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大事記

2024-10-04 18:19:21 作者: 吳景婭、魯克、黃定坤、孫涵彬等著

  史前

  1985年,考古工作者在重慶巫山縣廟宇鎮龍坪村龍骨坡,發掘出一段帶有2顆臼齒的殘破能人左側下頜骨化石以及一些有人工加工痕跡的骨片。

  1986年又發掘出3枚門齒和一段帶有2個牙齒的下牙床化石。經學者研究,龍骨坡遺址出土的遺物代表了一種能人的新亞種,後被定名為「能人巫山亞種」,一般稱之為「巫山人」,距今約204萬—201萬年。「巫山人」化石是中國境內迄今發現最早的人類化石。

  上古時期

  相傳夏朝(約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年)開國君王大禹曾娶塗山氏為妻,大禹最卓著的功績,就是歷來被傳頌的治理滔天洪水。

  商周時期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西土之師討伐暴君商紂王時,巴人英勇善戰,在牧野之戰中立下頭功,於是被周武王賜封為子民,並以江州作為都城建立巴國,正式成為周朝的子國。

  春秋戰國

  

  公元前316年,秦滅巴國後,張儀於公元前314年築巴郡城;史書有「儀城江州」的記載,此次築城也是重慶建城之始。

  秦朝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實行郡縣制,分天下為36郡,巴郡為其中之一。

  漢

  漢朝時,巴郡稱江州。

  晉代

  魏晉南北朝時期,巴郡曾先後是荊州、益州、巴州、楚州的一個轄區。

  隋朝

  公元581年,即隋文帝開皇元年,廢除郡制,改楚州為渝州、治巴縣。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又廢渝州,復為巴郡。

  唐朝

  公元618年,又以渝州為名。公元742年,改為南平郡。公元758年,又復改為渝州。

  宋朝

  宋徽宗覺得渝州的「渝」有「變」的意思,於是改渝州為恭州。

  公元1189年,宋光宗趙惇先封恭王再繼帝位,即雙重喜慶,所以升恭州為重慶府,重慶自此得名。

  公元1238年,重慶知府彭大雅擴修重慶城。

  公元1251年,成吉思汗之孫蒙哥登上蒙古大汗位。1259年2月,蒙哥親率蒙古大軍抵達重慶合川釣魚城下。7月,蒙哥被釣魚城守軍炮石擊中,8月傷重不治身亡。蒙哥之死,導致蒙古的第三次西征停止。因此,釣魚城之戰在世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元朝

  公元1360年,元末義軍首領明玉珍自稱隴蜀王,而後在重慶建都稱帝,國號大夏,所轄之地有重慶、四川、雲南、貴州等。後朱元璋攻滅大夏國,又改為重慶府。

  明朝

  公元1371年,重慶守將戴鼎又一次大規模築城,並形成了「九開八閉」17座城門圍護的重慶城格局,其範圍即現今重慶市渝中區的大部分區域。

  清朝

  從元末明初就開始的以湖廣為主的外地人口向著四川(包括重慶)遷徙的行動,到了清朝初年,呈現出了大規模的移民潮。這便是史稱的「湖廣填四川」。它使得重慶有了悠久的移民歷史和豐富的移民文化。

  1890年3月31日,中英政府簽訂《煙臺條約續增專條》,1891年3月1日,重慶正式開為商埠。

  民國時期

  1937年11月20日,國民政府遷渝,重慶隨後正式成為「戰時首都」。

  1939年,在抗日戰爭時期,重慶市第一次成為中央政府直轄市。

  1945年8月28日,毛澤東由延安飛抵重慶,國共兩黨經過43天的談判,最後於10月10日下午6時,在重慶市渝中區中山四路65號(原德安里107號)桂園,簽署了著名的《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11月30日,劉伯承、鄧小平率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解放重慶。

  1949年後,中央政府將全國劃為6個大區,每個大區都有隸屬中央的直轄市,西南大區唯一的直轄市為重慶。

  1952年7月1日,全長504公里的成(成都)渝(重慶)鐵路竣工通車,這是西南地區第一條鐵路幹線,也是新中國修建的第一條鐵路。

  1954年6月19日,中央又將重慶等11個中央直轄市改為省轄市。重慶變為四川省轄市。

  1964年至1980年的「三線建設」時期,全國各地60餘個企事業單位先後遷入重慶,重慶的工業實力、道路交通、城鎮建設等方面得到很大提升。

  1984年,中央將重慶列為「計劃單列市」,享有省一級經濟管理權限。

  1992年4月3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投票通過《關於興建長江三峽工程的決議》;三峽庫區移民工作從1993年至2009年,歷時16年。重慶市完成總數愈113萬移民的搬遷安置工作。

  1997年3月14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了《關於設立重慶直轄市的決定》。1997年6月18日,重慶正式掛牌成為繼京滬津之後中國第四個直轄市。其時下轄43個區市縣,人口3002萬餘,面積 8.24萬平方公里。截至2021年12月31日,重慶下轄38個區縣,常住人口3200餘萬。

  (魯克 輯)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