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學 .經.

2024-10-04 16:52:46 作者: (春秋)孔子及其弟子 著;李君蘭 譯註

  大學之道1,在明明德2,在親民3,在止於至善。

  知止4而後有定5,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6。

  物有本末7,事有終始8,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9;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10;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11;致知在格物12。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13,壹是14皆以修身為本。

  其本亂而末15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16,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17。

  

  注釋

  1.大學之道:大學的宗旨。

  「大學」指相對於小學而言的「大人之學」。

  古人八歲入小學,學習「灑掃應對進退、禮樂射御書數」等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禮節;十五歲入大學,學習倫理、政治、哲學等「窮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學問。

  2.明明德:前一個「明」為使動用法,即「使彰明」。後一個「明」作形容詞,明德也就是光明善良的品德。

  儒家認為,人天性具備明德,後天受到環境的影響,明德會被壓抑蒙蔽。所以需要教育學習,保持發揚我們天性中善良美好的品質。

  3.親民:「親」(xīn),「新」的通假字,動詞,革新、棄舊圖新。親民,也就是使民新,使人棄舊圖新、去惡從善。

  人在提高自身修養的同時也會影響周圍的人。既明自身之明德,亦明他人之明德,若是身為君主天子,則可明天下百姓之明德,創造理想的社會。

  4.知止:知道應該停止的地方。也就是達到完善。

  5.有定:志向有明確肯定的方向。

  6.得:收穫。

  7.物有本末:明德為本,新民為末。

  8.事有終始:知之為始,能得為終。

  9.齊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蒸蒸日上,興旺發達。

  10.修其身:培養鍛鍊自身的品性。

  11.致其知:使自己獲得知識,提高認識能力。

  12.格物:認識、研究萬事萬物,推究其道理。

  13.庶人:指平民百姓。

  14.壹是:都是。本:根本。

  15.末:相對於本而言,指枝末、枝節。

  16.厚者薄(bó):原本很厚的東西看成薄的。薄者厚:原本很薄的東西看成厚的。指該重視的不重視,不該重視的卻加以重視。

  17.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沒有這樣的道理(事情、做法等)。

  譯文

  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光明高尚的品德,在於使民眾棄舊圖新,在於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自己所應達到的境界才能在學習的過程中目標堅定;目標堅定才能夠做到心境平和不妄動;心不妄動才能夠神思安穩;神思安穩才能夠考慮周詳;考慮周詳才能夠有所收益,才可能達到完善的境界。

  每樣東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也都有終結有開端。明白了這本末始終的次序道理,就接近了解事物發展的規律了,也就與大學的宗旨相距不遠了。

  古代那些想在天下弘揚高尚德行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想治理好自己國家的人,先要安定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想安定好自己家庭家族的人,先要修養好自身的品德;想修養自身品德的人,先要端正自己的內心;想端正自己內心的人,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想使自己意念真誠的人,先要使自己獲得足夠的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於認識、研究這世上萬事萬物的道理。

  通過認識、研究萬事萬物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後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後內心才能端正;內心端正後才能修養自身品德;品德修養提高後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使其和睦有序;每個家庭和家族和睦有序之後國家就能安定昌盛;各個國家都安定昌盛後整個天下就能太平。

  因此,上自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養個人品德為根本。

  若這個根本被擾亂了,家庭、家族、國家、天下要治理好都是不可能的。不分輕重緩急,本末倒置,卻想做好事情,這也同樣是不可能的!

  解讀

  明明德、新民、止於至善。這是《大學》的三綱領,也是儒學「垂世立教」的目標所在。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大學》的八條目,也是儒學為我們所展示的人生進修階梯。

  縱覽四書五經,我們就會發現,儒家的全部學說實際上都是循著這三綱八目而展開的。所以,抓住這三綱八目你就等於抓住了一把打開儒學大門的鑰匙。

  八條目中,「修身」是根本。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是「修身」的基礎和方法,是「內修」,明明德之事也。

  「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修身」的目的,是「外治」,新民之事也。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