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亞東魂> 01 亞東擁軍「緣」來已久

01 亞東擁軍「緣」來已久

2024-10-08 18:04:03 作者: 羅鳴

  亞東駐軍戍邊衛國,保衛了邊疆的和平安寧,支援地方經濟建設、社會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他們唱響了一首首「軍愛民」的進行曲;

  亞東老百姓更是長期熱愛人民子弟兵,演繹了一曲曲「民擁軍」的交響曲,在邊陲的土地悅耳動聽,盪氣迴腸……

  1992年1月16日,新華社北京電:授予全國第一批39個市縣「全國雙擁模範縣城」的榮譽稱號……

  西藏自治區亞東縣榮幸地獲得了「全國雙擁模範縣城」榮譽稱號!

  有說那一天,坐落在喜馬拉雅山南麓凹部的邊城亞東,鞭炮齊鳴,鑼鼓喧天,紅旗招展,「彩幡」掛滿了街頭。軍民歡笑,熱烈非凡。他們共同慶祝,採擷了一朵盛開艷麗的「雙擁花」。

  ——亞東縣多次被西藏自治區、全國評為「擁軍優屬先進集體」;

  ——駐軍連續幾年被西藏軍區、成都軍區評為「擁政愛民先進單位」;

  ——亞東縣多次被國家民委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

  請記住ʙᴀɴxɪᴀʙᴀ.ᴄᴏᴍ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亞東縣多次被授予「全國雙擁模範縣城」的光榮稱號。

  這是亞東軍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製造的結晶!

  這是亞東軍民精心栽種,耕耘剪枝、辛勤澆灌出的花朵!

  20世紀50年代初的一天,「五星紅旗」插在亞東的雪山,才把這裡的老百姓從奴隸社會中解救出來。從此,他們認識解放軍,獲得了「紅五星」帶來的恩澤;

  從此,部隊與地方攜手,官兵與百姓共建,齊心協力保衛邊疆,共同建設美好家園。

  在亞東擁軍歷史的長河中,有一位被稱為「亞東擁軍第一人」——尊傑·索朗江村。為此,我採訪了現任亞東縣財政局局長尊傑·次仁白覺。他是尊傑·索朗江村的孫子。

  白局長30開外,長相英俊灑脫,講話利落乾脆,真是一個才貌雙全的藏族佼佼者。一看就覺得在他的身上,流淌的是貴族血統。果不其然,採訪得知白局長的爺爺尊傑·索朗江村,在新中國成立前是亞東的一個貴族、一個大家族、一個大貿易富商。他家的騾馬有幾十匹,山地很多,顧的傭人就有幾十多個。

  那時,尊傑·索朗江村全家人住在下亞東鄉切瑪村,是當地一個豪華的建築,一個氣派的大院。家有40多人。尊傑·索朗江村的哥哥是當地的酋長。

  尊傑·索朗江村,1914年生於亞東縣切瑪村,從5歲時開始在百比塘私塾讀書,後去印度與錫金相交的城市嘎倫堡求學。學習藏語、英語。是一個知識豐富的人,特別是他的英語好,平時寫信或其他交流,都用英語。

  在外求學時,尊傑·索朗江村認識了一個美麗的錫金姑娘,一年後幸福地結合在一起。他們平時夏天住亞東,冬天去嘎倫堡工作生活。

  20歲起的尊傑·索朗江村,就同兄長一起,來往於亞東和錫金,學習經商;後來他被請到江孜、拉薩當了一位「辯護人」。

  1944年,亞東的商貿經濟活動十分發達。30歲的尊傑·索朗江村,被聘請在亞東的「熱振、邦達倉、薩達倉」組成的聯合商會——雄蔥商會擔任助理、秘書工作,開始從事經商活動。這個商會是「官商」,當時是西藏最早、最大的商會之一,生意做得大,相當的火熱。

  1949年,經亞東百姓推薦,尊傑·索朗江村並當選為「共堆」(頭人酋長,當時亞東境內最高職務),為當地的建設發展貢獻了智慧。

  尊傑·索朗江村是個開明紳士,很早就知道了中國共產黨,並認同共產黨的所作所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他也興奮地振臂高呼,擁護共產黨的領導,決定一生跟著共產黨走。

  當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藏時,西藏很多頭人就開始逃跑。特別是聽說解放軍要開進亞東時,當地的一些貴族、大商戶人家,擔心解放軍來了對他們不利,就舉家離開亞東,跑得無影無蹤了。

  就在這種「去留」的關鍵時刻,尊傑·索朗江村的親戚,甚至家中也有人,提出離開亞東到外面「避避風頭」,而尊傑·索朗江村堅定地站起來說:「我就歡迎解放軍,我就擁護共產黨的領導。你們也不要走,跟我一起留在亞東,建設新西藏,建設新家園。」

  尊傑·索朗江村的堅定和勸說,還是沒有擋住有的人的腳步,他們還是有人離開了亞東。而他和家人毅然留了下來,敞開寬闊的胸懷,歡迎解放軍的到來。

  當解放軍進駐亞東時,那時各種條件十分艱苦,沒有吃的、沒有住的,可解放軍尊重少數民族,不拿群眾一針一線,不打擾老百姓的生活。

  看在眼裡,心裡明亮。尊傑·索朗江村主動站出來,走向解放軍搭建的臨時住處,請求他們到自家的大院居住。

  對於這位亞東開明頭人主動的幫助,解放軍接受了尊傑·索朗江村的好意,派部隊衛生隊、有關人員住進了他的家。

  尊傑·索朗江村家開倉放糧,留軍住宿的義舉,得到了解放軍的高度讚揚,並稱他是「亞東擁軍第一人!」

  從此,在尊傑·索朗江村的帶領下,亞東百姓也紛紛站出來,向解放軍排憂解難。

  有的就騰出家裡的住房,請軍隊入住;有的就免費向軍隊提供糧食,為解放軍解決缺糧的困難;有的就幫助解放軍修房造屋,帶頭巡邏執行任務……

  人民支援軍隊,軍隊更愛百姓。那時,解放軍就號召組織當地老百姓,上山開荒,下地種糧。

  那些從奴隸社會過來的人,跟隨解放軍的召喚,上山開荒種地,激發出無限的潛能力量。因為,他們的祖祖輩輩都是為奴隸主幹活賣命,自家上無片瓦,下無插而今共產黨來了,領導他們開荒種地。開的荒是他們的,種的地是自己收穫。

  這種顫變,怎不令他們欣喜若狂,揮汗如雨地幹活?怎不讓他們發出前所未有的能量,為新社會發憤圖強?

  尊傑·索朗江村,看到解放軍入駐亞東後,這裡發生了歷史性的變革,打破了舊的枷鎖,讓老百姓煥發出主人的光輝。他由衷感到留在亞東,幫助解放軍的決定,是他一生中最值得驕傲欣慰的事。

  1952年初,尊傑·索朗江村參加亞東黨委愛國青年聯誼會,任委員;後來任亞東辦事處副主任,軍事管制委員會副主任。

  1959年3月10日,以達賴為首的西藏反動上層集團,為保住「政教合一」的農奴制永遠不改變的利益,悍然發動了旨在分裂祖國的全面武裝叛亂。

  3月28日,中央政府宣布解散西藏地方政府,由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行使西藏地方政府職權,領導西藏各族人民,一邊平叛一邊進行偉大的民主改革,使百萬農奴翻身獲得了解放。之後,尊傑·索朗江村擔任亞東縣副縣長。從此,他跟進共產黨、解放軍,邁開了建設新亞東的豪邁步伐。他帶領老百姓開荒分土地,幫助他們學習生產。

  從此,讓亞東群眾有飯吃、有衣穿,真正過上了新社會當家做主人的生活。

  1962年,發生了「中印自衛反擊戰」,戰爭大多發生在惡劣的環境下,尤其是在高海拔地區,不少戰場都發生在超過4000米以上的海拔高度。

  後來在亞東邊防也發生了戰事。因此,開來了不少部隊。尊傑·索朗江村家裡,又成了解放軍的營房,物資倉庫。他還帶領當地老百姓組成衛生隊,每天幫助解放軍照顧傷員、洗衣服、運送物資,支援前線。

  尊傑·索朗江村在當時記錄的文字中寫道:「我到現在還清楚地記得,那年國慶節的時候,亞東的老百姓都穿著新衣服正在慶祝時,結果卓拉山口打起來了。群眾就立即跟著戰士們上了戰場。他們在路邊為解放軍燒茶煮飯,晚上就睡在路邊的石頭縫裡。老百姓不僅在前線不顧生死,更是為解放軍在後勤運輸上撐起了半壁江山。

  當時通往後方的道路要翻越好幾座雪山,部隊用的糧食、藥品,甚至武器彈藥,有一半是靠亞東老百姓的氂牛隊,一袋袋地運上去的,遇到氂牛也馱不上去的地方,就靠人背。」

  為了幫助在亞東境內的解放軍,尊傑·索朗江村經常組織當地群眾,為駐守在雪域哨所的戰士冬天背運柴火,夏天運送冬囤的主副食。還組織群眾幫助部隊開山修路,他們僅靠鐵鍬和背簍,一米一米地在懸崖峭壁上前進。他一直站在擁軍的最前列……

  在文化大革命中,尊傑·索朗江村雖然受到衝出,被派到江孜、日喀則修水渠,接受勞動改造教育。在這期間,很多人心知索朗江村是一位好人,為老百姓做了許多善事。因此,就特別對他照顧,沒有批鬥過他一次。

  20世紀70年代中葉的一天,原西藏軍區政委陰法唐帶著有關人員,親自來到亞東尊傑·索朗江村的家,代表西藏部隊慰問他。

  陰政委親切地握著尊傑·索朗江村的手,真誠地說:「索朗江村先生,你這些年吃苦啦,你受委屈啦,我代表駐藏部隊,向你表示親切慰問。你是我們共產黨、軍隊最好的朋友,感謝這些年來你對我們工作的大力支持。」

  軍區首長親自來看望尊傑·索朗江村老人,令他無比感動:「謝謝陰政委來看望我。其實,我也只是做了一個西藏人民應該做的事,沒有什麼了不起的。是你們共產黨領導的部隊,為西藏人民帶來了恩惠,讓我們過上了當家做主人的幸福生活,應該感謝的是你們。」

  陽政委在離開尊傑·索朗江村的家時,首長還送給他兩萬元,以示慰問答謝。

  文化大革命結束,給尊傑·索朗江村落實了政策。1979年他擔任亞東縣政協副主席、人大常委會主任等職。後來又擔任日喀則地區政協副主席。

  尊傑·次仁白覺說:「後來,組織上還準備安排我爺爺擔任日喀則地區政協主席,甚至還準備調任西藏自治區當領導,都被我爺爺婉言謝絕了。」

  「我奶奶去世很早,爺爺一直單身。退休以後,爺爺一直同我爸爸、姑姑住在亞東。我爸爸叫尊傑·次仁平措。他從小在錫金的內陸城市——噶倫堡讀小學到初中畢業。那個學校是主學漢語學校,其次學習英文。『文革』後我爸爸在下亞東鄉教小學,後來到縣新華書店、縣委統戰部等單位工作。」

  「我爺爺退休後,那時,每年逢年過節,駐軍部隊、上級領導都要來我家,慰問看望我爺爺這位民主人士、愛國人士,這位擁軍先行者,直到老人家2003年逝世,終年89歲。」

  今天,記錄下這段文字,特別紀念緬懷尊傑·索朗江村,這位西藏亞東著名的統戰愛國人士,亞東擁軍第一人!

  邊城亞東,擁軍成風。排憂解困,經久不衰,無私支援長期堅持。

  ——部隊到邊境實施巡邏,亞東當地就選派政治可靠、思想領先,熟悉邊境情況的民兵,為部隊當翻譯、做嚮導,積極配合完成任務。

  ——部隊在邊境設的幾個季節性的點,幾十年來地方都派出氂牛,幫助部隊托馱主副食,保證了執勤點的生活供給。

  ——哨卡燒柴無源,當地群眾主動送上山口。如則里拉山口駐軍,每年需要幾十萬斤的燃料,全靠地方提供供應。

  ——部隊吃菜有難,上亞東就擠出12畝好地,讓給部隊建立生產基地,每年給部隊提供各種蔬菜10萬餘斤。

  每當新鮮蔬菜上市時,當地群眾總是先送給親人解放軍。每當重大節日,地方群眾就主動為軍營做好事,打掃衛生、洗衣洗被。

  ——縣百貨公司、銀行、新華書店等服務行業長期為官兵開展優質服務,節日送貨上山,服務到營房。

  ——駐軍子女上學不便。亞東縣教育局想方設法,專設「子弟兵班」。從1987年以來,開始招生部隊子女入學,有的班級只有幾名學生,上課卻從未間斷;縣委縣府還給許多隨軍家屬安排了工作,為部隊解除了後顧之憂。

  以前,身居雪山哨卡的官兵,因道路不通或雪封山,更沒有電話手機,收信讀報困難。亞東縣郵電局數十年如一日,風雪無阻,每半月派人騎馬或步行上山,為「雪山孤島」的乃堆拉等山口送信送報一次,並代官兵寄信寄款。

  後來,亞東雖然在乃堆拉山口,修建了一座國際郵政亭。但這裡海拔高、氣候惡劣,每年大雪封山達7個月之久。長年行走在這條風雪郵路上的郵遞員,只有一個人——亞東縣郵電局藏族國際郵件交換員邊巴。

  乃堆拉哨所那時官兵的文化生活相對單調寂寞,他們最大的期盼,就是收閱家書,能讀書看報。

  從1989年元旦起,邊巴主動向單位申請,負責跟外方交換國際郵件的同時,專門為乃堆拉哨所的官兵送信送報。從此,不管颳風下雨,還是大雪封山,總是如期而至。這一送他就送了幾十年。

  後來,雖然縣郵電局為邊巴配備了一輛小卡車,但每逢大雪封山,車行不遠,還是常常會被大雪堵住去路。邊巴只能肩背郵件,手裡拿著鐵鍬,一邊挖雪開路,一邊慢慢上山。當雪被凍住時,他只好用手抓住凍硬的雪塊,在雪地上爬行。因體力消耗大,氣力不足,多次從山坡上滾下,滑到了山谷。衣服、褲子被尖利的冰塊劃破,手掌也磨出了血泡。

  為了在上午準時與外方交換郵件,為了在當天投遞完中國邊防部隊各個哨卡的郵件,邊巴一般是凌晨4點從亞東縣城開始趕往乃堆拉山。一個來回,往往是頭頂星星出發,夜看明月才歸家,在路上行走十多個小時,是家常便飯的事。

  在乃堆拉,中國郵政的綠色標誌在這裡頑強屹立。是可愛可敬的普通郵政人,為中國郵政擦亮了招牌,也成為邊防軍人精神的鮮活註解。

  一年7月下旬,駐亞東部隊的汽車駕駛員張光榮、徐向東去日喀則拉運主副食返回亞東。當他們的汽車在黑夜中,開到離帕里鎮不遠處時,因為長時間的暴雨,導致山洪暴發,引起泥石流,汽車因遇到泥石流發動機熄火,陷進泥沙里而拋錨。

  在汽車無法行駛的情況下,張光榮、徐向東又不能拋車離開,只好爬上戰友們戲稱為「東風二樓」的車廂,鋪好隨車所帶的被褥,鑽進被窩裡熬夜,等待天亮時看見有人,才去求助。

  一陣陣狂風吹來,大雨滂沱而下,把老化的汽車篷布吹破。大雨灑進了車廂里,把張光榮、徐向東的全身淋濕。在「下雨如過冬,七月是飛雪」的西藏高原,被雨淋濕容易受涼感冒,引發肺炎甚至肺水腫,那可是要命的病。

  為了躲避暴風驟雨,張光榮、徐向東只能返回駕駛室里。可他們的全身被雨水淋濕透了,開始凍得他們陣陣發抖,牙齒咯咯打架。加之饑寒交迫,讓他們難以承受這個黑色的暴風雨夜。慢慢地,他們的身子被凍僵了,說話也沒有了聲音,好像只能等待命運的安排。

  張光榮畢竟是個老兵,他想出了一個辦法,拿出手電筒打亮,在黑色的暴風雨中,向外發出了微弱的求救信號。

  真是老天開眼,有兩位藏族阿哥此時正在暴風驟雨中,尋找他們跑失的氂牛,看見公路上停著一輛汽車,還從車裡發出光線。他們知道這是汽車拋錨,向人發出求救的信號。

  於是,藏族阿哥放棄找牛,來到汽車面前看看究竟發生什麼事?當他們來到汽車旁時,看見這是一輛軍車,駕駛室里有兩個躺著的軍人。他們先用手敲打著車門。

  連續敲打了幾下,裡面都沒有回聲。

  這時張光榮、徐向東的身體已經凍僵了,意識也已經昏沉,根本聽不到外面的感覺。

  咚咚咚咚——兩個站在車外的藏族男子,用了男人最大的力量,敲著車門車窗,可車內的兩個軍人還是沒有感覺。

  一個藏族男子就在地上找到了一坨石頭,舉起往車窗的玻璃上一砸——咔嚓,玻璃被砸爛,看見兩個金珠馬米已經被凍僵、暈厥在車裡。

  這兩位大哥一個叫扎西,一個叫巴桑次仁。他們旋即背著兩個金珠馬米就跑,跑回到帕里的扎西家。

  阿媽群宗,正在家中燒著火爐,等著外出找牛回家的兒子,可是兒子他們卻背回了兩個人。群宗阿媽一看是兩個金珠馬米,立即抱來被子放到燃燒的火爐邊,把背回屋的兩個人放到爐旁烤火。

  阿媽同兩個藏族大哥立即忙開起來,有的打來熱水,有的脫軍人的鞋,他們用溫熱的水,為兩個凍僵的金珠馬米擦洗身子……

  「我在哪裡?咋像在冰窖里……渾身像一根冰棍……好冷……」徐向東終於清晨了,他喃喃自語。他說的話,幾位藏族老鄉聽不懂。但令他們十分高興。他們知道救了兩位金珠馬米。

  當徐向東知道是藏族老鄉,在雨夜裡救了他們的命時,令他感動得眼睛已經流不出淚水。

  稍許,張光榮也在他們的溫暖中,慢慢地睜開了眼睛。

  看見兩個金珠馬米從沉迷中清醒過來了,群宗阿媽蒼老的臉上綻放出欣慰的微笑,立即端起酥油茶,慈祥地送到他們的嘴邊,看著兩個受傷的孩子,慢慢地舒緩了,她的心才終於踏實落底。

  第二天上午,張光榮、徐向東在離開群宗阿媽家時,他們兩人同時跪地:「阿媽,謝謝你們救了我們。從此,你就是我們的阿媽。」

  也許阿媽沒有聽懂兩位金珠馬米的話。但她心裡明白,從此,她多了兩個「兵兒子」。

  當張光榮、徐向東向群宗阿媽一家告辭時,他們搜出了身上僅有的100多元錢,雙手送到阿媽的手中,以示表示敬愛之心。

  可是,說什麼老阿媽也不收兩個「兵兒子」的孝心,對他們說:「走吧,你們軍人有任務。」

  從此,張光榮、徐向東就把群宗當阿媽。他們後來路過帕里時,總是要稍上一點心意,來看群宗老阿媽。

  後來,張光榮、徐向東退伍離開了亞東,他們專程到駐帕里的某邊防分隊,拜託戰友要替他們照顧好阿媽群宗。這裡的軍人,從此接認群宗阿媽,在世界海拔最高鎮——帕里,演繹了「一茬接一茬」藏族阿媽與「兵兒子」的感人故事……

  亞東縣對人民子弟兵的熱愛關懷,像亞東河水一樣,一直源源不斷,一直奔流不息。

  如今的亞東縣委、縣政府更加一如既往地關心部隊各方面建設,繼續譜寫「民擁軍」的新章篇。他們以「軍警民雙擁共建共保活動」為載體,緊緊圍繞「促團結、促發展、促和諧、保平安」的活動主題,形成了「軍民共建促和諧,魚水情深一家親」的雙擁工作新格局。

  ——亞東縣委宣傳部、民政局、團委、婦聯等機關單位,每年「八·一」建軍節、春節期間,都要組織人員,深入駐軍部隊,開展豐富多彩的慰問擁軍活動。

  2016年的「八·一」建軍節聯歡晚會的舞台上,藏族老百姓載歌載舞演出豐富特色的文藝節目,慰問子弟兵;台下,現場的軍人氣氛更加熱烈,個個熱烈鼓掌。

  地方節目剛演完退場,部隊官兵雄壯的《四渡赤水出奇兵》大合唱,慷慨激昂,演繹了「紅色經典」,讓觀看的群眾,仿佛看到紅軍在艱苦卓絕中的激情歲月。

  宣傳文化部門組織演出的「非遺」的孔雀舞、獅子舞等節目,沸騰了現場,感染了官兵,讓他們領略了藏族文化藝術的精髓。掌聲如潮,一浪高過一浪聲,迴蕩在軍營的上空,樂翻了軍人的心懷……

  這邊的文藝演出音樂剛停,婦聯團委組織的軍民「互動遊戲」環節樂開的現場。

  年輕的姑娘與帥氣的軍人同歡共樂,比賽頭頂踩氣球、腳做幸福蹲……一個個互動遊戲,一雙雙合作節目,逗得大家笑聲一片,友誼暢快,把「洗衣歌」的內容,演唱出新時代風采。

  亞東縣廣泛深入地開展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以雙擁光榮傳統為重要內容的國防教育活動。他們編印下發國防教育宣傳材料,編印國防知識測試卷,對各級各類幹部、教師學生,經常舉辦國防知識講座、舉辦雙擁板報專欄、張貼雙擁宣傳標語,形成擁軍工作的熱潮。

  為了部隊建設,亞東縣拿出了最大的熱情,付出了真心的關懷,奉獻了無數的智慧。如在部隊的營房建設中,他們不但出力出人,還在物資保障上、土地供應等等方面,提供傾力幫助。讓部隊的建設與亞東同步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後盾支援,使部隊的建設發展躍上了新的高度。

  每年戰士退伍時,亞東縣群眾就會自發到軍營歡送,獻上一條潔白的哈達,表示對子弟兵的祝福和感謝,唱一首《洗衣歌》,答謝金珠馬米的恩情。

  亞東縣扎西縣長,在「八·一」建軍節期間,帶領亞東擁軍團,對駐軍部隊開展慰問活動。他們登上乃堆拉哨所,又來到邊防檢查站;慰問邊關哨卡,又步入軍營。

  扎西縣長一行,每到一個慰問點,都為部隊官兵敬獻哈達,與官兵親切交談,了解他們的工作生活情況,代表全縣各族人民對駐地部隊官兵慰問與祝福;他們每到一處,都送上蔬菜水果、豬肉等慰問品,以表達全縣各族人民對駐軍部隊的感激與幫助。

  2017年春節和藏曆新年來臨之際,亞東縣委書記舒成坤一行,組成新春擁軍慰問團,深入駐亞東各部隊,登上邊關哨所,走訪慰問駐軍官兵、優撫對象、退伍軍人,向他們致以節日的問候,真誠的祝福。

  舒書記一行在駐軍召開的慰問座談會上,代表縣委、縣人民政府向駐軍部隊官兵致以節日的祝福,對部隊全體官兵為亞東發展穩定做出的貢獻,表示衷心感謝。

  舒書記講,一直以來,亞東的駐軍官兵,秉承「老西藏精神」、「珠峰精神」、「亞東精神」,常年堅守邊境,特別是在萬家團圓時刻,放棄了與親人團聚的機會,仍堅守崗位。

  正是因為有了你們的奉獻,才換來了邊疆的穩定,千千萬萬家庭的團圓。在此,向你們及長期支持你們奉獻邊關的家人表示最崇高的敬意。

  舒書記在慰問座談會上真摯地講,部隊把亞東當故鄉,群眾把軍人當親人,軍民互助,軍地同心,建立了軍愛民、民擁軍、軍民魚水情的深厚友誼,湧現了「三個送菜老阿媽」等援軍先進模範典型,多次獲得「全國雙擁模範縣城」稱號,構築了軍民融合、共保穩定的堅固防線,築牢邊境防控的銅牆鐵壁。

  在亞東,述說不盡的悠悠擁軍情懷……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