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小虧也要扳回來,就無法集中精力做大事 要學會忍讓
2024-10-04 15:03:39
作者: 張濤
受到侮辱就要反抗,這是大多數人堅持的觀點。受到侮辱還忍耐,總讓人覺得吃了啞巴虧似的,心裡頭不舒服。其實忍讓不見得就是吃虧,宋代的蘇洵說過:「一忍可以制百勇,一靜可以制百動。」這句話其實就是告訴你,面對侮辱的時候,忍讓是最有效的辦法。
胯下受辱在我們看來是絕對不能忍的事,因為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把膝蓋看得很重,讓人鑽褲襠,簡直就是欺負到祖宗頭上了。可是在楚漢之爭中為劉邦立下汗馬功勞的大將韓信,卻因為胯下受辱被看成能忍讓的典範。
韓信早年窮困潦倒,為了時時銘記自己的志向,他一直隨身帶著佩劍。淮陰市井有個小混混,看見韓信的佩劍就說:「看你帶著佩劍,應該是個習武之人,你來與我較量一番,你若是能殺了我,我不與你計較,你若是殺不了我,那你就從我的胯下鑽過去。」市井上的人都在等著看好戲,韓信沉默了一會兒,從這位不知名的混混胯下爬了過去。
面對他人毫無道理的挑釁和侮辱,韓信選擇了忍讓。當時若是韓信逞一時之快殺了這個混混,難道他就能揚名立萬了嗎?韓信作為胸有大志之人,怎麼會隨意計較這些事呢?
韓信後來成為歷史上最有名的武將之一。《史記》中記載,蕭何評價韓信「國士無雙」。韓信率領軍隊「暗度陳倉」,使關中大部分地區都歸順劉邦;他在劉邦兵敗彭城後擊退楚軍又擊敗代國,並成功遊說燕王歸順劉邦,在劉邦統一天下的霸業中立下汗馬功勞。但無論過去多少年,一提起韓信,人們最先想到的還是他能受胯下之辱,然後才想到他以後成就的一番事業:一是因為韓信忍辱負重的氣量在他的所有品質中最為人讚許;二是這種難能可貴的品質,正是韓信能成就大事業的關鍵因素之一。
以忍制敵,遠遠比無端的發泄來得更加讓人讚許,不懂得忍一時之辱的人是難以成就大事的。
漢代司馬遷「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寫成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然而這部被魯迅先生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名著,卻是司馬遷在大牢之中受到了極為殘酷的宮刑之後寫成的。
漢武帝派自己的寵妃李夫人的哥哥、貳師將軍李廣利領兵討伐匈奴,另派李廣的孫子、別將李陵隨從李廣利押運輜重。李陵帶領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孤軍深入浚稽山,與單于遭遇。匈奴以八萬騎兵圍攻李陵。經過八晝夜的戰鬥,李陵的部隊斬殺了一萬多匈奴士兵,但最後因得不到主力部隊的後援而投降。李陵兵敗的消息傳到了長安,漢武帝本希望他能戰死,卻聽說他投了降,憤怒萬分,滿朝文武官員看著漢武帝憤怒,也就跟著指責李陵。等到漢武帝問起史令司馬遷的看法,司馬遷卻盡力為李陵辯護。漢武帝聽後怒火中燒,直接把司馬遷關進了監獄。不久,有傳聞說李陵帶匈奴的軍隊攻打漢朝,漢武帝立刻誅殺了李陵全家,司馬遷也因此事被判了死刑。司馬遷並不想死,但是按照大漢律法,想免除死刑只有兩條路可以走,要不交50萬錢,要不接受宮刑。司馬遷為官清廉,根本拿不出50萬錢,找人去湊也很難,漢武帝正在氣頭上,誰敢幫他呢?而宮刑又是極為殘忍的,受到宮刑,幾乎相當於失去做人的尊嚴。無路可走的司馬遷只好選擇宮刑。在這種情況下,常人可能會選擇死刑,但司馬遷卻選擇忍受宮刑。司馬遷曾在《報任安書》中寫道:「仆雖怯懦,欲苟活,亦頗識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縲紲之辱哉!且夫臧獲婢妾,猶能引決,況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隱忍苟活,幽於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於後世也……仆竊不遜,近自托於無能之辭,網羅天下放失舊聞,略考其行事,綜其終始,稽其成敗興壞之紀,上計軒轅,下至於茲,為十表,本紀十二,書八章,世家三十,列傳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草創未就,會遭此禍,惜其不成,是以就極刑而無慍色。仆誠以著此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則仆償前辱之責,雖萬被戮,豈有悔哉?然此可為智者道,難為俗人言也!」一字一句,感人肺腑,雖然受到了難以想像的侮辱,但他為了自己的使命,為了想完成的《史記》,決定以「苟活」的方式保全性命。
《史記》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紀傳體通史,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文學價值。司馬遷忍受常人難以忍受的折磨而書《史記》,真可謂是「忍辱負重」了!
唐代張公義在《百忍歌》中寫道:「仁者忍人所難忍,智者忍人所不忍。思前想後忍之方,裝聾作啞忍之准。忍字可以走天下,忍字可以結近鄰。忍得淡泊可養神,忍得饑寒可立品。忍得勤苦有餘積,忍得荒淫無疾病。」一字一句都在勸告我們,生活中以忍為心法多麼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