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亞東魂> 02 乃堆拉開關後帶來景象繁榮

02 乃堆拉開關後帶來景象繁榮

2024-10-08 18:03:29 作者: 羅鳴

  2006年7月6日,對於中印兩國邊境人民來說,都是一個值得紀念的偉大日子。這一天,曾經封鎖了44年的亞東縣乃堆拉山口邊貿通道重新開啟。

  關閉44年後,連接中國亞東縣與印度錫金段的乃堆拉山口,重新打開,預示著一個巨大的市場應運而生。仿佛像當年中俄、中越、中朝掀起的邊境貿易熱一樣,當時全國成千上萬的商人,前呼後擁地趕赴西藏亞東,希望能儘早在這個新興的外貿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

  在採訪亞東縣下司馬鎮黨委書記衛東時,他講起了當年乃堆拉開關時的情景,仍然很激動地說,當年我擔任縣商務局副局長,見證2006年7月6日,中印雙方在乃堆拉山口,舉行貿易通道重開典禮儀式。

  那天,中印雙方各自的國門上懸掛著一條橫幅。

  中方橫幅用中英文寫著「熱烈祝賀中印乃堆拉山口邊貿通道開通」。

  印方的橫幅則是用英文打出「歡迎來到乃堆拉」。雙方的會場設置了貴賓席、邊民席、士兵席、媒體席等幾個區域。

  雙方各派出100名邊民代表參加慶典儀式。數百人到來山巔,使狹小的山口十分擁擠。

  

  隨著衛東的講述,在我們的眼帘仿佛回放了當時的情景——

  上午10時,中印雙方在各自境內同時升起國旗、奏響國歌。宣布乃堆拉邊貿通道中斷44年後正式重啟。

  慶典儀式開始。時任中國西藏自治區主席向巴平措、中國駐印度大使孫玉璽,亞東縣黨政軍等領導出席了開關儀式。儀式由印度錫金邦首席部長查姆林主持。

  向巴平措講,今天,乃堆拉邊貿通道中斷44年後正式開通,這是一個充滿希望和繁榮的新時代的開始。這不僅僅只是邊境貿易的開通,也是一個文化通道。亞東邊貿口岸的開通,將有助於進一步改善中印兩國友好關係。我們真誠希望這一邊境線路,很快向旅客香客開放,成為一條旅遊線路。

  查姆林在致辭中表示,重開邊貿通道有利於該地區經濟的繁榮發展。這不僅是一條貿易通道,也是雙方交流合作的通道,它將會使中印兩國關係提升到一個新台階。

  隨後,中印雙方互換紀念禮物。儀式在向巴平措和查姆林的友好擁抱中結束。

  慶典儀式結束後,兩國官員和士兵紛紛握手示好。

  隨後,雙方各自的邊貿市場正式開啟。

  開關的當日,中方提供了4輛中巴車,將印方90多名邊民商人載入仁青崗市場;同時,印方也為中國的100名邊民,提供了前去昌古市場的交通車輛。

  閉關44年後,仁增曲珍有幸成為第一個從乃堆拉山口進入印度的中國邊民。

  仁增曲珍是一個50開外的藏族婦女。那天,乃堆拉山口的天空飄飛著瀝瀝淅淅的細雨,她打著一把雨傘站在排列長隊等待過關檢查,去印度錫金邦昌古邊貿市場的最前面。她與同行人一邊排隊一邊聊天:

  「我去山口那邊的邊貿市場,看看印度、不丹商人經營什麼產品?去了解他們最喜歡我們中國的哪些產品?究竟想買我們的什麼東西?以後再過去就好做生意了。」

  44年前,仁增曲珍還是一個6歲的小女孩,她依稀記得當年父親,趕著馬幫沿著「茶馬古道」,從雲南趕到亞東,再從亞東走過乃堆拉山口去印度跑生意。可是當年閉關以後,她的父親不得不放棄趕「馬幫」的生涯,改行做別的營生了。

  那一天,包括仁增曲珍在內,首批進入印度境內的100位邊民,均來自50餘公里的亞東縣。這個邊陲小城,伴隨著乃堆拉山口過往的熱鬧與冷寂,見證了中斷近半個世紀的中印邊貿歷史。

  仁增曲珍是下司馬鎮居民,她的邊境通行證的號牌是A000100。她是中方前往印度錫金邦昌古市場的100位邊民之一。

  入境手續並不複雜,但排著長隊入境還是要花一些等待時間。仁增曲珍第一個將邊境出入證,由我方邊防武警檢驗,通過後再將證件遞給邊界線以外的印度工作人員檢驗,檢驗通過後即完成了過境手續。

  由於邊境貿易主要是方便雙方邊民購物,邊境出入證只限於亞東邊民辦理,並不適用於其他商戶和遊客。出入乃堆拉口岸只需對證件和攜帶的物品進行檢查。辦有邊境出入證的邊民,都可以前往印度錫金邦昌古邊貿市場進行貿易。

  進入印度錫金邦境內時,仁增曲珍雙手合十,連連對印度執勤的人說「扎西德勒!」。她展示出了中國邊民的文明素質。

  在乃堆拉山口印度一側,首批進入的中國邊民仁增曲珍,同其他邊民一起手持出入境證件,在排著的長隊中等待邊檢後進入。

  印度的昌古市場,臨時設在乃堆拉山另一側的半腰上,地點在錫拉塘,距離乃堆拉山口6公里。昌古是錫金邦一個較大的地方,那裡有個叫滿祝湖的高山湖泊,湖邊就是商品交易市場。印度為邊貿交易建立了海關、銀行、郵局、餐廳和網吧等服務設施。

  雙方邊貿市場開放時間是每周一至周四,每天的上午10點到下午6點。過往關口的雙方邊民,都必須在這個時間內進出。

  15時許,幾台中巴車把經過檢查過關的90多名印度邊民商人,從乃堆拉山口載入仁青崗邊貿市場。他們下車時,受到中方商戶的熱烈歡迎,並向他們一一向上潔白的哈達。

  仁青崗邊貿市場,是國家投資1100萬人民幣,占地面積6400平方米,是一個大型邊境貿易交易市場。於2006年建成投入使用。

  這裡的建築圍坐在山腰一處凹形平地里,一棟連著一棟的平房,全是藍色條紋相間的屋頂。房屋整齊清爽,商戶鱗次櫛比。共34間商鋪。商鋪攤位上擺滿了琳琅滿目的各類商品。

  如西藏當地特產藏毯、藏味食品、氂牛羊肉製品、藥材,內地服裝、絲綢、紡織品、瓷器、家用電器、日用百貨,還有大至摩托車,小到原子筆芯等等。各種商品都整齊有序地擺放在店鋪里。印度邊民和商人在這些櫃檯前邊走邊看,與老闆討價還價,場面相當火爆。

  仁青崗邊貿市場除了商戶外,市場內還設有各種營業場所。如海關商檢、聯檢大廳、倉儲、銀行、餐館、停車場、通訊郵政等設施應有盡有,極大地方便了中印兩國邊民的商業活動,也為邊民的生活提供了極大的便宜。

  來自亞東縣下司馬鎮的洛桑,是一位當地的成功商人,他如今擔任亞東縣邊貿商會副會長。2017年4月中旬,我在亞星賓館採訪了他。

  洛桑大約60開外,兩眼閃爍出睿智的光芒,額頭上被人生歲月飽經風霜的雕刀,寫出橫平豎直的筆畫,深深地刻滿印跡。他談吐穩沉,語速不快不慢,透露出他是一個會談判生意的老手。

  「1962年中印乃堆拉邊貿通道關閉前,我的父母就在那裡做生意。我從20歲開始,就跟隨父母經商。在仁青崗邊貿市場還未開放之前,我已經在樟木口岸等地做生意了。自從2006年開始,我的生意主要集中在亞東邊貿市場。選擇回來做生意,一方面是受黨和政府的好政策吸引,另一方面也想在家鄉繼承父業。」洛桑漢語表明清楚,娓娓道來。

  洛桑在仁青崗邊貿市場有商鋪。雖然他是交易市場裡年齡算最長的商戶,可他一直從商,老驥伏櫪,方顯經商本色。他是一個邊貿生意做得又好又大的商戶之一。

  剛開始在仁青崗邊貿市場做生意時,洛桑平均每天的貿易額大概在一萬元以上。隨著交易市場的逐漸成熟,他的生意得到了很快的發展。

  「通過做邊貿生意,我在亞東拉薩都開有分店,現在生意呈穩定增長的態勢。」洛桑自信地講,「作為一位資深的老商人,對自己現在的生意非常滿意。特別是亞東的邊境貿易,是廣大邊民致富的重要渠道,已經帶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作為當地商會負責人之一,洛桑對仁青崗邊貿市場的貿易經營管理,有著獨到深刻的見解。

  「在邊貿市場還未開放之前,亞東有許多邊民,都是以農牧業為主,或採挖蟲草等來營生,還有就是通過砍伐樹木提高收入。砍伐森林的現象,給亞東的綠色生態埋下了『定時炸彈』,後來政府才杜絕了砍伐森林的現象。」他稍停息一會兒後繼續說:

  「隨著邊貿市場的重新開放,以及政府對邊民的政策優惠,邊民有了增收致富的新渠道,許多家庭通過做邊貿生意,過上了富裕的生活,百萬身價的邊民商戶,現在已經屢見不鮮了。」

  「從2007年開始,每年5月1日開放,至11月30日關閉,歷時7個月。但這樣的開放時間,還有我方的物品出口『清單』,遠遠達不到我們的希望。我方希望大力放開,印方的邊民也希望加大開放力度,可是印度軍方則很保守,一直延續開關時的『清單』放貨。」

  浙江商人沈建榮賣的主要產品是絲綢,他的貨物是從杭州進的貨。他在那方熟悉市場門道,進貨的價格就相對便宜一些。他的絲綢圍巾在這裡賣15元一條,很受印度商人的普遍喜愛。

  沈建榮也賣些百貨商品。他對前來問價的印度顧客,卻滿臉流露出疑惑的樣子。

  印度顧客只會講英語和印度話。沈老闆不懂他們的語言。只好用錢、計算器、貨物同他們比畫交流著用,好不容易才做成一筆買賣。

  剛開始在仁青崗邊貿市場做買賣,沈建榮也不知道外幣怎麼兌換,他還沒有來得及去銀行詢問。他收到的錢有盧比、美金。沈老闆向市場管理人員打聽,得知人民幣與盧比的匯率是5比1。於是他按這個比率進行換算交易。

  設在仁青崗市場內的中國銀行貨幣兌換處,排起幾米長的隊伍。由於銀行辦公地點較為狹窄,顯得比較擁擠。美金、盧布和人民幣在這裡是相互流通的,歷史上以物換物的原始交易方式已經被徹底改變。

  市場裡會講英語的人不多。沈老闆就請求市場的管理人員幫他做翻譯,輔助他完成不少交易。

  沈老闆對工作人員講:「如果我要長期在這裡經商,也要學習英語。能講英語,做起生意時才又快又好。」

  一位中年印度男子,在沈老闆的商鋪里購買了10隻手電筒、20套剃鬚刀,一盒原子筆。

  「今天好像印度沒有大商家過來,他們都是買些小商品。這天我雖然賣出的貨物多,但都是些小商品,價格又便宜,成交價也不高。」沈老闆邊做生意邊同工作人員講。

  一位年輕的錫金邦女商人沙妮,在我方市場工作人員的翻譯中,她花了60美元,如願以償在沈建榮的攤位買到一件絲綢衣服。沙妮還購買了不少絲綢披肩、藏式坐墊。她說,來中國邊貿市場購物非常開心。這天她一共花了350多美元。

  在沈老闆經營的鋪面前,商客一直來往不絕。這天,僅他的絲綢圍巾就銷售了上百條。

  印度錫金邦商會會長薩爾達,那天也來到了仁青崗邊貿市場。他走進市場內巡迴查看,幾乎查問了這裡所有商鋪攤位,諮詢了大部分商品的價格。他走過每家店都仔細詢問,並一一做好記錄。

  中方在仁青崗邊貿市場,給印度邊民留有三個商鋪,供他們在這裡經商之用。而開關後的第一天,那三個商鋪一直是空著的,印方的商戶還沒有人來入駐。

  薩爾達對我方市場工作人員表示:「他今後會經常到仁青崗邊貿市場來購買物品。中國的商品物美價廉,深受印度居民喜歡,他也與中國商人洛桑等建立了友好的聯繫。」

  這是周一的開放交易日。上午9點半,馮永昌父女倆準時從亞東縣城駕車出發了。

  如今正是亞東一年中最爽心的夏季。天氣好,氣溫20來度,做起生意心情特別舒暢。馮老闆駕駛著車子,從下司馬鎮出發,大約21公里就到亞東仁青崗臨時邊貿市場。車子向前行駛了一段路程後,就開始盤山而上。

  路邊茂盛的森林從車窗掠過,一股股涼爽的風,摻雜著綠色的氣息吹來,讓馮老闆和女兒都心情舒暢。車往前行,山路較窄,彎道也多,車速緩慢。但汽車行駛在這條柏油路上很是舒坦。

  馮永昌開著汽車穿行在茂密的原始森林,穿越在淡淡的雲霧中,大約行駛了30多分鐘,他們就到達了仁青崗邊貿市場。他在這裡租了一個商鋪。商鋪是他的女兒叫租的。

  馮永昌是陝西人,之前在拉薩、日喀則市等地做了十多年的生意。他的女兒是學國際貿易專業的,2005年大學畢業時,正好得知亞東邊貿市場即將開放,她就請爸爸在仁青崗市場租商鋪。她想在那裡檢驗學習國際貿易知識的成果,更是為了學用所長。

  馮老闆立即跑到仁青崗市場,但商鋪不好租到,他就托亞東的朋友幫忙,才拿下一個商鋪。於是,他就帶著女兒一起,來到這裡開始做生意。

  馮永昌賣的是羽絨服、工藝品以及水果糖、啤酒等。特別是馮老闆賣的羽絨服,比印度同類產品針線細密、品質又好,價錢還便宜,前景一路看好。

  因為印度邊民不會講漢語,英文就成了溝通的主要方式。馮老闆的女兒英語水平高,考過了六級,在這裡正好派上了充分的用場,展示了她的才能。她不僅只為自家做生意,還熱情地幫著鄰鋪的商家當義務翻譯。

  在仁青崗邊貿市場上,「重慶造、西部鞋都」等重慶的商品很多。隨著闖蕩異鄉的秦震、徐尚蓉、萬榮華等3名重慶商人的到來,他們鮮為人知的創富故事,也正逐漸被仁青崗邊貿市場的人們所熟知。

  秦震是個精明的重慶商人,亞東重新開關後,他就前往淘金。在仁青崗邊貿市場經營「重慶造」的食品、布料和皮革製品等。

  秦震40開外,出生在重慶九龍坡區楊家坪,他是一個久經商海的商人。在來亞東之前,他就在廣州的服裝市場經商多年。後來,他憑著一股敢沖敢闖的勁頭,還去過俄羅斯、韓國經商。他在外拼搏了10多年,已經成為一個成功的私營企業家,開辦起自己的工廠,成立了自己的公司。

  毛巾、家電、茶具等商品,在秦震租的鋪面里,都貼上了「重慶造」的標籤。他在中印邊境做生意,時時刻刻都對外宣稱他是重慶人耿直,特別注重推銷「重慶造」產品。

  萬榮華是秦震的朋友。他原來在重慶已經擁有一家規模較大的餐館,經營得風風火火,另外在黃金地段還有兩個門面,已經是一個成功的商人了。

  一天,萬榮華接到秦震的電話:「老萬,請你來西藏亞東做生意,這裡迎來了歷史的商機。乃堆拉山口封鎖了44年後,現在又重新開放邊貿市場。如你要來,我們就聯合經銷重慶產品。」

  接到秦震的電話後,萬榮華被秦講的話打動了心,深深地誘惑他。當晚他就對愛人說:「我要去西藏亞東看看,聽說那裡搞對外開放,邊貿生意好做。」他不管愛人是什麼態度,第二天一早,隻身到了白寺驛機場,登上了飛拉薩的航班。

  萬榮華一來到亞東,就再以不想離開這裡,而是安心在仁青崗市場打拼一番。

  那時,他的愛人天天打電話,問這問那。他回答往往就是兩三句話:「我看到了這裡有商機,把我們山城啤酒等產品拿到這裡來推銷,前景一片光明!」

  徐尚蓉是一位典型的重慶女人性格:火辣直爽。在來亞東之前,她從未做過邊貿生意,是做香菸批發的。一天,她看見中央電視台報導,亞東將在2006年7月重新開放乃堆拉邊貿通道。憑著多年經商的嗅覺,徐尚蓉嗅到了商機的好味道。於是,她就開始與拉薩和亞東商務部門取得聯繫,想到亞東經商。

  說走就走。徐尚蓉一邊走一邊聯繫商鋪。亞東商務部門的人告訴她,仁青崗邊貿市場的商鋪,早已經全部銷售一空。

  隨即,徐尚蓉給家鄉璧山縣政府部門打電話:「我要到亞東邊貿市場推銷璧山皮鞋,希望得到政府的幫助,幫我聯繫商鋪攤位。」璧山縣聽徐尚蓉說要去西藏推銷本地產品,本應給予大力支持。於是,通過璧山縣政府與亞東縣取得聯繫,並幫助她找到一個商鋪。

  2006年6月下旬,徐尚蓉帶著老公、兒子來到了亞東仁青崗邊貿市場。他們平時特別關注世界人口第二的印度。印度人口多,需求商品量大,而且他們特別喜歡中國皮鞋,而璧山是中國西部鞋都,每年生產超過百萬雙皮鞋。

  徐尚蓉一到仁青崗市場,就在商鋪里用中英藏文打出了「中國西部鞋都」的GG。這個品牌實在是太吸引印度商人了。據說,她在仁青崗市場開張的第一天,就做了一筆令她十分狂喜的大買賣:一位印度商人給她簽下一單一萬雙皮鞋的大生意。

  聞德是一個四川商人,來亞東經商,緣起一次到西藏旅遊。

  夏天的成都相當悶熱,聞德就同妻子商量到哪裡去度假避暑?妻子陶純貞對他說:「最近我的一個朋友,剛從西藏旅遊回來,說那裡藍天白雲、空氣像太陽洗過一樣,沒有一點霧霾。特別是一個叫地方叫亞東,地處邊關,那裡山青水季,風景更加秀麗誘人。」

  聞德聽了妻子的描述,他也沒有想到更好的避暑之地,於是就對妻子說:「我們就去西藏,我也聽說亞東即將開啟邊境貿易通道,我們順便去考察一下,也許會發現商機的,做到旅遊工作兩不誤。」

  夫妻一拍即合,意見一致。於是,聞德就同妻子從成都飛往拉薩。他們在拉薩遊玩兩天之後,就趕往亞東避暑。

  聞德他們從拉薩坐車出發,沿途的高原景色著實令他們心動一番。可一路上感覺曠野荒涼,心像放在了雪域奔跑。當他們一到亞東地界,被滿目的青山蒼翠,綠色植物,清新空氣洗去了風塵疲勞,心情忽然爽朗:「這裡真是西藏最好的綠色風光。」他情不自禁地發出了感嘆。

  令聞德他們感嘆的另一個景象是「亞東縣城很袖珍」,當時這裡還處於比較閉塞的狀態。他們一邊在亞東吹著涼爽的風,喝著天然的綠色空氣,度著悠閒的避暑時光。一邊考察商情,發現亞東做電器生意的人少。他們在亞東想找川菜館子吃飯,可這裡的川菜館子少,味道不正宗,而且檔次低。這讓他心裡一明,兩眼發光。

  一天,聞德找到一位駐亞東部隊的成都老鄉。他對老鄉說:「聽說乃堆拉要對外開放邊境貿易通道,我們想上山看看那裡的景象。」

  在部隊老鄉的幫助下,他們上了乃堆拉山口。聞德站在高高的山巔之上,突然心血來潮,大喊一聲:「我要來亞東做生意!」

  聞德這一喊,就把他的心思喊到了亞東。從此,他就不想離開這裡,硬是軟磨更泡,把妻子也留了下來。從此,他們就開始在亞東經商。

  這次來西藏亞東避暑,聞德原來沒有想到自己竟然會留在這裡就不走了。也許是他當時發熱的大腦,在乃堆拉山口被風雪一吹,感受到從味有過的體驗,覺得新鮮好奇,就把他的心「冷凍」在亞東。

  從亞東回到成都後,聞德就決定放棄在成都的電器生意,到亞東開闢新天地。

  說干就干,他四處張羅,購買電視機、VCD放映機、影碟歌碟等電器。再到成都荷花池批發市場,批發一大批物美價廉的日用百貨、衣服鞋子,裝了整整一車,就向西藏出發了。

  聞德載著貨物的車,在川藏公路上足足跑了半個月,才開到了拉薩,然後繼續往亞東前進。到了亞東,他很快就在一個顯眼的位置租到了商鋪,把從成都拉來的貨物整齊地碼在商鋪里,很快就吸引了當地老百姓的眼球。

  那時在亞東賣電器產品的商家幾乎沒有,就算有也是規模很小、貨物樣品不多。而聞德碼起的貨物,任由當地老百姓挑選。當地藏族最喜歡唱歌跳舞,對VCD放映機產生極大興趣,來到文老闆商店裡購買商品的人,真是爭先恐後,你買我購。

  還有一部分客人,就是駐守在亞東縣城的邊防官兵。「西藏軍人不差錢」。當時他們的文化娛樂生活枯燥乏味,電器產品無疑為邊防軍的業餘生活,增添了許多色彩,帶來了許多歡樂。於是,他們也像藏族老百姓一樣很是喜歡,你買一台,我抱一個,大家的購物心態相互你追我趕。不到一個月,聞德商鋪的貨物幾乎銷售一空。

  聞德初戰告捷,在亞東淘到了第一桶金。他站在嘩啦啦的亞東河邊,看著奔騰不息的河水,就像那次站在乃堆拉山口一樣,又激動地發出了一聲大喊:「我要在亞東大幹一場!」

  從此,聞德每個月就從成都發一次貨到亞東。

  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地到亞東做買賣的人逐漸多起來。但是這些商人大多是從拉薩進貨,成本很高。

  而聞德在成都有了固定的進貨渠道,他只需要一個電話,在成都就會有人幫他把貨物發過來,價格也很優惠。因此,他在亞東的商品市場上鶴立雞群,頗具競爭力,獨占鰲頭。

  在亞東電器生意做活了,但競爭的市場慢慢地激烈了。就在這時聞德又產生了新的構想,就是把四川美食引進邊關。因為,他發現這裡大部分外來人口,都是川渝居多。還有,隨著亞東邊境開放,來這裡旅遊的人會越來越多,餐飲住宿行業也將興盛起來。

  敢想敢幹,是聞德的一貫做派。於是,他投資開始搞餐飲,從老家請來廚師,打造了當時亞東規模最大、形象最好、檔次最高的川菜餐館。然後又涉足娛樂業,開辦了起歌廳。

  亞東縣城雖然袖珍,但是當地人「不差錢」是真的,他們的消費能力強。每天,來聞德餐館、歌廳的客人絡繹不絕,財源滾滾……

  關閉44年的乃堆拉山口重新開通,中印兩國成千上萬的商人開始把目光投向亞東。當初在亞東說四川話、藏語和普通話是主旋律。而今,南腔北調把這個邊境小城唱得熱熱鬧鬧。

  邊境重新開放了,國內外商家湧進亞東。於是,聞德又順勢做起了新買賣——商務導遊。他買了幾輛小車,把在來餐館吃飯的各地客人,拉著他們前往乃堆拉山看邊境獨特的風情,考察仁青崗邊貿市場。同時,他也會聲會色地向那些前來旅遊考察的商客,講起自己在亞東的創業故事……

  乃堆拉邊貿通道的打開,不僅繁榮了亞東的邊貿生意。而且,照樣繁榮了印度的生意。亞東邊民過境去買他們的貨物也很多。其中,巴桑就是一位格外引人不丹、注目商人。

  巴桑年近50,中等身材,精明能幹,頭腦活躍,滿頭茂盛的黑髮,像他的財富一樣密集。他已是亞東有名的富翁,據說身價人已過千萬。他是亞東邊貿商會會長。

  巴桑是帕里鎮人,我曾去過他在帕里指定開設的「巴桑驛站」。1986年,巴桑當時年僅18歲,就開始繼承父輩的傳統,與不丹人做生意,將暖瓶、膠鞋、日用品和西藏特產、蟲草等中藥材,同他們以物換物。

  2006年,乃堆拉邊貿通道恢復開放、仁青崗市場投入使用。巴桑嗅到了商機,就帶著兒女一起,來到了仁青崗邊貿市場做生意。開關第一年,他們的利潤就超過了50萬元人民幣。

  巴桑經常開著自己新買的貨車,從亞東將卡墊、毛毯、瓷器、方便麵、衣服、鞋帽等貨物運送到昌古市場訂戶手中。同時,他又在印度的邊貿市場進口植物油、毛毯等物品運回亞東對外銷售。當然,更多的物質批發到日喀則、拉薩,甚至批發到內地市場交易。

  巴桑講:「如今我家也是通過做邊貿生意,過上了幸福的生活。這幾年我都要利用仁青崗邊貿市場閉關期,趁著休息時間,帶著家人到祖國各地去旅遊,好好看看內地的經濟發展,看看祖國的錦繡山河。對了,我們3月底才從海南回來,這次我們一家人去海南,大都是第一次親眼看見波瀾壯闊的大海。」

  在亞東,越來越多的當地邊民像巴桑一樣,擁有了自己的貨車跑邊貿生意。其中,米瑪普赤就是一位。

  米瑪普赤也是帕里鎮人。仁青崗邊貿市場還未開放之前,她家的收入一直以農牧業為主,是地道的半農半牧家庭。自乃堆拉山口外貿通道正式開放後,她就跨境前往印方昌古市場做邊貿生意。

  這天,米瑪普赤正坐在自己的貨車裡,準備出關前往印方的昌古市場交易。在做邊貿生意的第一年,她就嘗到了甜頭,賺到了自己下海經商的第一桶金10多萬元。當時,她就用這筆錢在帕里鎮開了一家小商店。

  隨著仁青崗邊貿市場的不斷發展,米瑪普赤家的收入也水漲船高。2006年,她家收入就達到15萬元以上。如今,她把家中的全部牧草、耕地都租了出去。她就把大學畢業的女兒,也帶在邊貿市場學做生意。她的女兒是新型的藏族青年,文化高,有頭腦,做生意一定路子寬闊。

  米瑪普赤對邊貿市場的發展前景充滿了信心,她相信自己的女兒,今後能把生意做大做強,發展更好。她相信自己的女兒,一定能成為邊貿市場上的一位佼佼者。

  每天前往印度昌古市場的邊民貨車有50多輛,全部是當地邊民商戶。米瑪普赤看見前方發出開關訊號,她就同其他商戶的車隊,開始緩慢駛入印度境內的邊貿市場。

  與此同時,從印度方向開來的10多輛貨車,搭載著銅器、植物油、印度香等貨物,有序地、緩緩地向仁青崗邊貿市場駛來。

  目前,在仁青崗邊貿市場,中方留給印度商戶8個商鋪,提供給他們經商使用。

  亞東邊貿市場開通10年來,在仁青崗邊貿市場交易的商戶越來越多,交易品種越來越豐富。進出口貨物從原來的小家電、首飾、糖果、香水等十多個品種增加到床上用品、服裝、卡墊、生絲、銅器、大米、中草藥等40餘種商品。

  據了解,日喀則海關亞東工作點,在2013年邊民互市貿易上,實現了稅收零的突破。2014年,全年貿易額達9000餘萬元,稅收60餘萬元。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