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地震中的光輝群像
2024-10-08 18:03:16
作者: 羅鳴
2011年9月18日20時40分50秒,印度錫金邦發生芮氏6.8級地震。此次地震發生於中印邊境,對我國西藏自治區產生較大影響,尤其是日喀則地區,普遍震感強烈。其中亞東縣距震中僅40餘公里,受地震影響最大,通訊一度全部中斷,人員財產損失較大……
地動山搖時的那份鎮定與堅定
上海市第六批援藏幹部王多,在采寫亞東抗震救災中的一篇文章中這樣寫道——
事隔一個月後,當記者再次來到亞東災區,汽車沿著省道204號公路一路前行,進亞東地段時,印象最深的是,公路兩例漫山遍野的碎石。司機師傅對我說,這是地震時從山上滾落下來的。這些碎石似乎訴說著那場災害的恐怖。途徑受災最重的嘎林崗村時,記者親眼看到一家農戶的外牆,被山下滾落的巨石整體撞破,留下的那個巨大的洞,實在讓人心驚。
亞東,這座中國西南最美麗的邊陲小鎮,在地震的震痛中究竟怎樣頑強地「生存」著?我們的援藏幹部在抗震救災的戰鬥中,究竟有著怎樣的故事和風采?帶著這樣的問題,記者開始了探訪……
在地震發生的那一刻,地動山搖,人們在驚恐中紛紛跑出家門。在縣委大院門前,縣裡的大多數幹部紛紛聚集在宿舍樓大門前,他們聽到一個熟悉的聲音,那是上海市第六批援藏幹部、亞東縣委書記紀曉鵬,幹部紛紛向他聚攏而來。紀書記鎮定地說:「大家不要慌,這個時刻我們要堅強,我們有上級黨組織的強大後盾,沒什麼可怕的。」隨後,抗震救災指揮部迅速成立。紀曉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幹部們分為七個小組,要求大家立即奔赴縣所屬的七個鄉鎮,實地查明受災情況,儘快上報情況。
此時的亞東,雨下得很大。紀曉鵬首先前往當地駐軍部隊團部,在那裡他和部隊領導進行了溝通,主要目的是希望通過軍用裝備,儘快與外界取得通訊聯繫。此時部隊的駐地大門外聚集了許多群眾,紀曉鵬走下車,大聲說:「大家要遠離高層建築,撤離到平緩地帶,大家要互相照顧、開展自救與互救,保護好自己」。
正在亞東旅遊的一位遊客,親歷了這次地震的場面,情緒非常激動地問紀書記:「現在我們有沒有通信,道路現在怎麼樣?」紀曉鵬回答道:「現在道路、通信雖然已經中斷,但是我們已經派出了七個工作組趕赴七個鄉鎮,察看受災情況。救援力量應該很快就會到來,大家放心吧。」
此後,紀曉鵬驅車趕往亞東縣中學,察看學校師生受災情況,學校的操場上,哭聲、喊聲混成一片。有幾個女孩,由於受了地震驚嚇,近乎昏厥在同學的懷中。雨一直下,紀曉鵬告訴教師,師生之間要互相協助,要照顧好,對於受傷和昏厥的學生,要「趕緊送醫院」。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𝗯𝗮𝗻𝘅𝗶𝗮𝗯𝗮.𝗰𝗼𝗺
回到指揮部,紀曉鵬立即安排援藏幹部呂曉鈞一個任務,即「火速察看道路情況,第一時間搶通道路,確保道路暢通。」隨後指示縣民政局領導,馬上抽調帳篷,在縣中學和開闊地點設置安置點。此時方方面面的情況開始匯集上來,公安局、發改委、電信、宣傳部的同志們紛紛前來匯報情況……亞東縣的抗震自救,就這樣井然有序地展開了。
事後,紀曉鵬感慨地回憶說,當時我們非常鎮定。我們首先不能自己先亂了陣腳。因為鎮定,所以頭腦清醒、思路清晰。因為鎮定,所以輕重緩急,抓住重點。道路、通訊、救人、防止次生災害,這幾個關鍵問題,我們當時都想到了,而且也拿出了具體的應對方案。我們在地震發生後2個小時就主動和外界取得了通訊聯繫。我們將救人放在首位,從廢墟中救出300多名群眾,這個是非常及時的。我們高度重視次生災害,加強防範,使生命財產損失降至最低。我們的救援工作科學、合理,贏得了上級領導的高度評價。
而且,當時我們還非常堅定。我們心裡真的有底,我們相信上級黨組織和政府的救援力度。我們堅定地貫徹執行救人和防次生災害的預案。堅定的意志和執行力,保證指揮部的決策有效實施,為取得抗震救災的初步勝利贏得了寶貴的時間,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最後,只有我們鎮定、堅定了,群眾的心情才能穩定、社會的氛圍才能穩定。真的從內心感謝我們的群眾,從地震後直到現在,亞東縣未發生一起治安案件、刑事案件,甚至交通事故,群眾情緒穩定,社會秩序安定。
我會用雙手挪開每一塊攔路的石頭
「在我的心裡,並沒有援藏幹部與非援藏幹部之分。在這樣一個時刻,都是黨的幹部,都是人民的公僕,義不容辭,都必須頂上去,在一線衝鋒陷陣。」紀曉鵬說到這裡,眼裡含著淚花。「我們是援藏幹部,我們沒有特殊性,我們的工作職責遠遠超過援藏任務。在這事關全縣人民的大事上,我們必須沖在前面,做出表率,體現榜樣的力量,展現上海乾部的大無畏精神。」
上海市第六批援藏幹部、亞東縣常務副縣長呂曉鈞,在第一時間負責道路排堵保暢工作。然而當他帶著工作人員到達現場時,一下子傻了眼。地震帶來的碎石和泥石流完全封堵了省道。在大型推土機還未到位的情況下,呂曉鈞和工作人員直接用手來清理碎石。小的石塊,可搬離,但大一點的,就相當吃力。呂曉鈞和三個工作人員一起推一塊橫亘在公路上的巨石,鮮血從指甲中流出。
亞東縣電視台的記者一路跟拍至此,此時呂曉鈞卻大聲向攝像記者咆哮,「別拍我們了,多拍拍地震受損的場景。」
事後,記者問及呂曉鈞,他坦然地說:「當時真的很急,路堵著,心也堵著。路不通,救援就進不來,我們不能幹等著,有時間儘量爭取,先用上手,能幹多少干多少吧。如果可以,我真的會用雙手挪開每一塊攔路的石頭。」
上海市第六批援藏幹部、亞東縣委副書記戴建強率工作組,於19日上午8時,在山路完全損毀的情況下,硬是翻越兩座山頭,徒步10餘公里,第一時間趕往上亞東鄉崗固村了解災情、組織救援。他一口氣走訪了95戶災民,回到縣城時已是下午三點半。
紀曉鵬對記者說,當他看到渾身濕透、頭髮凌亂、面帶倦容、鞋上全是泥巴的老戴回到指揮部匯報工作時,心裡在流淚。要知道,我們的幹部是冒著次生災害如泥石流、山體滑坡、滾動碎石等的危險,用生命的代價,去完成組織交給的任務。「每每想到此,我既心有餘悸,同時也為我們的幹部的精神所深深感染。」說到這兒,記者看到閃爍在紀曉鵬眼中的淚花。
地震發生後,亞東縣機要局所處的辦公大樓出現了嚴重的裂縫,有些牆體已出現坍塌,援藏幹部、亞東縣委辦主任王土華同志不顧個人安危,第一個衝進大樓,組織機要人員迅速整理機要文件、搶修機要設備,並按照上級部門的要求及時將機要室搬遷到指定地點,連續奮戰了5個晝夜,確保了國家機密的安全和上級領導的指示及時得到傳達落實。他作為抗震救災信息組組長和抗震搶險救災指揮部辦公室主任,最大力度地保證了震後信息的暢通,使亞東不至淪為一座信息的「孤島」。
上海援藏幹部、亞東縣住建局局長趙岳毅同志,以他的專業技能,在第一時間深入災區一線,協調相關單位組織人員、機械拆除危險房屋。震後第三天,他就組織人員對縣城範圍內的公有房屋、學校、醫院房屋及援建項目等受損情況進行了初評和統計,又陪同自治區專業部門人員對全縣受損房屋進行了全面評估,並與縣相關部門一道制定全縣災後重建方案和相關政策建議,這些寶貴的數據為災後重建提供了科學的依據。
地震發生後,縣中學副校長王長林迅速趕往縣中學與學校其他領導,積極轉移學生,緊急調用學校已有的手電、被褥、水、方便麵等急用物品,與師生一起搭建帳篷,確保師生安全。他還積極與上海市普陀區教育局、團區委、區業餘大學、宜川中學等單位領導聯繫申請援助。同時,向日喀則地區教育局申請了六項上海市組織的「陽光種子千元計劃」的活動經費,籌劃了六項「災後學生心理輔導」等活動方案。目前,亞東中學師生逐漸走出了地震帶來的影響,教育教學工作恢復正常。
讓青山綠水紅屋頂重現亞東
事實上,關心亞東的,為亞東抗震救災積極奉獻的,不只是身處一線的亞東援藏幹部,上海全體58名援藏幹部,都在默默地付出著。
地震發生的第二天,上海市第六批援藏幹部總領隊,日喀則地委副書記、行署常務副專員閔衛星就率領工作組抵達亞東。當天他來到受災最嚴重的嘎林崗村,看望受災群眾,部署抗震救災工作。
嘎林崗村是上海市第六批援藏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範點,上海援藏投入近300萬元為每戶村民的房屋免費搭建了紅色彩鋼屋頂以及村道路硬化工程建設,為這座小小村莊帶來了煥然一新的面貌和無盡的發展活力。從進入亞東的204省道俯瞰,青山綠水紅屋頂以及盛開的油菜花,曾引得無數遊人駐足觀看,成為亞東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然而,「9﹒8」地震使這座小小的村莊一夜之間遭受重創,紅屋頂雖在,但房屋坍塌嚴重。閔衛星驅車來到嘎林崗村,眼前的一切讓他神色凝重。行間,年近80的藏族老人格桑卓瑪來到他的面前,緊緊握住閔書記的手不肯鬆開,出人意料的是,她沒有哭訴,更沒有哀怨,只是反覆地說:「感謝黨和政府,感謝上海領導。」
嘎林崗村黨支部書記達瓦旺堆對記者說,援藏幹部非常好,對群眾非常好,救援物資很快就到達,而且分發給群眾的速度也很快。在大雨中站在卡車上分發帳篷和礦泉水的那位援藏幹部,由於受雨水影響,已經看不清是誰了,但他在雨中忙碌的身影,全村人都忘不了。
在村民扎西家臨時搭建的帳篷前,扎西由於近日感冒坐在椅子上正掛著鹽水,鹽水瓶掛在衣帽架上,一切是那麼簡陋,然而從這位老人的眼中卻看不到半點悲觀。他對記者說,縣裡救援很及時,部隊、醫生、幹部、物資沒到天亮就到了。援藏幹部率領的工作組挨家挨戶查訪,雖然現在這麼簡陋,可我就是有信心,黨和政府一定會幫助我們渡過難關,上海人民一定會幫助我們重建家園。
閔衛星說,群眾這麼信任我們,這是我們的責任,更是我們的動力,我們一定會盡最大的努力,讓青山綠水紅屋頂重現亞東,讓老百姓感覺到黨和政府的溫暖,感覺到上海人民的關愛。
在康布鄉,婦女片多握住閔衛星的手,哭訴著自家的不幸。閔衛星認真地聽著,原來片多家是鄉里受災最重的家庭,房屋全部倒塌,財產損失嚴重,她的那種無助,讓在場的人無不動容。
閔衛星說:「片多,只要人在,一切都會有的。」他要求援藏幹部要做好當前災後群眾房屋受損等情況的統計工作,要妥善安排好受災群眾的生產生活,確保受災群眾有飯吃、有水喝、有住所、保證安全過冬,要將黨中央、國務院和自治區黨委、政府,地委、行署有關抗震救災工作的指示精神和對災區群眾的關心、關懷,及時傳達到基層群眾心中,做好群眾的思想工作,讓受災群眾樹立信心,開展好生產自救的各項工作,早日恢復生產、重建家園。
上海58名援藏幹部,一方面惦記著受災縣裡的兄弟,另一方面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默默地為抗震救災,做著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大家除了慷慨解囊,捐款捐物之外,教育系統的援藏幹部通過上海有關方面募集捐助物資運往災區,新聞媒體的援藏幹部第一時間前往災區參與抗震救災報導,文化系統的援藏幹部參與災區寺廟文物受損情況核查整理工作……
「9﹒18」地震如今發生已一月有餘,當記者來到災區時,已是秋風瑟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縣城內外,村里村外,遍布著藍色的救災帳篷。不少帳篷已經生起了爐子。老百姓在帳篷里過冬,看來已成事實,但安全和取暖問題,著實讓人擔心。
「放心,我們會讓百姓暖暖和和、安安全全過好這個冬天」紀曉鵬充滿信心地說。「關於這些方面,我們已經做了比較細的方案,棉衣、棉被每人一件早已分發到位。我們一定會按照自治區領導的要求,讓受災群眾有房住、有衣穿、有飯吃、有水喝、有病能夠看。」
「我還有個想法」,紀曉鵬說,「這個春節,我想在這裡和群眾一起過,在這樣的一個特殊時刻,還是要舍小家,顧大家。」
「讓幹部看到群眾,這樣幹部心裡放心;讓群眾看到幹部,這樣群眾心裡踏實」。這是紀曉鵬的原話。「所以我們要留下來,我們想和群眾在一起!」
事實上,和群眾在一起,上海的援藏幹部一直是這樣做的。有一件事,被採訪的群眾始終提及。在地震當晚,許多群眾自發地聚集到縣委的指揮中心,指揮中心迅速成了災民安置點。紀曉鵬就在這個安置點裡指揮抗震自救。那一晚,安置點的普通群眾和紀曉鵬共同度過一個不眠之夜。紀書記所做的一切,每一句話語,他們都看得到,聽得到。
地震後的四天內,紀曉鵬和亞東援藏小組,跑遍了全縣七個鄉鎮、150多個自然村。「事實上直到現在,我每天都到安置點和帳篷中兜兜轉轉,好像已經成了一個習慣,實際上讓老百姓看到我,他們就會心安,就會踏實許多。」
談到災後重建,紀曉鵬的言語透露出些許的自信。他說,有了自治區和上海方面的大力幫助,亞東災後重建的前景還是非常光明的。目前,災後重建的規劃與方案還在研究完善中,但一個思路可能是要與亞東的城鎮化建設緊密結合在一起。目前,在上海市第六批援藏幹部總領隊閔衛星同志的協調下,上海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正在與亞東方面相互合作,展開災後重建的具體規劃工作。
談及家人的擔心,紀曉鵬有點苦笑。他告訴筆者一個細節,地震發生後,當經歷重重曲折,接通第一部對外聯繫的電話時,他首先是向地委書記丹增朗傑和許雪光專員作了受災情況匯報。電話摞下後,周圍的當地幹部曾經提到,是不是借這個機會給上海的家人報個平安?在場的所有援藏幹部都婉拒了這個善意的建議,「把最寶貴的通信線路留給救援吧。」
當通訊全面恢復後,當家人打過電話來時,我們都是只說一句「平安、放心」,就匆匆撂下電話,忙自己手頭的任務去了。
當記者結束採訪時,在內心深處,始終凝結著這樣一個觀念——這是一群真正的漢子,他們勇敢、堅定、執著;他們心裡裝著群眾,為人民的利益赴湯蹈火;他們在抗震救災中歷練著人生,實現著偉大人格的升華。他們有血有肉,勇往直前;他們所付出的一切,必將在援藏事業的歷史長河中,留下自己光輝的足跡,書寫自己燦爛的人生;他們用自己的行動,踐行著他們出發前「投身偉大援藏事業,抒寫壯美人生篇章」的豪言與抱負。
他們是上海的驕傲,是援藏事業中不可磨滅的光輝群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