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亞東魂> 04 援藏6年的縣委書記

04 援藏6年的縣委書記

2024-10-04 18:40:25 作者: 羅鳴

  2007年4月,在上海市普陀區信訪辦工作的紀曉鵬,積極響應號召,報名參加援藏,得到了普陀區委的批准。他來到位於喜馬拉雅山北部的薩迦縣,擔任縣委書記,開啟了第一次三年援藏之旅。

  讓薩迦文化旅遊產品走向世界

  本章節來源於𝒃𝒂𝒏𝒙𝒊𝒂𝒃𝒂.𝒄𝒐𝒎

  薩迦縣自然條件相當惡劣,平均海拔在4400米以上,空氣中的氧氣含量,不到內地的三分之二。儘管那時紀曉鵬很年輕,可當他一踏上世界屋脊,就面臨雪高原對他人生的最大考驗和挑戰。

  頭暈、頭痛、噁心、無力……等等強烈的高原反應,讓紀曉鵬同其他援藏幹部一樣措手不及。原本每分鐘70來次的心跳,一踏上高原每分鐘心跳就超過了100多次。「海拔高,含氧量低;心跳快,動作慢」這13個字,是他初到薩迦縣的深刻體會。為了降低耗氧量,他做什麼事都放慢節奏,可往往還是感覺身體不適應高原氣候。

  紀曉鵬到薩迦縣後,經常通宵都睡不著覺,感覺很累,沒有精神,躺在床上都是氣喘吁吁的,往往早晨8點卻來了睡意,可9點又要必須起床開會。這個時候他才真正體會到身在薩迦工作的艱難與不易。

  身為縣委書記,紀曉鵬明白心中的責任。他帶領「援藏小組」發揚「老西藏精神」,向惡劣的自然環境發起挑戰,儘快調適身體,組織開展調研,確定援藏工做主攻方向。

  薩迦縣海拔很高,環境惡劣,植被稀疏,沒有自然資源,發展的道路怎樣開創?薩迦因擁有古老的薩迦寺而聞名。這裡跟薩迦寺、薩迦教派相關的歷史文化資源厚重豐富,被一些研究西藏的中外學者稱為「第二敦煌」。

  於是,紀曉鵬就打出發展「薩迦文化牌」。把薩迦傳統的手工藝和悠久的文化歷史聯繫起來,確定為重點發展方向。他提出了「以產品宣傳文化,以文化提升產品價值」的思路,同「現代先進科學工藝技術相結合」的辦法,重點發展唐卡、哈達、面具等薩迦特色藏文化產品。

  從此,紀曉鵬堅定信心,帶領當地幹部群眾,通過旅遊產品開發,加載薩迦文化元素,告訴世界「我的名字叫薩迦」。

  經過他們的不懈努力,2009年5月,生產加工的第一批新工藝唐卡產品面市,在市場上受到了消費者的認可青睞。隨即,他們又啟動其他旅遊文化產品的開發,促成了薩迦唐卡走上流水線,讓唐卡繼續在民間傳承和發展,融入社會發展時代的脈搏,生產出一系列精美的薩迦特色文化旅遊產品,暢銷區內外,並走出國門,打入國際市場,深受消費者的喜愛,成了薩迦一張閃亮的形象名片……

  紀曉鵬在薩迦縣工作三年,為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獻出了心血智慧,做出了巨大貢獻。於2010年6月順利地完成了援藏任務。

  在紀曉鵬將要離開薩迦縣時,縣裡為他舉辦了歡送會。會上同志們問他哪天離開,他回答說還沒有確定。其實他這樣說的目的,就是為了不讓同志們送他。在開完歡送會的當晚,他才告訴駕駛員,明天一早就離開薩迦縣。

  紀書記離開薩迦縣的消息不脛而走。當第二天一早,紀書記上車時,縣裡的幾百名幹部群眾,不約而同地站在他的住宿前來歡送書記。這種西藏人民對他的依戀熱愛的場景,令他深深感動。在他的心中,割捨不下這份濃濃的西藏情結……

  留任「援藏」揮灑激情

  紀曉鵬第一次援藏結束後,他又積極響應「中央提出援藏的縣委書記延長任期」的號召,繼續留任援藏。2010年6月,他同上海市第六批援藏幹部一起,到來亞東縣擔任縣委書記。

  亞東縣相比自然環境惡劣的薩迦縣,各方面的條件都優越得多。特別是亞東山清水秀、氣候溫和、水源充沛、物產豐富。然而,對於紀曉鵬來說,亞東不是自己的療養勝地,依然是援藏工作的「前線」。這裡讓他更好地揮灑援藏激情歲月,更能展示聰明才智,實現人生夢想的舞台。

  第六批上海援藏幹部一共6個人,紀曉鵬在他們中論年齡還稍顯年輕,但他自稱「大哥」。因為他已經有了「三年援藏經歷」的資本,處處以「大哥」的擔當,為其他5個剛到西藏的兄弟,撐起保護的安全傘。

  紀曉鵬一到亞東縣任職,就帶領他的「援藏小組」,對亞東進行全面的調研,開啟了「跑」的歷程——他們從亞東縣4套領導班子的成員開始起「跑」,跑到各機關部門,跑到縣裡各階層人士,再跑到每一個鄉、每一個村落。在短短的兩個多月時間裡,他們累計跑的行程約10000多公里,腳印留在了整個亞東縣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

  當「援藏小組」「跑」了兩個多月的基層時,紀曉鵬感覺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難受。當地的醫生告訴他,別看亞東縣海拔低,一般不容易產生高原反應。但由於各村海拔高度不一,如果在短時間內,經常往返於海拔落差很大的兩地,人體各種器官與神經系統等,需要適應不斷變化的海拔高度,反而更容易出現身體不適的病症。

  亞東縣海拔雖低,但有些村落海拔也達到了四五千米。「援藏」幹部們對調研戲稱「不是下鄉而是上鄉」,頻繁的「直上直下」地跑,使他們全部落下了各種各樣的高原毛病:高血壓、骨密度疏鬆、痛風。然而,他們不懼高原病症,不忘初心,奮戰在「第一線」。

  經過實地走訪,他們調研發現,當地村落都是清一色的白鐵皮屋頂,一遇雨水集中季節,屋內漏水情況非常嚴重。每個村落的道路均為土路,且缺少排水系統,到了漫長的雨季,整個村落一片泥濘……

  於是,紀曉鵬就決定把「援藏項目」,集中投資在新農村建設上,著力實施惠民工程——屋頂改造、道路硬化、環境綠化等。

  在即將推進第一項惠民工程「屋頂改造」時,紀書記特別注意當地藏族的風俗習慣。根據他之前在薩迦縣的工作經驗,有些農牧民群眾會堅守祖祖輩輩、世世代代不變的生活習慣,並不願意嘗試實質性的改變。就算項目設計得再好,老百姓不願意做的事也只能忍痛割愛。

  為了推進「屋頂改造」項目,讓老百姓心滿意足地接受擁護,真正享受到實惠。紀曉鵬就主動找到當地藏族幹部,了解村民們對此項目的看法,而且還在嘎林崗村召開村民大會,現場聽取村民的意見和建議。

  在村民大會上不出所料,有的村民對新項目充滿了期待,但有的仍舊不置可否。因為當地的風俗不允許外人爬上自家的屋頂,即便是為老百姓著想,他們也不願意接受。

  紀曉鵬在村民大會上講,在換屋頂時,請來技術人員做現場指導,讓村民自己爬上屋子完成屋頂更換。對一些家中沒有青壯年的家庭,必須徵得他們的許可,才能代替完成換屋頂的工作。

  紀書記的耐心解釋,解除了少數老百姓的顧慮,換房頂的惠民工程才開始逐一實施。對於更換屋頂的顏色怎麼定呢?紀曉鵬和同事們都認為「中國紅」最亮眼。在與藏族幹部的溝通中,有人就搬來了紫色、藍色、紅色的屋頂材料樣板,供村民們自行選擇。最後,村民們的意見與援藏幹部不謀而合,選用鮮艷的大紅色彩鋼做屋頂。

  嘎林崗村率先實施彩鋼屋頂更換工程。慢慢地,大紅色的彩鋼屋頂,成片成片地出現了,形成一道閃亮的「亞東紅」。從山道上一路盤旋而下,由遠及近,在漫山遍野青蔥翠綠中襯托出一片片「中國紅」,與青山綠水的自然美景,形成了一幅天然的畫卷。

  「改造屋頂」工程結束後,改變了以往屋頂遇水就漏的情況,大大改善了人們的生活。對此,在亞東的百姓間流傳出一句口頭禪:「紅遍嘎林崗、福滿百姓家。」

  惠民工程給老百姓帶來的福利不只是屋頂,還有鄉村的道路硬化、環境綠化工程。村里原來的土路,紛紛被水泥石板路替換,排水系統從無到有,村落舊貌換新顏,嘎林崗村便是一個成功的示範樣板村。

  第六批「援藏小組」除了以「紅屋頂」為標誌的民生工程外,他們還投資近1000多萬元,實施了改善農牧民生產生活條件為著眼點的「產業工程」,大力發展特色養殖、種植、旅遊、邊貿、手工業、康布溫泉等六大板塊的特色產業,努力提高農牧民的收入。

  「援藏小組」到亞東縣一年了,他們的各項工作都躍上了嶄新的台階,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而且正在向著又快又好的發展軌道乘勝前進。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誰知亞東遭遇了歷史上罕見的災難……

  譜寫抗震救災交響曲

  2011年9月18日20時30分左右,紀曉鵬書記坐在寢室里正在審閱文件。突然辦公桌上的檯燈叭——倒在地上,他坐的椅子像頭髮瘋的氂牛,把他掀翻在地。他頓時眼冒金星,感覺天旋地轉。

  紀曉鵬從地上搖晃中爬起來,用手使勁地拍了幾下額頭。他突然驚喊一聲:「地震!」在這個危急關頭,他心穩神定,立即奔出寢室,迅猛地往縣委辦公樓方向跑去,邊跑邊拿出手機撥打電話。電話打不通。

  天災發生,人可戰勝。紀曉鵬顧不了自身危險,搶險救災是唯一信念。他義無反顧地向辦公樓奮力而去。當他來剛到辦公樓前,縣委、縣政府及有關部門的人員,也先後火速奔跑到了辦公樓前聚集。

  「災情就是命令!」紀書記站在原地,大聲向在場的人員發出命令:「立即成立亞東縣抗震救災指揮部,由我擔任指揮長,按照平時制定的《搶先救災緊急預案》分頭實施,各自立馬組建傷員搶救隊、搶先救災隊、物資保障組、災情調查組和信息收集組,分兵各路,奔赴抗震搶險第一線。」

  在大災面前,亞東縣的各級人員嚴陣以待,黨員幹部衝鋒在前。他們安排有序、組織井然,行動飛速。在地震發生5分鐘內,他們就部署完畢搶險救災的戰鬥任務;7分鐘內就啟動了《抗震救災應急預案》,明確了各「救援分隊」的重點任務。

  旋即,各「救援分隊」組織好成員,在第一時間裡奔赴到災區,帶領群眾全力開展抗震救災工作,最大限度地保障群眾生命安全,最大限度地轉移受災群眾,最大限度地減少災害帶來的損失……

  地震發生後不到30分鐘,各工作組同時出發,前往亞東縣所轄7個鄉鎮,緊急開展抗震救援工作。

  這場地震襲來,造成了亞東縣供水、供電、交通、通信全部癱瘓。縣城通往外界的所有通道都已被破壞,各工作組的人員就只能步行出發,連夜奔赴抗震救災第一線。

  當地震發生後,下司馬鎮的很多老百姓,都驚慌地跑到了大街上。此時,電路已經全部中斷,街上一片漆黑,人頭攢動,混亂一片,不時傳出驚恐萬狀的哭喊聲。

  紀曉鵬手持小喇叭,在黑夜中一路走一路向驚慌的群眾大聲呼喊:「請大家不要慌,不要亂,聽從指揮,儘快到安全的地點避難。相信我們一定能戰勝自然災害,以最大限度地保證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地震剛過,餘震不斷,險情時時發生。暴雨也跟著襲來了,嘩啦啦下個不停,越下越大,為轉移安置災民帶來了阻力。然而,亞東縣全民皆兵,個個緊急投入抗震救災的戰鬥。

  駐亞東縣部隊在災情發生的第一時間,就組織派出官兵,對受災群眾進行緊急疏散救助。

  紀曉鵬書記指揮著全程搶險,他的身影總是出現了險情的第一線。組織帶領救援隊伍,按照分工,頂風冒雨,在黑夜中指揮救援,指導群眾撤離,設立災民臨時安置點,為受災群眾及時提供避難場所。

  在救援人員的有序引導下,下司馬鎮的居民紛紛撤到了安全地帶。隨後,一些群眾就帶頭開始參與自救,搭建臨時避難安置點。

  各界人士、各路人馬也立即行動起來。「抗震救災青年突擊隊」、「抗震救災黨員先鋒隊」、「搶救傷員醫療隊」的旗幟,迎風飄揚在亞東各災區現場……

  紀曉鵬作為指揮長,全線指揮協調抗震救災工作,同時走進災民臨時安置點,看著逐漸安定下來的受災群眾,緊繃的心弦稍稍放鬆一些。他在各安置點,問問這家有否人員傷亡?了解那家的房子倒塌沒有?告訴受災的老百姓,一定要相信黨和政府,鼓起勇氣,團結協作,戰勝災情。

  這場無情的地震,使亞東80%的房屋倒塌。滑坡、滾石、泥石流把縣城通向外部的通道沖斷了。特別是省道204線,是一條最重要的「求援通道」,必須儘快搶修打通。

  參加搶修「204線」的分隊,在伸手不見五指的黑夜裡,在大風大雨中,在懸崖峭壁、泥石滾流衝倒的橫拉豎扯的高壓電桿電線里,險情處處都在。參加救援隊的人員,硬是在這種困境危境險境中,奮不顧身地連夜搶修救援通道。

  上亞東鄉汝丙崗村受災嚴重,在搶險救災組的指揮下,村民們開展緊急自救。他們組織村民將老人和小孩,安置到一些溫室大棚里,然後,調集年輕人在全村尋找被困人員。

  21時許,亞東縣城內設立了4個臨時安置點,搭建起30個臨時帳篷,迅速地安置了受災群眾。

  在災情發生後,亞東縣就基本上穩定了受災群眾的驚慌情緒,基本保障了有飯吃、有水喝、有衣穿、有住處、有傷病能得到及時救治。

  新華社9月18日電:據中國國家地震台網測定,18日18時10分(北京時間20時40分),在印度錫金邦發生芮氏6.8級地震,震源深度約20公里。西藏亞東縣距離震中約40公里,成為此次地震受災最為嚴重的地區。地震的破壞性強,亞東縣整體遭到嚴重破壞……

  至此,外界獲悉了亞東縣發生地震的情況。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緊急啟動抗震救災預案。日喀則市丹增朗傑書記,在獲悉亞東遭受地震的第一時間裡,親自帶領抗震救災隊伍,帶上救災物資,火速奔赴災區救援……

  亞東地震指揮部,在當晚22時30分接到報告:「已有13人受重傷,一名群眾傷亡,噶舉寺4名畫師被埋……」指揮部立即下令:派出駐地部隊官兵,火速趕往噶舉寺進行搶救。

  23時,亞東縣移動通信部門的衛星電話調試完畢。失去聯繫兩小時多的亞東,終於向外界傳出了聲音;24時許,亞東縣農話搶通,各電信企業可攜式衛星站相繼調測完畢。

  19日1時30分,亞東縣第一條災情信息上報。省道「204線」經過連夜搶修,終於恢復小型車輛通行,打通了第一條救援通道。

  19日7時,丹增朗傑書記帶領的抗震救災搶險隊,抵達亞東縣城。他親臨災區一線,指揮搶險救災工作。

  日喀則消防支隊的50名官兵、6輛救援車火速開往災區,在上亞東鄉展開搜救。

  武警總隊的官兵和10台救援車也抵達災區;同時,西藏自治區地震局抗震救災隊伍也抵達亞東增援;自治區人民醫院和西藏軍區總醫院,組織醫護人員趕赴亞東災區,開展傷員救治和防疫工作……

  地震發生後72小時的「黃金救援」戰鬥,在亞東縣全面打響。地震災區完成了通訊恢復、道路搶通、縣城通電;搜救工作全面拉開,受災人員得到安置,救災物資陸續抵達。黨和政府的溫暖關懷,及時送到了到受災老百姓的心中。

  在地震救援的黃金時間內,經過多方救援,降低了災難的損失,也最大限度地確保了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災區的各項救災工作,初步取得成效,受災群眾得到了妥善安置,社會秩序趨於正常,受災群眾的心情也漸漸恢復平靜。

  亞東縣城2個水源點,經過全力搶修,恢復供水。

  21日9點鐘,在亞東縣中學裡臨時搭建的救災帳篷中,傳出了學生的琅琅讀書聲……

  地震打破了邊陲亞東的寧靜。然而,痛失家園的災區幹部群眾,卻在地震的廢墟中,堅強地挺立脊樑,抗震救災的偉大精神,在亞東處處閃光。

  在地震發生後,一位記者在採訪紀曉鵬時,問他地震發生後害不害怕?他回答說:「在那個時候,我根本沒有空去想其他的事情,一心只想著怎麼救災,所有的其他感覺仿佛都消失了。每天就是想著怎麼救災,怎麼轉移安置災民,怎麼避免發生更大的災害。」

  當時,上海方面特別關心「援藏幹部」,多次電話詢訪紀曉鵬,問援藏幹部在哪裡?紀書記不假思索地回答:「現在沒有援藏幹部,只有救災幹部,他們都在一線救災。」

  對方又問:「你能保證他們的安全嗎?」紀曉鵬回答:「不能。現在也沒有人想自己的安全,都在想著群眾的安全。」如果沒有感同身受的經歷,說這樣的話時,好像感覺是在唱高調。但是在當時的情況下,紀書記完全是不假思索,脫口而出。

  亞東縣在抗震救災的戰鬥中,組織嚴謹、措施有力、行動迅速、方法得當。在參加救災過程中,未發生一起傷亡事故,未發生一起治安事件、刑事案件、交通事故。群眾情緒穩定,社會秩序良好。

  為了轉移安置群眾,紀曉鵬連續三天三夜沒有合眼。他不能睡、不敢睡,因為他是總指揮。地震後所有的工作都必須爭分奪秒,在一分鐘內也許就會發生意料不到的事情。其他人員看到紀書記不睡覺,很擔心他的身體,有人就為他送上一杯水:「紀書記你喝口水吧。」

  紀曉鵬拿起杯子喝水,發現味道有點不對,怎麼這水甜甜的。他以為自己的味覺出了問題。就問這水是咋回事?對方回答說:「紀書記你連續幾天沒有休息了,擔心你身體吃不消,就去取了葡萄糖口服液,放在杯子裡。」

  在這場無情的地震災害中,亞東縣已有7個鮮活的生命被奪去了,使100多人受重傷,近3000間房屋倒塌,2000餘間房屋變成了危房,受災群眾達13000多人。在災後中已經緊急救援轉移安置群眾2369戶,共約8000多人。

  救援安置工作,是抗震救災的當務之急,如何解決受災群眾的臨時住宿和溫暖過冬,是擺在亞東縣的急迫問題。當地黨和政府及相關部門,為了確保災區群眾在臨近的冬天身上暖和,住的能擋風遮雨,他們做出了千方百計地努力。

  同時,亞東受災得到了全國的支援,特別是在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的大力援助之下,為所有的安置點搭建起禦寒帳篷,發放給災區群眾每人一套棉衣和一套棉被。另外,為了滿足當地燒柴火的傳統過冬取暖方式,他們還準備好足量的薪材保障供應。

  為解決災區群眾臨時生活困難,亞東縣為每個災民每月發放300元生活補貼。而對於一些房屋遭受中度或輕度損毀的災區居民,政府將幫助他們加固受損房屋,並參照相關標準,發放受損房屋的加固補貼,同時保障他們溫暖安全過冬。

  嘎林崗村是此次亞東地區受災情況最嚴重的,村中共有156戶受災群眾全部被轉移安置,他們將與其他地區的受災群眾一起溫暖越冬。

  搶險救災的情形基本穩定之後,紀曉鵬那時經常去安置點看望受災群眾。特別是到了冬天,他十分擔心受災百姓遭遇風雪寒冷,親自去詢問災民夜間冷不冷?

  群眾回答說:「儘管我們遭遇了天災地震,可在黨和政府的幫助下,讓我們受災群眾有飯吃、有衣穿、有住處。請紀書記放心,我們心裡溫暖,夜間也不冷。」

  冬天到了,大雪紛飛,寒風呼嘯。為了體驗災民的生活,特別是夜間住帳篷的感受,紀曉鵬就主動到了海拔4000多米的康布鄉安置點住了一晚。群眾特意在他住的安置帳篷里升起火爐,蓋了三床被子。但到了凌晨5點左右的時候,紀書記還是感覺特別寒冷。而且,帳篷外面風雪很大,如果帳篷沒有紮緊,就會被大風吹走。

  有了親身感受之後,紀曉鵬就想方設法,立即安排改善了安置點的住宿條件,為受災群眾加發棉衣棉被,保證他們安全溫暖過冬。

  抗震救災工作基本穩定之後,災區群眾主動配合黨和政府的救援安置工作。同時,他們還積極開展自救互救,搭建簡易住房,開始恢復正常的生活生產狀態。

  在災後重建工作啟動中,紀曉鵬更是付出了心血和智慧。他親自組織人員,找到有關方面的專家,廣泛聽取當地幹部群眾對災後重建的意見。然後,進行重新選址,科學統一規劃、統一建設標準。特別是對受災最為嚴重的汝丙崗、嘎林崗、崗古三個村,進行整體搬遷,重新選址規劃,重新建設美麗樣板——「三崗新村」。

  為此,亞東縣啟動了招商引資工作,引進上海復星集團等7家知名企業,來到亞東落地,註冊資金3.4億元。為災後重建,投資建設新村打下了堅實基礎。

  「9.18」地震,雖然震垮了亞東人民的家園,使亞東遭受了慘重損失。然而,在縣委縣政府的帶領下,全縣各族人民,發揚了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凝聚了災區同胞團結力量,讓他們的意志更堅,精神更昂,雄心更大,幹勁更足,戰勝了一個又一個的巨大困難,煥發出了重建美麗家園的巨大豪情,激發了恢復生產的無限潛能。

  在亞東遭受地震這一年裡,他們大力推進重建美麗家園發展戰略,啟動了「亞東魚」等6大板塊的特色產業,恢復生產很快。在當年稅收大幅度降低的情況下,財政收入等主要經濟指標增幅達40%以上。2011年全縣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600多元。

  特別是2012年1—9月,稅收6121萬元,增幅達1162%;財政收入2264萬元,增幅達508%。

  這不得不說是亞東人民的一個偉大創舉!

  在災後重建中,他們以保護亞東河流域資源為出發點,「援藏小組」籌集巨資,以上海浦東濱江帶為藍本,將上海元素融入亞東的自然景觀。設計打造以人文活動為中心,修建了亞東濱河步行街,全面提升了城鎮景觀品位。當人們徜徉在「浦東濱江帶」的時候,耳邊則聽到亞東河水的叮咚歡歌聲……

  紀曉鵬在亞東擔任縣委書記三年期間,帶著感情、帶著真情,腳踏實地履行職責,盡心竭力做好援藏工作,不斷拓展援藏工作新水平。他們突破統籌項目的框架,與內地企事業單位建立有效聯繫,增加計劃外捐助;突破資金援助的框架,引進內地先進技術,促進先進工藝與傳統文化、現有資源對接;突破無償捐助的框架,引進上海電力公司、上海市思麥基金會等內地企業,到亞東共同發展。

  特別是在實施富民工程,紀曉鵬拓寬了一條條致富渠道,大力發展特色產業、種植業、手工業、邊貿旅遊業,加大技術培訓和勞動力轉移,促進群眾增收致富,實現了農牧民增收年均兩位數增長的速度。

  同時,他們還大力實施民生工程,發展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積極爭取上級對教育、衛生事業的投入,結合災後重建,提出了「整合優勢資源,進行集中辦學」的思路。積極協調社會捐助100餘萬元,提升社會事業水平。

  2013年6月,紀曉鵬圓滿結束了援藏6年的經歷。他在總結援藏工作時說,援藏是我人生中最難忘的一段經歷,也是我一生中獲得的巨大財富。西藏給我帶來了很多收穫,讓我終身受益,終生難忘,終生感激。

  6年援藏工作結束後,紀曉鵬回到上海市普陀區擔任副局級領導幹部。2013年10月,他被任命為奉賢區委常委、區紀委書記。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