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2024-10-04 18:14:34
作者: 吳景婭、魯克、黃定坤、孫涵彬等著
1946年4月,重慶最美的人間四月天,許多下江人要漫捲詩書喜欲狂,青春作伴好還鄉了。
豐子愷也是還鄉大軍中的一員:「那正是清和的四月,我賣脫了沙坪壩的小屋,遷居到城裡凱旋路來等候歸舟。凱旋路這名字已夠好了,何況這房子站在山坡上,開窗俯瞰嘉陵江(這裡應該是揚子江,豐子愷誤為嘉陵江,特注),對岸遙望海棠溪。水光山色,悅目賞心。晴明的重慶,不復有警報的哭聲,但聞『炒米糖開水』『鹽茶雞蛋』的叫唱。這真是一個可留戀的地方。」
豐子愷帶著家人在凱旋路大概借居了幾個月,那是他異常快樂又沉思的日子。首先,他在反省這3年對重慶的「厭惡」是否公道。他說:「豈知勝利後數月內,那些『劫收』的醜惡,物價的飛漲,交通的困難,以及內戰的消息,把勝利的歡喜消除殆盡。我不捲詩書,無法歸去;而群兒都說:『還是重慶好。』在這情況之下,我重讀那幾句詞句(指一年前填寫的《賀新涼》),覺得無以為顏。我只得苦笑著說,我填錯了詞,應該說:『言未畢,齊點首。』」又說:「臨別滿懷感激之情!數年來全靠這山城的庇護,使我免於被髮左衽,謝謝重慶!」
從「問群兒戀此山城否?言未畢,齊擺手」,到「言未畢,齊點首」;從對重慶的怨聲滔滔到謝謝重慶,這何止是豐子愷一個下江人的心路歷程?
我姥姥姥爺返鄉復原時,只帶走了兩個小舅舅。把讀大學的大舅,讀高中的二舅,讀中學的母親全留給了重慶。下江人的血脈暈染開來,滲進重慶的河流,池塘,小山堡,深山老林,隱秘的窄巷,竹籬笆糊泥支撐起的粉牆青瓦大院,其軌跡迅猛又深刻,直到下江人這個名詞在這座城漸漸被人淡忘……
凱旋路為何叫凱旋路?
重慶城區最初的公路是沿著半島從西向東形成了南區幹道和中幹道兩條:從菜園壩到朝天門的南區幹道和從上清寺到朝天門的中幹道。而這兩條幹道間相對高度卻往往大於50米,無法互通,只能各自為政。
到了抗戰時期,作為中國首腦之地的重慶,解決道路問題已迫在眉睫,首先就得溝通這兩大幹道的彼此。於是,市政部門就先後修建了南區公園路、中興路、打銅街,把兩條主幹道連接起來,凱旋路也是此時所建。
建凱旋路對於彼時中國也猶如登青天的艱難,難度係數最大。「一是直線距離短,不過100多米,卻要躍上50米的高度,必須修成之字拐;二是靠近磁器街時,面臨一壁懸崖峭壁,只得像修橋一樣,壘建起一個與城牆一樣的石砌高牆來與磁器街連接。那高牆下還得起拱,像是城門;三是靠南一邊,要砌堡坎,防止馬路塌方。」可見工程何其艱巨又宏偉。所以說,它的建成,就是身處國難的中國人挺胸抬頭的一次凱旋。
凱旋路正對儲奇門,儲奇門江對岸就是海棠溪,海棠溪就是那時川黔、川湘公路的起點。前方打了勝仗,英勇的將士凱旋,往往是渡過海棠溪,從儲奇門進城。久而久之,人們就把這條帶回前方歸來的將士和勝利消息的道路,稱為凱旋路。仍是當年,許多來自重慶各大學的學生受「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口號的感召,也是從這條路鏗鏘出發,跨過大江,奔赴中緬戰場去與日寇殊死搏鬥。他們在抗戰史上被稱作中國遠征軍。……這條路上有過多少母親登高遠眺、揮別兒子;又有過多少勇士歸來與妻兒相擁而泣。凱旋路,凝視它,氣壯山河又淚痕斑斑!
1947年的元旦,豐子愷在杭州寫完了自己的深情之作《謝謝重慶》。他在江南六橋的明月下擱筆,恍惚間卻是,巴山凱旋路邊的植物過路黃又花葉洶湧,漫過他的眼眸。那裡濕潤了!
(吳景婭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