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04 18:19:04 作者: 吳景婭、魯克、黃定坤、孫涵彬等著

  抗戰爆發以後,上海、南京相繼陷落,武漢也岌岌可危,貿易出海口被日軍封鎖,內地鋼材、生鐵奇缺,物價飛漲。在民族存亡的危急關頭,中國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鋼鐵工業對軍火生產的支撐。此時中國唯一的鋼鐵血脈,卻僅有當年張之洞創建、業已停產多年的漢陽鐵廠。

  請記住𝖻𝖺𝗇𝗑𝗂𝖺𝖻𝖺.𝖼𝗈𝗆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更糟糕的是,日本軍方也早已盯上了曾經被西方媒體稱為「亞洲之雄廠」的漢陽鐵廠。鋼鐵廠一旦落入敵手,後果不堪設想。

  1938年3月1日,為搶在武漢失守前將漢陽鐵廠的機器設備和鋼鐵物資轉移出去,鋼遷會正式成立,負責拆遷漢陽鐵廠及武漢附近的鋼鐵廠的機器設備。同時選址重慶大渡口,以綦江鐵礦和南桐煤礦為原料基地新建鋼鐵廠。

  當時正在中國採訪的義大利《世界時報》記者在日記中寫道,中國在移動,這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集體移民,令人詫異。大批衣衫襤褸的人們通過公路、鐵路和船舶,從武漢、宜昌逃往重慶。這景象是遊牧時代以後,絕無僅有的。

  1938年10月,前方戰事緊迫,運輸工具匱乏,從各地撤離的9萬噸物資和上萬名工程技術人員、大批政府機關人員、學校師生和數十萬難民全部擁擠在了宜昌。長江兩岸滯留的鋼遷會機器設備已堆積如山,8000匹馬力蒸汽機亦在其中。

  張連科心急如焚:撤遷必經的三峽航道就要進入長達5個月的枯水期,留給鋼遷會的時間只有不到40天。要在這幾十天裡,完成實際需要一年的運輸量,簡直是匪夷所思。加之能用的船舶所需油料嚴重不足,要在暗礁叢生、漩渦密布的三峽運送一座齒輪3米高的8000匹馬力蒸汽機這樣的龐然大物,種種挑戰前所未有。

  危急時刻,被臨時任命為交通部常務次長的重慶籍實業家、「川江船王」盧作孚親自坐鎮指揮,殺伐決斷地將宜昌至重慶的水運路線,調整為「宜昌到三斗坪,三斗坪到萬縣,萬縣到重慶」,立刻實行3段運輸。

  3段航運,加快轉運效率,短時間內讓江岸滯留物資快速撤進三峽,有了一道天然屏障。不料,運輸機器的鋼遷會船隻總是遭遇日機尾隨低空轟炸。張連科決定冒險,親自押送8000匹馬力機重要部件西遷。民生輪船正過西陵峽口時,追擊而來的敵機接連扔下炸彈。巨大的爆炸聲中,船頭陡然上揚,轟然噴濺的水花有5米多高,所幸人機得存。劫後餘生的張連科睜眼看去,四周灘水奔涌激盪,船頭竟逆流迴旋到180度方向,這450噸位滿載的大輪在驚濤駭浪中亦如落葉般無助飄蕩。

  歷盡艱險仍不屈不撓的鐵血西遷,一直持續到次年3月中旬才告結束。鋼遷會共拆遷機器材料3萬餘噸,8000匹馬力蒸汽機也跟隨「宜昌大撤退」的腳步,在炮火硝煙中撤往建設中的大後方鋼鐵基地。不久,鋼遷會在大渡口的第一座煉鋼爐開工生產,戰時鐵荒很快得以緩解。

  作為抗戰後方的鋼鐵脊樑,鋼遷會深深地牽動著社會各界及海外關注的目光。美國合眾鋼廠、英國Braccent公司代表和眾多社會名流前來參觀並紛紛題詞,翁文灝先生為鋼遷會題下「國之楨榦」4個大字。黃埔軍校教官周欽賢動情寫道:「在抗戰期中有這麼一個偉大的鋼鐵廠,更堅定了我們對於抗戰勝利的信心。」

  據統計,抗戰期間,重慶兵工承擔了全國械彈 2/3的份額,而生產這些武器彈藥所依賴的鋼鐵原料,幾乎全部來自鋼遷會在大渡口重建的這個鋼鐵廠。

  對於那段驚心動魄的工業西遷歷史,著名教育家晏陽初稱之為中國實業界的「敦刻爾克大撤退」。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