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式團體教育

2024-10-04 17:15:26 作者: 韋志中

  我的教授歷程中發生了轉折,我開始進入一個更高的境界——研究「教」的新領域。通過不斷的考察、研討和實踐最終形成了體驗式團體教育模式。這種教學模式在學校的教育教學改革的實踐中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果。它將最近發展區理論、動力學理論與心理技術結合起來,培訓教師通過優化教學方式最終取得最大化的教學成果。

  說到教的這個層面,其實慢慢地我們就開始進入一種更高的層次,就是從一開始只是為了滿足個人的需要,到最後慢慢去幫助他人。這時候,我就開始不由自主地走入了另外一個領域,一種研究教學方法的新領域。

  2009年,我在濟南開團體心理諮詢培訓班。當時的吳虹校長帶著學校的老師參加了那一次的培訓班。那時有來自呼倫貝爾的陳明清。這裡提到他是為了做一個引子,引出後面的內容。

  在課堂上,他邀請我去呼倫貝爾講課,當時由於檔期問題,我並沒有去成。後來他去世了,我決定送課過去。送的課名叫「表達性藝術心理成長團體工作坊」,課程時間為4天。呼倫貝爾13個縣市級的心理和教研員和心理學老師參加了課程。而這些老師大多同時兼任他們學校的班主任或者其他的學科老師。

  上完課之後,大家一起談論課後感想。大楊樹二中的郭滄海校長以及他們學校的教研團隊都認為這種教學方式是需要學習和借鑑的,它對學校正在進行的教育教學改革會有很大的幫助。於是我們達成了一個意向,就是在體驗式團體教育模式背景下對大楊樹二中進行教育教學改革。後來,我們立了內蒙古自治區的課題以及另外一個國家級的課題。後來在南京的時候,又做了一些相應的改善。

  從這開始,我的職業道路便發生了轉折,我不再是簡單地將我的知識與技術分享和教授給別人,而是開始真真切切地研究「教」這件事,「教」的過程以及「教」的結果。

  在實施體驗式團體教育模式背景下的教育教學改革方案時期,我們多次去大楊樹二中。我先對全校的老師進行心理資本的建設,幫助老師們提升職業性,減少他們的職業倦怠。其次教各班的班主任如何開體驗式班會、家長會,從而使老師教學課堂的外圍得到優化。最後,幫助提高各個學科課堂的動力。比如一個班級應該怎麼分組,怎麼選小組長,對這些被挑選出來的小組長應該怎樣進行引導,讓他們能夠得心應手地帶領自己的小組成員相互協作,發揮各自最大的潛力,在高考時取得好成績。

  體驗式團體教育模式下的教學教育改革效果出乎意料地好。原本大楊樹二中是一所鄉村學校,好的生源常常會流向縣區的學校,學校的升學率並不樂觀。在進行體驗式團體教育模式下的教學教育改革後,升學率一下提高了許多,甚至引起了當地教育局局長的關注。這就是我們對這個學校進行體驗式教育教學改革的部分成果。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𝗯𝗮𝗻𝘅𝗶𝗮𝗯𝗮.𝗰𝗼𝗺

  我們掌握著心理學知識與技巧的優勢,在進行教育教學優化與改革方案的時候,不是直接從課堂入手,而是從課堂的外圍入手;不是從教學技術著手,而是從進行教學的人著手。

  也就是說,我們先幫助老師,然後再幫助與老師相關的人,例如家長與學生。在完成幫助人以及優化課堂外圍後,才開始正式進入課堂。進入課堂後,學科並不是優化和改革的重點,我們不探討各個科目的教學方法,而是探討課堂動力。

  比如一堂40分鐘的課,在這40分鐘裡分配時間的方法對班級里學生整體的凝聚力、大家的投入度與參與度會產生相應的影響。按照傳統教學模式,這40分鐘可能全部聽老師講。如果我做一種調整,課堂開始老師講20分鐘,學生討論10分鐘,學生再發言10分鐘,兩種安排分別對動力產生什麼樣的影響?這個班級文化動力與心理動力是否會不一樣?學生課堂的投入度與參與度是否有變化?我們主要研究的就是教學過程的動力。

  個人心理的動力就是我喜不喜歡,高不高興,投不投入;外部動力就是我們合不合作,彼此之間的均衡度夠不夠,等等。課堂上,是不是只有一部分學生聽得懂,一部分學生沒有投入?動力是心理學的範疇,在教育心理學裡被稱為教育情境,而團體動力又將教育情境包含進去了。

  體驗式團體教育模式下的教育教學改革中,我們專門研究了心理學範疇中的動力。

  再結合之前一些很優秀的教育理論,比如巴班斯基提出的教育教學的最優化和維果斯基提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

  巴班斯基的教學過程最優化理論中分為4個方面:在教學任務上,最優化要做到明確教學和發展的目標,了解學生的預備狀態,把教學任務具體化;在教學內容上,最優化要做到分析教材中主要的和本質的東西,確保學生能掌握這些教學內容;在教學方法上,最優化要選擇能有效地掌握所學內容,完成教學任務的模式,針對不同的學習者,進行區別教學,即因材施教;在教學進度上,最優化要做到確定適當的教學步調、速度,既完成教學任務又節省時間。

  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認為學生的發展有兩種水平,一種是沒有接受他人指導下的現有水平,一種是在他人,如家長、老師的指導下可能達到的最高水平,這兩種水平之間的距離就是最近發展區。教學應著眼於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為學生提供帶有難度的教學內容,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其潛能,超越自己的最近發展區,而達到其可能發展到的水平。在這基礎上繼續下一個發展區的發展。

  現實教學情境下,我們發現有一些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不能保證在學生最近發展區里,可能是老師教的水平、方式、內容超過了學生的接受程度,只有個別同學聽懂了,其他學生都聽不懂。聽不懂的學生就會產生挫折感,學習進度跟不上老師的速度,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最後開始厭學。也可能是教師的教學內容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之下,學生不聽老師講自己也能懂。這樣,整堂課就是在浪費時間。

  後來,我們在大楊樹二中做了這樣一項干預。被試者為即將升新年級的某年級學生。在寒假期間將新課本發給他們,讓他們自學,學習時間為整個寒假。假期結束返校第一天進行測試,測試分數達到實驗者規定的標準分數的學生,學校會給予獎勵。這項獎勵與政策掛鉤,就是貧困生補貼。

  結果發現學生自學之後和老師輔導之後,測驗的分數差距並不大。也就是說自己學和老師教的學習效果是一樣的。那麼,這麼多節課用來幹嗎呢?這說明很多老師就是在浪費時間。

  我們絕大部分人都參加過高考,整個高中階段其實到高二下學期已經將所有學科的內容都學完了,高三一整年就為準備高考不停地做卷子,強化和鞏固前兩年所學的知識。

  我們課堂里不需要滿堂灌,因為好多知識點一通百通。因此,教學是三位一體的教學,知識與技能,方法與過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我們通常只關注知識與技能的學習,但是其背後蘊含的文化和規律,需要通過其他教學方法習得。

  因此,真正意義上的教育是塑造一個人的過程,教育是讓一個人成為一個完整的人,充分發揮個人潛能的人。完整的人不是只會背書,只會做題,只會填空的人。

  我們開始在學校里實施這一套方案,把最近發展區理論、動力學理論與心理技術結合起來。那時候,郭校長帶著一批教學骨幹去現場考察,看別人的課堂是怎麼進行改革的。考察記錄後就開研討會,討論的主題就是課堂的動力,它的優勢在哪裡?劣勢在哪裡?現在應該怎麼做?研討會過後開始進入推門課,將這個課堂動力直接推到各個課堂去進行研討。

  我十分懷念那段時光,經常會回想起當時的一些事一些人。當時,我在全校師生大會上做了名叫《我有一個夢想》的演講,並在教師節那天,邀請老師們走紅地毯,對他們進行激勵。那段時間,所有的老師都表現得十分積極,大家都覺得我要做研究,做一些讓自己更滿意的事情,整個學校的氛圍開始熱起來。學生們看見我進校園也感到很高興。

  到崔計生、杜郎口、楊四中學等幾所中學考察時,其實就已經在做一些這方面的研究了。我去杜郎口考察的時候,就看出他們的許多問題。他們是在「挖地道」。就是在探索的時候他們先教後練,當場訓練。讓學生教學生,就是還課堂於學生的方式:老師不會教就靠邊站,讓學生自己學自己教,結果自學自教效果比老師教得更好。但實際上,這種做法是死馬當活馬醫,結果治標不治本。真正釜底抽薪的方法應該是教師團體進行體驗式團體技術和動力的改造之後再進行教學。

  最好的教學應該是:老師可以時而在前,時而在後,時而在左右,帶領學生提高學習效果,同時促進教學技術的提升。

  凡是優秀的教學技術、心理技術,都是符合科學和人類活動的規律,只是在探索的時候就像在挖地道,這裡挖一下,那裡挖一下。我作為一個旁觀者都能清晰明了地看到他們快到了,可他們一拐彎便走了,我深深地替他們感到可惜。

  各種專家去做報告,去講這講那,卻沒講到問題的實質。

  實質就是讓課堂動力均衡,讓課堂的溫度符合學生的個人心理,提升學生的興趣、熱情、滿意度、積極情緒,讓他們產生積極的心理姿態。採取最近發展區的方法,不要改革,而是要優化。

  我們能做一些什麼?原來的體系不變,比如一堂課45分鐘,花掉1分鐘用來優化,這1分鐘幹嗎呢?安靜,這1分鐘讓學生犯傻,說話。那這個班級的動力立馬就不同了,這叫沉默時間。

  教學過程中沒有沉默時間是不行的,需要留白。比如一幅畫沒有留白,畫得密密麻麻、花花綠綠,不好看。他們就是整堂課不留白,滿堂灌,這樣不行。

  同樣地,一節課需要導課,這是很重要的。從什麼角度來考慮呢?就從這個班級學員的學習水平、動力水平等各個方面去綜合考慮。他們沒有科學評估,沒有從心理學、社會學、教育學、文化學及生態學幾個角度去看,所以我們提出教育教學改革優化當中的校園心理生態建設,讓這個學校的人都有一種希望。

  在南京,吳虹校長和南京師範大學的一位教授聯合辦了一個班主任培訓班,就是體驗式團體心理教育模式培訓班。這位大學教授是江蘇省南師大班主任研究中心的主任,他將南京40多個優秀的班主任聚集在了一起。

  但是這些優秀的班主任來了以後,我們發現我們的心理課上不下去,因為老師們並不願意接受外邊的人對他們的教育,表現出滿滿的懷疑與戒備心。

  這種情況也很正常,重點是我們要解決問題。上了一天的課之後,第二天我們就決定直接讓這些優秀的班主任來帶班會。我分配幾個學員讓他們帶,讓他們按自己的方式上班會課,並且演示給我們看。我們把他們所有的問題指出來,並針對問題去改造。這時他們開始認同和接受我們的課了。

  我們把「心理」兩個字給劃掉了,體驗式團體教育模式。既然劃掉了,可以改成什麼呢?體驗式團體物理教育模式,體驗式團體化學教學模式或體驗式團體語文教育模式等。本來我們做的是心理教育,用體驗式團體教育技術作為載體和方法,用團體動力作為公理,最終實現心理教育的目標。現在同樣地,前面的字不改,實現物理、化學、語文等教育的目標。

  後來,從大楊樹二中的教育教學改革開始,我就編了一本書——《體驗式團體教育模式理論與實踐學校心理學——中國本土化的探索》。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