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武功
2024-10-04 14:22:32
作者: 上官雲飛
順治元年(1644年)十月一日,福臨在北京「定鼎登基」,宣告「以綏中國」,「表正萬邦」。從此,清王朝把統治中心從關外轉移到關內,大清皇帝開始君臨中夏,統一全國的道路上又前進了一步。
1)、緩和矛盾擴大戰果
多爾袞在北京站穩腳跟的同時,在政治、經濟等各方面,又進一步採取了一系列緩和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的政策,以鞏固陣地,擴大戰果。
清軍入關後,有人建議清朝也按明末的數字進行加派,遭到多爾袞的反對。他在順治元年十月下令,革除三餉及正稅之外的一切加派。同時,他要求「各該撫按即行所屬各道府州縣軍衛衙門,大張榜示,曉諭通知。如有官吏朦朧混征暗派者,察實糾參,必殺無赦。倘縱容不舉即與同坐。各巡撫御史作速叱馭登途,親自問民疾苦。」於是,每年賦稅減少了數百萬兩,窮困已極的人民得以緩一口氣。
反對賄賂:多爾袞對明末廣行賄賂的惡劣作風也嚴加斥責,順治元年六月,他在《諭眾官民》中說,「明國之所以傾覆者,皆由內外部院官吏賄賂公行,功過不明,是非不辨。凡用官員,有財之人雖不肖亦得進;無財之人雖賢亦不得見用」,「亂政壞國,皆始於此,罪亦莫大於此」。因此,他責令:「今內外官吏,如盡洗從前婪肺腸,殫忠效力,則俸祿充給,永享富貴;如或仍前不悛,行賄營私,國法俱在,必不輕處,定行梟首。」因此,當時的一些漢宮都認為,「王上(多爾袞)新政比明季多善,如蠲免錢糧,嚴禁賄賂,皆是服人心處」。
打擊太監勢力:清入關後,太監的勢力仍然非常囂張,當年七月,太監要照舊例,到京郊各縣皇莊去催征錢糧。多爾袞認為這樣「必致擾民」,沒同意這樣做。八月正式下令,不准太監下去徵收,而改為地方官徵收。這是對太監勢力的第一次打仍以剃髮與否,「以別順逆」。但他很快發現,「剃頭之舉,民皆憤怒」。於是,在進京的當月,多爾袞就改變前令,宣布「自茲以後,天下臣民照舊束髮,悉從其便」。在剃髮問題上的暫時讓步,使清朝在攻下江南重頒剃髮令以前,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同北方漢族人民的矛盾。另外,多爾袞對當時北方農民軍和各地人民的反抗,採取大力招撫的政策,下令各地方官,按能否招撫農民軍將士,定各官之功勞。對投降的農民軍將士,則委以不同的官職。順治元年六月,順天巡撫柳寅東見「流賊偽官一概錄用」,認為很不妥當,主張「慎加選擇」一番。多爾袞則說,「經綸之始,治理需人,歸順官員既經推用,不可苛求」。多爾袞這個重要政策,對於瓦解農民軍的反抗,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河北、山東、山西等地,很快被招撫平定,使剛剛入關的清政權有了一個能夠保護自己,進攻敵人的戰略基地,足見多爾袞深謀遠慮。
2)、審度形勢各個擊破
多爾袞審度形勢,根據柳寅東的建議:「今日事勢,莫急於西賊(農民軍)。欲圖西賊,必須調蒙古以入三邊,舉大兵以攻晉豫,使賊腹背受敵。又需先計扼蜀漢之路,次第定東南之局。」制訂了統一全國的作戰部署,先懷柔南明政權,集中力量攻擊農民軍。這樣做可以達到一箭雙鵰的目的:第一,證明多爾袞宣稱的清得天下於「流賊」的口號,正付諸軍事行動,以便得到漢族地主階級的廣泛支持;第二,便於清軍集中主力各個擊破敵人,避免兩面同時作戰,從而取得政治上和軍事上的主動地位。
這樣,清朝統治階級就在多爾袞的領導下,在很短時間內消滅了南明的大部分勢力。到順治五年(1648年)便是「天下一統,大業已成」,除了東南沿海和西南一隅,基本上完成了清朝在全國的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