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 永恆的真理
2024-10-04 17:12:28
作者: [美]亨德里克·威廉·房龍著 熊亭玉譯
「我越是思考我們的生活的問題,越是覺得應該選擇『諷刺和憐憫』來作為我們的『評審員和法官』,就像古埃及人選擇『女神伊希斯和娜芙提斯[348]』作為亡靈的守護者一樣。『諷刺和憐憫』也是一對好顧問,前者的『微笑』讓生活變得愉快,後者的『眼淚』讓生活變成聖潔。」
「我所提到的諷刺並不是殘忍的神靈,她不會嘲弄愛與美。她溫柔善良。她的歡笑可以消除我們的戒心,她教會了我們對惡棍和蠢貨一笑了之,沒有了她,我們可能會軟弱到鄙視仇恨他們。」
這些至理之言出自一位偉大的法國人之口。寫下這些話,我也就該你道別了,再見。
寫於紐約,巴羅街
6月26日,星期六
[1]荷蘭西南部港口城市。(本書腳註均為譯者注)
[2]金黃色和銀白色的兩把鑰匙,傳說是基督給聖彼得(《聖經》中耶穌十二門徒之一)的,象徵把天上和地上的一切權力都交給他。聖彼得的鑰匙是宗教繪畫題材中的常見主題,鑰匙通常比較大,比較醒目。
[3]Leyden,荷蘭城市名字。
[4]默茲河,發源於法國,大致向北流,經比利時和荷蘭注入北海,全長950公里。
[5]德·勒伊特(De Ruyter)和特龍普(Tromp),均為17世紀荷蘭海軍的著名將領。
[6]荷蘭西部的城市。
[7]威廉一世(William I,1533—1584 ),全名威廉·奧蘭治,也稱沉默者威廉。荷蘭奧蘭治王朝的開國國王。1568年的搗毀聖像運動揭開了荷蘭反抗西班牙統治,爭取獨立的序幕,在威廉·奧蘭治的帶領下,荷蘭反抗西班牙統治的獨立運動取得勝利,受到人民的擁戴,不料在加冕前的兩天遭遇刺殺,享年50歲。在荷蘭,人們稱其為「祖國之父」。荷蘭國歌《威廉頌》所詠唱的就是威廉·奧蘭治。
[8]格勞秀斯(Hugo Grotius,1583-1645),荷蘭法學家和外交家,他的著作奠定了現代國際法的基礎。
[9]豪達(Gouda),荷蘭西部城市。
[10]德西德里烏斯·伊拉斯謨(Desiderius Erasmus ,約1466—1536)荷蘭哲學家,16世紀初歐洲人文主義運動主要代表人物。他知識淵博,忠於教育事業,諷刺了經院式教育,反對死記硬背,主張學習自然科學。其一生始終追求個人自由和人格尊嚴。
[11]兩棲動物的幼體用鰓呼吸,長大後用皮膚和肺部呼吸。
[12]俾格米人,身體矮小,是尼格羅-澳大利亞人種中的一個類型 ,分布在非洲中部,以及亞洲的安達曼群島、馬來半島、菲律賓和大洋洲某些島嶼。
[13]拿破崙·波拿巴,(Napoléon Bonaparte, 1769-1821),即拿破崙一世,十九世紀著名軍事家、政治家,法蘭西第一帝國的締造者。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第一執政(1799-1804),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1804-1815)。
[14]古代埃及掌管生育和繁殖的女神。
[15]古埃及第四王朝法老。
[16]古埃及進入第二中間期以後,統一王國分裂,來自迦南的希克索斯人以阿瓦利斯為中心建立了自己的王朝,這是埃及歷史上第一個外族政權。
[17]以色列人出埃及前居住的下埃及的肥沃地區。
[18]亞述(Assyria),古代西亞奴隸制國家,位於底格里斯河中游,公元前3000年的中葉,屬於閃米特族的亞述人在此建立亞述爾城,後逐漸形成貴族專制的奴隸制城邦。
[19]根據希臘人的記錄,為亞述的最後一任國王。
[20]岡比西斯一世(約公元前600年—前559年),他使波斯從一個伊朗高原西南隅的小邦變成一個龐大帝國。他寬厚大度、睿智多謀,被波斯人親切的稱為「父親」,是古希臘各邦尊敬的「主人」,猶太人心中永遠的「塗聖油的王」和「恩人」,享有「萬王之王」的尊號。
[21]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公元前356年-前323),生於古馬其頓王國首都佩拉城,世界古代史上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
[22]托勒密王朝(公元前305-前30年),或稱托勒密埃及。馬其頓君主亞歷山大大帝死後,其將軍托勒密一世所開創的一個王朝,統治埃及和周圍地區。
[23]克婁巴特拉(Cleopatra,公元前69~前30),埃及托勒密王朝末代女王(前51~前49,前48~前30),貌美,為愷撒和安東尼的情人。
[24]幼發拉底河是中東名河,與位於其東面的底格里斯河共同界定美索不達米亞,源自安納托利亞的山區,流經敘利亞和伊拉克,最後與底格里斯河合流為阿拉伯河,注入波斯灣。
[25]蘇美爾人(也譯作蘇默),是歷史上兩河流域(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中下游)早期的定居民族。他們所建立的蘇美爾文明是整個美索不達米亞文明中最早的文明。
[26]大流士一世(Darius I the Great),波斯帝國君主(公元前558-前486)。出身于波斯人阿契美尼德家族支系。大流士隨岡比西斯二世遠征埃及,被任命為萬人不死軍的總指揮,他不僅是波斯帝國的偉大君主,也是世界歷史上的著名政治家之一。
[27]英國軍官和東方學家,曾任駐伊朗公使、國會議員等職。
[28]貝希斯敦銘文是位於伊朗克爾曼沙汗省的多語言的銘文。銘文中用三種不同的語言,即古波斯語,埃蘭語,阿卡德語的楔形文字書寫了同一篇文章。
[29]公元前18世紀巴比倫王朝的第六代國王。
[30]古代亞述的首都。
[31]烏爾,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南部蘇美爾的重要城市。
[32]西奈山又叫摩西山,位於西奈半島中部,海拔2285米,是基督教的聖山,基督教的信徒們虔誠地稱其為「神峰」。
[33]地中海沿岸的古代居民,也有譯為腓力斯丁人,這裡採用《新英漢字典》譯法。
[34]迦南人,巴勒斯坦的早期居民,講閃含語系語言,屬於閃米特民族的一支。血緣上與阿拉伯人和猶太人相近。曾擊敗希伯來人(猶太人)對巴勒斯坦的入侵。隨後融入其他閃米特民族。《聖經》中有大量關於迦南人的記載。應該是諾亞的子孫迦南的後代。
[35]新教的《新約聖經》中翻譯為「推羅」,也有譯為提爾。
[36]現為黎巴嫩南部省的一座城市,位於地中海沿岸,另有譯名「西頓」。
[37]他是拜火教的創始人,拜火教基督教誕生之前中東最有影響的宗教,是古代波斯帝國的國教,也是中亞等地的宗教。
[38]又譯為「米底」、「米太」。
[39](Heinrich Schliemann,1822-1890),德國傳奇式的考古學家。
[40]德國的州名。
[41]希臘南部古城。
[42]也譯為泰坦。
[43]西方神話中的人物,傳說為普羅米修斯和克呂墨涅之子,皮拉的丈夫。古希臘人對丟卡利翁崇敬、讚美至極,認為他是最純粹、最應該尊敬的人,他是第一個建立城市與神廟的人,同時也是他們的第一位國王。
[44]厄庇墨透斯(普羅米修斯的弟弟)和潘多拉之女,丟卡利翁的妻子。
[45]古希臘四種主要居民之一。
[46]在希臘東部。
[47]在希臘南部
[48]梯林斯是希臘邁錫尼文明的一個重要遺址,位於今天的阿爾戈利斯州,距離愛琴海不遠。
[49]古希臘政治家、立法者。他曾統治雅典,於公元前621年整理雅典法律,寫出一部完整的法典。
[50]梭倫(Solon, 前638年-前559年),生於雅典,出身於沒落的貴族。古代雅典的政治家,立法者,詩人,是古希臘七賢之一。
[51]埃斯庫羅斯,(公元前525-前456),古希臘詩人及悲劇作家
[52]歐里庇得斯,(前485或480年—前406年),他與埃斯庫羅斯和索福克勒斯並稱為希臘三大悲劇大師,一生共創作了九十多部作品,保留至今的有十八部。
[53]在希臘東南部。
[54]古義大利部落,定居台伯河東岸山嶽地區,以其特殊宗教信仰和習俗著稱。西元前449年曾為羅馬所敗,至前290年為羅馬所滅,被授予無選舉權的羅馬公民權,前268年又獲完全公民權。薩賓人可能操奧斯坎語。
[55]伊特魯里亞人,亦稱伊特魯斯坎人(Etruscans),是公元前十世紀到公元前一世紀生活在亞平寧半島中北部的一個民族,位於羅馬北部。
[56]布匿戰爭(Punic War,或譯布匿克戰爭)是在古羅馬和古迦太基之間的三次戰爭,名字來自當時羅馬對迦太基的稱呼Punici(布匿庫斯)。
[57]米列海戰(Battle of Mylae),發生於公元前260年。
[58]歐洲西南部最大的山脈。
[59]薩貢托(Saguntum),西班牙瓦倫西亞省城鎮
[60]波河(Po River),義大利最大河流,發源於義大利與法國交界處的科蒂安山脈的維索山,注入亞得里亞海,河流全長652公里,流域面積約為7.5萬平方千米,
[61]阿爾卑斯山脈在法國和義大利邊境的部分。
[62]赫拉克勒斯(Heracles),希臘神話中最著名的英雄之一,又名海格力斯。他神勇無比、力大無窮,完成了12項被譽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另外還解救了被縛的普羅米修斯。有關他懲惡揚善,敢於鬥爭的神話故事,歷來都是文藝家們樂於表現的主題。在今天的西方世界,赫拉克勒斯一詞已經成為了大力士和壯漢的同義詞。
[63]革律翁(Geryon)巨人之一,克律薩俄耳和卡利珞厄之子,他有三個身體,三頭六臂和六隻腳,被赫拉克勒斯用箭射死。
[64]漢尼拔·巴卡(Hannibal Barca,公元前247年—前182年),北非古國迦太基名將,軍事家。
[65]羅訥河,也稱作隆河(Rhone),歐洲主要河流之一,法國五大河流之首,地中海流域尼羅河之後第二大河。
[66]西庇阿又譯斯奇皮歐。古羅馬名門貴族,代出名將。在共和國時期以軍功顯赫著稱的有大西庇阿和小西庇阿。普布里烏斯·科涅利烏斯(Publius Cornelius Scipio),史書上一般稱「大西庇阿」,或「非洲的征服者西庇阿」(Scipio Africanus),以便跟他的父親「老西庇阿」,他的繼孫小西庇阿相區分,這個家族是古羅馬歷史上煊赫的世家,代出名將,老西庇阿是羅馬執政官,在第二次迦太基戰爭中指揮西班牙戰場,在義大利的海邊去世。
[67]比亞河(Trebia),西非河流,發源於加納西部蘇尼亞尼進入象牙海岸後,南流匯入阿比瀉湖(Aby Lagoon),全程為260公里。
[68]特拉西梅諾湖(Trasimene Lake),義大利半島的最大湖泊。
[69]昆圖斯·費邊·馬克西穆斯(Quintus Fabius Maximus,約公元前280~公元前203),一譯法比烏斯。古羅馬政治家、軍事家,傑出的統帥。費邊在第二次布匿戰爭中採用拖延戰術對抗漢尼拔,挽救羅馬於危難之中,著稱於史冊。
[70]加普亞(capua),義大利南部古城。
[71]錫拉庫扎(Syracuse),位處義大利西西里島東部。
[72]Hasdrubal。
[73]扎馬(Zama),北非古城。
[74]托羅斯山脈 (Taurus Mountains),土耳其南部的山脈。
[75]庫諾斯克法萊(Cynoscephalae)為一座小丘陵,在希臘語中指的是像狗頭似的
[76]阿提卡(Attica),古希臘地名。
[77]恰納卡萊海峽又稱達達尼爾海峽,舊稱赫勒斯滂(Hellespont)
[78]安條克三世(Antiochus,公元前223-前187),敘利亞塞琉西王國國王。
[79]位於今日的土耳其境內。
[80]提比略·格拉古(Tiberius Gracchus),古羅馬政治家,平民派領袖,與其弟蓋約·格拉古(Gaius Gracchus)合稱為格拉古兄弟
[81]蓋烏斯·馬略(Gaius Marius,約公元前157-前86),古羅馬統帥,政治家。平民出身。
[82]Sulla
[83]條頓人(Teutones)是古代日耳曼人中的一個分支,公元前4世紀時大致分布在易北河下游的沿海地帶,後來逐步和日耳曼其他部落融合。後世常以條頓人泛指日耳曼人及其後裔,或是直接以此稱呼德國人。
[84]辛布里人(Cimbri),日耳曼部落。
[85]米特拉達梯(Mithridates),安那托利亞本都王國的國王。
[86]格涅烏斯·龐培(Gnaeus Pompeius Magnus,前106年-前48年),古代羅馬共和國末期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
[87]西塞羅(Cicero),古羅馬政治家、雄辯家、作家。
[88]馬庫斯·李錫尼·克拉蘇(Marcus Licinius Crassus Dives,約公元前115年—前53年),古羅馬軍事家、政治家、羅馬共和國末期聲名顯赫的羅馬首富。
[89]亞洲西部古國,在伊朗東北部。
[90]盧比孔河(Rubicon),義大利北部河流。
[91]法薩羅(Pharasalus),古希臘城邦。
[92]英語:Pharnaces
[93]巴勒斯坦地區北部古城,相傳為耶穌的故鄉。
[94]凱撒利亞(Caesarea),現在以色列地區,羅馬時代的古城。
[95]以弗所(Ephesus),古希臘小亞細亞西岸的一重要貿易城市。
[96]猶太人所期待的救世主。
[97]佩特拉(Petra),約旦南部的歷史古城。
[98]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地方。
[99]古羅馬所統治的一個地區名。
[100]巴勒斯塔北部一多山地區。
[101]帕提亞(Parthia),亞洲西部古國,在伊朗東北部。
[102]努米底亞(Numidia),北非古國,位於今阿爾及利亞北部。
[103]今天的伊斯坦堡。
[104]哥特人(Goths),也譯作歌德人,是東日耳曼人部落的一支分支部落。
[105]瓦林斯(Valens),東羅馬帝國皇帝,在位時間約328-378。
[106]阿德里安堡,埃迪爾內的舊稱,土耳其西北部城市。
[107]為古代日耳曼部落的一支,曾在羅馬帝國末期入侵過羅馬,並以迦太基為中心,在北非建立了領地。
[108]屬於東日耳曼民族的部落。
[109]屬於日耳曼部落。
[110]日耳曼民族的一支,他們統治了現為法國和德國的地區,建立了中世紀初西歐最大的基督教王國。
[111]義大利東北部城市。
[112]奧多亞塞(Odoacer,亦作Odovacar)(435-493年),義大利的第一個蠻族國王(476-493)。
[113]羅穆盧斯·奧古斯都(Romulus Augustus),公元475-476在位。
[114]狄奧多里克(Theodoric,約455-526),在位時間:493-526。亦稱狄奧多里克大王。
[115]倫巴第人(Longobards),也譯為倫巴第人,是日耳曼人的一支。
[116]撒克遜人(Saxons),日耳曼人的一支,最早居于波羅的海沿岸和什勒斯維希地區,後內遷至德國境內的尼德薩克森(Niedersachsen)一帶,稱為薩克森人。
[117]斯拉夫人(Slav)是地處歐洲大陸地區各民族和語言集團中人數最多的一支。其分布範圍主要在歐洲中部東部和東南部,少部分人的居地則跨越亞洲北部的西伯利亞地區,遠達遠東太平洋地區,語言屬印歐語系斯拉夫語族。
[118]阿瓦爾人(Avars)自稱「馬阿魯拉爾人」,是北高加索達格斯坦人的一部分。
[119]位於義大利西北部。
[120]朱庇特、密涅瓦和尼普頓分別為羅馬神話中的主神、智慧女神和海神。
[121]弗拉維烏斯·克勞狄烏斯·尤利安努斯(Flavius Claudius Julianus,331-363),君士坦丁王朝的羅馬皇帝,361年-363年在位。他是羅馬帝國最後一位多神信仰的皇帝,並努力推動多項行政改革。因其恢復羅馬傳統宗教並宣布與基督教決裂,被基督教會稱為背教者。
[122]弗拉維烏斯·克勞狄烏斯·約維安努斯(Flavius Claudius Iovianus,332年 - 364年),又譯卓維安,是一位軍人,被軍隊選為羅馬皇帝
[123]查士丁尼一世(全名為弗拉維·伯多祿·塞巴提烏斯·查士丁尼 Flavius Petrus Sabbatius Justinianus,約483年-565年),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皇帝(527年-565年),史稱查士丁尼大帝(英語:Justinianus the Great)。
[124]倫巴第人,是日耳曼人的一支,起源於斯堪地那維亞,今日瑞典南部。
[125]君士坦丁·帕里奧洛格斯(Constantine Paleologue,1404-1453),拜占庭帝國的最後一位皇帝。
[126]伊凡三世·瓦西里耶維奇(Иван III Васильевич,1440—1505),是莫斯科大公,在位時間1462-1505年。 伊凡三世是使俄羅斯取得了獨立的莫斯科大公。
[127]麥加 (Mecca) 是伊斯蘭教的第一聖地。坐落在沙烏地阿拉伯 西部賽拉特山區一條狹窄的山谷里,面積不到760平方公里,人口約179萬。
[128]加百列在伊斯蘭教和基督教舊約中和米迦爾同是唯一被提名道姓的大天使,(不過加百列在伊斯蘭教中稱為吉布列)。
[129]海迪徹(555年-619),又譯赫蒂徹,穆罕默德的第一位妻子,出生於古來部落阿布杜·烏札家族。其前夫為富商。
[130]圖爾,法國中西部城市。
[131]普瓦捷,法國西部城市。
[132]查理·馬特(Charles Martel,688-741),法蘭克王國宮相,任職時是法蘭克王國實權的掌握者。
[133]科爾多瓦哈里發國家(Caliph States of Cordoba,929-1031),阿拉伯人占領西班牙時期在科爾多瓦建立的酋長國。西方歷史著作中又稱西薩拉森帝國。
[134]茅利塔尼亞(Mauretania),北非古國名,包括今天的摩洛哥東北部和阿爾及利亞西部一帶。
[135]墨洛維(Merovech ,約公元415-457年) ,法蘭克薩利安(Salian)部落的頭領,墨洛溫王朝建立者克洛維的祖父。
[136]卡塔隆平原戰役(Battle of the Catalaunian Fields) 公元451年6月,在卡塔隆平原(法國東北部的大平原,位於特魯瓦城以西)進行的「各族人民會戰」,結束了匈人對西歐的侵犯。
[137]矮子丕平(Pepin the Short,714-768),又稱丕平三世,公元751至768年在位的法蘭克國王,是查理曼大帝的父親,加洛林王朝的創建者。
[138]《人類的故事》最初出版於1921年。半個世紀之前,也就是19世紀後半葉。
[139]亞琛 (Aachen),又譯作阿亨,位於德國北萊茵-威斯伐倫州,靠近比利時與荷蘭邊境。
[140]奈梅亨(Nymwegen),位處荷蘭。
[141]殷格翰(Ingelheim),位處德國。
[142]羅蘭(Roland,?-778)查理曼大帝麾下的12聖騎士的首席騎士,史上第一位被稱做「帕拉丁(即聖騎士)」的人,擁有無可挑剔的美德。
[143]聖·利奧三世(750?-816年),795-816年任教皇。公元800,他給查理曼大帝加冕為羅馬的西方皇帝。通過此舉,利奧為神聖羅馬帝國的建立打下基礎並贏得了強有力的法蘭克統治者的保護。
[144]加洛林王朝(Carolingian),公元751年,加洛林家族取代墨洛溫家族,正式坐上法蘭克王國的王位。在王朝的鼎盛時期,加洛林家族在名義上復辟了羅馬帝國,即是開創了後世所謂的神聖羅馬帝國。
[145]奧托一世(Otto I,912 -973),又譯鄂圖一世,德意志國王(936-973 年在位),神聖羅馬帝國皇帝(962 年加冕)。史稱奧托大帝。
[146]科西嘉人(Corsicans)指西歐法國科西嘉島上的本土居民。
[147]什勒斯維希(Schleswig),丹麥南部的地名。
[148]懺悔者愛德華(約1001年-1066年),英國的盎格魯-撒克遜王朝君主(1041-1066年在位),因為對基督教信仰無比虔誠,被稱作「懺悔者」。
[149]英國東薩塞克斯郡瀕臨加來海峽的城市。
[150]蘭斯洛特(Lancelot),亞瑟王圓桌武士中的第一位勇士。
[151]這裡指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
[152]羅馬教皇的樞密院。
[153]位處義大利,現為義大利行政區。
[154]征服者威廉(William Ⅰ the Conqueror,1027—1087),英國國王(1066 —1087)。前文提到過的法國諾曼第公爵。
[155]義大利北部古城堡。
[156]義大利城市。
[157]安茹(Anrou)是法國西北部古地區名,曾經是歐洲西部的一個封建伯國。
[158]義大利西南部港口城市。
[159]烏爾班二世(UrbanⅡ1035—1099年),羅馬教皇(1088—1099年在位),中世紀四大拉丁神父之一,他在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重壓下,另闢戰場,發起了十字軍東征,重振了教皇的權威。
[160]法國東北部城市。
[161]克呂尼修道院(又譯克盧尼修道院),公元910年由亞吉田(又稱亞奎丹)公爵(Duke of Aquitaine)敬虔者威廉(William the Pious)在法國勃艮第索恩-羅亞爾省克呂尼建立的天主教修道院。
[162]位於比利時東南部。
[163]佛蘭德斯曾是中古歐洲的一個重要的封建諸侯國家,通常是法蘭西王國的封邑。
[164]以色列西北部海港。
[165]黎凡特(Levant)是一個不精確的歷史上的地理名稱,它指的是中東托羅斯山脈以南、地中海東岸、阿拉伯沙漠以北和上美索不達米亞以西的一大片地區。
[166]美第奇家族是義大利佛羅倫斯的著名家族。
[167]獅心王理查,查理一世(Richard I,1157-1199),英格蘭金雀花王朝的第二位國王,在位期為1189-1199年。
[168]參加者有教士(第一等級)、貴族(第二等級)和市民(第三等級)三個等級的代表。
[169]西班牙城市。
[170]大阿爾伯特(Albertus Magnus,約1200-1280),德國天主教多明我會主教和哲學家。
[171]托馬斯·阿奎納(Thomas Aquinas,約1225—1274),中世紀經院哲學的哲學家和神學家,他把理性引進神學,用「自然法則」論證「君權神聖」說。他是自然神學最早的提倡者之一,也是托馬斯哲學學派的創立者,成為天主教長期以來研究哲學的重要根據。
[172]羅傑·培根(Roger Bacon,約1214—1293),另翻譯為羅吉爾·培根,英國具有唯物主義傾向的哲學家和自然科學家,著名的唯名論者,實驗科學的前驅。
[173](Council of Ten,1310~1797)威尼斯的十人會,後增至十七人。
[174]奧地利西部城市。
[175]瑞士西北部城市。
[176]德國城市。
[177]德國城市。
[178]德國城市。
[179]瑞典東南部城市。
[180]伊凡·瓦西里耶維奇(Иван IV Васильевич,1530-1584),又稱為伊凡雷帝(Иван Грозный)或者「恐怖的伊凡」、「伊凡大帝」,俄國歷史上的第一位沙皇。
[181]位於比利時西北部。
[182]德國地名。
[183]比利時城市。
[184]德國城市。
[185]義大利西南部港口。
[186]法國西北部一地區。
[187]皮埃爾·阿伯拉爾(Pierre Abelard, 1079-1142),又譯為彼得·阿伯拉爾。法國哲學家,神學家。人稱高盧的蘇格拉底。哲學上採取概念論,既反對極端的實在論,又反對極端的唯名論,認為共相是存在於人心之中表示事物共性的概念。
[188]格蘭西(Gratian),12世紀教會法學家。
[189]喬托(Giotto,1266-1337),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傑出的雕刻家,畫家和建築師,被認定為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開創者和先驅者,被譽為「歐洲繪畫之父」。
[190]義大利城鎮。
[191]義大利中部河流。
[192]弗朗西斯克·彼特拉克(Francesco Petrarca,1304-1374)是義大利學者,詩人,早期的人文主義者。
[193]沃克呂茲省(Vaucluse)是法國普羅旺斯-阿爾卑斯-藍色海岸大區所轄的省份,位於法國的東南部。
[194]喬萬尼·薄伽丘(Giovanni Boccaccio,1313-1375),義大利文藝復興運動的傑出代表,人文主義傑出作家。與詩人但丁、彼特拉克並稱為佛羅倫斯文學的「三傑」。其代表作《十日談》是歐洲文學史上第一部現實主義作品。
[195]曼努埃爾·帕里奧洛格斯(Manuel Paleologue,1350-1425)拜占庭帝國皇帝(1391-1425年在位)。
[196]博斯普魯斯海峽又稱伊斯坦堡海峽,是溝通黑海和馬爾馬拉海的一條狹窄水道,與達達尼爾海峽和馬爾馬拉海一起組成土耳其海峽(又叫黑海海峽),並將土耳其亞洲部分和歐洲部分隔開。
[197]多明我會,又譯為道明會,亦稱布道兄弟會。天主教托缽修會的主要派別之一。
[198]漢薩同盟是德意志北部城市之間形成的商業、政治聯盟。漢薩(Hanse)一詞,德文意為「公所」或者「會館」,13世紀逐漸形成,14世紀達到興盛,加盟城市最多達到160個。
[199]亦稱肯彭蘭(Kempen),史稱達仙德里亞。比利時東北部的高原地區,包括安特衛普省大部分和林堡省北部。
[200]荷蘭東部。
[201]格哈德·赫羅特(Gerhard Groote,1340-1384),荷蘭羅馬天主教教士,創建了共同生活兄弟會。
[202]揚·胡斯(Johannes Huss,1369- 1415),14世紀宗教思想家、哲學家、改革家,曾任布拉格查理大學校長、布拉格伯利恆教堂神父。
[203]約翰·威克里夫(John Wycliffe,1328-1384)英國經院神學家,翻譯家,英國散文之父。
[204]尼可羅·馬基亞維利(Niccolo Macchiavelli,1469-1527),義大利政治思想家和歷史學家,出生於佛羅倫斯。在中世紀後期政治思想家中,他第一個明顯地擺脫了神學和倫理學的束縛,為政治學和法學開闢了走向獨立學科的道路。他主張國家至上,將國家權力作為法的基礎。
[205]弗拉·安傑利科(Fra Angelico,卒於1455年)是義大利佛羅倫斯畫派畫家。
[206]拉斐爾(Rafael,1483 -1520),原名拉法埃洛·聖喬奧,義大利著名畫家,也是「文藝復興後三傑」中最年輕的一位,代表了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從事理想美的事業所能達到的巔峰。
[207]約翰內斯·古騰堡(Johann Gutenberg,約1400-1468)又譯作古騰堡、古登堡、古騰貝格,德國發明家,西方活字印刷術的發明人,他的發明導致了一次媒體革命,迅速地推動了西方科學和社會的發展。
[208]比利時北部城市。
[209]瑞士西北部城市。
[210]以色列第二大城市特拉維夫的全稱其實是特拉維夫-雅法,它是兩個相鄰的城市合併而成的,是一個具有4000多年歷史的港口城市,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
[211]印尼首都雅加達的舊名。
[212]阿方索三世(King Alphonso III,1210-1279),葡萄牙國王(1248-1279年在位)。
[213]現為葡萄牙最南的一個大區。
[214]摩洛哥的一座城市。
[215]摩洛哥北部古城。
[216]岡特的約翰(1340-1399),蘭開斯特公爵、英格蘭愛德華三世四子,英國軍人、政治家。
[217]聖殿騎士團,全名為基督和所羅門聖殿的貧苦騎士團,是中世紀天主教的軍事組織,乃著名的三大騎士團之一。其成員稱為「聖殿騎士」,特徵是白色長袍繪上紅色十字,是十字軍最具戰鬥力的一群人。
[218]沙烏地阿拉伯西北部城市。
[219]克羅狄斯·托勒密(約90年—168年),相傳他生於埃及的一個希臘化城市赫勒熱斯蒂克。古希臘天文學家、地理學家、占星學家和光學家。
[220]義大利西北部。
[221]位於加拿大東部。
[222]位於西班牙與法國交界處。
[223]西班牙古國。
[224]西班牙西南部港口。
[225]La Navidad
[226]兩位皆為義大利航海家、美洲大陸發現者
[227]義大利探險家。
[228]亞美利哥的英文為:Amerigo,美洲大陸的英文為:America.
[229]也就是印度尼西亞東北部的馬魯古群島。
[230]加里曼丹的舊稱,世界第三大島,位於東南亞馬來群島中部。
[231]蒂多爾島,又稱蒂多雷島,印度尼西亞馬魯古群島中的一個島嶼。
[232]佛陀本指釋迦牟尼,後演變為覺悟真理者之總稱,在本章節中指釋迦牟尼。
[233]瑣羅亞斯德(Zoroaster)是瑣羅亞斯德教(Zoroastrianism或Mazdaism)的創始人,該教又稱拜火教和祆教。
[234]也就是淨飯王,姓氏為喬達摩,名字是首圖馱那,意思是純淨的稻米,所以稱為淨飯王。
[235]又作摩賀摩耶,單稱摩耶、摩夷,或摩耶夫人。
[236]剎帝利是古印度四種姓之一。略稱剎利。意譯土田主,即國王、大臣等統御民眾、從事兵役的種族,所以也稱「王種」。其權勢頗大,階級僅次於婆羅門
[237]是婆羅門教和現代印度教最重要和最根本的經典。「吠陀」又譯為「韋達」,是「知識」、「啟示」的意思。
[238]印度教主神之一。
[239]利奧波德·馮·蘭克(Leopold Von Ranke, 1795—1886),十九世紀德國和西方最著名的資產階級歷史學家,用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研究歷史的蘭克學派的創始人,近代西方客觀主義歷史學派之父。
[240]西班牙王國最悠久的公爵封號之一。
[241]聖巴托洛繆大屠殺是法國天主教暴徒對國內新教徒胡格諾派的恐怖暴行,開始於1572年8月24日,並持續了幾個月。
[242]奧地利西部城市。
[243]比利時西北部城市。
[244]托馬斯·莫爾(Thomas More,1478-1535),歐洲早期空想社會主義學說的創始人,才華橫溢的人文主義學者和閱歷豐富的政治家,以其名著《烏托邦》而名垂史冊。
[245]德國東部城市。
[246]亞歷山大六世共有5個為人熟知的私生子女。
[247]戰神教皇尤里烏斯二世,1503-1513在位十年。
[248]烏爾利希·馮·胡登(Ulrich von Hutten,1488-1523),是德國的人文主義者、詩人,著名的騎士理論家,1522-1523年騎士暴動的領導人之一。
[249]當時德國有權選舉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諸侯。
[250]今比利時城市。
[251]弗雷德里克·德·霍特曼(Frederick de Houtman,1571-1627),荷蘭探險家。
[252]今俄羅斯北部位於北冰洋的兩個大島。
[253]胡果·格勞秀斯(Hugo Grotius,1583-1645)近代西方資產階級思想先驅,國際法學創始人,被人們同時尊稱為「國際法之父」與「自然法之父」。
[254]約翰·塞爾登(John Selden,1584-1654),英國著名人文主義學者、法學家、歷史家。
[255]現在的斯里蘭卡。
[256]今天的紐約。
[257]德國城市。
[258]德國城市。
[259]胡爾德萊斯·慈運理(又譯作茨溫利,Ulrich Zwingli,1484-1531),瑞士的基督教新教改革運動的改革家之一。
[260]約翰·奧爾登巴內費爾特(Johan van Oldenbarnevelt,1547-1619),荷蘭政治家。
[261]位於大不列顛群島和歐洲大陸之間的大西洋海域。
[262]該法庭以濫刑專斷而聞名於世,於1614年被廢除。
[263]喬瓦尼·卡伯特(Giovanni Cabot),義大利航海家,北美大陸的發現者。
[264]加拿大東部一地區。
[265]加拿大東部島嶼。
[266]北角是在挪威北方北角縣馬格爾島北端的一個海岬,地處北緯71°,東經25°40。
[267]阿爾漢格爾斯克,位於北德維納河河口附近,是阿爾漢格爾斯克州首府。歷史上是俄羅斯重要的港口。
[268]亦作「劃一法案」。
[269]16世紀60年代,在英國國教會內部出現了新的宗教派別。他們要求按照加爾文教義,清除國教中的天主教舊制和繁瑣儀式,只承認《聖經》是信仰的唯一權威,強調所有信徒在上帝面前一律平等,擺脫王權對教會的控制,提倡勤儉聖潔的生活,因而得名清教徒。16世紀70—80年代,清教徒人數激增,並脫離國教會,建立獨立的宗教組織,因此成為了非國教教徒。
[270]尤勒·馬薩林樞機(Jules Cardinal Mazarin,1602-1661),又譯馬扎然,法國外交家、政治家,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時期的宰相(1643~1661)及樞機主教。
[271]阿爾芒·讓·迪普萊西德·黎塞留(Armand Jean du Plessis,1585-1642)法蘭西首席宰相,黎塞留及弗龍薩克紅衣主教。歐洲歷史上最偉大的外交家,政治家及戰略家之一,也是17世紀的代表人物。
[272]路易十四自稱為太陽王。
[273]德涅斯特河(Dniester)位於歐洲境內,發源於東喀爾巴阡山脈羅茲魯契山,流向東南,流經烏克蘭和摩爾多瓦兩國,最後注入黑海的德涅斯特灣。
[274]第聶伯河(Dnieper)是俄羅斯歐洲部分的第二大河,歐洲第三大河。源出俄羅斯瓦爾代丘陵南麓,向南流經白俄羅斯、烏克蘭,注入黑海。
[275]拉多加湖(Ladoga),位於俄羅斯西北部部列寧格勒州邊境的卡累利阿共和國和列寧格勒州之間,靠近芬蘭邊境。為涅瓦河源頭,最後流入芬蘭灣(波羅地海的一部分),是歐洲最大的湖泊。
[276]現今烏克蘭首都。
[277]德米特里·頓斯科伊(Dmitry Donskoi,1350-1389),弗拉基米爾和莫斯科大公。伊凡二世之子,1359年即位。
[278]指的是沙皇俄國的垮台。
[279]這裡說的是一戰之後德意志皇帝退位。
[280]喬瓦尼·達·韋拉扎諾(Giovanni da Verrazano,1485-1528年)是一位在北美洲從事發現活動的義大利探險家,主要為法國國王效力。
[281]狄德羅(Denis Diderot ,1713-1784),法國啟蒙思想家、唯物主義哲學家,作家,百科全書派的代表人物。
[282]達朗貝爾(d'Alembert,1717-1783)法國著名的物理學家、數學家和天文學家。
[283]杜爾哥(Turgot,1721-1781),法國政治家和經濟學家。
[284]埃馬紐爾·埃貝·西哀士(Emmanuel Abbe Sieyes,1748-1836),一譯西哀耶斯,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政治活動家。
[285]新芬黨(愛爾蘭語:Sinn Féin),意思為「我們」, 北愛爾蘭社會主義政黨,由前愛爾蘭共和國總統亞瑟·格里菲思在1905年建立的。新芬黨主張建立一個全愛爾蘭共和國。這裡是套用這一名詞。
[286]普魯塔克(Plutarch,約公元46-120),羅馬帝國時代的希臘作家.
[287]尼可羅·馬基亞維利(Macchiavelli,1469-1527),義大利政治思想家和歷史學家。
[288]又譯為別列津河。
[289]格布哈德·列博萊希特·馮·布呂歇爾(Blucher,1742-1819-),普魯士王國元帥,在數次重大戰役中名聲遠揚。
[290]地米斯托克利,古雅典政治家和統帥。公元前493—前492年任執政官,為民主派重要人物。
[291]一種諧趣詩的體裁,有五行組成,韻腳為aabba。
[292]法國東北部城市。
[293]奧斯曼帝國建立於1281年,滅亡於1922年。主要民族為土耳其人、希臘人、庫德人、阿拉伯人。
[294]約翰·胡司(John Huss,1369—1415)出生在捷克南部胡西尼茨村的一個貧苦家庭。他畢業於布拉格大學,1396年獲碩士學位,1398年開始在布拉格大學任教。此後他進入神學院學習。1402年當選為布拉格大學的校長,並擔任伯利恆教堂的神甫。1403年成為捷克王后索菲亞的解罪神甫。
[295]門羅主義(Monroe Doctrine)發表於1823年,表明美利堅合眾國當時的觀點,即歐洲列強不應再殖民美洲,或涉足美國與墨西哥等美洲國家之主權相關事務。而對於歐洲各國之間的爭端,或各國與其美洲殖民地之間的戰事,美國保持中立。相關戰事若發生於美洲,美國將視為具敵意之行為。
[296]亞當·耶日·恰爾托雷斯基(Adam Jerzy Czartoryski,1770-1861)波蘭貴族、政治家和作家。
[297]卡爾馬聯盟(the union of Calmar,1397-1524年),亦作卡爾馬聯合或卡爾馬同盟,是14世紀末至16世紀初由丹麥、瑞典(包括南芬蘭)和挪威組成的斯堪地那維亞共主邦聯。
[298]又稱費爾南多七世。
[299]半島戰爭(Peninsular War)是拿破崙戰爭中主要的一場戰役,地點發生在伊比利亞半島,交戰方分別是西班牙、葡萄牙、英國和拿破崙統治下的法國。
[300]位於希臘西北沿岸。
[301]亞琛 (Aachen),又譯作阿亨,位於德國北萊茵-威斯伐倫州,靠近比利時與荷蘭邊境。
[302]盧布爾雅那(Ljubljana)是斯洛維尼亞共和國的首都和政治、文化中心。
[303]義大利城市。
[304]摩爾達維亞是東歐的一個地區。包括了今羅馬尼亞東北部、摩爾多瓦、烏克蘭的局部地區。
[305]傳說沉於大西洋的島嶼。
[306]摩里亞半島是中世紀和近代初期希臘伯羅奔尼撒半島的名稱。
[307]希臘港口。
[308]義大利城市,位於義大利西北部。
[309]米洛·奔索·迪·加富爾伯爵(Camillo Benso Cavour,1810-1861)撒丁王國首相(1852-1859,1860-1861)、義大利王國第一任首相(1861)、義大利統一時期自由貴族和君主立憲派領袖。開國三傑之一。
[310]馬志尼(又譯朱塞佩·馬志尼,Giuseppe Mazzini,1805-1872-),統一的義大利的締造者之一。創建了青年義大利黨。
[311]朱塞佩·加里波第(Giuseppe Garibaldi,1807-1882)義大利愛國志士及軍人。他獻身於義大利統一運動,親自領導了許多軍事戰役。
[312]赫拉德茨-克拉洛韋州是捷克的一個捷克行政區劃,歷史上屬于波希米亞的東北部。
[313]現屬於捷克斯洛伐克。
[314]德國西北部河流。
[315]古希臘數學家。
[316]美國東部河流。
[317]美國喬治亞州東部港口。
[318]位於安納托利亞西海岸線上的一座古希臘城邦。
[319]希臘哲學家。
[320]蓋烏斯·普林尼·塞孔都斯(Gaius Plinius Secundus),生於公元23(一說24年),卒於公元79年,世稱老普林尼(與其養子小普林尼相區別),古代羅馬的百科全書式的作家,以其所著《自然史》一書著稱。
[321]德國城市。
[322]義大利物理學家。
[323]義大利醫生和動物學家。
[324]丹麥物理學家、化學家。
[325]法國物理學家。
[326]英國物理學家和化學家。
[327]美國畫家、發明家,莫爾斯電碼發明者。
[328]美國港口城市。
[329]義大利無線電工程師,企業家,實用無線電報通信的創始人。
[330]荷蘭城市。
[331]法國天文學家、數學家。
[332]德國化學家。
[333]德國物理學家。
[334]法國博物學家。
[335]17世紀荷蘭名畫家。
[336]17世紀巴洛克時期的西班牙畫家。
[337]耶穌十二門徒之一。
[338]泰國的舊稱。
[339]荷蘭西部城市
[340]阿納托爾·法朗士(Anatole France,1844-1924)法國作家、文學評論家、社會活動家。
[341]威廉·梅克比斯·薩克雷,英國作家,其代表作品是世界名著《名利場》。
[342]越南東部地區的舊稱。
[343]越南北部一地區的舊稱。
[344]澳大利亞北方島嶼。
[345]現為南非省名。
[346]南非中部省份。
[347]美國第25屆總統。
[348]娜芙提斯(Nephthys),亡靈的保護神,以頭戴埃及象形文字冠的女人形象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