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亞東對外通商路漫漫
2024-10-08 18:03:26
作者: 羅鳴
2006年7月6日,中國和印度重新開放連接西藏與印度的乃堆拉山口,恢復了兩國中斷44年的邊境通道。從此,乃堆拉山口成為新一輪中印邊境貿易通道的熱線……
乃堆拉山口,作為中國歷史上通往南亞地區的「絲綢之路」、「茶馬古道」重新開放後,對擴大繁榮中印邊境貿易,造福兩國人民發揮了重要作用,在世界屋脊架起了一座通道橋樑。
而今站在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陸路對外貿易通道的乃堆拉山口,回望這條通道的漫漫長路,仿佛看見在2000多年前,來自中國內地的商賈,從這裡開始向中亞、西亞和南亞通商的背影重映山谷……
19世紀德國人撰寫的《中國》一書中,首次把漢代中國和中亞南部、西部以及印度之間的交通路線,稱作「絲綢之路」,因為當時大量中國的絲綢和絲織品,經由乃堆拉山口方向西傳。那時的商隊馬幫,從這裡出境到錫金的甘托克和印度噶倫堡進行貿易。所以這個高高的山口,又稱「茶馬古道」,古往今來,乃堆拉山口在經濟上、軍事上都占據著舉足輕重的戰略位置。
曾經蜚聲世界的「茶馬古道」,橫跨了雲貴和青藏兩大高原,穿越了眾多的高山大河,向南一路穿過西藏腹地,到達印度、尼泊爾、錫金、不丹等南亞諸國,在中國西藏邊境形成了許多傳統商貿重鎮。
亞東是中國歷史上「滇藏」之間的茶馬古道。茶馬古道,主要有三條線路:即青藏線(唐蕃古道)、滇藏線和川藏線。在這三條茶馬古道中,青藏線興起於唐朝時期,發展較早;而川藏線在後來的影響最大,最為知名。這三條道路都與昌都有著密切的關係,其中,滇藏線和川藏線必須經過昌都,它們的發展是與茶馬貿易密切相關的。
滇藏線茶馬古道出現在唐朝時期,它與吐蕃王朝向外擴張和對南詔的貿易活動密切相關。公元678年,吐蕃勢力進入雲南西洱海北部地區後,在南詔設置官員,向白蠻、黑蠻徵收賦稅,攤派差役。雙方的貿易也獲得長足的發展,茶馬古道就是貿易的重要內容之一。
南詔與吐蕃的茶馬古道交通路線,大致與今滇藏公路相近似,即從今雲南大理出發,北上至劍川,再北上到麗江,前行到鹽井,再沿瀾滄江北上至西藏昌都的最東部芒康。
芒康地處川、滇、藏三省區交匯處。到了這裡後,茶馬古道分兩路前往西藏:一道經由八宿邦達、察雅到昌都;一道徑直由八宿至波密,過林芝前往拉薩。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𝒷𝒶𝓃𝓍𝒾𝒶𝒷𝒶.𝒸ℴ𝓂
滇藏線茶馬貿易是十分重要的樞紐和市場,有著自己的特點,雲南內地的漢商把茶葉和其他物品,由成千上萬的騾馬馱滿茶磚等貨物,從大理或麗江出發。
那些豁出性命趕馬過河、翻山越嶺的馬幫,一路向南穿越西藏腹地,運到昌都後轉銷給當地的坐商,或者西藏的販運商人,把茶葉留在了藏族人生活的地方。再從當地坐商那裡購買馬匹或者其他牲畜、土特產品、藥材,運至麗江、大理和昆明等地銷售。
西藏、川藏的藏商,大多換取以茶葉為主的日用品返回西藏。再經過亞東運往印度、尼泊爾、錫金、不丹等南亞諸國……
在西藏的茶馬古道最大集散地之一亞東,「滇藏印」運輸的最大通道也是亞東。
亞東的繁榮是和「滇藏印」之間的茶馬古道聯繫在一起的。
在那個靠騾馬運輸的時代,在無窮的崇山峻岭中,亞東是一個美麗的夢。今天,我們站在亞東邊境線,仿佛看到那條盤旋在雲端之上的茶馬古道,馬幫奔波了千萬里,那些精明堅強的漢子,無論是雨天雪天,還是酷暑冰寒的日子,牽著馬兒嗒嗒地穿越了千年時光,不知疲倦的運送著物品。
前行在茶馬古道的人,一路汗水一生心淚,洋洋灑灑地淋濕了青石板,馬蹄聲消失在夕陽的雪山里。他們一次次地運送著茶葉和絲綢,乘著晨曦出發,翻過明月星空,慢慢地染出了絲綢絢麗的色彩,看到了天空中百鳥飛翔,聞到草甸上野花盛開的芳草,抒寫出世界上最絕妙的千年詩行——茶馬古道。
亞東縣,曾經是這條「茶馬古道」的終點之一,也是最為著名的邊境貿易集市。它像一把伸向南亞大陸的鑰匙,打開了貿易交流的大門,曾經繁極一時的進出口貿易,給這塊彈丸之地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榮耀與繁華。
英國早在十八世紀中葉,自由競爭資本主義時代,就企圖向西藏傾銷商品。當時這一活動是通過英國的東印度公司進行的。他們曾多次派人入藏,了解西藏經濟、貿易等方面的情況,藉以作為對西藏進行經濟侵略的依據。
1893年,英國脅迫中方簽訂了《中英藏印條約續約》,迫使亞東於1894年9月1日開放通商。英國商人可自由前往貿易,英國貨物免稅進入西藏,印度也派員進駐亞東。從此,英國初步實現了打開西藏門戶的目的。
亞東商埠正式開市後,「印藏」貿易每年都有增長。據資料表明,從1893年至1894年,亞東的貿易額即由69萬盧比增加到114萬盧比,即一年增加將近一倍。
英國從西藏掠走了大量的工業原料。
1906年,英國侵略者將駐亞東商務代理處,從仁青崗遷至下司馬鎮,把下司馬鎮劃為其租界區域,修建營房,駐紮軍隊,開設郵局、醫院、學校、氣象站等機構。
清政府也在這裡專設了亞東海關,下司馬鎮邊貿市場愈加繁榮,成為「茶馬古道」終點最重要的貿易集散地。
亞東開闢為商埠後,英國從亞東的春丕到江孜共修建了12個驛站,清政府也從拉薩到下司馬設立了19個驛站。從這些密集設立的驛站可以看出,當初這條「茶馬古道」從拉薩到帕里、亞東的商貿是何等的重要和繁忙。在當時,西藏的貴族都以到亞東經商貿易為榮。如果當時一個經商的人沒去過亞東,就會成為別的貴族眼中的「土包子」。
亞東的發展繁榮,與帕里鎮是緊緊聯繫在一起的。大自然的神力在帕里和堆納之間形成了面積約1000平方公里的平原,牧草茂盛,是西藏著名的優質草場之一。
200多年前,一批批的移民源源不斷地來到帕里。這些移民中有逃來的農奴、有傳播宗教的教徒、也有一些尋找機會的商販。隨著人員的增多,加上帕里地處不丹、錫金、印度幾國的交接點上,中外貿易自然產生。
到了20世紀初,帕里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商賈雲集、人聲鼎沸的商貿重鎮。西藏政府就在帕里設立了「帕里宗」,西藏大宗的對外貿易基本都在此進行。各國商家雲集於此,藏區有實力的大家族、大商戶,也紛紛在此設立商號、分號,做進出口貿易。
來自不丹、錫金、印度、尼泊爾的商人,還有很多從康區來的康巴人,都到帕里來做生意。最熱鬧的時期,帕里鎮內有來自全國各地馬幫騾隊千餘匹,來自不丹等境外商人數上百人。
在距縣城一公里的地方,還有一處當年英國人在亞東修建的驛站遺址。當年英國人攻進亞東城後,在這裡修建了兵站。而後戰事停歇,又把其改為驛站,將英國大吉嶺的茶葉運至此中轉,以此來抵擋截堵川茶入藏。
驛站遺址如今是一個小園子,在這裡種滿了各種鮮花,柵欄邊的草比人高,其間開滿了艷麗的格桑花。這裡很難讓人想到它卻是因戰爭而誕生的。這樣一個歷史遺蹟,現已經由文物部門看管起來,保護完好。
1947年印度獨立後,繼承英國在亞東的特權,把下司馬鎮仍作為租界在西藏獲得許多特權。印商貨物只要經過亞東商務代表處登記即可進入市場,西藏地方政府被剝奪了對下司馬鎮的管理權利。
亞東口岸是中印貿易的主要通道,與印度、不丹兩國接壤,對外通道多。10年後,就有超過1000頭騾子和700多人,經常往返在這條道路上。
那時,印度主要進口羊毛、動物皮革、氂牛尾巴等貨品;同時,出口衣物、菸草、肥皂、勞力士手錶,甚至有分解的汽車零部件。他們由此換回成袋的中國銀幣。
下司馬鎮因此又被譽為「小香港」。
新中國成立後,取消了印度在下司馬鎮的非法特權。但雙邊貿易仍然飛速發展。在1957年最繁榮時期,經由乃堆拉山口進出貨物的貿易額達到了高度——1.1億銀圓。
1962年中印邊境發生衝突後,亞東口岸關閉,中印間邊貿基本停頓。從此,中印兩國相繼撤銷了原邊貿市場的海關等機構。乃堆拉山口分別由中印兩國軍人把守,邊貿通道被鐵絲網隔離。
原本興盛的下司馬鎮,不僅吸引了遠方的商賈,也成了亞東一帶富商的集中地。中印貿易口岸一關閉,老百姓的生活直接發生了變化。
當年,聚集在亞東下司馬鎮的商人來自四面八方,拉薩、昌都、江孜、雲南、四川等地,以及印度和尼泊爾等外國人。下司馬鎮並沒有任何加工業,僅作為貨運中轉站,曾經在這裡賣苦力的藏族人家,靠運輸致富,漸漸通過邊貿攢夠了家當,在當地落戶生根,成為富裕人家。
在亞東經商真正的大老闆,多數居住在有「西藏糧倉」之稱的重鎮江孜,或者日喀則、拉薩。印度或尼泊爾商人也常年居住西藏境內,很多人和當地藏族通婚。
封關時,把境內的外國商人全部清理出去。那時把拉薩、江孜、日喀則的外國商人用汽車運到亞東,再走路送過中印邊境。
閉關後,印度那邊的道路可謂「門庭冷落車馬稀」,比吉普車大一點的東西便不准通過。人員往來也受到嚴格限制。放眼望去,一片荒涼,曾經繁華的邊貿市場不復存在。隨後,乃堆拉山口陷入了44年的沉寂。
1991年,隨著中印關係的改善,兩國邊貿也逐漸迎來了春天,簽署《關於恢復邊境貿易的諒解備忘錄》。雙方同意通過里普拉克山口開展邊境貿易,中方指定中國西藏的普蘭為邊貿市場,印方指定印度北方邦的貢吉為邊貿市場。
隨著中印關係的進一步改善,2003年6月,印度前總理瓦傑帕伊訪華時,首次提議中印重新開放乃堆拉山口,作為貿易過境口岸。為此,中印兩國簽署了《關於擴大邊境貿易的諒解備忘錄》,雙方同意增開乃堆拉山口。
中方指定中國西藏的仁青崗為邊貿市場,印方指定昌古為邊貿市場。中印雙方同意恢復開通乃堆拉山口,這條貿易古道再度引起人們關注。隨後,西藏各地,乃至自治區外,一度有很多人到亞東來買租地產,等待口岸開放後迅速升值。
2004年,國務院正式批准了西藏關於亞東縣仁青崗邊貿市場建設的總體方案。這標誌著亞東口岸恢復開放的事宜,已從調研論證階段進入組織實施階段。
然而,印度軍方以「中國在西藏境內的任何道路建設、鐵路和飛機在未來都將會直接加強中國軍隊,在西藏的軍事集結能力,從而對印軍造成威脅」為理由,印度軍方竭力反對開放乃堆拉山口。
為此,印方曾組織12個部長到乃堆拉邊境視察後,專門組織召開協調會議,探討乃堆拉山口開放後所涉及的水陸運輸、邊界安全、移民和貿易等問題。隨著中印關係的改善,在邊境開放問題上,印度方面對安全的擔心越來越小,而對經貿的興越來越大。
但由於這一年瓦傑帕伊政府在印度大選中失利,辛格政府上台後不久,便接到來自印度陸軍的一紙訴狀,他們抱怨中國所修建的、可以允許坦克行駛的硬面雙向公路,將可能給印度安全構成威脅。在軍方的重重壓力下,辛格總理宣布,把開放乃堆拉山口的時間推遲一年。
2005年4月。中國前總理溫家寶訪問印度,才使開放乃堆拉山口取得了重大突破。隨即,雙方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印度共和國聯合聲明》。中印有關方面最終商定開放乃堆拉山口對外貿易邊境通道。由於雙方硬體建設一直未能跟上,開放時間一推再推。
中印兩國都是正在崛起中的大國,兩國關係日益緊密,雙方經貿發展的潛力十分巨大。從戰備上來講,中國力圖構建從亞東通向南亞大陸的通道,為西藏乃至西北地區的發展增加動力。亞東口岸的開放,中國希望使其成為正在構想的「南北亞大動脈」的啟動點。
乃堆拉山口開放之前,中國成都、昆明和新疆的商人,最少需要10天時間,才能把貨物運送到東南亞。而西藏的外貿絕大部分從天津港吞吐,兩地相距數千公里。
雖然此前中印在邊境上也開放了兩個貿易通道:一個是里普列克山口,道路為騾馬道,車輛尚不能通過;另一個是什普奇山口,由於氣候、交通等客觀條件惡劣,此通道每年僅有幾十萬美元的交易額。
乃堆拉山口作為第三條貿易通道開放後,拉薩經亞東至加爾各答到印度洋港口的距離,就可縮短約1200公里,將使貨物在兩天之內就可到達,降低大量的運輸成本。
乃堆拉山口的開放,意味著中印之間開始有了更大的合作基礎,這對中國西部的對外開放相當有利。同時也昭示著「龍象共舞」正漸入佳境。
有關人士預計,在乃堆拉開放初期,就能夠使錫金邦轉口的貿易價值至少達到每年2億美元左右。而一旦青藏鐵路於2007年順利建成,從中國內地通過乃堆拉,轉往南亞的商品數量和種類將與日俱增,屆時不僅中印邊境貿易的潛力不可低估,那種中國西南與南亞連成一體的格局,也很快可能實現。
當時中方高層認為,重新開通乃堆拉山口,既有象徵意義,更有實際意義;既有政治意義,更有經濟意義。昔日的軍事禁區即將重新恢復邊貿的本來面目,這無疑標誌著中印關係躍上一個新台階;同時一定會拉動兩國邊境地區的經濟發展,增進雙方的人員交流。
乃堆拉山口的開通,既可視作兩國關係全面恢復的信號,也為中印兩國人民在未來更好地增進了解、發展友誼埋下了伏筆。
2006年6月18日,中印兩國官員在西藏自治區首府拉薩舉行會談,中印雙方達成一致協議,公布了重啟乃堆拉山口邊境貿易的時間為7月5日。
根據達成的協議,乃堆拉山口的邊境貿易每年只能開放個月,從每年的5月1日開始至當年11月30日,周一至周四,每天上午10點到下午6點結束。這7個月是乃堆拉山口可以順利通行的時間。
重新開放乃堆拉山口,我國修建的仁青崗邊貿市場,還屬於臨時邊貿市場。位於乃堆拉山下16公里左右的山腰間。
在乃堆拉山口邊貿通道上,中國和印度方面都明確列出了雙方可以交易的「商品清單」。在這份名單上印度可以出售29種商品,其中包括紡織品、毛毯、農具、酒、香菸、茶葉、大麥、大米、植物油和當地草藥等。中國則可以出售15種商品,其中包括:馬、山羊、綿羊、氂牛尾、山羊皮、羊毛和生絲等。
印度對邊貿市場的前景也表示樂觀。據印度主要媒體報導,時任錫金邦首席部長尚林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一旦重開邊界貿易,這個地區的經濟將變得更好。
與此同時,我們期望旅遊業也藉機發展起來。」他相信這條貿易通道蘊藏著巨大商機。因此,尚林積極要求中央政府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維修公路,建造倉庫,設立海關和移民局,為乃堆拉山口早日恢復開通做準備;他甚至還希望能夠開通自甘托克到拉薩的長途公共汽車。
一些印度專家甚至更為樂觀地估計,乃堆拉山口開放後,很可能會成為中印之間的一條貿易黃金通道,並且由此催生出一個新的亞洲貿易體系。
在失業人口較多的錫金邦,重開邊界貿易引起了當地人的很大興趣。邊境地區的攤點小販說,乃堆拉山口重開進行的貿易活動,將與古代「絲綢之路」時期類似,來自中國的絲綢產品、氂牛製品和羊毛,將通過山口附近的一個小村莊進入印度市場。
聽說中斷44年的乃堆拉山口邊貿古道,如今要重新開放了,這讓下司馬鎮的巴次老人很是興奮。在採訪巴次老人時,他講,我17歲開始,就同父親和夥伴們一起,趕著馬幫翻越乃堆拉山口,去印度做生意。
那時候,從亞東到乃堆拉山的山道上馬幫不絕,響鈴聲晝夜不停,相當的熱鬧。馬幫每走半小時就可見到賣菸酒、甜茶的小店。沿途設有旅店、賣食品的商店。
路上還有許多印度人,用頭頂著一個鐵箱,裡面裝有麵包、蛋糕、肉餡餅等商品;有的人用背囊背著香菸花生、糖果小吃等,跟在馬幫後面走著,他們隨時向趕馬幫的人推銷商品。
印度人喜歡西藏的羊毛、羊皮牛皮、酥油土豆。當年交易的貨物中,有一種用細羊絨紡的布匹,非常輕薄,質量很好,價值昂貴。
為了運送貨物去印度,那時我們很早就從下司馬出發,天黑就到甘托克,再到印度噶倫堡,10天左右能跑一個來回。我們運送貨物時,一般老闆把貨物包紮好,直接給我們送貨人一張貨物清單。我們並不知道貨物中放的是什麼商品,到了目的地把清單給接貨人,對方驗貨付錢即可。
我們把貨物送到印度後,順帶做點小生意,買些自己看中的珍珠寶石、日用百貨商品帶回下司馬鎮進行交易。那時印度的百貨種類很全,而且價格便宜。
西藏當時沒有工廠,鋁鍋水壺、皮鞋膠鞋、洗漱用品等都從印度進口。如今下司馬鎮客運站附近一帶,當年全是交易市場,每天一開市就熱鬧得很,行人匆匆,人來人往。
直到1962年這一邊貿通道被關閉之前,巴次在中印兩國間運輸貨物長達10多年,到底去過多少次印度他已記不清了。他們運貨的馬幫騾隊最多時有100多匹,那時路難走,翻越這乃堆拉山口需要四五天時間。他最遠還到過印度的港口。說起這些,巴次老人布滿皺紋的臉露出自豪的笑容。
「雖然這麼多年沒再做過生意,但山口重開時,我也要上去看一看。」那天,採訪巴次老人時,他飽含深情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