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孝莊文皇后為什麼死後不進清皇陵
2024-10-04 14:20:48
作者: 上官雲飛
康熙皇帝的祖母孝莊文皇后布木布泰(即大玉兒),13歲時就嫁給了清太宗皇太極,被封為永福宮莊妃。她為了輔佐福臨、玄燁兩代幼主,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為大清王朝做出了重要貢獻,深受後代子孫們的尊敬和愛戴。但她在康熙二十六年,即1687年度過了75年歲月後,卻令人不解的是並未與皇太極合葬於瀋陽的昭陵,也沒進清皇陵,一直到康熙帝死,也未給祖母孝莊文皇后建陵,其梓宮在暫安奉殿停了38年之久,而最終於雍正三年(1725年)才由曾孫胤禛安葬於清東陵的風水牆外的地宮內。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即使至今也未找到令人信服的解釋,仍是一個未解之謎。
後人猜測,這和她傳說下嫁給多爾袞有關。
傳說,當初,科爾沁貝勒寨桑曾將布木布泰口頭許配給多爾袞,沒多久努爾哈赤又去科爾沁部,見了布木布泰,就將布木布泰為皇太極定了親。多爾袞認為:布木布泰本來屬於他的,是被皇太極奪了去。多爾袞為了確保福臨即位,寧肯放棄自己當皇帝的機會,同時也斷絕了皇太極另一個繼妃所生的兒子豪格的皇帝夢。孝莊文皇后知道:多爾袞權傾朝野,羽翼豐滿,廢帝自立,易如反掌。一旦生變,不但自己母子性命難保,連大清江山也可能斷送在八旗內亂之中。因此,她變鵲橋暗渡為明媒下嫁,可說是明智之舉。於是朝廷以皇帝名義下詔行婚,制禮,舉行婚禮。不出兩年,多爾袞病逝。福臨再無後顧之憂。此後,可能因為滿人接受了漢人的道德標準,以此為恥,不肯在正史中寫入,後人也以此為憾,不提「下嫁」之事。
關於孝莊皇后為什麼不葬入昭陵一事,民間還有」託夢定陵址」的說法。大意是:孝莊皇后死,清廷遵照祖制,決定將她葬入昭陵,與太宗合葬。但當梓宮途經東陵時,突然沉重異常。128名槓夫個個被壓得齜牙裂嘴,眼冒金星,寸步難行,只得把梓宮就地停放。兩個時辰過後想繼續前行,梓宮就像長在地上一樣,絲毫不動。這下子可急壞了送葬諸王大臣,於是飛報朝廷。康熙皇帝接到奏章,也是一籌莫展。當夜皇帝夢見孝莊皇后,對皇帝說:」我決計不與太宗合葬,如今梓宮停放之地就是上吉佳壤,可即地建陵安葬,切記吾言,休得違誤。」皇帝醒後,遵照囑咐,擇吉鳩工,即地建陵。這回再移動棺槨也不那麼沉重了。很顯然,這純屬神話,不能作為依據。
而查閱史料,孝莊皇后不與皇太極合葬的原因有這樣一段記載。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當孝莊文皇后病重時,對康熙說:「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不可為我輕動。況我心戀汝皇父及汝,不忍遠去,務於孝陵近地擇吉安厝,則我心無憾矣」。康熙皇帝一向孝順祖母,孝莊皇后死後,康熙帝遵照遺囑,將祖母安葬在了遵化的東陵附近。
這種做法是違背清朝帝後喪葬制度的,許多野史稱她有難言苦衷,因為下嫁攝政王多爾袞一事,再同皇太極合葬便不合情理。
那麼,為什麼孝莊又被葬在了清東陵大紅門東側風水牆外,而不是在皇陵內呢?真正的原因是,順治的孝陵處於陵區內至高無上的位置,而孝莊則是順治的生母,將她葬在陵區內任何地方,位置都低於孝陵,這就與她的輩分不相稱。第二,孝莊雖葬在遵化清東陵,但與遠在瀋陽的皇太極的昭陵仍是一個體系。孝莊皇后的陵名叫昭西陵,因此看,與清東陵是兩個不同體系,不能混淆,只能葬在東陵區外,以示區分。第三,在清代,無論皇帝、王公謁陵,都先從最高輩分的墓主人的陵寢開始。孝莊皇后在清東陵所有內葬人中輩分最高,所以謁陵時,每次都必先從孝莊皇后的昭西陵開始。大紅門是陵區的正門。是謁陵人的必經之處。將昭陵建在大紅門旁邊,也為謁陵提供了極大的方便,避免了繞道往返之勞。第四,清代,以左方為尊貴之位,皇帝謁陵,出入宮門、殿門、陵寢門皆走左門,臣工走右門。把昭陵建在大紅門左側,處於尊貴之處,也正反映了她的後代兒孫們對她的尊崇敬仰之意。大紅門左側地勢高而平坦、土厚質純,而大紅門右側,低洼多石,又濱臨西大河,常有水患,所以從地理環境上看,也應該將昭西陵建在大紅門左側。從以上幾點看,將孝莊皇后葬在東陵陵區外,絕不是為了罰她為後代子孫看守陵門,而是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原因後作出的最佳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