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2024-10-04 16:40:46
作者: (春秋)老子 著;張茉 譯註
《道德經》原名《老子》或《老子五千言》,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經典之一。其實,在漢朝之前,它的地位並不算經典。至漢初,全國範圍內戰創未愈,民不聊生,統治者只能輕徭薄賦,休養生息,踐行「無為而治」的政治思路。在這種歷史背景下,主張「無為」的《老子》地位日隆,傳世本《道德經》就是在這一時期定型。
關於《道德經》的作者,馮友蘭先生認為,雖然《道德經》大部分是老子的原話,但它更是一部道家思想的總集,且成書於老子去世之後,這一點與《論語》相同。此說是有根據的,本書依從馮友蘭觀點,但為了便於表述,仍會默認老子是《道德經》的作者。
老子的身世是個謎,其生卒年、身份和事跡並無明確記載。現在普遍認可的是,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諡曰聃,生活在春秋時期,誕生地是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曾做過周朝的國家圖書館館長。關於老子的傳言有:他是周朝貴族,一出生就顯老,孔子曾向他求學並稱其為龍,晚年寫成《老子》,最後出關成仙。
在今天,《道德經》有上千個版本。截至2014年,學界普遍認可的是魏晉學者王弼的版本,本書採用這一版本。在注釋和解讀時,本書吸納了很多近現代學者的研究成果,他們的想法和語言習慣更容易被當代讀者所接受;而孔子、韓非、莊子等古代思想家,他們與老子生活年代更為接近,更能體悟老子思想的精髓,所以本書某些地方會援引他們的語句。
雖然個別文字生澀且有歧義,但整體來看,《道德經》全書風格簡樸、語言平實。老子論述道理時,看似玄而又玄,實則平和親切。全書共八十一章,闡述了「道」「德」的性質和作用,表達了老子在修身、養生、軍事、治國等方面的思想。《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前三十七章為上篇,以「道」開頭,稱為「道經」;後四十四章為下篇,以「德」開頭,稱為「德經」。「道」與「德」是一體的,沒有「道」就沒有「德」,沒有「德」也看不清「道」。
「道」是全書的核心。學術界對老子所說的「道」的基本認識是:「道」既是宇宙萬物的本原,又是宇宙萬物運行的基本規律。萬物在本原中衍生,又在其支配下運行。作為本原的「道」,它無形、無色、無聲,無限大又無限小;作為基本規律的「道」,它自然而然、永不終止。「道」是一個超經驗的存在,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老子說:「道法自然。」自然是相對於人為而言的。老子把違背自然規律的人類行為稱為「有為」;與之相對的是「無為」,就是順自然而為。老子主張的「無為而治」,並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順其自然地做。
「道」是唯一的、完整的。但「德」是有等差的。「道」「德」和「無為」的關係是:「德」是「道」在萬物身上各自獨特的體現;體現「道」的程度不同,「德」的等級就不同,「無為」是最上等的「德」。
《道德經》是道家哲學的首部經典,有學者認為它與《論語》一起奠定了中華文化的基礎,影響了幾千年來中國人的性格和行為方式。也許你在品讀之後,會體悟到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