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亞東魂> 03 譜寫在災區人民心中的讚歌

03 譜寫在災區人民心中的讚歌

2024-10-08 18:03:20 作者: 羅鳴

  日喀則地委宣傳部、日喀則報社記者田世新、何勝科、孟鈺釧,在抗震救災中采寫上海市援藏幹部、亞東縣委書記紀曉鵬的文章中寫道——

  

  在日喀則經濟社會發展的進程中,處處鐫刻著援藏幹部的真情,閃耀著他們奉獻的光輝。在三年援藏生涯中,在他們身上鍛就了一種雪域高原特有的豪邁、爽直和堅韌。

  紀曉鵬是58位第六批上海援藏幹部中唯一一個連續兩批留任的,一起援藏的兄弟習慣稱呼他「老大哥」。

  紀曉鵬對援藏有自己的認識:援藏不是一個標籤,而是一份神聖的責任;援藏不是一次鍍金,而是一個人靈魂的洗滌。

  2007年,紀曉鵬來到了人們嚮往而敬畏的雪域高原,在日喀則地區薩迦縣擔任縣委書記。三年後,他響應號召,毅然決定選擇留下,繼續在西藏書寫他的援藏人生。這絕不是一時的熱情和衝動。從心底里,他深深地愛戀著這片土地。

  一千多個日日夜夜裡,思念親人分離帶來的煎熬,克服嚴重的高原反應,忍受身體病痛的折磨……這些,紀曉鵬都挺過來了。

  2010年9月,組織安排紀曉鵬到亞東縣擔任縣委書記。從此,他和亞東就緊緊聯繫在一起。

  亞東地處祖國西南邊陲,位於喜馬拉雅山脈中段南麓,東與不丹接壤,西與印度錫金邦相鄰,邊境線長290公里,縣城距日唁則300公里,距拉薩580公里,戰略位置非常重要。

  亞東藏語意為「急流的深谷」。山巒疊嶂,樹木青翠,坐落在日喀則東南邊境,環境優美,氣候宜人.被譽為西藏的「小江南」。這裡的人們過著富足而殷實的生活。

  如果把形形色色的各類建築比作一個地方的骨骼,那麼,樹木和森林則是亞東的神經,河流無疑是它的血液。亞東是美麗的,很大程度上緣於它擁有—條穿城而過的河流。

  這條河叫亞東河,它從群山峰嶺間一瀉千里,由一股股細小的雪水匯成奔騰不息的巨流,從激流的深谷呼嘯著向印度洋奔去。這條河在亞東人的心中是神聖的,它賦予亞東靈性和智慧。

  亞東雖小,名氣卻不小,不僅因為生長在這條河裡的亞東鮭魚,是人們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佳肴,還因為亞東是出人才的地方,從亞東這個小縣城走出去的幹部,耕耘在西藏的各個工作崗位上。

  進入亞東縣城前,要經過亞東的帕里鎮——帕里鎮海拔4360米,以「世界海拔最高鎮」而著稱。

  著名的神女峰就在這裡。神女峰又叫卓木拉日雪山,高約7600米,山頂終年白雪皚皚,神女的面容也隱然可見。神女峰是日喀則地區獨具特色的觀光和探險旅遊景區。

  雪山腳下是多情湖。在西藏古老的神話里,卓木拉日雪山和多情湖被譽為神山聖湖,當地人們路經此地時,都會獻上潔白的哈達和青稞酒,以祈求保佑。

  紀曉鵬在經過神女峰時,曾默默許下一個心愿:希望將來自己離開亞東的時候,神女依然充滿著微笑。

  在西藏的絕大多數縣城裡,居民人數都不算多,每個縣城都是一個熟人的社會,大家相互間並不陌生。亞東也不例外。初來亞東的兩個月時間裡,為儘快熟悉亞東的各項工作進展情況,紀曉鵬走遍了全縣5鄉2鎮及25個行政村、30多個縣直機關、企事業單位和當地駐軍部隊,有的單位甚至去過十多次,累計行程超過3000公里。

  更讓人佩服的是,紀曉鵬在兩個月的時間裡,能夠熟練叫出500多名當地幹部職工的名字。由於相互接觸多,人們對紀書記也非常熟悉,甚至有些村莊裡的老阿媽,都能用漢語流利地叫出他的名字。亞東縣嘎林崗村老阿媽拉珍說:「紀書記做事幹練,為人隨和,非常關心群眾,百姓都願意跟他說心裡話。」

  開發亞東鮭魚、木耳、野生菌等通過招商引資做大做強特色產業,推進亞東邊貿旅遊發展進程,加快城鎮化建設力度,申報最具戰略意義的邊陲重鎮,舉辦首屆邊貿旅遊節,加大對教育的投入力度……

  一條條思路在加快落實,一個個項目在迅速推進。當地幹部群眾的幹勁被充分激發出來,亞東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

  然而,誰也沒有想到,2011年9月18日這一天,紀曉鵬的發展思路被無情地打斷了!

  亞東突然遭遇地震,在最短的時間內,對依偎在它懷抱中的亞東縣和人民,展開了一場慘無人道的摧殘。

  2011年9月18日,歷史將永遠記住這個讓人痛心的日子。

  印度錫金邦發生芮氏6.8級地震,強震波及到亞東縣城及各鄉鎮和村莊。瞬間,房屋倒塌、人員傷亡、通訊癱瘓、道路堵塞、水電中斷。轟隆隆的倒塌聲不時從遠處傳來,亞東縣陷入一片漆黑……

  定結、崗巴、定日、吉隆、江孜、康馬、南木林……日喀則地區15個縣(市)震感強烈!拉薩震感明顯!

  地震!無情的地震奪去了亞東縣7位無辜的生命,127人不同程度受傷,90%的民房被震垮,人們一時驚慌失措。

  這一切,卓木拉日雪山看得真切,亞東河聽得分明……

  地震時,本能使人們在驚嚇和恐懼中紛紛跑出家門。這時正在家裡修改招商引資文件的紀曉鵬第一反應:地震了!來不及換鞋子,來不及穿外套,紀曉鵬踉蹌跑出屋外,回頭朝著亞東縣幹部職工樓方向撕扯著嗓門喊道,「快!快!大家馬上集中到政府大院!」

  在樓房內居住的縣級幹部一個個從房間裡衝出來,朝著政府大院跑來。

  從未經歷過如此強烈地震的紀曉鵬此時心裡也很驚慌,但一剎那,一種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讓他的理智戰勝了驚慌。他鎮定地說:「大家不要慌,在這個時刻,我們要堅定,尤其是黨員幹部,一定要堅定。」

  紀曉鵬當即和縣四套班子成員圍在院子裡開會,成立了以縣委書記任指揮長的抗震搶險救災指揮部,對抗震搶險工作進行急速部署,以縣級幹部帶頭、黨員幹部為骨幹的救援小組,立即奔赴全縣5鄉2鎮搶救生命、查看災情。

  四周一片黑暗。在政府大院裡,手機屏幕發出的光、手電筒射出的光和汽車燈光交織在一起,照亮了這個臨時會場。

  紀曉鵬揮動著手臂,擲地有聲地對大家說:「我們的第一責任是救人,大家要盡全力組織搜救傷員,轉移疏散群眾,深入一線摸清災情,儘快上報。現在,大家馬上行動!」

  會議很短!地震7分鐘後,救援部署工作已全面展開。

  事後有人形容說,這是亞東縣歷史上最短的一次縣級幹部會議。

  深秋的亞東氣溫已接近零度,此時的紀曉鵬渾然沒有意識到自己只穿了一件襯衣。

  通訊在地震那一刻,已經全部中斷。亞東成了一座孤城。

  紀曉鵬立即趕往當地駐軍部隊團部,他希望通過軍用通訊,儘快與外界取得聯繫。此時,部隊大門外的平地上聚集了很多群眾,見此情景,紀曉鵬擠到人群中間大聲說:「大家要遠離高層建築,保護好自己,要相互照顧,開展自救與互救。」

  在部隊通訊室里,紀曉鵬通過衛星電話和外界取得了聯繫,詢問震源的具體位置,並匯報了亞東當時的災情。而此時,得知災情後的自治區黨委、政府和日唁則地委、行署正在緊急部署救災任務,武警、消防、公安、交通等部門正待命趕赴災區。日喀則地委書記丹增朗傑帶領相關部門負責人正在趕往亞東途中,日瞎則地區行署專員許雪光在地區坐鎮指揮救災。距離亞東較近的崗巴、康馬、江孜等縣的公安、消防、交通等部門幹部職工,緊急馳援藏東。

  地震後的亞東,牽動著千萬人的心。日亞公路上,一輛輛救援車、一個個救援隊,在和時間賽跑,在和生命較量。大愛,正從四面八方向亞東匯聚。

  匯報災情後,紀曉鵬直奔亞東縣中學。從學校操場傳出來的哭聲,讓剛走到學校大門口的紀曉鵬心頭一震,他不敢多想,徑直向操場跑去。

  有幾個女生由於受到地震驚嚇,倒在同學懷中,幾乎昏厥過去。紀曉鵬來到操場中間,叮囑大家不要慌。詢問學校的情況後,他要求身邊的教師馬上將受傷和昏厥的學生送往醫院。得知學生並無人員傷亡,紀曉鵬心裡踏實了一些。他緊緊拉著學校校長達瓦拉姆的手叮囑,「請校長一定要組織好老師,照顧好學生,防止踩踏等事件發生。」

  強震致使亞東縣醫院的房屋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裂縫,當紀曉鵬從學校出來,趕到醫院時,醫生和護士已經將應急用的醫療設備搬到了院子裡。擔心隨時可能發生餘震給正在醫治的傷員帶來危險,紀曉鵬當即決定,在附近的亞東中學操場上搭建帳篷,成立臨時醫療救治點。

  黑夜,到處籠罩著恐懼,山間散落的石塊不時發出轟隆隆的響聲,分赴各鄉鎮查看災情的道路變得異常艱難。

  紀曉鵬深知救援工作處處伴隨著危險。想到奔赴各鄉鎮的幹部職工面臨著不可預知的種種困難,他心裡非常擔心。

  距離亞東縣城約10公里處,盤山公路繞過一個山頭,一排排錯落有致、紅頂白牆的亞東民居就順勢鋪開,在卓木拉山谷中,在滿山翠綠中,婉約而優美,極富詩意。「紅遍嘎林崗,富到百姓家」。是當地百姓對紅屋頂的讚美,也是對援藏民生工程的讚揚。

  地震後,從縣城前往嘎林崗的路變得異常艱難。途中,多處路段出現塌方,身邊不時有石頭滾下。

  9月19日凌晨一點,紀曉鵬懷著沉重的心情來到嘎林崗。

  看著眼前的一幕幕慘象,紀曉鵬的眼淚在眼眶中打轉:從房屋坍塌下來的石塊雜亂地堆在村莊小道上,橫七豎八的大小橫樑斜撐在碎石上,搖搖欲墜,失去支撐的紅屋頂一個個斜鋪下來。在村委會前面的廣場上,聚集著驚魂未定的村民。

  亞東的層疊翠谷中,一個個紅屋頂就像一個個張開翅膀飛翔的蝴蝶。地震後,蝴蝶的翅膀折斷了。

  來到村里,紀曉鵬首先想到的是群眾的安危,他急切地詢問村幹部:「有沒有人受傷?屋裡的人是否全部撤到了安全地帶?」

  「紀書記來了,紀書記來了……」

  嘎林崗村拉珍老阿媽看見熟悉的身影出現在村委會的廣場上時,大聲喊了起來。

  紀曉鵬快步走近拉珍老阿媽,詢問家裡的情況。看著紀曉鵬滿臉的關切,拉珍老阿媽抱著紀曉鵬失聲痛哭起來,隨之,越來越多的人圍了過來。「現在我們多年攢錢修的房屋沒有了,沒有家了,冬天怎麼辦啊。」人群里,有人哭泣著,也有人掩面抽搐著,人們的情緒跌入了低谷。

  紀曉鵬用手輕輕拭去老阿媽臉頰上的淚水,攙扶著老阿媽虛弱的身體,對在場的村民深情地說:「面對這場突如其來的災難,我和大家一樣悲痛,但是我們一定要堅強起來,黨和政府就是我們的靠山。」

  紀曉鵬鼓勵大家,「請大家放心,房屋倒了,我們可以重建,因為我們還有雙手。我們要堅強起來,黨和政府一定會幫助大家走出困境,修建更結實、更漂亮的房子。」

  地震後,位於上亞東鄉的嘎林崗村是受災最嚴重的地方。村裡有兩位老阿媽在地震中永遠離開了我們。村莊裡超過90%的房屋坍塌,損失慘重。

  在搶救被掩埋的兩個藏族老阿媽現場,看到救災官兵和村民不顧個人安危,一個個滿身泥土奮力搶救的場景時,紀曉鵬哽噎著說:「你們辛苦了,亞東人民感謝你們。」樸實的語言、簡單的話語使在場的武警官兵和搶救人員倍受鼓舞,士氣大振。

  地震發生後,山體滑坡造成帕里鎮至亞東縣城路段多處塌方。從地區連夜趕來的地委書記丹增朗傑和各部門的負責人,從江孜、康馬、崗巴等附近縣調集了大型裝載機,正緊急搶修日亞公路,力爭儘快打通亞東和外界的生命線。

  19日深夜兩點多,在嘎林崗村的紀曉鵬看到了遠處隱約的燈光,他意識到:救援隊到了。

  「從小路上去,我們和救援隊匯合。」紀曉鵬對身邊的人說。然而,從嘎林崗村到顯現燈光的位置要穿過坡度很大的盤山公路的幾道彎,加上震後山體鬆動、濕滑,平日裡都不太好走的小路,現在要上去談何容易啊!

  「我們爬也要爬上去。」紀曉鵬對身邊的人下了命令。他沒有考慮更多,徑直朝著燈光的方向向上爬起來,其他人也緊跟了上來。

  走這樣的路,一不小心,很可能就會滑下來,後果不堪設想。紀曉鵬不知道從哪裡來的勁,遠處的燈光讓他忘記了疲憊,忘記了危險。行進中,他的衣服被樹枝掛了一個個洞口,雙手沾滿了泥土。

  終於和丹增朗傑見面了。兩雙沾滿泥土的手緊緊地握在了一起。「據目前了解的情況,超過100人不同程度受傷,多數房屋出現坍塌,現在縣委縣政府正全力組織抗震救災,群眾情緒穩定。」紀曉鵬一上來就迅速報告災情。

  隨後,了解到嘎林崗和汝丙崗兩個村莊嚴重的災情後,丹增朗傑心情沉重地說,「紀書記,你辛苦了!地區正在組織調動各方面力量趕赴亞東,這裡由我指揮打通道路,你儘快趕回去,全面組織抗震救災,儘快核實災情。」丹增朗傑再三叮囑,一定要注意安全,防止發生次生災害造成更大的損失。

  半個多小時的爬行,三分鐘的匯報。這也成了紀曉鵬工作以來向上級匯報工作時間最短的一次。

  地震後的幾個小時裡,紀曉鵬帶領亞東縣幹部職工,將所有受災群眾轉移到安全地帶,安排公安民警、武警部隊輪守在油庫、煤氣存放點等重要位置,組織機關幹部在亞東中學、上海花園酒店前的寬闊地搭建帳篷……

  雨,緩一陣急一陣的下著。黎明的曙光漸漸顯露出來。人們的心裡漸漸有了暖意。

  抗震救災指揮部臨時設在縣政府接待辦院子裡的一個停車棚內。指揮部辦公室有幾張抬過來的桌凳,臨時接過來的一部電話和從危樓里運出的幾台電腦,電腦旁邊堆放著幾箱方便麵。

  「丁零零,丁零零……」指揮部里電話鈴不停地響著。統計災情、安排任務、核實數據、分發救援物資,一項項工作壓在紀曉鵬的身上。

  夜半,雨還在不停地下著。白天在救災指揮部忙碌了一天的紀曉鵬對身邊的縣委副書記、人大常委會主任陳紅英說:「走,我們去縣城附近的安置點看看受災群眾。」

  在地震災區,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中央代表團給群眾贈送的太陽能板手提式電燈,在漆黑的雨夜裡發出亮光。借著這亮光,紀曉鵬看到,在安置點每個帳篷都掛起了國旗,掛上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和胡錦濤的領袖像。

  在嘎林崗村查看安置點時,紀曉鵬又碰上了拉珍老阿媽。

  紀曉鵬關切地詢問,「帳篷里吃的夠不夠?有沒有棉被蓋?」

  老阿媽說,「這幾天一直在發放救災物資,現在什麼都不缺。」

  老阿媽關切地說,「紀書記,現在工作這麼忙,你也要多注意身體呀。」

  看著紀曉鵬憔悴的面容,拉珍老阿媽緊緊握著紀曉鵬的手說:「紀書記,地震後你為災區人民日夜操勞,每時每刻,我們都能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你是我們亞東的好書記,你是我們藏族人民的好兒子。」

  崗固村,坐落在山崖上的一個不足20戶的小村莊。即使在平日裡,也很少有人去這樣的一個山路崎嶇的小村莊。地震後,前往崗固村的道路完全中斷,時不時有碎石順著山崖滾落。

  地震後的第三天,得知前往崗固村的路還無法通車。紀曉鵬決定步行上去看望災民。

  在前往崗固村的途中,道路被一塊山上滾落的石頭擋住了去路。紀曉鵬和一起去的同志一道搬運路障,清理雜物。在搬運防護欄時,由於防護欄的中間是活動的,紀曉鵬的手指頭夾在了防護欄的中央。

  紀曉鵬突然右手食指一顫,手指鮮血直流。他用牙咬著自己襯衫的一角,用力扯掉一塊布。對著指頭上的傷口纏了幾圈,將兩個布頭系在了一起。血流不止,幾分鐘後,白布條變成了紅色,刺骨的疼痛使紀曉鵬幾乎暈了過去,但他仍然堅持要去崗固村。身邊工作人員還是強行送他到醫院,由於失血過多,醫生建議多休息,注意營養。在抗震救災關鍵時刻,他哪裡能休息,他一直提醒自己:在這個時候,自己千萬不能倒下。

  從醫院回來,紀曉鵬仍然固執地堅持去了崗固村,路上,他捲起褲腳,雙手扶著濕滑的岩石,在泥濘中深一腳、淺一腳,蹣跚前行。

  了解到崗古村的災情相對較輕,紀曉鵬這下才放心多了。為了不讓人看見自己受傷,紀曉鵬悄悄地把手揣在衣服里。

  去年紀曉鵬抵達亞東縣後在崗固村開展調研期間,看到村民巴桑家的一台榨油機安裝在帳篷內作業,給村民榨油且只收很低的成本費用。感動之餘,紀曉鵬自己拿出10000元錢幫巴桑建了一間榨油廠房。

  地震後,這間廠房也成了危房。國慶節後有媒體記者前去採訪災情時,巴桑拉著一位記者的手詢問,「紀書記現在怎麼樣,發生了這麼大的災,他一定很勞累,不知道他現在身體怎麼樣?」

  在記者臨走時,巴桑從危房裡拖出半袋子土豆,讓記者給紀曉鵬帶回去。記者再三推讓後,巴桑讓這位記者代他向紀書記問好,並說,「我們及時領到了救災物資,請紀書記放心。」

  地震後的一段時間,紀曉鵬每天晚上都要帶領縣委班子成員前往安置點查看,了解物資發放和災民生活情況。從安置點回來,還要在指揮部召集幹部職工開會總結當天工作,安排部署第二天的任務。

  日日夜夜加班加點,在只有塵土與廢墟的戰場上,紀曉鵬連續奮戰了7個晝夜。實在困得熬不住了,就打個盹,餓的沒有力氣了,就啃幾口壓縮乾糧。

  對於紀曉鵬來說,救災這段日子裡,吃飯和睡覺是最簡單也是最好應付的事。地震後,他連續吃了十多天的方便麵,體重從之前的120斤降到了110斤,本來就瘦弱的紀曉鵬顯得更加單薄。

  一周的時間裡.紀曉鵬親自主持召開各種抗震救災會議40餘次,及時部署各種應急任務60多項,及時制定和完善各種抗震搶險救災的措施和方案,跑遍了全縣各鄉鎮及災民安置點。

  三年前,紀曉鵬患上了高原性高血壓,平時每天都得按時服藥。地震後,連續奮戰了幾個晝夜,降壓藥也吃完了,紀曉鵬明顯感到血壓增高,加之神經高度緊張,在指揮部幾次出現昏眩狀態。

  紀曉鵬曾說,多睡一分鐘,救災工作就耽誤一分鐘。面對災區群眾期盼的眼神,自己心裡會感到不安。

  紀曉鵬在抗震救災中說得最多一句話就是:「在這個關鍵時刻,我們沒有援藏幹部,只有救災幹部。」

  從來不抽菸的紀曉鵬,在疲憊不堪的時候,偶爾會點上一支,為了緩解壓力,放鬆神經,他開玩笑說,「刺激一下,清醒多了。」

  亞東處於地震多髮帶,是山體滑坡和泥石流易發區。多年以來,生活在這裡的人,已經習慣震感帶來的片刻不安寧。但誰也沒想到,這次竟然是災難性的。

  地震後,老黨員仁增感慨地說,每次發生小的地震,政府都給百姓很大的幫助。在重災面前,政府要處理的事情很多,沒有想到,這次黨和政府救災的速度、力度這麼大,這讓群眾都非常感動。

  正是由於上級黨委、政府及社會各界的迅速救援,紀曉鵬帶領全縣幹部職工全力奮戰,在災後出現了一串體現速度和效率的數字。

  19日通訊搶通了。

  20日亞乃公路恢復通車了。

  21日全城恢復供電了。

  22日各項清理工作正式展開了。

  23日全縣抗震救災轉入第三階段。物資發放、災後損失統計等救援工作有序開展,一個個勝利在人們的期望中展開。

  紀曉鵬書記為了心中崇高的援藏事業,他沒有做到一個兒子對父母應盡的孝心;他忽略了一個做丈夫應盡的溫存;他捨棄了一個做父親應付出的愛;他也忘卻了自己……

  在上海的家,紀曉鵬有一個溫暖的家,健康的父母、賢惠的妻子和一個懂事的兒子。

  每天晚上抽空給家裡通個電話,報個平安,已經成為紀曉鵬來到西藏後形成的一個習慣。然而,自地震發生後,這一習慣被打破了。

  地震發生一個小時後,當接通第一部民用對外聯繫的衛星電話,紀曉鵬向地委丹增朗傑書記和行署許雪光專員作災情匯報後。周圍的幹部建議他借這個機會給上海的家人報個平安,紀曉鵬婉言拒絕了,他說:「把最寶貴的通信線路留給救援吧。」

  地震發生後,在上海的家人心急如焚。妻子馬建紅一遍遍地撥手機、撥座機,始終無法接通。她預感到災情的嚴重性。直到第二天中午,亞東縣政府辦的駕駛員米瑪次仁給紀曉鵬的家裡通了電話,才算報了平安。

  在震後的第三天,當接到家人的電話時,紀曉鵬只是輕輕地說,「沒事、沒事,一切都好,不要牽掛。」就匆匆掛掉電話。

  連續幾天的奮戰,沒有睡過一個踏實覺的紀曉鵬,嗓子已經發炎,說話聲音也變得沙啞。

  忙碌的紀曉鵬此時根本顧不上家人的感受。

  在亞東工作的六位援藏幹部的家都在上海,平時聯繫較多,地震發生後,六位援藏幹部家屬決定,派兩位代表來亞東看望在災區一線的家人。

  當妻子馬建紅和龔清(上海市第六批援藏幹部呂曉軍的妻子)抵達日喀則後,才給紀曉鵬打來了電話。

  正在忙碌的紀曉鵬接到電話後卻說,「你在這個時候來幹什麼,我這裡現在很忙,沒有時間顧及你。」

  一句話,讓馬建紅一肚子的委屈。

  當兩個人帶著地震應急的電筒、手套、襪子、消毒液等四大箱重達二百多斤的救災物品出現在紀曉鵬面前時,這個七尺男兒被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感動的半天說不出話來。

  在災區的幾天時間裡,馬建紅和龔清先後來到珠居村、嘎林崗村、汝丙崗村等縣城附近受災嚴重的幾個村莊,並把帶來的救災物品分發給了受災群眾。馬建紅在亞東的這段時間,紀曉鵬和平時一樣早出晚歸,沒有專門抽時間陪她。

  整日忙碌的幹部職工吃飯很簡單,每天都以方便麵為主食,馬建紅看在眼裡,疼在心裡。她心理準備著親手做一頓飯,「犒勞」一下幹部職工。

  離開亞東的前一天,馬建紅和龔清早上8點就去菜市場,買菜、洗菜、做餡、燒菜,兩個人忙活了一整天,包了一千多個餃子,做了燒大排骨、燒鯽魚等四個上海菜。當天晚上,亞東縣四十多位幹部職工圍坐在一起,大口大口吃著熱騰騰的餃子和上海菜。

  一頓飯、一份真情,讓在場的人倍加溫暖。

  紀曉鵬能感受到,這一頓飯,更多的是妻子對自己的理解與支持。對於家人,紀曉鵬只有愧疚。

  馬建紅的生日是9月24日,紀曉鵬也忘記了,在亞東的一個星期時間裡,馬建紅提都沒提這件事。

  但在紀曉鵬的心裡,卻很想提這件事。幾次話到嘴邊,還是咽了回去。

  10月12日,馬建紅要離開亞東回上海。臨走前,紀曉鵬對妻子說,「我想放棄休假,陪這裡的災民一起過年,家裡的事情要交給你了。」

  馬建紅飽含淚水,點了點頭。她對紀曉鵬和其他送行的援藏幹部說,「一周來,我們從亞東人民身上感受到了團結、友愛和堅強,也感受到了你們工作的分量,你們就別掛念家裡,在這裡安心工作,災區人民更需要你們。」

  紀曉鵬心裡裝著亞東人民,亞東的幹部和群眾心懷感激。

  地震後,下亞東鄉黨委書記普瓊達第一時間主動趕到鄉政府,組織群眾抗震救災25天,沒有回一次家。縣人大副主任諾布家裡房屋倒塌,小孩生病,地震後的21天,他都沒有回去過,始終工作在抗震救災的第一線。

  每每講到這些,紀曉鵬都要掉下眼淚。他驕傲地說,「身邊有這麼多好幹部,他們在災難面前從不計較個人安危,我非常感動。」

  在紀曉鵬的感召下,亞東當地幹部職工在災區一線任勞任怨,都不願意先離開工作崗位。看在眼裡,疼在心裡,不得已,他「命令」國慶節後,當地幹部職工必須輪流回家看望照顧家人。

  諾布說:「自紀書記來到亞東後,盡心竭力謀發展,從來都不給自己放假。地震發生後,紀書記更是日夜操勞,忙碌在救災一線,他關心自己的幹部職工,卻對自己要求苛刻。作為一名當地幹部,我們更應該做出表率。」

  2011年10月1日,是災後的第一個國慶日。亞東縣舉行了升旗儀式。

  這是一次不同尋常的升旗儀式。為紀念在地震中逝去的人們,激勵幹部群眾增強災後重建的信心和勇氣,紀曉鵬在升旗儀式上進行了短暫而有力的講話。

  當講到嚴重的災情和全縣幹部群眾在地震後的表現時,紀曉鵬幾度哽咽,禁不住流下了眼淚,參加升國旗的幹部職工也都跟著流下了積攢多日的淚水。

  紀曉鵬一個人在房間裡整理抗震救災材料,看著一排排災情的統計數字,看著全縣幹部職工奮戰在災區一線的感人故事,一幕幕災情慘狀頓時浮上心頭,又一次,紀曉鵬禁不住內心地悲痛,眼淚像開了閘一樣,嘩嘩地順著臉頰流下來。淚水打濕了桌上的材料,紀曉鵬也渾然不知,怔怔地在椅子上發呆,任憑那心中的悲傷肆意釋放。

  紀曉鵬一直在心裡默默告誡自己:精神上必須堅強起來,情緒絕對不能失控。他激勵自己說,一定要保持頭腦清醒,思路清晰,頑強工作。

  正是有他強有力的領導,才確保了亞東縣抗震救災各項工作在緊張中有序、有力、有效開展,在極度危險的救災工作中,沒有出現一例人員傷亡。

  紀曉鵬來到亞東後,確立了以「紅屋頂」為標誌的民生工程,以改善農牧民生產生活條件為著眼點的「產業工程」,以發展特色養殖、種植、旅遊、邊貿、手工業、溫泉等六大板塊的特色產業工程,以縣城核心區民族風貌綜合保護和改造為主要內容的「亮化工程」。

  這四大工程,總投資近5000萬元。地震後,紀曉鵬的設計藍本必須要重新設計了。

  援藏,使紀曉鵬需要做的工作實在太多太多了。而今,他又在梳理地震的創傷,梳理亞東的明天。

  談起災後重建,紀曉鵬的言語透漏出許多自信。他說,有了自治區、地區、社會各界和上海市有關單位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亞東災後重建的前景是非常光明的。目前,亞東正積極開展重建選址、規劃和設計工作,將按「民建公助」的方式幫助受災群眾新建房屋,災區群眾預計於明年8月底前入住新房。

  上海市第六批援藏幹部總領隊、日喀則地委副書記、行署常務副專員閔衛星這樣評價紀曉鵬:紀曉鵬始終把群眾的冷暖放在心上,工作兢兢業業,為人坦蕩正直,是上海市第六批援藏幹部的驕傲和自豪。

  說起自己的成績,紀曉鵬淡淡地一笑:抗震救災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我只是做了一點點我應該做的事。作為眾多援藏幹部中的一個,我來到雪域高原,只想讓這裡的人們更多的體會到來自祖國大家庭的關心和溫暖。

  災區群眾帶上醇香的青稞酒,獻上心中最純潔的啥達,為援藏大哥紀曉鵬獻上一首歌……

  讚歌是春天

  雪山是哈達

  獻給你尊敬的援藏大哥

  歡迎你不辭辛勞來到西藏

  啊!尊敬的援藏大哥

  感謝你建設我的家鄉

  紀曉鵬把對黨的無限忠誠和人民的無比熱愛化作一把傘,為災區人民遮風擋雨;他把高尚的品行和博大的愛心化作一盞燈,為災區人民照亮了重建家園的路;他把信仰鑄就的事業和在雪域高原的堅守化作一面旗幟,為災區人民引領前行的方向。

  大愛,鐫刻在廢墟之上;讚歌,譜寫在災區人民心中。亞東河的激流,歡呼著,奔騰著,它仿佛在呼喚:請讓我們記住他——紀曉鵬,我們的親人,我們的援藏大哥!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