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大清后妃傳奇> 3、孝莊太后下嫁之謎

3、孝莊太后下嫁之謎

2024-10-04 14:20:45 作者: 上官雲飛

  「太后下嫁」是清初的一大疑案。說的是康熙皇帝的祖母,亦即順治皇帝的生母博爾濟吉特氏下嫁多爾袞的事。博爾濟吉特多出身蒙古科爾沁部所謂「戚畹之家」,14歲時嫁給努爾哈赤第八子皇太極,史稱「孝莊文皇后」。她是一位聰明而富有謀略的女子,丈夫竽太極當政時,就「贊助內政,越既有年」。丈夫身亡後,痛不欲生,願以身殉。康熙皇帝更是不會忘記這位賢能的祖母:「憶自弱齡,早失怙恃,趨承祖母膝下三十餘年,鞠養教誨,以致有成。設無祖母太皇太后,斷不能有今日成立」。

  「孝莊文皇后」終年75歲,臨終時對康熙說:你祖父安葬已久,不用再打開他的陵墓了,況且我也很想念你們父子二人,不想遠離,所以希望在孝陵附近安葬,這樣我就放心了。康熙遵其遺囑,把靈柩暫時停置在清東陵,直至雍二年才正式葬入地宮,多爾袞是皇太極的弟弟,亦即順治皇帝的叔叔。他一生封號頗多,始封貝勒、後封墨爾根青(意為聰明王)、睿親王,順治時稱攝政王、皇父攝政王。。在當時朝鮮人的記載中多稱「九王」,在外國傳教士的著作中稱「阿瑪王」。他「聰慧多智,謀略過人」,清入關後的各項制度大都由其籌劃,可謂清朝政權的實際開創者。

  多爾袞享年僅39歲,死後僅兩個月,就被削去爵號,平毀墓葬。有的記載就:順治「命令毀掉阿瑪王體華麗的陵墓……把屍體挖出來,用棍子打,又用鞭子抽,最後砍掉腦袋,暴屍示眾」。直至康熙晚年才下詔為其詔雪。

  太后「下嫁」多爾袞的艷事,在清初便開始流傳。但究竟有沒有其事,因官方文獻沒有明確記載,至今仍無定論。

  請記住𝑏𝑎𝑛𝑥𝑖𝑎𝑏𝑎.𝑐𝑜𝑚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太后下嫁多爾袞的疑雲之起,是由於張煌言收錄在《奇雲草》中的兩首七絕,題為《建夷宮詞》:

  上壽觴為合卺尊,慈寧宮裡爛盈門;

  春宮昨進新儀注,大禮恭逢太后婚。

  掖庭猶說冊閼氏,妙選孀閨作母儀;

  椒寢夢回雲雨散,錯將蝦子作龍兒。

  建夷是指建州之夷,是明朝遺民對清朝王朝的蔑稱。觴是盛酒的杯子。合卺指成婚。慈寧宮是孝莊住的地方。閼氏是漢代匈奴稱呼君主的正妻。詩的前七句沒有什麼好解釋的,無非是詆毀醜化敵國君主。最後一句頗費解。細推之,原來指的是多爾袞無子,以弟多鐸之子為嗣。滿文稱侍衛為「蝦」。多鐸當時的職位有「領侍衛內大臣」一職。看來蝦子指得是多爾袞的義子多爾博。也就是說,順治子隨母嫁,自為「龍兒」,不必以多鐸的「蝦子」為子。先前人們將這首詩作為無稽之談,但從多方面的證據來分析,「太后下嫁」的確是事實。

  論據一:弟娶其嫂的滿族舊俗

  首先從當時滿族婚俗來看,嫂嫁小叔、兄納弟婦之事常常發生,此事不足為怪,甚至還有不管輩份的婚俗(漢族禮教稱之為「亂倫」)。站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來思量,盛年寡居的孝莊與壯年英武的小叔子多爾袞的結合,也就沒有什麼不好理解的了。如順治皇帝的大哥、皇太極的長子、肅親王豪格在清貴族政治鬥爭中死去後,他的兩個妻子就分別被叔父輩的多爾袞、阿濟格娶去。莊妃是蒙古人,十三歲時就與其姑母一道嫁給皇太極,因其美貌聰慧能幹,受寵多年,生有三女一子,其子後來就被立為順治皇帝。1663年皇太極死時,莊妃只有三十一歲,雖被尊為太后,仍當華年,美麗異常。多爾袞大權在握,豈能放過這天賜良機。這時清王朝剛入關,滿洲貴族從東北剛入主北京,受到漢族文化與綱常禮教的影響與束縛很小,還大量保留原在東北時的舊婚姻風俗,如清皇室與貴族中寡婦改嫁的事頻頻發生。因此孝莊太后(莊妃)與小叔多爾袞結婚的事就是比較正常的事了。我們切不可用漢族的傳統綱常禮教去要求和看待清初的滿洲皇族。

  論據二:保全皇位的政治婚姻

  皇太極死時,莊妃才32歲,年僅6歲的兒子福臨繼位。一個是三十出頭的寡婦,一個是只知玩耍的頑童。在當時,執掌朝中軍政大權的實際是睿親王多爾袞。他手握重兵,成為朝中說一不二的人物,甚至連皇帝的大印「玉璽」也搬到睿王府內使用,以代理天下,小皇帝隨時有被廢掉的危險。人們認為,孝莊為了保住兒皇帝順治的天子寶座,而委身於小叔子多爾袞。

  論據三:多爾袞的「皇父」稱謂

  持下嫁說的人特別強調,在順治朝多爾袞公開以皇上的父親自居,稱號就叫「皇父攝政王」,而只有皇帝的母親下嫁了,多爾袞才有可能被稱為「皇父」。人們認為,多爾袞稱謂變化的過程,恰恰反映了太后與多爾袞的婚姻由隱秘到公開的過程。《朝鮮李朝實錄》中記載,「皇父」稱號非但舉國轟動,甚至已經「聲聞海外」。《朝鮮仁祖李倧實錄》載:二十七年己丑(即清世祖順治六年),二月壬寅,上曰:「清國咨文中,有』皇父』攝政王之語,此何舉措?」金曰:「臣問於來使,則答曰:今則去叔字,朝賀之事,與皇帝一體雲。」上曰:「然則二帝矣。」朝鮮邦外屬國,國王都發現此舉與「二帝」無異。大清朝難道就真的荒唐到這種程度不成?當然不是。其時清廷正推崇儒教,廣納天下飽學之士。斷不會做這種令世界當做笑柄的糊塗事,但「皇父」一詞確已明詔天下,一朝二帝,已經是無可爭議的事實。

  論據四:風水牆的訴說

  按清朝早期喪葬制度,皇后、嬪妃最終都要與皇帝合葬。可是,孝莊竟葬在了遵化的清東陵風水牆外,而未與清太宗皇太極合葬於瀋陽的昭陵。按清制,她應歸葬到瀋陽皇太極的昭陵旁,因她是皇太極的莊妃,但結果她卻被葬在河北遵化的清東陵,孤零零的,無依無靠,且陵墓在東陵的「風水牆」之外。這種悖乎常禮的葬法多年以來一直引起人們的種種議論,其中可能有難言之隱。有人認為,這是孝莊因改嫁而無臉到陰間見皇太極的刻意安排。史料中也確有這樣的記載。太后在遺囑中說,「卑不動尊」,不忍再驚擾皇太極,這實在是託詞。對祖母孝莊的心思,康熙自然心知肚明。但康熙又感到,將祖母單獨安葬實在沒有這樣的先例,是件很棘手的事,於是他把這一難題留給了兒子雍正,將孝莊的棺材在東陵的地面上一直停放了38年之久,直到雍正三年(1725)才為孝莊建陵安葬。還需說明的是,長眠在清東陵的5個皇帝、14個皇后、136個嬪妃,都葬在了風水牆之內,而只有孝莊葬在風水牆外。這又是為什麼?孝莊太后在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死,享年七十五歲。

  論據五:皇帝諭旨露出破綻

  順治十七年(1660)十二月二十四日,因乳母李氏病故,順治降諭禮部,其中有這樣幾句話:「睿王攝政時,皇太后與朕分宮而居,每經累月方得一見,以致皇太后縈懷彌切。乳母竭盡心力,多方保護誘掖,皇太后眷念慈衷賴以寬慰。」這無意間透露,幼年皇帝順治與母親孝莊分宮而居,而且皇太后不是居於皇宮之中,否則母子之間為何「每經累月方得一見?」皇太后縈懷彌切,為何卻不去看望皇上?皇上又為何不去探望生母,以解「皇太后眷念慈衷」?度之事理,其間必有一個超越兩者之上的力量破壞了母子之情。這個力量,除了多爾袞之外,還能有誰?另外,徐柯《清稗類鈔》中對「太后下嫁攝政王」有較為詳細記載。

  論據六:有人見過「太后下嫁詔」

  關於孝莊太后下嫁多爾袞之事,雖由於後來清皇室受漢族影響日深、綱常禮教觀念加強,因而不讓將此事記載到正史中,甚至原有的記載也被刪改,使我們今天很難查到有關此事的正式記載,但我們仍可以從許多史料中看到關此事的正式記載,但我們仍可以從許多史料中看到有關此事的明顯痕跡。如清故宮藏順治朝的「批紅」題本及《東華錄》上,就記載順治五年起——這一年太后與多爾袞結婚——多爾袞由「皇叔父攝政王」改稱「皇父攝政王」,並「親到皇宮內院」,「自稱皇父」,若無太后下嫁之事發生,此事是順治皇帝所萬萬不能接受的。太后下嫁之事傳播甚廣,前面已經提到當時人的記事詩,雖極盡嘲諷挖苦,但也是這件史事的一個有力旁證。1946年10月,近代學者劉文興撰文《清初皇父攝政王多爾袞起居注跋》,其中寫道,宣統元年(1909),他的父親劉啟瑞任內閣侍讀學士,奉命收拾內閣大庫檔案,「得順治時太后下嫁皇父攝政王詔」。世上若果真有這一詔書,無疑是太后下嫁最具權威的鐵證。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