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
2024-10-04 16:26:40
作者: [俄羅斯]托爾斯泰著 喬振緒譯
進來的兩個人,其中的一個個子不高,身材瘦削,還很年輕。他穿一件吊面短皮襖,腳上穿著高筒靴,他提著兩大壺冒著熱氣的開水,腋下夾著一塊裹在頭巾里的麵包,邁著輕快的步子,迅速走進牢房。
「哎呀,原來是我們的公爵來了,」他說著,把水壺放在茶杯中間,把麵包交給蘭采娃。「我們買了不少好吃的東西,」他一邊說,一邊把短皮襖脫下來,把它從大家的頭頂上扔到板床的角落裡。「馬克爾買了牛奶和雞蛋,今天簡直可以搞個舞會了。蘭采娃把屋子又收拾得這麼整潔,」他看著蘭采娃笑著說道。「那你現在就來沏茶吧。」他對蘭采娃說。
從這人的言談舉止可以看出來,他是一個樂天派。是一個富有朝氣的人。而其中的另一個人呢,他的個子也不高,也是骨瘦如柴,臉色灰白,兩頰無肉,顴骨凸出,兩隻灰藍色眼睛的距離比常人的大,生就一副薄嘴唇,他和第一個人的性格迥然不同,他鬱鬱寡歡,心境沮喪。
他穿一件舊棉大衣,穿一雙皮靴,皮靴上還套著套鞋。他提著兩個瓦罐和兩個籃子。他把這些東西放到蘭采娃面前,就轉過身來,看著聶赫留道夫,朝他點了點頭,很不樂意地向他伸過來一隻汗津津的手。
然後,他才慢慢騰騰地把買的食物從籃子裡拿出來擺好。
這兩個政治犯都是平民出身。第一個人是農民,叫納巴托夫;第二個人是工人,叫馬克爾。馬克爾參加革命活動時已是三十五歲的人了。納巴托夫參加革命活動時才十八歲。納巴托夫從鄉村小學畢業後,由於成績優異而升入中學。他一直靠當家庭教師維持自己的生活。中學畢業時他得了金質獎章,但他沒有上大學,因為他上七年級的時候,就拿定了主意,一定要到平民中去,啟發和開導那些被遺忘了的兄弟。他是這樣做的:開始時,他到一個大村子裡當了文書,但不久他就被捕了,因為他給農民朗讀書刊,他還在農民中間創辦了一個生產消費合作社。他第一次被捕後,在監獄裡被關了八個月,從監獄放出來以後,仍受到秘密監視。他獲釋後,立刻來到另一個省的一個村子,他在這裡當了教師,並繼續從事原來的活動。他又一次被捕了,這一次,他在監獄裡被關了一年零兩個月,他在獄中更加堅定了自己的信念。
他第二次被捕後,被流放到彼爾姆省。後來,他從流放地逃跑了,之後又被捕了,被關了七個月後又被流放到阿爾漢格爾斯克省。在這裡,他又因拒絕參加效忠新沙皇的宣誓,又被流放到雅庫茨克邊疆省,所以他成年以後的一半歲月是在監獄和流放地度過的。但是他對他所做的一切無怨無悔,他雖然屢屢被捕,被流放,但他一點也沒有氣餒,他的鬥志反而更旺盛了。他是一個充滿活力的人,他的胃口特別好,不論什麼時候,他總是那麼精力充沛,總是那麼樂觀,總是那麼精神飽滿。他從來沒有後悔過,他從不猜測遙遠的未來,他總是牢牢地把握住現在,用自己的智慧,腳踏實地地從事實際工作。他從監獄出來,就為自己確定的目標工作,這就是教育和團結工人,主要是教育和團結農民。他被關進監獄,為了和外界取得聯繫,為了在監獄的條件下把生活安排好,他總是頑強地和講究實效地進行工作,他這麼做可不單單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自己的組織。他首先是組織的人。
他自己好像什麼都不需要,他自己一無所有,但照樣很滿足;但是他為了組織,為了同志們,卻要求很多,他什麼活兒都能幹,無論是體力活兒,還是腦力活兒,他要是干起活兒來,可以不歇手,不吃飯,不睡覺。他是農民,所以他愛勞動,他干起活兒來,敏捷,利索。他能夠自我克制,他待人謙恭禮讓,他不僅關心別人的情緒,也很關心別人的思想。他家有孀居的老母,老母是一個大字兒不識的農民,滿腦子的迷信思想。他只要沒坐牢,就經常回家看她,照顧她。他每次回到家裡,總是問寒問暖,悉心照料母親的生活。他回到家裡,也沒有忘記和過去的那些農民夥伴聯繫,和他們一塊兒吸用劣等菸草捲成的狗腿煙,和他們掰手腕子,摔跤。他還給他們講革命道理,他說他們都是受騙者,並告訴他們如何才能擺脫這種騙局。當他考慮到和談到革命將給老百姓帶來什麼時,他腦子裡首先想像到的是農民未來的生活,他認為那時農民的生活條件和現在差不多,所不同的是那時農民有了自己的土地,而老爺和官僚卻不存在了。他認為,革命不應該改變人民的基本的生活方式,在這個問題上,他和諾沃德沃羅夫以及諾沃德沃羅夫的追隨者馬克爾有分歧,他認為,革命不應該摧毀整座大廈,只是需要把他熱愛的這座漂亮、堅固、宏偉、古老大廈裡面的房間重新分配一下。
他對待宗教也是典型的農民的態度:他從不考慮玄妙的問題,從不考慮萬物的起因,也不考慮人死後還有沒有靈魂。他認為,上帝是人們假想出來的,他的這個觀點和德國物理學家阿拉哥的觀點一樣,直到現在他還沒有遇到過需要上帝的時候。他還沒有遇到過任何一個問題的解決是和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是怎麼來的這個問題有關。
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究竟是怎麼來的,是摩西說得對,還是達爾文說得對?他的同志們都認為達爾文說得有道理;可他卻認為達爾文的說法就和六天裡創造出世界的說法一樣,也是一種思想遊戲。
他不研究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包括我們)究竟是怎麼來的這個問題,因為他面前始終擺著一個現實的問題需要他參與解決。這個問題就是:在這個世界上大家怎麼才能生活得好些。他從不考慮來世的問題,他思想深處始終有一個堅定的、毫不動搖的信念,這個信念是祖輩傳下來的,是農民們所共有的,這個信念就是:動物世界和植物世界存在的一切都不會完結,都處在不停的變化中,從一種形式變化為另一種形式,比如大糞變成穀子,穀子變成雞,蝌蚪變成青蛙,軟體蟲變成蝴蝶,橡子變成橡樹;那麼人也一樣,也不會消滅,也處在不斷的變化中。他相信這一點,所以他總是勇敢地、甚至是愉快地面對死亡,勇敢地忍受那些可能會導致死亡的苦難和煎熬。但他不喜歡談這些,也不善於談這些。他就喜歡工作,整天都忙於做實際工作,他也推動同志們去做實際工作。
這批犯人中另一個平民出身的政治犯馬克爾是另外一種類型的人。他從十五歲就開始做工,並開始吸菸和喝酒,為的是排遣心中的不平。他第一次感到不平是過聖誕節的時候,那時他們這些童工被帶到老闆娘裝點的聖誕樹前,他們每人得到一份禮物,這份禮物包括一支只值一戈比的木笛、一個蘋果、一個金紙包的核桃和一個無花果。
而老闆的孩子卻得到很多玩具,他覺得這些玩具簡直就是仙姑送的禮物,後來他才知道,這些玩具值五十多個盧布呢。他二十歲的時候,一位著名的女革命家到他所在的工廠當了女工,這位女革命家發現了馬克爾的非凡才能,就開始給他書籍和小冊子看,並經常和他交談。她告訴他,他現在所處的是一種什麼樣的地位以及造成他這種地位的原因和改善這種地位的辦法。當他認識到,他和別人能夠從這種被壓迫、被剝削的狀態下解放出來時,他就覺得這種不合理的制度比以前更殘酷、更可怕了,他不僅急切地要求獲得這種解放,而且還急切地要求懲辦那些建立和維護這種殘酷的、不合理的制度的人。如何才能達到這個目的呢,有人告訴他說,有了知識,才能達到這個目的,於是馬克爾就拼命地學知識。他還不太清楚,怎麼通過知識就能實現社會主義理想;但是他相信,是知識使他懂得了他所處的地位是不合理的,同樣還是知識才能改變這種不合理的現象;此外,只有知識才能使他比別人站得高,看得遠。因此,他戒了酒,戒了煙,把全部工余時間都用在學習上了,當他當了倉庫管理員後,他的時間就更多了。
女革命家幫助他學習,他如饑似渴地吸收著各種各樣的知識,女革命家盛讚他驚人的學習天分。在兩年的時間裡,他學習了代數、幾何和他特別喜歡的歷史,他還閱讀了很多文學作品和理論著作,主要是社會主義理論著作。
後來,女革命家被捕了,馬克爾也一起被捕了,因為從他的住處搜出禁書,先是把他關進監獄,後把他流放到沃洛格達省。他在流放地認識了諾沃德沃羅夫,又讀了很多革命書籍,懂得了不少革命道理,從此他的社會主義觀點就更加堅定了。流放期滿後,他領導了一次工人大罷工,在這次罷工中,工人搗毀了工廠,打死了廠長。他又被捕,又被判處剝奪公民權和流放。
他對宗教就像對現行的經濟制度一樣,持反對的態度。他是在宗教信仰的薰陶下長大的;可是當他一旦明白了宗教的荒謬性和欺騙性之後,他就努力擺脫了宗教的束縛,起初他還有點心有餘悸,後來就不怕了。他好像是為了報復他和他先輩受到的欺騙,他辛辣地和尖銳地嘲笑神甫和宗教教義。
他過慣了清貧的生活,所以只要有起碼的生活條件,他就心滿意足了。他從小干慣了活兒,他的筋肉特別發達,他什麼體力活兒都能幹,他干起活兒來,既輕鬆,又利索。無論是在獄中,還是在羈押站,他最珍惜的是時間,他抓住一切空餘時間學習。他現在正在讀馬克思的《資本論》第一卷,他就像保存無價之寶似的把這本書小心翼翼地保存在自己的背包里。他對所有的同志態度都比較冷淡,但惟獨對諾沃德沃羅夫態度無比熱忱,他認為諾沃德沃羅夫對事物的見解都是不容置辯的真理。
他很看不起婦女,認為她們是一切工作的障礙。但是他很同情瑪斯洛娃,對她很關切,他認為她是下層階級受上層階級剝削和壓迫的一個典型。由於這個原因,所以他不喜歡聶赫留道夫,不和他說話,不和他握手,除非聶赫留道夫先主動跟他打招呼,先把手伸出來,他才把手伸過去,和他握一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