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轉向服務——我的第三次轉身
2024-10-04 17:14:55
作者: 韋志中
剛才說的是心理諮詢與心理教育,現在我們來說說心理教育與心理服務。
社會服務是以提供勞務的形式來滿足社會需求的社會活動。它包含了兩種定義。狹義指直接為改善和發展社會成員生活福利而提供的服務,如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生活福利服務。廣義的社會服務包括生活福利性服務、生產性服務和社會性服務。
因此,我們一直強調的社會服務更多的是指在社會需求裡面對支持、陪伴和文化的建設,幫助對自我的一些發展。它不是諮詢性的,不是治療性的,不是有問題了來諮詢,而是幫助提升你的幸福生活。
所以說很多人都可以進入團體分析。現在很多人學了團體諮詢以後,回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開始你分析我,我分析你。這些分析就是在團體諮詢培訓中小組裡常做的。
那麼教育呢?是傳授知識,是啟發你,讓你獲得更好的認識,從而去解決現實中的問題,提升你的生活質量。而服務是通過上課來滿足受眾的需要。我來上課,想要變得更開心一點,怎麼樣才能開心一點?我跟你聊一聊。
那麼心理學提供的服務是什麼呢?你來了以後,帶著你一起講心理學的有趣故事,越講越開心,越講越沒有煩惱;帶著你一起做手工,等等。這是你享受的服務。
從教育到服務是一個概念性的轉變。我們一聽說是服務就覺得變得很高級,為什麼?教育讓人感覺自己還十分迷茫,別人高高在上的要教我,好像硬塞東西給我。服務便不是這樣了,服務讓人感覺我是來獲得的,是來享受的,因此概念性的轉化使人在理解上便產生了不同。
其實,從諮詢到教育,再從教育到服務,在這中間,做了幾次轉換,但是到最後還是回到了諮詢。
人們來找你上課,事實上是他生活上的問題沒有解決,你給他講完故事後,他有可能會開始放鬆,他原來的問題也有可能就解決了。在這整個過程中,我們不是以解決問題為導向,而是以提高大家的幸福感和享受當下、享受舒服的生活為導向,但是最後卻達到了解決問題的結果。
人們一開始來上課不是為了解決問題,只是帶著煩惱來訴說他們的故事,我們提供一個聽故事服務,最終他們煩惱沒了,問題也迎刃而解。這就是將服務作為解決心理問題的切入點。
請注意,在教育和服務這兩者之間,教育更多的是要組織人群,如招生、報名;而服務是在組織內,更多的是批量地對一個人進行服務。心理教育更多的是面對市場,招生,打開門做生意;而服務是直接跟某個社區談,幫你服務。
因此,就看我們是準備用哪一種途徑去做這個工作了。如果我們要做社會工作就是服務;我們要是做生意,開公司,做教育平台就是做教育。
但是,我們應該把這三者串聯在一起。實際上,諮詢是解決人們生活上、工作上或者學習上的煩惱和問題,教育是學習的方法,提高自己的途徑,服務則是一種享受。當然,三者在個人的追求層次上也會不一樣,諮詢一定是有問題的人,教育更多是想提高自己的人,而服務是追求更好生活的人。最終,這三者都會成為我們通向幸福生活的一條路徑。
為什麼要從心理教育走向社會服務?未來的社會服務更多的是由政府購買並提供,因為社會越來越進步,社會的福利也會越來越好,所以最終我們會為組織、為政府服務。就像我們的網校,我們實際上是在做心理教育,我們不說是心理諮詢,我們也不承擔心理諮詢的結果,不承擔心理諮詢的義務。但是,大部分的人通過在這裡學習,他們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他們的問題也得到了解決,自我調節情緒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這就是達到了諮詢的效果。有些人在我們的網校學習之後,可能比去做心理諮詢得到的效果更好。我們經常能收到很多學員寫來的感謝信。
假如說,網校變成了心理服務大學,那麼之後呢?也許我們會和一些地方簽約,例如和一個小企業老闆簽約,他簽約了我們的大學,那麼他的員工就全交給我們服務了。
一個校長來我們這裡報名,我們就可以打包這個學校一整年的心理學服務,所以我們服務大學,可能只招100個學生,但這100個學生實際上就是100個組織。而社會上需要通過心理健康教育去提升的人們就進入我們創辦的一葦渡心教室。我們以後的目標就是:服務大學、一葦渡心心理學科普教室和本會團體心理學院三位一體,我們這種調整的背後實際上就是在不斷地適應和滿足當下社會的不斷變化和進步。我們每一年都會做具體的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