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吃虧心理學> 第六章 與其激他抵抗,不如讓他慚愧 饒人,才能攻心

第六章 與其激他抵抗,不如讓他慚愧 饒人,才能攻心

2024-10-04 15:04:40 作者: 張濤

  設想以下場景:你被人踩了腳但是卻向踩你的人微笑,你被人誹謗但是對誹謗你的人並不記恨,或者是要你向一個與你有過節的人主動示好,這時候你會是什麼心情呢?大概你聽完後的第一反應就是:「憑什麼呀?」

  本章節來源於𝖇𝖆𝖓𝖝𝖎𝖆𝖇𝖆.𝖈𝖔𝖒

  是啊,憑什麼啊?明明是別人讓我們吃了虧,我們為什麼還要表現得這麼友好?為什麼?為什麼?我們用一連串的反問,是要表達心中的不滿。然而連續的質問也就只能是表達一下不滿意,既不能平息憤怒,又不能解決問題。你每問一個「為什麼」,你心中對於對方錯誤的不滿就會加重一分,連續的「為什麼」是一種反覆強調,使我們心裡對於自己吃的虧的厭惡更加強烈,這樣,一件小事也許就會因為我們的過激反應而升級成大衝突。為了避免這樣的情況,我們應該做的,就是記住一句俗語:得饒人處且饒人。吃虧的時候,不用「為什麼,為什麼」的心態來尋求平衡,而應努力讓自己平靜,學會原諒,寬容待人。

  一天夜裡,一位老禪師在寺院裡閒逛,看見牆邊有一把椅子,老禪師細細一想,覺得應該是有小和尚耐不住寂寞,趁著夜色翻牆出去玩耍了。老禪師移開椅子,原地蹲下等待。不一會兒,果然有個小和尚翻牆進來。小和尚踩著個東西就順牆跳了下來,落地以後大吃一驚,原來自己踩到的是老禪師!他把老禪師的背當成椅子踩了。小和尚驚慌失措,連忙道歉反省,老禪師只是平靜地直起身來,對小和尚說了一句:「天色晚了,別在外面著涼,快點進屋去吧。」小和尚羞愧地進屋了。老禪師並沒有把這件事說出去,也沒有責罰小和尚。可是這件事還是在禪寺里傳開了,眾人都敬佩老禪師的度量,以後也沒有人再偷偷翻牆溜出去玩了。

  小和尚踩了老禪師,老禪師沒有生氣,而是關心小和尚不要著涼,發現小和尚破壞規矩,老禪師也沒有追究他的錯誤,這是老禪師的度量,他給了小和尚反省的機會。正是這種度量,讓小和尚的心中有了感激之情和羞愧之情,自然也就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其他人知道了,出於敬重和反省,也不會犯這樣的錯了。嚴厲的斥責有時會傷害他人的自尊心,即使是好意,也很難帶來好的效果。我們應該多多體諒他人,以不傷害別人為前提,溫和恰當地幫助別人。

  班超出使西域,在試圖結交龜茲國的時候碰了壁。龜茲國十分強勢,說什麼也不肯與大漢交好,班超沒辦法,就轉而結交龜茲的鄰國烏孫。烏孫國很友好地接待了班超,對班超所講的大漢文化很感興趣,便派出使者到長安訪問,想親自看看大漢的強盛。

  烏孫的使者考察完回國的時候,漢章帝贈送給他很多禮物,並讓衛侯李邑帶人一路護送。從長安到烏孫途經天山南麓,這裡是龜茲和疏勒正在交戰的地方。李邑想到龜茲不與漢朝交好,要是發現自己是漢朝人,一定會追殺自己的。為了自保,李邑就上書朝廷,造謠說班超對大漢有不忠之心。奏摺上說班超擁妻抱子,安於享樂,不思中原,還進一步詆毀,說班超聯絡烏孫以牽制龜茲的做法根本行不通。

  班超受冤,上書朝廷為自己辯解,但在奏摺里沒有說李邑一句壞話,只是說明為什麼要聯絡烏孫牽制龜茲。漢章帝並不糊塗,知道李邑為什麼會寫出這樣的奏章,想要懲罰李邑的不仁之心,就下詔讓李邑與班超會合,一路上作為班超的手下,聽班超的調遣。

  李邑接到詔書後十分沮喪,心下想著這回算是完蛋了,自己誹謗班超,班超一定記恨,現在去他手下做事,他一定會找茬欺負自己以報誹謗之仇的。李邑垂頭喪氣來到疏勒與班超會合,不料班超卻以很高的禮儀接待了他。烏孫的王子要去長安,班超就派李邑陪同前往,而李邑之前護送的烏孫使者,則另外派人陪同。

  班超手下不理解,問班超說:「過去李邑敗壞將軍名聲,這時正好可以留下來報復他,將軍怎麼不計較,還放他回去呢?」班超回答:「只要是忠心幫助朝廷做事,就不怕別人在背後指點,我若是因為這樣的事就扣下李邑,那氣量也太小了,況且公報私仇,不是忠臣應該做的事啊。」

  李邑聽說了班超的話,感到十分慚愧,從此再也沒有做過誹謗他人為自己謀求利益的事。

  我們要儘量多為對方考慮,能不計較的地方,一定不要計較,能讓他人三分的地方,一定對他人忍讓三分,給對方留足面子,保護對方的自尊心,讓對方自然而然地對我們心悅誠服,這是人際交往中的重要法則,是避免無益困擾的關鍵。

  劉邦在南宮設宴招待群臣,席間,劉邦當著眾人的面宣布封雍齒為什邡侯。大家都大吃一驚,只有張良笑而不語。說起雍齒,那正是和劉邦有很大過節的人。劉邦起兵時,雍齒無故降魏,給劉邦帶來不小的麻煩。後來雍齒又從魏國降趙,最後投降張耳。因為張耳跟隨劉邦,劉邦才收留了雍齒。以前是劉邦忙著打天下,沒時間殺他,現在天下已定,雍齒沒被削腦袋,反而封侯,怎麼能不叫人吃驚呢?

  雍齒封侯,其實正是劉邦治理國家的高明之處。當時大漢天下已定,劉邦論功行賞,自己的親人朋友幾乎都受到了封賞,而所恨的人都遭到了誅殺,這讓很多人都起了戒心。這些人害怕劉邦以後會殺死自己,抱著患得患失的心態,就會有二心,想要謀反以求自保。劉邦當眾封雍齒為侯,就是要向天下表明自己的氣度,讓大家知道,連雍齒這樣的人都可以原諒,其他人就更沒什麼好害怕的,這樣一來,那些想聚眾謀反的人也就收了心思,劉邦的江山也會坐得更穩。用寬以待人的方式為自己贏得人心,劉邦懂得這個道理,張良也知道,所以在大家吃驚的時候,張良才笑而不語。

  一個人能受到大家的尊敬,往往不在於其能力大小、知識多少或是樣貌如何,而在於他擁有寬廣的胸懷,能容人所不容。只要不計較得失,得饒人處且饒人,我們就能恩惠別人,也能造福自己。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