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2024-10-04 16:52:43 作者: (春秋)孔子及其弟子 著;李君蘭 譯註

  《大學》《中庸》原本是《禮記》中的兩個篇章,《大學》是第四十三篇,《中庸》是第三十一篇,宋代學者先後將這兩篇文章從《禮記》中抽出,詳細註解,單獨成書。南宋朱熹則將《大學》《中庸》與《論語》《孟子》並列稱為「四書」,撰寫了《四書章句集注》,使其成為最重要的儒學經典,也成為教化百姓的最重要典籍。

  《大學》以人的修身為核心,強調人的修身養性不只是內省的過程,更是同外物相接觸,窮究物理而獲得知識,培養道德品性、完善人格的過程。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是修身的方法,為「內修」。齊家、治國、平天下則是修身的目的,為「外治」。而中間的修身一環,則是連結「內修」和「外治」兩方面的樞紐,向內,就是獨善其身,向外,便是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盡心下》)便成為兩千多年來中國一代又一代知識分子的生命歷程。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𝕓𝕒𝕟𝕩𝕚𝕒𝕓𝕒.𝕔𝕠𝕞

  可以說,中國人的精神內核,文化特點,民族性格,也都由此鑄造。時至今日,不管是否意識明確,不管積極還是消極,「格、致、誠、正,修、齊、治、平」的觀念總是或隱晦或明顯地在影響著我們的思想和行動,我們的人生歷程最終仍然是在這儒學的進修階梯上或近或遠地展開。

  《中庸》原來也是《禮記》中的一篇,一般認為它出於孔子的孫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孔子去世後,儒家分為八派,子思是其中一派。後代因此而尊稱子思為「述聖」。《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學的中庸之道,它的主要內容並非現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之意,其主旨在於修養人性。其中包括學習的方式: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也包括儒家做人的規範如君臣、父子、夫婦、兄弟以及朋友之間的相處交往規則和智、仁、勇三種重要的德行等。《中庸》強調「誠」,認為「誠」是實現中庸之道的關鍵。

  《中庸》內容豐富,不僅提出了「中庸」作為儒家的最高道德標準,而且還以此為基礎討論了一系列的問題,涉及儒家學說的各個方面。所以,《中庸》被推崇為「實學」,也就是對人生有實際明確的指導作用,被視為可供人們終身受用的經典。

  如今,中國人經歷過對物質與西方文化單純強烈的嚮往與追求之後,傳統文化經典與精髓對社會整體的意義,對每一個個體人生的意義,已經重新得到越來越普遍的認可與重視。中國人開始迫切地渴望重新建立起與傳統文化的續接。

  《大學》《中庸》這兩部文化經典能夠幫助我們建立比較理想的人格,幫助我們抵抗人生中的黑暗與虛無。這一點對於青春成長期的中學生來說尤為重要和有效。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