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拖延心理學> 第一編?正視拖延

第一編?正視拖延

2024-10-04 15:10:48 作者: 陳美錦

  第一章 拖延症沒那麼可怕

  不只你一個人在拖延

  雖然並非人人都有拖延症,但是實際上每個人身上都會發生拖延這種情況。而當一個人屢屢拖延,並且即使深受其害仍無法克服的時候,才能算是一個拖延症患者。

  總有一些早晨,你想賴賴床;對於早就計劃好的事情,遲遲沒有付諸行動,或者行動之後該結束了而沒有結束。若是你一直為此感到自責,並不斷地埋怨自己,那也大可不必。

  拖延是普遍存在的,這就意味著當你要和拖延鬥爭的時候,你完全不用感到害怕,因為你不是一個人在戰鬥,有太多太多的人和你站在同一條戰線上。當然,這並不是說拖延就是對的,只是說你不必為此過於責備自己,只是需要改掉這個習慣。

  可能你聽說過,女人比男人更容易拖延,年輕人比老年人更容易拖延,結了婚的人更容易拖延,受教育程度低的人更容易拖延……諸如此類的話仿佛讓你對號入座,你甚至可以為自己開脫,說:「我還年輕,我是女人……我當然會拖延啦。」但其實,心理學家在調查拖延的過程中,為了讓數據儘可能地反映實際情況,特別將性別、年齡、婚姻和教育程度等因素考慮進去,儘量不讓調查局限於某一個小範圍。結果證明,拖延是一種普遍的生活方式,它並不受以上幾種因素的影響。看到這個結果之後,就不要再為自己的拖延找藉口了,因為那些斷言拖延和性別、婚姻狀況之類的因素相關的說法完全不成立。

  對於拖延,人們普遍都會得出正確的認識,那就是這是一種不該出現的做法。但是很矛盾的是,在現實生活中,很多拖延現象,卻也得到了普遍的接受。比如,有時候,你去開會,明明通告中說的是八點開始,九點結束,可是當你八點準時到達會場,等到八點十分很多人才陸陸續續到達會場,開始會議,而會議結束的時間也不是九點,而是九點半。

  甚至,拖延在某些特定事情上是一個群體的表現。德國人做事的嚴謹態度可謂世界聞名,而且他們辦事也非常有效率。難以想像,就是在這樣一個國家裡,拖延這種現象也很普遍,且是被接受的。有這樣一個故事,可以說明這一點。

  一個教授每天下午的六點鐘有一節畢業班的課。開課以後,第一天竟然沒有一個人是按時走進課堂的。教授覺得第一天上課大家可能會懈怠,可以理解。可第二天、第三天還是如此,大多數學生都是在六點十分到十五分之間才走進課堂。

  教授終於忍不住了,他問學生們:「你們為什麼遲到?」一個學生認真地回答說:「我們遲到了嗎?上課的時間不是六點一刻嗎?」教授只好重申上課的時間是六點整,而不是六點一刻。他很不理解,明明通告中清楚地寫著上課時間是六點,為什麼所有的學生們都認為是六點一刻。

  

  其實在整個德國的教育領域,上課時間向後拖延一刻鐘是普遍現象,所以即便通告上明確寫的上課時間是六點,學生們還是認為開講的時間是六點一刻。就算有特別說明,人們也不會認為真正的上課時間是六點。德國人幾乎把這種拖延當成是合情合理的了,人們已經默認推遲一刻鐘才是真正的開始時間。

  拖延普遍存在,有些甚至被普遍接受,說明這個真相是為了讓有拖延毛病的人不去承受過大的心理壓力,因為有很多人跟你一樣。但是並不是說,可以放任這個毛病,你要做的只是改掉它,而且要相信自己確實是能做到的。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