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崖上的「故宮城」
2024-10-04 18:14:20
作者: 吳景婭、魯克、黃定坤、孫涵彬等著
20世紀80年代,我曾在重慶市11中學讀書,周末閒暇時分,我經常和同學到長江邊的巷子遊玩。其中就有慈雲老街。
慈雲老街因有始建於唐朝的千年古剎慈雲寺而得名。慈雲寺依山傍水,流傳著「青獅白象鎖大江」的典故。因長江水道情況複雜,宋朝時常常發生船運事故。佛教文獻中有「文殊坐花蓮而跨青獅,普賢執如意而騎白象」一說,並延伸出「青獅獻瑞、白象呈祥」的美好寓意。於是,青獅被古人雕刻出來,放置於慈雲寺門前,正對著渝中區的白象街,借青獅與白象的威嚴震懾湍急危險的大江,鎖住商人們的財富。
在我有些褪色的記憶中,慈雲老街里沒有很正式的路,就是一些青石板梯步和吊腳樓院子。老街邊自然是滔滔長江,看得到飄零的打魚船和遠處的朝天門,回想起很有野趣。走到老街,恍惚中奇遇了開埠時風雲際會的場面,觸摸到老街巷的沉淪興旺。長江水養育了吃苦耐勞的南岸兒女,水碼頭的人們在這裡肩挑背扛討生活。舊夢裡有葉子煙的霧靄、老蔭茶的熱氣、龍門陣的悠閒。旅英作家虹影少年時生活在這附近,她在《飢餓的女兒》中對江邊的家鄉有這樣的描寫:「在南岸的坡道街上走十分鐘,能聞到上百種不同氣味,這是個氣味蒸騰的世界。」
所以後來,當得知慈雲老街上居然有一個聞名全國的藏寶地安達森洋行時,我感到吃驚而自豪。
南濱路是一條極不平凡的路,這條路上,巴渝文化、宗教文化、開埠文化、大禹文化、抗戰遺址文化如珍珠般遍布。上溯遠古,這裡有「禹娶塗山,三過家門而不入」「女嬌呼歸,江邊誕子」等優美傳說,南岸區地名「塗山鎮」和「彈子石」因此而來;清乾隆年間,「巴渝十二景」中有4景:「黃葛晚渡」「龍門浩月」「字水宵燈」「海棠煙雨」散落在濱江線上;馬鞍山天主教堂、慈雲寺、大佛寺、千佛寺等宗教名勝一路均勻分布,暮鼓晨鐘,歲歲年年。而南濱路在重慶歷史上刻下的重要一筆,是公元1891年,重慶正式開埠——
由於沿江水碼頭的便利,英、法、日、美、德等國在長江沿岸境內設海關、開洋行、圈租界、建軍營、立公司,經營出口貿易、航運等商務活動,火柴業、豬鬃加工業、棉織業、繅絲業等飛速發展,一時繁華風光。如今保留著大量的百年老建築,如隆茂洋行、太古洋行、平和洋行、安達森洋行、立德樂洋行、卜內門洋行、法國水師兵營、美國使館酒吧等,為那段歷史作證。
安達森洋行,始建於1891年,修建者安達森是瑞典人,洋行主要經營鬃毛和臘肉及百貨等。這幾棟破舊的倉庫,卻流傳著抗戰時期故宮文物南遷的傳奇。
1933年2月5日深夜,紫禁城被嚴寒和黑暗包裹,正在發生一件大事。……大量持槍的軍警神色緊張,大批車夫拉著板車匆匆進入故宮神武門,不一會兒,2118 個貼著封條的木箱從太和門魚貫運出。
在青石板上一路顛簸的木箱裡,裝著的全部是故宮的珍寶,隨便拿出一件都價值連城。
搬運拉夫準備將打包好的故宮文物之木箱,運送至紫禁城前門的火車站。
從這個夜晚開始,故宮中13427箱,還有頤和園、國子監等處的6000 余箱共19557箱,承載著中華民族5000年歷史的國寶,被陸續「押送」上了火車,在山河破碎的國土上,它們翻過車,涉過河,躲過日軍一次又一次的轟炸……
在一篇回憶故宮博物院第二任院長馬衡的文章里,有這樣一段文字,讓人穿越到驚心動魄的1933年。自日軍攻陷山海關,北京城裡學界人士極為憂慮故宮文物的安危。故宮博物院理事會決定將故宮部分文物分批運往上海。2月5日夜,故宮博物院的第一批南運文物2118箱從神武門廣場起運。至5月15日運走文物5批,共13427箱又64包。其中,書畫9000餘幅,瓷器7000餘件,銅器、銅鏡、銅印2600餘件,玉器無數。文獻3773箱,包括皇史宬和內務府珍藏的清廷各部檔案,明清兩朝帝王實錄、起居注,以及太平天國的檔案史料等。還有《四庫全書》及各種善本、刻本。當時國內發現最早的印刷品之一《陀羅尼經》五代刻本,國內最古老的石刻「岐陽石鼓」亦在其內。人類歷史上一次最大規模的文物大遷徙——故宮文物南遷正式拉開序幕。
紀錄片《上新了,故宮》中對這些文物包裝的用心作了回憶。例如最重的「岐陽石鼓」,使用浸濕的棉紙覆在石鼓面上,包上兩層棉被,棉被外又用麻繩打成辮子纏緊,再把石鼓放在厚木板做的大箱子中,箱內用稻草塞嚴實,箱外包上鐵皮條。「故宮人打包就花了半年,文物包裝至少有四層:紙、棉花、稻草、木箱……保證不論翻車、進水,損失微乎其微。」
1936年底,南京朝天宮庫房建成,國寶從上海運至南京存放;隔年秋天「七七事變」爆發,為護國寶周全,文物從南京出發,分3路向西緊急疏散。北路走陸運,存放於四川峨眉山。南路水陸兼運,存放於貴州安順。中路走水運,進入重慶。1938年5月,9000多箱文物在重慶分3處秘密存放,位於南岸南濱路的安達森洋行存放3694箱。
南濱路的安達森洋行就這樣在文物史上創造了傳奇。瑞典是一個擁有永久中立國身份的國家,根據國際慣例,在戰爭時期,交戰雙方的任何一方都不對中立國採取敵對行動。每當日軍飛機來轟炸時,洋行的老闆安達森就叫工人把瑞典國旗在門口的旗杆上升起來或平鋪在空地上,讓敵機清晰可見,以表明這是瑞典的地盤,不能侵犯,求得安全。所以,當重慶不少地方被炸成廢墟時,安達森洋行卻倖免於難。為防萬一,後將安達森洋行等處的文物寶藏溯江船運至四川宜賓,再換小船運往樂山存放,使這批藏於安達森洋行的故宮文物毫髮無損。
就這樣,途經10餘省,跨越數載,上萬箱珍貴文物在故宮人及沿途軍民的共同守護下,完成了一場堪稱人類文物保護史上的奇蹟「長征」。
有的人可能不解:為什麼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進行文物南遷?文物記載了中國古代的歷史和文化。一個民族要想不被其他外族和國家侵占,除了武力上的反抗,保護自己的傳統文化不流失也非常重要。文化在,民族的魂就在,精神支柱就永存,我們就不會被打敗。這些文物的精神價值比它們的物質價值更高。故宮文物南遷,實際上是中華民族抗戰史上的重要組成部分。明白這一點,才能明白故宮文物南遷的意義。
2017年,時任故宮博物院院長的單霽翔帶著團隊,沿著抗戰期間故宮文物南遷路線,前後奔赴四川、重慶、貴州等地,調研當年故宮文物南遷路線中15個故宮文物存放點。來到南岸區安達森洋行舊址時,令團隊感到驚訝的,不僅是百年歷史建築群保存基本完整,還發現於當年存放過文物的倉庫外牆上赫然寫著兩個暗紅的大字——「不拆」。
原來安達森洋行舊址雖然屬於文物保護單位,但這個當年保存南遷文物的倉庫卻並未被劃入文物保護範圍之中。在多年前重慶市南岸區獅子山片區的拆遷徵收中,南岸區文保單位擔心此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老倉庫遭到拆遷的「誤傷」,專門使用色彩醒目的紅油漆在其外牆上標註了「不拆」兩個字,當得知這兩個字背後所承載的故事後,單霽翔感動不已。
最終,團隊決定將「故宮文物南遷紀念館」落戶於重慶的安達森洋行舊址處,讓故宮博物院和重慶再續「千里之緣」。普利茲克獎評委團里的首位中國面孔、著名建築設計大師張永和教授多次實地考察,提出了文化中心和共享中心的理念。
2018年,故宮博物院、重慶市文化和旅遊發展委員會和南岸區人民政府簽訂三方合作協議,啟動「重慶故宮文物南遷紀念館」項目,在安達森洋行舊址落地故宮學院(重慶)分院、紫禁書院、故宮講堂等。2020年,重慶故宮文物南遷紀念館主體建築修繕工程通過驗收;2021年,重慶故宮文物南遷紀念館正式開館。
至此,南岸區海獅路2號,歷經百年風雨的4棟文物建築、4棟傳統風貌建築、1座纜車遺址,整體建築面積約2800平方米的安達森洋行「活化」了。4棟文物建築按照文物修繕原則進行保護,採取原材料、原工藝、原形制、原做法「修舊如舊」,最大限度保留文物歷史信息;而4棟傳統風貌建築則「變舊為新」,例如加入玻璃幕牆、鋼結構、轉木樑等現代元素,呈現出新與舊的對話,歷史與現代的共生。
它位於重慶市歷史核心保護區域內、兩江四岸的核心區南濱路上,依山而建,層層向上,西臨慈雲寺,東臨纜車道遺蹟,古巴渝12景——字水宵燈景點也坐落於此。土牆石階,灰瓦黃牆,緊湊端莊,厚重低調。其中最高處那棟雙層倉庫外觀,恰似故宮博物院的建築形態。分別容納了角樓咖啡、數字故宮、故宮課堂、故宮出版社書吧、故宮文物南遷紀念館、故宮文物南遷主題郵局等業態。依託紀念館的對外開放,故宮博物院與重慶市還將在文創產業、學術科研、文化教育、數位化應用等方面加強交流合作,不斷滿足公眾精神文化需求。倉庫變展廳,在滾滾長江邊,訴說滄海桑田,格外古樸莊嚴。從渝中區隔江望去,正如一座岩崖上的故宮城。
文物映耀百年征程,故宮文物南遷紀念館重現了故宮文物南遷的崢嶸歲月,見證了中華民族的英勇抗爭歷史。主題展覽、活動、小型演出,無不在展示南遷史實,傳播文化遺產保護理念。遊客來到這裡,觸摸百年風雲,了解故宮文化、抗戰故事,能夠更深刻地體會,在那戰火紛飛時代背景下,無數文化學者做出的這一壯舉的深遠意義。打卡網紅的「故宮角樓咖啡館」,手捧一杯「康熙最愛巧克力」咖啡,參觀「故宮style」的各類文創產品,那一杯杯醇厚濃郁的不只是咖啡,更是流芳的文化,讓人沉醉文物陳香。在探秘「護寶傳奇」中抒發愛國熱情,激發昂揚鬥志,凝聚奮鬥力量!
(趙瑜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