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翻譯點滴談(譯後記)
2024-10-04 16:11:36
作者: [英]托馬斯·哈代著 劉榮躍譯
經過幾近於重譯的工作之後,我終於完成了這個譯本的修訂任務。我說幾近於重譯,主要表明這次修訂我是很下了一番功夫的;只是方式是以我的舊譯為基礎,一字一句對照原文進行修訂。這並非對舊譯全盤否定,應該說無論是作為我個人的文學翻譯生涯還是它的存在,舊譯都有其自身的價值,否則就不會有好幾家出版社出版和再版(甚至還出了精裝本),印數累計達數萬冊。但隨著知識的不斷積累,翻譯實踐及經驗的不斷豐富,以現在的眼光來看待舊譯,我便發現不少值得修改和完善的地方,所以這次全面修訂後再版很有必要。而那些不足之處,以前我也不可能看出來——雖然無疑當時我翻譯也是全力以赴的。知識沒有積累到一定程度,要發現其中的不足怎麼可能。《無名的裘德》是我的第1部譯著,說是我本人從事文學翻譯的一個里程碑也不過分。從那以後至今我相繼翻譯出版了13部譯著約300多萬字,並且新的數部譯著又將面世,此外在數十家刊物上發表譯作約10萬字。這個量的積累不能不說對質的提高沒有產生影響。我自己把這次在我所十分崇敬的一流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再版《無名的裘德》,看作是我從事文學翻譯的又一個里程碑(是否不夠謙虛?不,是為自己熱愛的崇高而艱巨的事業自豪!),所以對它下大功夫進行修訂既是條件成熟又是理所應當。只要自己有能力,就要盡力去做好,這是對讀者、出版者和自己負責——我從事翻譯始終持這種態度。當然我只能說自己盡了最大努力,並保證這個第1次修訂的版本勝過舊譯;但我絕不能說它就沒有不足了,任何一個譯者都不敢不能作這樣的保證。文學翻譯不是做數學題,絕沒有一個標準的答案,而只能儘可能趨於完善。因此誠懇希望廣大讀者、專家、譯界前輩等提出寶貴意見。可以肯定今後有條件時我還會對這個譯本進行修訂,只要以自己的眼光能看出值得修改的地方。學無止境,譯事亦同樣如此。
這個修訂本主要從3個方面作了改進。
一是糾正了某些誤譯,使詞句更準確。理解準確是翻譯的關鍵,也是初入道者常犯的錯誤。理解都錯誤了,便會失去翻譯的意義。理解問題涉及到譯者的英語水平和呂淑湘大師所說的「雜學」知識。比如小說開頭有一句,舊譯為:「水芹谷的磨坊主把自己那輛歪斜的小型二輪運貨馬車借給他,以便把他的財物運到他要去的約二十英里遠的城市。」修訂本改為:「水田芥谷的磨坊主把自己那輛有篷蓋的小型二輪運貨馬車借給他,以便把他的財物運到他要去的城市,那兒大約20英里遠。」「歪斜」改為了「有篷蓋」,英語tilt既指「使傾斜,使歪斜」,又指車輛、地攤等「用帳篷遮蓋,為……搭帳篷」,根據上下文它當然指後者。也許有人說這關係並不大,但從事譯介工作,我認為是應該精益求精的,這也是我從事翻譯的一個宗旨。小錯不注意就會釀成大錯。
二是語言更加簡練。語言一定要注意乾淨利落,才有魅力。誰也不想聽你說一大堆廢話。初學者都有語言不夠簡練的毛病,我最近校訂了不少實踐不多的譯者的譯文,就發現這也是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值得我們去克服。我注意到好幾個其它《無名的裘德》的漢譯本,字數都在35萬字以上,有的甚至高達40萬字!我的舊譯本約34萬字,而這個修訂本在很多譯句上又力求更精煉。我不是說要以字數的多少來看待一個譯本,應該有的文字是絕不能少的;我是說語言能夠簡練的地方一定要簡練,這也是我尊敬的、對我影響不小的一位老作家經常告誡我的話。讀者一定更喜歡語言簡練、乾淨利落的作品,再說這本身也是優秀原著自身的一種風格。這樣說似乎抽象一些,還是舉兩個例吧。作者在「第一版序」中有一句,舊譯為:「也正像筆者以前出版的作品一樣,《無名的裘德》僅僅是把一系列表面的現象或個人的感覺連貫起來,使之成書。」修改後為:「正如筆者以前出版的作品,《無名的裘德》只試圖把一系列表面現象或個人感覺連貫起來,使之成書。」又如小說開頭的第一句引文舊譯為:「是呀,有那麼多男人為了女人而喪失理智,為了女人而成為奴僕。」改為:「是呀,眾多男人為了女人而喪失理智,而成為奴僕。」
三是增加了注釋。注釋在翻譯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幫助讀者尤其是青年讀者更好地理解原著。舊譯中有一句:「那另外一件簡直就和《聖經》中的麻袋布一樣!」「麻袋布」是什麼,讓人費解。修改後為:「那另外一件簡直就和《聖經》中的麻衣一樣!」但「麻衣」仍讓一般讀者不好理解,於是加註:「麻衣,也稱懺悔服。」這樣一下就清楚了。又,「把新娘交給新郎的人」,懂得西方習俗的讀者不難理解,但作為譯本應該照顧到廣大讀者,因此加註:「一種西方習俗,在婚禮上把新娘交給新郎。交的人可以是朋友。」這樣同時也就傳播了一種文化。
需要說明的是,為了儘量保證質量,翻譯時曾參考一個較為有名的譯本,這種參考的辦法是先讀原著後進行翻譯,再與此譯本進行比較,力求做到取長補短。我覺得這種辦法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誤譯,這是我首先要感謝有此譯本作為參考;同時我也發現這個譯本中的個別誤譯並予以注意。前面說過,任何人都不敢不能保證自己的翻譯十分完美。我曾發表過一篇《名家誤譯——如履薄冰的翻譯》的文章,其中就專門談到此譯本中有待商榷處。下面引用兩段說明: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𝘣𝘢𝘯𝘹𝘪𝘢𝘣𝘢.𝘤𝘰𝘮
原文:「I doubt if I have anything more for my present rule of life than following inclinations which do me and nobody else any harm,and actually give pleasure to those I love best。」
譯文:「到現在,我覺得,我立身處世的法則,只有兩點了:一點是隨從自己的心意行動,如果有害,只害自己,於別人無關;另一點是使我所最愛的人真正感到快樂。沒有別的。」這句譯文在理解上有誤,尤其對「and actually give ……」的翻譯,這句實際上是定語從句「which do」中的後半部分。因此竊以為應譯作:「我現在只是隨心所欲地生活著,這於我有害而對任何他人都沒有害處,實際上還讓我最愛的人感到快樂呢——除此以外,我不相信自己目前還有別的生活準則。」
原文:「a man with a shovel in his hands was attempting to earth in the common grave of the three children,but his armies are held back by an expostulating woman who stood in the half- filled hole.」
譯文:「只有一個人,手裡拿著鐵鍬,正在那兒往墳里填土,但是他的胳膊卻正讓一個女人把住了。」這句漏譯較多,似應譯為:「只見一個雙手拿著把鐵鏟的男人,正往那3個孩子共同的墳墓里填著土,可是他的手臂被一個極力哀求的女人抓住,她正站在已填了一半的坑裡。」
另一方面,所參考的譯本的語言與當今中國人的語言又有了一定距離,因為那畢竟是幾十年前的舊譯。這我們從上面的例句中可見一斑,如果通讀全書這種感受會更深。所以名著重譯總是有必要的,不斷地更新,不斷地完善,這應該是我們追求的目標。有的讀者不理解,說名著已有了那麼多譯本,為什麼還要有新譯呢?我們要明白這樣一個道理:正如每個時代有自己的作家一樣,每個時代也有自己的譯家。一般而論,當代優秀的譯家能更好地為當代的讀者服務,譯本語言更能貼近時代一些,說得通俗點就是更合當代人的口味。讀幾十年前的譯本,多少總有點彆扭的滋味,而讀當代的好作品總覺得更「順口」吧。語言更貼近時代了,譯本更準確簡練了,重譯也就有了存在的價值。
當前譯界對文學翻譯的研究不斷深入,十分可喜。從過去的信達雅,形似神似,直譯意譯,到當前的異化歸化等等,譯家學者們探討得不少。我覺得無論直譯意譯,還是異化歸化,都存在一個如何把握好度的問題。我寫過一篇《文學翻譯是一門把握度的藝術》的文章,專門談到這一點。我認為優秀的譯本應該是兩者有機的結合與運用,走極端是不行的。過分意譯歸化,異國情調沒有了,也就失去了其特有的味道。既然是翻譯作品,就應該體現出異國味來。有一種「翻譯」是有名的,「譯者」不懂外文,由懂各種外文的人講述大意,然後譯者翻譯過來。但那真是異化到了極點,已經不是翻譯而近於改寫創作了。還有一種與之相似的「競賽論」我也不敢苟同,它提倡譯文要與原文競賽,可以力求勝過原文。如果把「翻譯」的概念仔細分析一下,就可知這種說法和追求是不恰當的。但如果過分異化,又很容易變成死譯硬譯,也不可取。我贊同一位名家樸實的觀點:能直譯就直譯,不能直譯就意譯,因為我們不但要知道原文說的什麼,而且要知道是怎麼說的。這個「怎麼說的」就是在強調原著的語言風格,過分異化這種風格就會蕩然無存——若如此,讀文學作品還有什麼味道?以前我們看外國電影,總覺得語言特別,而那正是外國人與我們不同的思維邏輯與語言表達方式,文學翻譯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儘量體現這種風格。所以一定要把握好這個度,而懂得了這個道理還不行,必須通過大量的翻譯實踐,總結,探索,才能真正提高翻譯水平。比如我最喜愛的也是眾所周知的一句格言:「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怎麼譯為好?「有志者事竟成」,的確不錯,言簡言賅,體現了格言的特點。這恐怕是「歸化」得很好的例子。但它可取的同時,也失去了原文所包含的形象和意境:「哪裡有意志,那裡有道路。」這種譯法也許不如前者那樣言簡言賅和有格言味,但它卻體現出形象和意境來,富有哲理,給讀者更多想像的空間。我舉這個例子,主要想讓一般讀者體會和感受一下文學翻譯是如何「再創作」的,因為不少人只知作家有「創作」,還不知譯家有「再創作」。他們往往產生誤解,認為翻譯不過是查查詞典的事——果真如此,你還能讀到那些光彩奪目的外國文學嗎!那樣的翻譯一定非常蒼白的。而要搞好這個再創作,譯者必須具備較深厚的中外文功底和文學修養,有深厚的閱歷和廣博的知識,等等,否則是難以譯出優秀作品來的。儘管我數年來不斷努力,但仍感翻譯艱難,真是「越學越知不足」!學海無涯,只有當你不斷進取時,你才會對此深有感觸。不過文學翻譯是一門崇高的事業,值得我去為之奮鬥,並從艱巨的奮鬥中獲得美的享受。
再次歡迎廣大讀者、專家提出寶貴意見,以期今後使之不斷完善,將更好的譯作奉獻給社會!
劉榮躍
1995年1月初稿
2003年1月定稿於四川簡陽
[1]美國著名雜誌,1850年創刊,以連載著名小說等著稱。
[2]以斯達士,著名祭司。著有《以斯達士第一書》和《以斯達士第二書》。
[3]授予聖職,指被授予牧師職位。
[4]傳奇劇,18世紀末至19世紀中葉流行於歐洲的一種戲劇,充滿奇情和誇張。
[5]威塞克斯,英格蘭西南部一地區。
[6]約伯,基督教《聖經》中的人物。
[7]耶路撒冷,巴勒斯坦著名古城,伊斯蘭教、猶太教和基督教的「聖地」。
[8]獵人赫恩,也稱幽靈獵人。在莎士比亞《溫莎的風流娘兒們》中以福斯塔夫這一角色出現。據說他在夜間,尤其是在暴風雨中騎馬出獵的。
[9]惡魔,指英國17世紀作家約翰·班揚(Bunyan)所著《天路歷程》中的惡魔。克里斯琴是該書中的主人公。
[10]見《舊約·但以理書》第3章第24至26節。
[11]通天塔,指《聖經》中沒有建成的通天塔。上帝因諾亞的後代狂妄而發怒,使建塔人突然操不同的語言,塔因此終未建成。
[12]幾尼,舊英國金幣,相當於1.05英鎊。
[13]西乃山,屢見《舊約》,在靠紅海北端的地方。
[14]格力姆(1785-1863),德國語言學家。他發現印歐語系裡的古語言中某一些音在條頓語中經過的變化,而找出規律來,叫做格力姆氏定律。
[15]凱撒(公元前102-44)是羅馬大將,維吉爾(公元前70-19)和霍拉斯(公元前65-8)是羅馬詩人。
[16]戴爾芬版是法王路易十四為他的王子所編的拉丁古典文學著作,「戴爾芬」一詞出於「戴芬」,即法國王太子的稱號。該版出於1674年,所以到19世紀末早已陳舊。
[17]迪多,傳說中的迦太基語的創始人。
[18]拉丁文,意思是「斐伯司啊!林中之後狄亞娜啊!」
[19]荷馬,古希臘詩人。克拉克,原文Clarke,待考。
[20]伊昂尼文,古希臘的方言之一。
[21]格里士巴赫(1745-1812),德國聖經學者,於1774-1777年編訂希臘文《聖經·新約》。
[22]《福音》和《使徒書》,《聖經·新約》中的部分。
[23]《伊利亞特》,古希臘史詩,相傳為荷馬所作。
[24]赫西奧德(公元前8世紀),希臘詩人,有長詩《工作與時日》和《神譜》。
[25]修昔底德(約公元前460-404),希臘最偉大的歷史學家。有《歷史》、《伯羅奔尼撒戰爭史》等。
[26]李維,古羅馬歷史學家。塔西佗,古羅馬元老院議員,歷史學家。希羅多德,古希臘歷史學家,被稱為「歷史之父」。埃斯庫羅斯,古希臘三大悲劇作家之一,有《被縛的普羅米修斯》等。索福克萊斯,古希臘三大悲劇作家之一,有《埃阿斯》等。阿里斯托芬,古希臘詩人,有「喜劇之父」之稱,有《阿卡奈人》等。
[27]歐里庇得斯,古希臘三大悲劇作家之一,有《美狄亞》等。柏拉圖,古希臘著名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古希臘著名哲學家和科學家,柏拉圖的學生。路克萊修,公元前93-50的拉丁詩人和哲學家,有《物性論》。塞內加,古羅馬哲學家、政治家和劇作家,有《論天命》等。安東尼,原文Antoninus,待考。
[28]黑香腸,用血、板油等製成。
[29]希臘文,意即《新約》。
[30]茶點,下午5、6點鐘之間。
[31]黛安娜,月亮和狩獵女神。
[32]參孫和大利拉是基督教《聖經》中的人物。
[33]阿拉貝娜的暱稱。
[34]先令,原英國貨幣單位,20先令為1鎊。
[35]貝娜,阿拉貝娜的簡稱。
[36]拉丁文,意思見後。
[37]斯賓諾莎(1632-1677),荷蘭哲學家,唯理論的代表之一。著有《神學政治論》、《倫理學》等。
[38]斯溫伯恩(1837-1909),英國詩人,文學評論家,主張無神論。著有詩劇《阿塔蘭忒在卡呂冬》、長詩《日出前的歌》、評論《論莎士比亞》和《論雨果》等。
[39]奧維德(公元前43-公元17年),古羅馬詩人。代表作為長詩《變形記》,其它重要作品還有《愛的藝術》、《歲時記》、《哀歌》等。此處原文為拉丁文,中譯文摘自張谷若先生譯本。
[40]第2色和第3色,繪畫專業術語。
[41]迪克·惠廷頓(1385-1423),英國商人,3次任倫敦市長(1397-1420)。
[42]牛津運動,以19世紀英國基督教聖公會內部的牛津大學為中心興起的運動,旨在反對聖公會的新教傾向,恢復天主教思想和慣例。
[43]阿里露西,原為希伯來文,意即「讚美耶和華」。
[44]《詩篇》,基督教《聖經·舊約》中的一卷,收聖詩、聖歌、禱祠共150篇。
[45]拉丁文,意即「為什麼革新」。
[46]格列高利調式,天主教堂聖歌的8種調式之一。
[47]赫爾蒙山,在黎巴嫩-敘利亞邊界上,位於大馬士革以西。為地中海東岸最高點,海拔2814米。
[48]賽普勒斯,西亞島國,在地中海東部。
[49]加利利,巴基斯坦北部一多山地區。
[50]聖西拉,早期基督教會的先知、傳教士。
[51]聖彼得,基督教《聖經》故事人物,耶穌十二使徒之一。
[52]聖馬利亞,耶穌最著名的門徒之一。
[53]吉本(1737-1794),英國歷史學家,寫有史學巨著《羅馬帝國衰亡史》6卷。
[54]尤里安(331-363),羅馬皇帝(361-363),宣布與基督教決裂及宗教信仰自由。
[55]髑髏地,古耶路撒冷附近的一髑髏形小山,即耶穌被釘死於十字架之處。
[56]拉丁式十字架,通常指直長橫短的十字架。
[57]格里斯巴赫(1745-1812),普魯士基督教新教理性主義神學家,曾刊印希臘語《新約全書》修訂本。
[58]原文為拉丁文,意為「然而我們只有一位神,就是父,萬物都本於他,我們也歸於他。」(張谷若先生譯)
[59]原文為拉丁文,意為「並有一位主,就是耶穌基督,萬物都是借著他有的,我們也是借著他有的。」(譯者同上)
[60]紐曼(1801-1890),英國基督教聖公會內部牛津運動領袖;皮由茲(1800-1882),英國聖公會神學家、學者、牛津運動領袖;沃德(1851-1920),英國女小說家;基布爾(1792-1866),英國基督教聖公會教士、神學家、浪漫派詩人。
[61]使徒公教會,19世紀在英國成立的一個教派,預言基督的第2次降臨,亦稱歐文教派。
[62]耶路撒冷,西南亞巴勒斯坦地區著名古城,伊斯蘭教、猶太教和基督教的聖地。
[63]亞歷山大,埃及北部港市。
[64]3首詩分別為美國詩人朗費羅、英國詩人拜倫和美國詩人愛倫·坡所作。
[65]海涅(1797-1856),德國詩人,以其愛情詩《歌集》著稱。
[66]查理一世(1600-1649),英國斯圖亞特王朝國王(1625-1649)。十字軍東征,指西方基督教徒組織的反對穆斯林國家的幾次軍事東侵。諾曼征服,指諾曼第公爵威廉於1066年對英格蘭的軍事征服。
[67]《約伯記》,基督教《聖經·舊約》第1卷。
[68]《信經》,指基督教使徒信經或尼西亞信經。
[69]此段原文為拉丁文,張谷若先生譯,後面兩段拉丁文也如此。
[70]拉奧孔,希神雕像,父與二子為兩大蛇所纏,極掙扎痛苦之狀。
[71]薩福(公元前約612-?),古希臘女詩人。H·T·沃頓,英國古典學者兼翻譯家。
[72]師表,指耶穌。
[73]加利利,巴勒斯坦北部一多山地區。
[74]培利(1743-1805),英國神學家、功利主義哲學家,主要著作有《論道德和政治哲學原理》、《自然神學》等。
[75]巴特勒(1692-1752),英國聖公會會督、神學家。
[76]科林斯,古希臘一奴隸制城邦。
[77]以上幾位都是義大利畫家。
[78]萊利(1618-1680),荷蘭肖像畫家。
[79]雷諾茲(1723-1792),英國肖像畫家,藝術理論家。
[80]地端岬,英國的西南極端,在康沃爾郡。
[81]以實瑪利是《聖經》里的一個人物。以實瑪利精神指反抗社會、反抗習俗的精神。
[82]圓形簽名請願書,指分不清簽名者先後的請願書。
[83]帕台農神廟,雅典衛城上供奉希臘雅典娜女神的主神廟,建於公元前5世紀。
[84]伏爾泰(1694-1778),法國啟蒙思想家,作家,哲學家,主張開明君主制。
[85]不列顛曾有一段時期在古羅馬人的統治之下。
[86]在希臘文學和藝術中,愛神維納斯有兩重性格,烏拉尼亞是高尚的,而潘兌瑪司(Pandemos)是卑鄙的。
[87]斯巴達,古希臘奴隸制城邦。斯巴達人以堅韌剛毅著稱。
[88]這是一種西方習俗。
[89]根據英國法律,在教堂舉行婚禮的人,婚前必須在教堂所在的教區住上兩個星期才算合法。
[90]一種西方習俗,在婚禮上把新娘交給新郎。交的人可以是朋友。
[91]阿比,阿拉貝娜的暱稱。
[92]庫拉索酒,一種帶有橙皮味的甜酒。
[93]熱那亞,義大利城市。
[94]塞巴斯蒂亞諾(1485-1547),義大利威尼斯畫派畫家。拉撒路,基督寺《聖經·福間》中的人物,一個在世間受盡苦難死後進入天堂的病丐。
[95]耶穌受難日,復活節的星期5。
[96]法利賽人,古代猶太教一個派別的成員,基督教《聖經》中稱他們是言行不一的偽善者。
[97]約翰·彌爾頓(1608-1674),英國詩人,對18世紀詩人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98]德雷頓(1563-1631),英國詩人,作品包括田園詩,十四行詩,情詩及英雄史詩。
[99]庫柏(1731-1800),英國詩人,代表作為長詩《任務》和抒情短詩《白楊樹》。
[100]尼可狄摩司(1748-1809),希臘正教修士。
[101]指馬太、馬可、路加和約翰。
[102]護教學,基督教神學課題之一,以辯護教義為研究對象。
[103]約瑟,基督教《聖經》故事人物。
[104]堂吉訶德,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所著小說《堂吉訶德》中的主人公,一個不切實際的理想主義者。
[105]聖司提反(?-35),耶路撒冷基督教會執事,遭亂石擊死,為基督教第一個殉教士。
[106]三一,即三位一體——聖父、聖子、聖靈。
[107]詹姆斯一世(1603-1625),英王。
[108]英國有句諺語:「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109]這些人都是英國17、18、19世紀的主教、神學家等。
[110]原文Soo,與Sue(淑)接近。
[111]約翰·斯圖爾特·穆勒(1806-1873),英國哲學家,經濟學家,邏輯學家。
[112]洪堡(1769-1859),德國科學家兼作家。
[113]引自英國方言詩人威廉·巴恩斯(1801-1886)的詩。
[114]引自英國詩人德雷頓(1563-1631)的詩。他主要的詩作有《英格蘭的英雄信札》等。
[115]指純精神而無肉慾的愛。柏拉圖(427-347BC),古希臘哲學家。
[116]指心靈感情相通之愛。雪萊(1792-1822),英國浪漫主義詩人。
[117]拉昂和西施娜是雪萊詩中的一對青年男女。保羅和維吉尼亞是法國詩人聖華埃爾(1737-1814)詩中的一對青年男女。
[118]最後的晚餐,《聖經》里的故事。耶穌被釘死的前夜和12門徒舉行的最後一次晚餐。歷代歐洲美術家常用為繪畫或雕塑的題材,而以達·文西的畫最為著名。作者這樣寫似乎是有意的,或至少給人以這樣的聯想。
[119]撒馬利亞,巴勒斯坦中部一地區。
[120]馬可·奧勒利烏斯(121-180),羅馬皇帝(161-180),新斯葛派哲學的主要代表,宣揚禁欲主義和宿命論。郎(1800-1879),英國古典學者,這裡引自他的英譯文。注意每部開頭的引文都是意味深長的。這裡又在反映出一種「制約性」。
[121]英國法律,離婚案件初步裁定之後,6個月內無人提出異議才能確定。
[122]復仇女神,希神。
[123]約伯,《聖經》故事人物,備歷危難,仍堅信上帝。
[124]苦行,指贖罪的苦行,苦修。
[125]聖路,古代羅馬的一條街。
[126]屋大維婭(公元前69-11),羅馬帝國皇帝奧古斯塔斯之姐。
[127]利維亞(公元前58.1.30-公元29),屋大維婭的忠誠妻子,常參與政事。
[128]阿斯帕齊婭(公元前470-410),古希臘雅典的高等妓女,政治家佩里克萊斯的情婦。
[129]伯拉克西特列斯,希臘最偉大的雕塑家之一。
[130]芙萊妮,希臘名娼,以美著稱。
[131]這種觀點未免太絕對了吧?比如愛國,就應該是每個公民應有的一種美德。——譯註
[132]引自《舊約·約伯記》第3章第3節。
[133]反映了男孩年齡很小,由於受環境影響,失去了天真,變得心事重重。「少年老成」就是這樣一種情況。
[134]墨爾波墨涅,9位繆斯之一,司悲劇的女神。
[135]洗禮,基督教接受人入教時所舉行的一種宗教儀式,把水滴在受洗人的額上,或讓受洗人身體浸在水裡,表示洗淨過去的罪惡。
[136]戶藉登記處,辦理結婚手續或出生、死亡等的登記。
[137]古時睡前暖床用。
[138]儀式指示,祈禱書中通常印成紅色的文字。
[139]阿特柔斯,希臘神話人物,因其弟誘姦其妻,將其弟殺死,後來災禍重重。
[140]耶羅波安,公元前10世紀以色列第1代國王。
[141]四旬齋,基督教節日,在復活節前的40天。
[142]先令日,指門票只賣1先令的日子。20先令為1鎊。
[143]死語言,把已被廢棄的語言,如拉丁文。
[144]《十誡》,猶太教的誡條,有不許殺人,不許偷盜等。基督教也以此作為誡條。
[145]「不准……」就變成「准……」了。
[146]祝聖,(基督教)使……聖化。
[147]普金(1812-1852),英國著名建築師、作家等。
[148]雷思(1632-1723),英國著名建築師、天文學家等。
[149]密封命令,軍事術語。
[150]摩西,《聖經》中傳說率領希伯來人擺脫埃及人奴役的領袖。
[151]音量,指元音或音節的長短。
[152]《以斯帖記》,《聖經·舊約》中的一卷,在《次經》中。英語tear one’s hair (out),指扯自己頭髮表示強烈的焦急、悲傷等。
[153]羅·白朗寧(1812-1889),英國詩人,代表作為《指環和書》。
[154]榮軍紀念日,英國紀念兩次世界大戰中陣亡將士的節日,在11月11日前最近的星期日。
[155]語出《新約·使徒行傳》。
[156]幾尼,舊英國金幣。
[157]雷恩(1632-1723),英國著名建築師,天文學家和數學家。
[158]該亞法,主審耶穌的大祭師。彼拉多,主持對耶穌的審判並下令把耶穌釘死在十字架上。
[159]英語中這樣說常表示親切、客套等。
[160]原文Israel,上帝的選民。
[161]阿伽門農,希臘神話人物,曾發動特洛伊戰爭,為希臘聯軍統帥。
[162]聖西拉,早期基督教會的先知,傳教士。
[163]含差草,富感應性,觸動時小葉折合,葉柄下垂。英語sensitive plant,又指敏感的人。
[164]拉丁式十字架,通常指直長橫短的十字架。
[165]拉達曼堤斯,鐵面無私的希臘神話人物,判官。
[166]引自布朗寧的詩《全身像與半身像》。
[167]引自《新約·哥林多前書》。
[168]也稱懺悔服。
[169]富勒(1608-1661),英國教士,學者。
[170]里德雷(1500?-1555),英國基督教新教宗教改革家,被支持天主教的女王瑪麗一世定為異端,以火刑處死。
[171]參孫,古猶太人領袖之一,以身強力大著稱。
[172]迦百農,《聖經》中的地名。
[173]Babylon,巴比倫式的城市,奢華淫靡的城市。
[174]指結婚戒指。
[175]米迦勒節,9月29日,英國4大結帳日之一。
[176]黑香腸,用血、板油等製成。
[177]引自《新約·哥林多後書》第3章第6節。
[178]安提戈涅,希臘傳說中俄狄甫斯和他的母親伊俄卡斯忒由於不知情而亂倫所生的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