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封建制度
2024-10-04 17:10:12
作者: [美]亨德里克·威廉·房龍著 熊亭玉譯
遭受三個方向的夾攻,歐洲中部變成了大兵營,職業士兵和行政人員是封建制度的一部分,正因為他們,歐洲才沒有消亡
公元1000年,處在歐洲的大多數人們都過著悲慘的生活,他們相信世界末日的預言,爭先恐後地逃到了修道院,虔誠修行,想以侍奉上帝的狀態迎接審判日的到來。
日耳曼部落離開亞洲老家,一路西遷,來到歐洲,具體的時間我們並不清楚。憑藉人數眾多,他們衝進了羅馬帝國,摧毀了偉大的西羅馬帝國,而東羅馬帝國由於不在這次大遷徙的路線上,僥倖逃脫,勉強繼續著羅馬昔日輝煌的傳統。
後來就是混亂的局面,(也就是公元6世紀和7世紀,歷史上真正意義的「黑暗世紀」),這些日耳曼部落接受了基督教,承認羅馬主教為教皇,也就是世界的精神領袖。到了9世紀,查理曼大帝才能卓越,重振羅馬帝國,將西歐的大部分地區凝聚在一起,成為了統一的國家。到了公元10世紀,這個王國分崩離析。西部成為了獨立的王國,法蘭西。東部成了日耳曼民族的神聖羅馬帝國,這個聯邦國家的統治者自稱繼承了凱撒和奧古斯都的大統。
不幸的是,法蘭西國王的勢力不過是在皇宮的護城河之內,而神聖羅馬帝國中有權勢的臣子更是隨心所欲,見利忘義地公然挑戰皇帝的權威。
更讓勞苦大眾苦不堪言的是,西歐這個三角地帶一直都暴露在三方面的夾攻之中。南面是一直虎視眈眈的穆斯林。西面海岸遭受北歐人的掠奪。東面邊境除了一小段喀爾巴阡山脈的天然屏障之外,就無人防禦,匈奴人、匈牙利人、斯拉夫人和韃靼人隨心所欲,想來就來。
羅馬的和平成了遙遠的過去,成了夢境中「過去的好日子」,一去不復返了。現在變成了「要麼作戰、要麼死去」,人們自然是選擇了作戰。形勢所迫,歐洲變成了武裝大軍營,需要強有力的領導。國王和皇帝都是遠水救不了近火。邊境上的人(公元1000年,大部分歐洲地區都是邊境)必須自助。國王派出代表管理邊境地區,只要這些代表能夠保護他們,不受敵人進攻,邊境上的居民自是樂意服從他們。
很快,歐洲中部就布滿了小小的封邑,封邑的統治者或是公爵、或是伯爵、或是男爵、或是主教,他們組織成了一個個的作戰單位。國王賜給公爵、伯爵和男爵以「封地(feudum)」(所以有了封建制度的(feudal)的說法),這些貴族則要發誓效忠國王,盡職為國王服務,並且繳納一定的稅額。在當時,交通不便,交流極為不暢,這些皇室派出的管理者因此享有極大的自主權,在各自的省份里,他們占有了實際上屬於國王的大部分權力。
你覺得11世紀的人們反對這種政府形式?那你就錯了。封建制度在當時非常實用,而且很有必要,受到了大家的支持。他們的主人和領主住在大石頭房子裡,這些房子要麼建在高高的岩石之上,要麼周圍就有護城河的保護,但都在他的子民看得見的地方。危險來臨時,子民就到這些宏偉的要塞中避難。這就是為什麼當時的人們都選擇住在離城堡儘可能近的地方,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許多歐洲城市都是圍繞封建時期的堡壘發展而來的。
可在中世紀早期,騎士不僅僅是職業士兵。他是當時的公務員,是所在社區的法官,是警察的頭兒。他逮捕強盜、保護走鄉串戶的小販,這些小販就是11世紀的商人。騎士負責照看堤壩,保護鄉村地區免受洪水之災(就像4000年前,尼羅河流域法老的所作所為)。他鼓勵游吟詩人講述大遷徙戰爭中古代英雄的故事。他還要保護管轄範圍內的教堂和修道院。雖然騎士不識字(在當時看來,識文斷字是缺少男子漢氣概),他僱傭了數位神父為他記帳,做結婚、出生和死亡登記。
到了15世紀,國王重新變得強大起來,重新拿回了屬於自己的「上帝賜予」的權力。這些封建騎士就失去了往日的獨立王國,淪為鄉紳,沒有了用武之地,他們很快就成了百無一用的階層。但是,如果沒有中世紀的「封建制度」,歐洲可能已經不存在了。正如今天我們社會上有壞人,當時也有遭人痛恨的騎士。但總的來說,12世紀和13世紀的這些硬拳頭的男爵們都是辛勤工作的管理者,為社會的進步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學習和藝術這一高貴的火炬曾點亮了埃及、希臘和羅馬的世界,但在封建時期,這把火炬的光芒非常暗淡。如果沒有騎士和修道士,文明的火焰有可能徹底熄滅,而人類有可能不得不再次從洞穴時期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