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從藝術品引出目的論原理
2024-10-04 15:01:15
作者: 鄧曉芒
藝術作品是向目的論的一個過渡。為什麼它可以成為向目的論的過渡呢?因為藝術作品跟審美鑑賞有一點區別,雖然都是在美學裡面講的,但是藝術作品已經不是純粹的自由美了。純粹自由美完全是無目的的合目的性,人的諸認識能力在那裡自由地遊戲,好玩。但是藝術作品就不能光是好玩了。我們知道,凡是藝術家在創作一個作品的時候,他是有目的的,他不是無目的的合目的性。至少他要以這個藝術品的完成作為他的目的,為了這個目的,他必須要經過預先的長期的訓練,要獲得完成他的目的的手段,比如說技巧,並且還要選擇恰當的材料,來表達他所要表達的這樣一個美的理念。所以藝術品跟一般的審美鑑賞呢已經不一樣了,它不是無目的的合目的性,它著眼於它的目的。一個藝術家,他創作的時候,他不僅僅在做遊戲,不僅僅說他遊戲了一番就滿足了。他要把他的作品做出來,他要完成一個作品,這是他最終的目的。所以在藝術品裡面呢,已經顯示出了一種不僅僅是主觀形式的合目的性,而且有一種客觀質料的合目的性。也就是在客觀上面我要把它作為一個物質產品產生出來,有這麼一個目的。那麼,儘管藝術品有這樣一個目的,但是呢,我在前面已經講了,藝術品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說它作為一種美的藝術,它跟一般的技巧、跟一般的工藝、跟一般的實用的藝術很不一樣,就是說,它是以這種無目的的合目的性形式作為它的一個目的。他最終要做出這個藝術品來,是要表現那種美,表現那種無目的合目的性形式。所以它有兩個層面,從一個層面來說呢,它是一種客觀質料的合目的性,但是從它所表達的那個意圖來說,它又是無目的的合目的性。也就是說他的藝術作品要顯得好像是毫無目的的,自然天成。我們前面講的自然美和藝術美,它們的相通之處就在這裡。藝術品必須要像是自然的,像是不是人為有意造成的,那才是美的。藝術品有這麼一條法則。
當然這條法則跟實際情況不太吻合,因為實際上它是有目的的,它是經過雕琢的,它不是非人為的。你非人為地隨隨便便搞一個藝術品,那是不成功的。你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全身心地投入,經過精雕細琢,但是你不要露出雕琢的痕跡,你要顯得好像是未經雕琢的。那麼在這一點上呢,它一方面跟審美鑑賞搭上了鉤,它是美的藝術,他的目的不是說要造一件東西來自己用,他的目的就是造一件東西純粹是為了審美,好像自然美一樣。造出一個藝術品好像是自然美一樣,純粹是審美的,不考慮功利。但是另一方面呢,它事實上又是具有一個目的的這樣一種活動。因此它就成為一個過渡的橋樑。就是說,一方面呢,它是有目的的,但是另一方面它又像是沒有目的的。這樣呢,就提供了一條原則,就是藝術品的原則。有的人就說,藝術品就是有意識的自欺,明明是有目的,但是要把它當作是好像沒有目的,這是現代的美學家們給藝術下的定義。康德在這裡當然沒有這樣說,但是也有這樣的意思在裡頭。就是說,我把藝術品的這樣一條原則抽出來,它本來是一條主觀的原則,我把它擴展到自然界身上去,就是用藝術的眼光去看待大自然的造物。我們經過藝術訓練的人,都有一種藝術的眼光,這種藝術眼光就是我剛才講的,看似無目的的合目的性,實際上呢,又是有目的的。那麼,這樣一種眼光,我把它用來看待大自然,我就可以把它設想為大自然本身的原則。也就是說,大自然本身在我們看起來是無目的的,但是實際上我們又可以把它設想成一個有目的的產物。大自然是無目的的,這個我們受過自然科學訓練的人都知道,大自然有什麼目的呢,自從牛頓物理學以後,目的論就被趕出了自然科學,趕出了自然界。大自然在我們眼睛裡頭本來是無目的的。但是一個抱有藝術眼光的人,在看待大自然的時候呢,他會這樣想,大自然看起來好像是無目的的,但是也許是某個造物主在冥冥之中有意識地造成的。
所以,整個大自然在這種眼光之下就變成了一個偉大的藝術品。一個造物主所造就出來的藝術品,一個超人類的藝術品。這樣,我們用來評價一件藝術作品的眼光就可以被我們推廣到用來評價整個大自然。比如造物主的觀點,意匠說的觀點,神學的觀點,像萊布尼茨講的上帝創造一個最完美的世界,上帝所創造的世界是一個最完美的世界。當然這是一個假定,就是我們假定有一個理智,在高高在上地把這個大自然創造出來,按照美的原則創造出來。
但是這樣一種藝術品的原則呢,有個缺點,有個毛病,就是說,你設想一個在自然之外的造物主,當然這是跟藝術品差不多的了,藝術家在創造一個藝術作品的時候,他也是在藝術作品之外。藝術作品是由物質材料所構成的,但是這些材料不會自動地構成。它必須要由一個藝術家在作品之外把它的各個部分加以安排,加以合理的組織,發揮他的天才的創造性。所以藝術家是身處於藝術作品之外。那麼你用這樣一種眼光去看待大自然造物主的話呢,那就是一個外在於造物的上帝。而這樣一個觀點在康德對於上帝存在的證明的批判裡面呢,已經被批判過了。我們沒有辦法證明有一個上帝的存在,設定一個上帝存在這種想法是不合邏輯的,是沒有根據的。
但是自然界在我們看起來又確實好像是一個合目的的,並且是有目的的存在。自然界中有很多事情好像是有目的的,比如說有機體,有機體就好像是有目的的,雖然我們找不出一個上帝來為有機體的這樣一種合目的性、這樣一種自身目的性來做根據,來做解釋,但是我們在考察有機體的時候,我們還不得不把它看作是有目的的,就是以它的生存、它的生命維持和繁衍為目的。不過這樣一種自然界的本身的合目的性呢,是一種內在的合目的性,它跟藝術品的那種外在的合目的性又不太一樣。有機體不是一架機器,一個人工產品或作品,也不是由外面的一個理智所操縱的玩偶,而是有自己內在的目的。所以這個藝術品的原則呢,只是起了一個過渡作用,就是從審美的領域呢,我們可以過渡到自然目的論的領域。但它還不完全是自然目的論。自然目的論的概念必須是自然自身內在地形成了一種目的,不是一種外在於自然的一個理智把目的加於自然界之上,那就不叫自然目的了,那就是神學目的了。真正的自然目的論是自然自身好像表現出一種目的,一種自然本身的客觀目的,那麼這種目的稱之為內在目的。以有機體為標準,我們可以提供一種內在目的論。內在目的論同外在目的論有什麼區別呢?外在目的論是立足於這個對象之外,設想一個有理智的造物者,比如說藝術家,人,或者上帝,使得自然物帶上一種外在的目的。但是這個目的並不是自然界自身的,是外在的理智強加於它的,這就是外在目的論。藝術目的論屬於這個層次。但藝術目的論也要求作品「好像」是無人為目的的,而是由自然本身長出來的,所以它啟示了一種內在的目的論。內在目的論就是沒有什麼東西外在於、強加於它,而是自然界本身有一種目的。有機體你不一定要設想什麼東西造成了它,你也可以設想有機體它自身就有一種目的,好像有一個目的,然後根據這個目的,它利用一切外部提供出來的偶然的條件來實現它。當然有機體是不是有目的,我們沒有辦法深入到有機體內部,但是我們看出來,它的生長,它的發育,它的一切活動好像都是為著同一個目的,就是維持自己的生存,一代一代地維持自己的生存和繁衍。這就是自然界本身的一種內在的目的。
所以康德把這樣一種內在目的分析出來,他有一個最根本的原則,就是說,自然物的各個部分,應該是互相產生的。為了同一個目的,就是為了這個有機體本身,而互相產生,互相修補,互相提供養料。這個跟藝術品就不一樣了,藝術品儘管看起來好像是自然生成的,但如果它被損壞了一點的話,它不能自行修復,我們必須人工地去修補。這就暴露出它還是人工製品,藝術品自己不會去修補自己。但是一個有機體你損壞了它的一部分,它自己會長好。就是說,有機體作為一種自然目的呢,它有它的特殊的這樣一個原則:各個部分互相產生,各個部分與整體相互之間是一種有機的關係,或者說是一種「自組織」的關係,自行組織起來。有機的,organisch,這個詞我們翻譯過來,其實就是組織的意思。組織起來,就成為有機的,有機化學啊,有機分子啊,有機物啊,都是因為它們有一種自行組織起來的能力,我們才叫它有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