放藥品,有效緩解了群眾就醫困難;
——積極保護生態環境,參加地方植樹造林,打造「軍民共建林、警民共建綠地」等生態工程,在茫茫荒原里開造建立人工草場;每逢重大節日,開展互訪慰問活動,進行情感溝通交流,到養老院看望慰問,幫助老人修繕房屋、打掃衛生,送去精神和物資的關愛。
——搶險救災沖在前面。一旦出現自然災害,部隊就率隊開展搶險救災工作。2017年3月,亞東地區普降大雪,局部地區積雪達兩米多深,致使道路結冰、飲水受限。「災情就是命令」。駐亞東部隊、公安邊防官兵,在第一時間裡沖在最前面,組織官兵對駐地轄區的道路積雪,進行推鏟清除,掃清堵雪。積極幫助受災群眾排憂解難,渡過雪災難關。
——培植祖國花朵義不容辭。他們堅持打造「走進校園育新人」的品牌活動。長期為亞東中、小學捐款捐物、購買圖書文具,派出官兵擔任學校的法制副校長、課外輔導員;消防大隊開展「消防安全進校園」活動,手把手指導師生現場演練;邊防檢查站警官到縣中學、實驗小學舉辦「四講四愛」主題宣講活動,帶領學生到亞東革命烈士陵園掃墓,組織他們參觀乃堆拉「水簾洞」、軍警部隊榮譽室、文化走廊等活動。時常開展軍地文藝會演、體育活動競賽、書法美術展、演講比賽等文體活動,陶冶青少年學生的情操,為培養祖國的未來,出了辛勤的汗水,澆灌出鮮艷的花朵。
亞東縣的「雙擁」故事,像終年流淌不息的亞東河水,嘩嘩啦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