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歷史的屈辱
2024-10-04 14:21:55
作者: 上官雲飛
18世紀中葉至19世紀中葉,即乾隆中葉至道光初期是清朝疆域極盛時期。道光以後,外來帝國主義勢力的入侵,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訂立,遂使疆土日蹙,這是近代中國疆域變遷的一大特點。
1840年6月,蓄謀已久的英國政府以鴉片問題作藉口,發動了侵華戰爭。腐敗的清政府最終屈膝投降,被迫簽訂了《中英南京條約》及其附件,中國開始喪失領土和主權,封建社會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856年爆發了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先後攻占天津、北京,清政府被迫簽訂了《愛琿條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國喪失了一百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和更多的主權。
十九世紀七十年代以後,日、俄、英、法、美等帝國主義瘋狂侵略中國的邊疆和中國的鄰國。十九世紀六十、七十年代美、日侵略台灣,俄、英夥同阿古柏侵略新疆,英國侵略雲南和西藏。同時,帝國主義國家還加緊侵略中國的鄰國,企圖把它們變為殖民地,作為侵略中國的基地。1884年,法國在侵占越南後,進而侵略中國。中越人民互相支持,共同抗敵,屢敗法軍。可是在中國軍隊打了大勝仗的情況下,清政府卻同法國侵略者簽訂了《中法新約》,中國西南門戶被打開了。
從中法戰爭結束到甲午戰爭爆發的九年,是中國在十九世紀下半葉一段最好的時期。在此期間,國內無大亂,遠東的國際環境緩和,中國與西方各國都處於和平狀態。
以「富國強兵」為目標的洋務運動,歷經三十年,效果明顯。左宗棠收復新疆之戰的勝利;馮子才在鎮南關及諒山之役中大敗法軍;劉永福的黑旗軍屢創法軍;以及日本兵配合朝鮮開化黨人製造政變遭到失敗等。當時中國的國勢並不比日本弱。英國權威人士評論說:「亞洲現在是在三大強國的手中——俄國、英國和中國。」十九世紀下半葉中國共進行了五次對外戰爭,中法和約是唯一一個沒有割地賠款的和約。當時的環境應當說對中國的自強相當有利。
但日本經過明治維新,竭力向外擴張,企國侵占朝鮮,進而侵略中國,1894年挑起甲午中日戰爭。北洋水師剛剛建立的時候實力居世界第六、亞洲第一的清政府1895年被迫簽訂了《中日馬關條約》。
甲午中日戰爭以後,帝國主義國家向中國大量傾銷工業品,中國變成它們的商品市場和原料供給地,城市工業和農村手工業遭到嚴重的破壞,同時,帝國主義國家對中國大量輸出資本,在中國開設銀行,開辦工廠,開採礦山,修築鐵路,控制了中國的經濟命脈,嚴重地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帝國主義在對中國輸出資本的同時,爭先恐後地在中國強占「租借地」和劃分「勢力範圍」,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
1899年,義和團運動爆發了。帝國主義為了鎮壓義和團,英、俄、日、法、德、美、意、奧組成八國聯軍進犯天津、北京,遭到義和團的沉重打擊。義和團運動粉碎了帝國主義妄圖瓜分中國的迷夢,表現了中國人民不甘屈服於帝國主義及其走狗的頑強反抗精神。但是,由於時代的限制,農民小生產者的落後和愚昧,加上在鬥爭中沒有統一的領導,在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下,被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了。1901年,帝國主義列強強迫清政府簽訂了《辛丑條約》。《辛丑條約》嚴重地損害了中國的主權,清政府完全變成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辛丑條約》簽訂以後,清政府成為「洋人的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