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2024-10-04 16:44:50
作者: (春秋)老子 著;張茉 譯註
信言不美[1],美言不信。善[2]者不辯,辯者不善。知[3]者不博[4],博者不知。聖人不積[5],既[6]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7]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注釋】
[1]信言:誠實的話。美:好聽。
[2]善:善良。
[3]知:有智慧。
[4]博:廣博,引申為賣弄。
[5]積:占有、積累。
[6]既:本義結束,引申為盡力。
[7]與:給予。
【譯文】
實話不好聽,好聽的不是實話。善良的人不巧辯,巧辯的人不善良。有智慧的人不賣弄,賣弄的人缺少智慧。聖人不愛為自己積攢,他盡力幫助別人,自己反而更加富有;他盡力給予別人,自己反而獲贈更多。上天的法則,總是提供便利,不加傷害;聖人的法則,總是做該做的事而不爭功。
【闡釋】
本章是《道德經》的最後一章,也是全書正式的結束語,再現了樸素的辯證思想,重申了無為之道、自然之道。老子通過觀察生活和自然,總結出一般規律,發現了樸素辯證法,並依此提出了自然無為的社會主張。
樸素辯證法說的是:萬事萬物時時刻刻都包含著自己的否定,所以萬事萬物內部是矛盾的,隨時會表現出外在變化,其變化規律就是否定自己。老子給這個規律起名曰「道」。雖然「道」不是神,但老子還是賦予了它神的力量。相對於外現的「陽」,「道」總是「偏愛」內藏的「陰」,人也應該效法「道」,關注陰的一面,使自己自然長壽,甚至死而不亡。這就是不妄作,就是無為。
聖人以「道」為貨源,不斷奉獻給天下人,不斷充實自己。天下在聖人的懷抱中,自然是快樂的。這樣的聖人存在嗎?或許存在。雖然儒道兩家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張不同,但二者在「道」上沒有差異。孔子所說「朝聞道,夕死可矣」的「道」與老子「道可道,非常道」的「道」是同一個「道」。孔子初次向老子問道後,對弟子說老子是龍。可見老子在「道」上的造詣高於孔子。道家把修道的人分為真、至、聖、賢四個級別。這樣來看,老子應該是一位真人。真人說真話,寫真書。所以《道德經》也被稱作《道德真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