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性及其理念
2024-10-04 15:00:05
作者: 鄧曉芒
那麼我們首先要看看理性的概念。理性這個概念在康德這裡呢,有它的廣義和狹義之分。一般來說,康德的認識論分三個層次,一個是感性,一個是知性,一個是理性。感性在先驗感性論裡面作了一種先驗的探討,知性在先驗邏輯的先驗分析論裡面作了先驗的探討,總結出了一些範疇。那麼理性呢,主要是在先驗辯證論裡面來加以探討,提出了一些理念。那麼理性呢,除了這種意義以外,除了跟感性、知性相對而言的這種狹義的理性以外,還有一種廣義的理性,廣義的理性就包括知性在內。所以,通常康德講理性的時候呢,如果他不加區分地一般地講理性呢,那可能就是包括知性在內。但是狹義的理性是特指的、與知性相區別的理性。所以從康德開始,西方的理性的概念劃分出了四個層次。最廣義的層次、最廣義的理性,就是凡是人都是理性的動物,就像古代的亞里士多德所講的,人是理性的動物。所以人的一切活動,包括思維,包括情感,包括意志,都帶上了理性的色彩,都是由人是理性的動物,由他的理性的本質所帶來的。所以最廣義理性呢,是把人跟動物區別開來的一種能力,包括人的知情意在內,都跟動物不一樣,都是帶有理性色彩的,所以我們講人是理性的動物,包括人的情感和動物的情緒已經不一樣了,它不是那種本能的衝動了,人的情感是帶有理性色彩的。人的意志跟動物的那種欲望本能也不一樣,它也帶有理性色彩。意志如果沒有理性的話,它怎麼能夠堅持下來呢,你隨便拿一個東西就把它引誘過去了。所以動物老是受人的騙,老是上當,人總是把它一下子就吸引過去了,一下子就把它引到陷阱裡面去了。它沒有理性嘛。這是最廣義的,就是人跟動物相區別的意義上,也就是有理性的和無理性的相區別的意義上,這樣一種理性是最廣義的。凡是談到人的時候呢,我們都要涉及這樣意義上的一種理性,人是有理性的,動物是沒有理性的。
第二個層次呢,就是理性和非理性的區別。前一個層次是理性和無理性的區別,一個人和一個精神病人,精神病人失掉了理性,我們就不能把他當一個正常人來看待了,我們之所以還尊重他,還把他當人看待,是因為他還有恢復理性的可能性。所以,精神病人犯了法,我們不能夠判他的刑的,只能夠把他送進醫院,就是把當他作動物看了,他已經是無理性的了。那麼,與非理性相對而言呢,那就是跟情感和意志相對而言理性,就是認識的理性。我們今天講非理性主義,西方的非理性主義,意志主義,情感主義,這樣一些思想,跟理性主義是對立的。在知情意裡面,理性主義特別強調知這個層次,這就是第二個層次的理性,強調知識,唯智主義——就是唯理主義,這是第二個層次的,它的含義更狹窄一些。第三個層次呢,就是在知識領域裡面,強調理性而排擠感性,貶低感性,這就是認識論中的理性主義,它跟經驗主義是對立的。但是在更廣的層次上面,理性主義跟經驗主義又不是對立的,經驗主義者也主張他們自己是理性主義的。像休謨這麼極端的經驗主義者,他也認為自己是崇尚理性的。他在什麼意義上崇尚理性呢?在更廣的意義上面,就是說我講的感性經驗這種東西,它還是跟情感、意志不一樣的,跟動物性不一樣,我不是那種動物性的無理性,我也不僅僅是情感意志上的那樣一種非理性主義,我只是知識論裡面的一種經驗主義。經驗主義承認理性,強調知識先於或者高於情感意志,但是把理性歸結為一種感性認識。所以休謨的《人性論》裡面一開始就講感性認識,感性知識。當然他很重視情感,也很重視欲望,這些東西也屬於感性,但是這些東西要建立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之上。所以經驗派的哲學家他們在廣義上也承認他們是理性的信徒,培根也好,洛克也好,休謨、貝克萊也好,他們都認為自己是崇尚理性的,他們是追隨啟蒙思想的,反對迷信的,反對單從情感上的需要就去相信某個對象。但是在認識論裡面,他們認為感性認識更重要,理性認識只不過是建立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之上,脫離了感性認識,毫無意義。這是第三個層次上理性的含義。認識論上的理性派哲學家,他們所主張的這種理性,就是跟感性認識相對而言的。他們認為理性認識更可靠,感性認識得不出普遍的法則的真理。康德基本上屬於這種意義上的理性主義者。
但是在理性主義認識論的更狹窄的範圍裡面又有區分,這是康德的一個特殊的貢獻。就是說,他在同樣講理性的理性派哲學家裡面,區分出了有些人講的只是知性,只是邏輯,而康德自己所講的理性呢,是超越邏輯和超越於一般的知性之上的,它是涉及形上學、涉及一般的理性知識之所以可能的條件,這就是最狹義的理性了。跟知性相對而言,同樣是理性認識,但是理性認識裡面有知性認識的層次,這個康德也承認,知性的層次;但是還有更高的理性的層次。但是一到了更高的理性層次,就要警惕了,它就可能出錯了,就可能產生幻相了。所以他的辯證論裡面呢,就是要澄清這樣一個問題,如何能夠正確地運用最狹義的理性。所謂最狹義的理性呢,就是理性的理念,Idee,相當於英文的idea,但是也不完全等同。理念在康德這裡有一個特殊的用途,它是從柏拉圖理念論來的,這個詞本來也是希臘文。柏拉圖的理念高高在上,在彼岸世界。理念是一些無限的概念,在現實世界中,任何具體事物都不能稱之為理念,它們都是對理念的一種模仿。它們無限地趨向於理念,但是永遠也達不到,這就是理念本身的原始的含義。那麼理性呢,它是建構理念的,正如知性是建構範疇的。我在前面講了知性的範疇,康德的範疇是來自於亞里士多德,他的理念則來自於柏拉圖。但是康德對它們都有所改造。亞里士多德的那些範疇都是經驗性的、收集來的,沒有系統性,也不純粹,也不嚴格,也不精密,那麼康德把範疇建立為十二範疇表,井井有條,相互之間有邏輯關係,有邏輯上的層次、等級,三個一組,一共分成四大類。這是康德所做的一個很重要的工作。對於理念呢,也是這樣。
康德認為,柏拉圖的理念不是很精密,它很含糊,而且理念高高在上,它怎麼能夠起作用?這個都很難解釋。到底有多少理念?在柏拉圖那裡,一切種類都是理念。比如說馬,有馬的理念,馬這個種,這一類,就是一個理念。這個康德也不否認。康德講,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進行科學研究,我們就必須要有一套種類的概念。我們要有一些理念,比如說水,我們必須要有一個水的理念,這個水的理念是「純水」,沒有任何其他東西的成分。但是在自然界,這種純水是不存在的。純金在自然界也是不存在的。這個金,不管你提純到99.9999%,不管你後面有多少9,它還不是100%。所以絕對的純金,絕對的純水,這些都是一些理念,它的性質,定量分析,當然是確定的。我們一旦確定以後呢,我們就可以用來把握自然界的水和金這樣一些自然物質。但是它們本身是抽象的。這就是理念,這是一些經驗的理念。在經驗生活中間,在自然界的研究中間,我們也要用到一些理念。但是康德在先驗辯證論裡面講的主要是先驗的理念,就是最高的理念。馬的理念,水的理念,金的理念,這些跟柏拉圖並沒有本質區別。柏拉圖也講,萬物都有它的理念。也就是萬物都有它的種類呀。但是它們都不是先驗的理念。
真正的先驗的理念呢,也就是形上學的理念,康德認為只有三個,一個是靈魂,靈魂是一個理念,我們所有的心理活動,都是由我們的靈魂所造成的。但是靈魂是什麼?我們把握不住,我們只能假定它,有一個靈魂,所有的心理活動,都是趨向於這個靈魂的,都是由這個靈魂所造成的。追根溯源就追到它。第二個呢是世界整體,世界整體的理念,也是追溯不到的。我們只能看到宇宙中的大千世界中的各種各樣的現象,但是我們看不到宇宙整體。雖然看不到整體,我們必須設定它,所有這些東西都是屬於這個世界的,都是在這個整體之內的。在整體之外,我們不可能認識它。只有在這個宇宙之內的東西,我們才有可能認識它。但是宇宙整體這個概念本身也是個先驗的理念。是我們在認識任何事物的時候必須預先假定的。第三個理念就是上帝。上帝是把前兩個理念綜合起來,前面一個是屬於心理知識的理念,也就是我們通常講的小宇宙。人的內心是一個小宇宙嘛。後面一個屬於物理知識的理念,就是大宇宙。小宇宙的理念是靈魂,大宇宙就是世界整體、宇宙整體。那麼大宇宙和小宇宙的總和、那個總體,那就是上帝。上帝一方面創造世界,另一方面創造了人的靈魂。所以在這兩者之上,還必須要有一個綜合,那我們就設定一個上帝。你所看到的心理規律也好,物理規律也好,都是對上帝創造世界的、創造人心的那些規律的一種探討和一種接近,但是你永遠也達不到這些理念,更達不到上帝的理念。這些就是先驗的理念。
康德從這樣一種先驗理念的設定總結出來人的這種最狹義的理性的功能。通常我們講,理性的功能就是推理。那麼知性功能一個是提出概念,一個是作出判斷。我在前面講了,先驗的範疇表,提出了一系列的純粹知性概念。前面原理論又講到了,知性如何運用這些純粹概念去作判斷,去構成知識。這也是知性的功能。但是從邏輯上來講,邏輯的功能有三個層次,一個是建立概念,一個是作出判斷,再一個就是進行推理。概念、判斷、推理,形式邏輯裡面有這樣的三個層次。那麼理性呢,就是專門致力於第三個層次,進行推理。但是進行推理的時候呢,它也有一個毛病:任何推理都有它的前提,是假定的。我們大家都知道,任何三段論式,任何推理,它都是假定前提的推理。你把這個前提假定了,然後我們從這個前提推出它的必然的結論。如果你前提沒有的話,或者你前提還在動搖,還在懷疑的話,你就沒有辦法推了。「一切人都是有理性的」,這已經假定了,然後從這個一切人都是有理性的,那麼「蘇格拉底是人」,我們推出「蘇格拉底是有理性的」。但是,是不是一切人都是有理性的,這個是不需要考慮的,或者是在這個三段論裡面它不考慮的。當然它本身的真實性你還要考慮,那你就必須要設立另外一個前提,把這個假定的前提推出來。所以每一個具體的三段論呢,這種推理的前提都是假定的。你可以對它的前提再加以追溯,用別的三段論推出來,但是別的那個三段論還要假定一個前提,所以推理總是遇到這樣一種麻煩。在日常的科學研究中,它脫離不了它的前提的假定性。但是推理按照它的本性呢,它又必須要擺脫這種假定性。因為純粹理性它必須要擺脫那些經驗的、後天的東西,擺脫那些假定的東西,它要使一切東西都成為能夠推出來的東西,這就是理性推理的本性。
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理性來進行推理的時候,它總是不完整的。它的前提是假定的,它的前提不是推出來的,儘管它推理很嚴密,但是它的前提不是推出來的,所以我們日常運用的理性不是純粹理性,它總是摻雜有經驗的、後天的、感性的材料。我通過經驗,得出了一個前提,一切人都是要死的,我們沒有看到哪個人不死,那麼我從一切人都是要死的這樣一個經驗的前提,假定了的前提,推出既然蘇格拉底是人,所以蘇格拉底也是要死的。這個裡頭有經驗的成分,所以它不是純粹理性。純粹理性要求所有的,包括它的大前提都能夠推出來。所以,純粹理性的推理呢,就具有一種無窮追溯的性質。你要把理性貫徹到底,你要使理性中的任何感性的東西都變成為理性推理的結果,都是理性推出來的,那你就要不斷地往上追溯,你把你的大前提通過另外一個三段論式推出來;你把那個三段論的大前提又通過一個三段論式推出來。這樣就可以無窮地往後追溯。康德把它歸結為:理性的功能就是從有條件者追溯它的條件,並且再追溯條件的條件,一直追溯到最終的無條件者。理性要做到這一點,要追溯到最終的無條件者,它才罷休。不然的話,它總是未完成的,它那個條件總是假定的。只有當它追溯到一個無條件者,它才能夠順理成章地把所有的推理都不根據假定而推出來,擺脫假定的束縛。把所有的推理都按照理性的法則推出來。但那你就必須做一個最終的假定:最終有個無條件者。但是這個無條件者是無限追溯而不得的。在經驗世界中,在現實的推理活動中,你永遠也追溯不到那個無條件者。不僅僅因為你的生命有限,哪怕你的生命無限,你也追溯不到。
那麼理性在這個時候呢,就提出來了理念——先驗的理念。我剛才講了,理念的意思就是那些無限的概念,超越的概念。它跟有限的東西不搭界。柏拉圖講的這個理念世界,它跟經驗世界、跟現實世界是兩個不同的世界,它是一個彼岸的世界。凡是摻雜有經驗的條件的東西,都被理念抽象掉了。正因為理性有這種無限追溯的功能,所以它又具有了一個提出理念的功能。一方面它必須進行無限的追溯,但是為了這個無限的追溯,它必須提出一個排除了一切經驗的要素,排除了一切可以追溯到的要素的這樣一個抽象的概念,那就是理念。所以理念的本身是一個無條件者的概念,無限的概念。無條件也是無限,再沒有什麼別的條件了,沒有東西可以限制它了。所有其他的東西都受條件的限制,唯獨無條件的條件它是不受任何東西限制的,它是無限的。那麼這種理念的提出,在認識論上面呢,它有它的作用。我剛才講了,我們在日常的科學研究中間,我們要使用到理念,比如說種和類的概念,純水、純金這樣一些概念,水的種的概念,馬的種的概念等等,種類的概念,種類劃分,等級,這樣一些概念,它們都是屬於理念的,但是這些都是屬於經驗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