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快樂+意義
2024-10-04 17:16:22
作者: 韋志中
積極心理學之父賽里格曼曾經提出一個幸福的公式:總幸福指數=先天遺傳因素+後天環境+你能控制的心理力量(H=S+C+V)。假如這三者都能做到最佳,人生就會幸福。研究表明,如果天生具有抑鬱傾向,就會對生活中的消極事件和陰暗面很敏感,容易被不好的事感染。樂天的父母往往把樂觀品質傳遞給孩子,後天環境中的教養方式、婚姻生活等也會直接影響幸福。但可惜的是,這兩者我們幾乎無法控制。我們能主動控制的心理力量是能隨心而改變的。
H:總幸福指數
個人較為穩定的幸福感,而不是短暫的幸福與快樂。幸福感是令你感到持續幸福穩定的感覺,包括對自己現實生活的總體滿意度和自己生活質量的評價等。幸福可以通過外部短期刺激得到,比如去吃一頓美食,去看一場喜歡的電影,穿漂亮的衣服等都會讓人們獲得短暫的幸福,但是想持續地獲得幸福是很難靠外界的短期刺激達到的。
S:先天遺傳因素(積極與消極的情緒範圍)
一個人的幸福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人格特質決定的,而人格特質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基因決定的。大量證據表明,影響幸福的主要人格特質如外傾性和神經質等其50%的變異可以歸於遺傳。在明尼蘇達分養雙生子實驗中,大衛·萊肯教授已經證明,幸福感的變異大約一半是來自遺傳因素。人們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的幸福水平圍繞著一個固定值波動,這個固定點就叫作幸福設定點。通過研究發現幸福設定點98%由遺傳因素決定。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𝖇𝖆𝖓𝖝𝖎𝖆𝖇𝖆.𝖈𝖔𝖒
C:後天環境
後天環境也會影響幸福感。其中包括地理位置、財富、婚姻狀況、健康、宗教等。
地理位置:一般來說,物理環境的舒適度與幸福感之間存在正相關。自然環境舒適的地方更有可能帶來積極的幸福感受。人們待在陽光舒適、天氣適宜、暖而不熱的環境中會更容易產生積極情緒。
財富:人們對金錢的看法比金錢本身更能影響人的幸福感。財富可以給人們帶來很多好處。在現代社會,財富能夠讓人擁有更多的掌控權,更高的社會地位。與窮人相比,富人生活得更健康,更長壽。財富允許人們做愉快的事情,比如助人、休閒、購物等。雖然財富帶給人們很多好處,但是很多研究發現,在富裕的工業化國家,比如美國,財富與幸福或主觀幸福感之間的相關係數非常小。過去幾十年經濟增長但是並未伴隨著幸福感的增強,除非特別有錢。把掙錢作為自己的目標的人不如那些有精神追求的人幸福。在人們生理需求得到滿足後,把掙錢作為目標的人沒有社會心理需求滿足的人幸福。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認為,一旦滿足了基本的衣食住行等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要想提高滿意度就只能進一步滿足更高級的需要。比如歸屬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實現需要。這些需要的滿足並不一定要掙很多錢。
婚姻狀況:梅耶斯的橫斷調查結果表明已婚的人比單身的人幸福。其中單身的人包括離異、分居與從未結婚的人。婚姻狀況與幸福水平之間存在著相關性。
健康:研究發現,人們對自己健康狀況的主觀評價與幸福有關,但是醫生給出的客觀評價與幸福不相關。
宗教:研究表明幸福和參加宗教活動之間存在中等程度的相關性。參加宗教活動的信教者,成為宗教組織中的一員,能夠為他們提供社會支持,滿足歸屬需要。宗教體系能夠讓人們發現生活的意義,對未來充滿希望。
V:能控制的心理力量
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對於一件事物有自己的思考。每個人都會有積極與消極兩種思考方向。在事情中能保持理性思考與愉悅心境的人就擁有控制自己心理力量的能力。有一次羅斯福家裡失竊了。朋友安慰他,他回信說:感謝上帝,因為第一,賊偷去的是我的東西,而沒有傷害我的生命;第二,賊偷去的是我的部分東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慶幸的是,做賊的是他而不是我。
在賽里格曼的著作《持續的幸福》一書中,他提到幸福主要由五種元素組成,分別為積極情緒、投入、意義、積極的人際關係、成就。什麼是好的生活?快樂的、沉浸其中的、有意義的、有成就的和有良好的人際關係的生活就是好的生活。一個人的人生想要達到蓬勃發展就要有足夠的PERMA,這五個字母就是幸福的五元素。P=積極情緒(positive emotion),E=投入(engagement),R=人際關係(relationships),M=意義與目的(meanings and purpose),A=成就(accomplishment)。
幸福的第一層:積極情緒
積極情緒也就是我們的感受,愉悅、開心、快樂、溫暖、狂喜等。賽里格曼認為在此因素上成功的人生為「愉悅的人生」。當我們的需求得到滿足的時候我們是幸福的。在我們感覺到溫暖、快樂、愉悅、開心的時候我們是幸福的。我們得到感官上的愉悅,讓我們感覺到很舒服。積極情緒是一種主觀變量,由人的想法與感受決定。積極的情緒能夠讓人們感覺到愉悅,還能擴展和建構持久的心理資源。和消極的情緒相比,積極的情緒更能讓人們豐富與蓬勃發展。積極的情緒能夠讓人們更能感覺到幸福。
心理學家納撒尼爾·布蘭登說:「快樂不是奢侈品,而是一種深層次的心理需要。」幸福不是時時刻刻保持著快樂情緒,而是在整體上保持著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人都會經歷著情緒的起伏,雖然有時候也會很傷心,但人生還是可以活得幸福。
幸福的第二層:投入感
投入,指的是完全沉浸在一項吸引人的活動中,人的注意力完全在此,全神貫注於活動。賽里格曼認為以此為目標的人生為「投入的人生」。它與人的心流有關。當你完全投入時,時間好像停止,自我意識消失。人們特別專注於自己喜歡與熟悉的活動時會達到幸福酣暢的狀態。這是一種非常安詳的境界,是心流的狀態。人們在這個時候無暇思考其他。這個時候認真觀察會發現,體驗心流狀態的人的臉上可能是沒有表情的,他們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沒有注意到其他人。在我國古代的智慧中,心流的狀態就是「物我兩忘,天人合一」。
那麼怎麼達到心流呢?在一段時間內做這件事,專心致志地去做這件事情。想達到人的心流狀態要找到自己最強的優勢與才能。你的品格優勢是什麼,如何最大限度地發展自己的品格優勢?
幸福的第三層:意義感
人們總是希望自己過著有意義的生活,做著有意義的工作。當生活中有了意義仿佛就有了目標與方向,指引著我們一直往前走。當實現了自己的目標的時候,自己的生活仿佛就有了意義。意義指的是歸屬於和致力於某樣你認為超越自我的東西。人們總是要追求人生的意義與目的。人們一直在追求自己生活中的意義。它是人們心底的一股力量,幫助人們不斷達到幸福。
心理學家卡爾·榮格說:「有意義的事即使再小,也比無意義的事情有價值。」意義在很大程度上是主觀的,並不是邏輯與推理的結果。人們通過各種途徑找到生活的意義。當人們認為自己做的事情是有意義的,他們就會感覺很愉悅,很快樂,生活中充滿希望,生命蓬勃發展。而沒有意義的生活就是看不到未來的希望,只停留在過去與現在。
幸福的第四層:良好的人際關係
人際關係良好,人們會感覺更幸福。曾經有人問過積極心理學創始人之一克里斯多福·彼得森這樣一個問題:「能不能用兩個字來形容積極心理學是講什麼的?」他回答:「他人。」他人是人生低潮最好的解藥。人是處在社會中的,當人們處於良好的積極的人際關係中,人們會感覺更快樂。良好的人際關係給人們提供了安全感,讓人們能夠獲得支持,能夠更好地發展與走向蓬勃。
在人的關係中,親人、伴侶、親密朋友等關係與人們的幸福感有關聯。與自己關心的人分享生活會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讓我們感受到這個世界充滿歡樂。科學研究發現,幫助別人是自己提升幸福感最可靠的方法。換位思考、常懷感恩之心會讓人際關係更和諧。
幸福的第五層:成就感
取得成就是人們的終極追求。它代表了人們對環境的掌控能力。成就使人們感受到自己的生活是有意義的,並且他們對自己的生活是有掌控力的。和意義不同,成就更看重環境給予的反饋。當你做完一件事心情會非常愉悅,會覺得非常有成就感,自己是一個有價值的人,當外界給予好的評價會非常開心。在平時的工作中,一個人追求成就感的時候會完全投入其中,並會感受到快樂,在工作勝利的時候會感受到積極情緒。人們都是自主地進行選擇,而不是被動地進行行動。心理學家艾米·瑞斯尼斯指出,人們對待工作有三種態度:任務、職業、使命感。當人們把工作當作使命,人們更容易感覺到成就感,更追求自我實現。
什麼是幸福?人們一直在追求著幸福。當一個人擁有積極情緒,認真投入自己的工作,追求意義與價值,有自己要實現的目標,有良好的人際關係,這個人就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