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大清后妃傳奇> 2、太后懿旨道光即位

2、太后懿旨道光即位

2024-10-04 14:19:18 作者: 上官雲飛

  旻寧三十二歲,也就是嘉慶十八年(1813年),發生了天理教民攻入皇宮的突發性事件。這年,旻寧隨皇父巡狩木蘭,因陰雨綿綿,無法圍獵,奉命先期回到京師。當林清率領天理教徒攻入紫禁城沖向養心殿時,旻寧正在上書房讀書,聞變後表現鎮定,「急命進撒袋、鳥銃、腰刀,飭太監登垣以望」。這時,有的教民手舉白旗,攀牆登殿,靠近養心門,旻寧「發鳥銃殪之,再發再殪」。旻寧在事件中,還「飛章上聞」,向皇父奏報;「嚴命禁城四門」,到儲秀宮安撫鈕枯祿氏皇后;親自率領侍衛到西長街一帶訪查。旻寧在這一事變中的表現,使他在內廷上下威望大增。或贊其智勇沉著,或譽其舉措有方。嘉慶帝在回京途中得到奏報,即封旻寧為智親王,他所使用的槍也命名為「威烈」。儘管旻寧有如此出色的表現,又秘密定為儲君,但在皇位繼承中,仍出現風波。閻崇年教授認為:旻寧繼位,得到以禧恩為代表的宗室之建議和認同,又得到皇太后的中宮懿旨和皇弟瑞親王綿忻的贊同,最主要是有軍機大臣等開啟匣的御書聖旨。而道光能登臨大寶,決定性的人物則是鈕祜祿氏皇后(此時應該是太后了)。

  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十八日,嘉慶到熱河秋獮,自圓明園啟程。命皇次子智親王旻寧、皇四子瑞親王綿忻隨駕。這年,嘉慶61歲,「身體豐腴,精神強固」。二十四日,嘉慶到達熱河行宮,「聖躬不豫」。當天,嘉慶到城隍廟拈香,又到永佑宮行禮。二十五日,嘉慶病情嚴重,當夕崩逝。嘉慶暴死,嘉慶皇帝突然駕崩,國不可一日無主,皇位繼承就成為當時朝廷的頭等大事。

  先看看清朝的祖制家法:皇帝立儲的鐍匣,按清朝「家法」應放在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面。雍正元年(1723年)八月十七日,雍正皇帝在乾清宮西暖閣,宣布實行「秘密立儲」。皇帝立皇太子的御書匣,懸置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之後。在道光之前,開啟「匣」宣示傳位密旨繼位者,僅有乾隆和嘉慶。乾隆敘述開啟「鐍匣」的過程說:「逮皇考傳位聯躬,宣示密緘,倉猝之際,朕不敢自行啟封,召同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當面展緘敬閱。」這就是所謂「公同手啟,立定大統」。由此可見,「宣示密緘」是嗣君與朝臣共同開啟的。乾隆作為清代第一位以秘密建儲方式獲得帝位的皇帝,最初對秘密建儲制度頗不以為然,在經歷了兩次痛失嫡子及皇后富察氏去世的打擊後,無可奈何地選擇了永瑛,並使秘密建儲成為清代神聖不可更改的「建儲家法」。乾隆內禪皇位給嘉慶,是由乾隆親自開啟鐍匣宣諭的。

  其經過是: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初三日,乾隆在圓明園勤政殿,召集皇子皇孫、王公大臣等「將所定密緘嗣位皇子之名,公同閱看,立皇十五子嘉親王顒琰為皇太子」。嘉慶秘密立儲御書的鐍匣,按道理也不應例外。嘉慶在避暑山莊病逝後,本應立即派大臣急馳北京,到乾清宮取下正大光明匾後的秘密立儲御書。但是,當時並沒有這樣做。那麼秘密立儲御書收藏在何處?據包世臣所撰《戴均元墓碑》文記載當時情狀,鐍匣御書由嘉慶隨身攜帶。《碑文》記載: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春,戴均元拜文淵閣大學士,晉太子太保,管理刑部。七月,戴均元和托津等隨從嘉慶帝到熱河秋獮,「甫駐蹕,聖躬驟有疾,變出倉猝,從官多皇遽失措」。戴均元和托津督促內臣翻檢皇帝遺物,最後在嘉慶皇帝近侍身邊的「小金合」里找到了傳位詔書。「鐍匣」沒有放在乾清宮「正大光明」匾之後,「鐍匣」開啟時也沒有儲君等在場,這是違背清室「家法」的。於是有的學者認為:「鐍匣」隨嘉慶帶往避暑山莊的記載,實難徵信。

  宗室提議有疑點:嘉慶剛斷氣,總管內務府大臣禧恩,建議由旻寧繼位。禧恩,宗室,滿洲正藍旗,睿親王淳穎之子。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禧恩作為內務府大臣,隨嘉慶皇帝車駕到避暑山莊。《清史稿·宗室禧恩傳》記載:「仁宗崩於熱河避暑山莊,事出倉猝,禧恩以內廷扈從,建議宣宗有定亂勛,當繼位。樞臣托津、戴均元等猶豫。禧恩抗論,眾不能奪。會得秘匱硃諭,乃偕諸臣,奉宣宗即位。」禧恩出身宗室,地位重要,影響亦大,其建議沒有得到軍機大臣托津、戴均元等認同,道光《情殷鑑古圖》說明,奉旻寧嗣位一事在當時似曾經過一場激烈的爭論。禧恩建議旻寧繼位表明:嘉慶生前並未就嗣位之事在大臣中公布,也未公啟匣。否則,托津、戴鈞元等不可能「猶豫」而不表態。所謂「公啟匣,宣示御書」之說,存在矛盾,大可存疑。禧恩只是內務府大臣,按照「家法」,他沒有資格「建議旻寧繼位」,可是他又為什麼違背「家法」而這樣「建議」?

  

  列朝臣子態度有疑點:《清史稿·托津傳》記載:「仁宗崩於熱河避暑山莊,事出倉猝,托津偕大學士戴均元,手啟寶盒,奉宣宗即位。」托津,為滿洲富察氏,自嘉慶十年(1805年)開始任軍機大臣,可謂樞密老臣、朝廷重臣。《清史稿·戴均元傳》記載:「均元與大學士托津督內侍檢御篋,得小金盒,啟,宣示御書立宣宗為皇太子,奉嗣尊位,然後發喪。」這兩條記載,同《清史稿·宗室禧恩傳》記載不一致。包世臣所撰《戴公(均元)墓碑》文,記載當時尋找並開啟匣的情狀:在嘉慶臨終時,由托津、戴均元督促太監,翻箱倒櫃,尋覓鐍匣,最後由近侍於身間找出小金盒。而前引《清史稿·宗室禧恩傳》所載,禧恩建議立旻寧,托津、戴均元均猶豫,則並無其事。托津、戴均元開啟金盒時,也沒有見記載當事人旻寧在場。人們對此事的真偽產生懷疑。

  史料記載上的矛盾:嘉慶秘密立儲硃諭密旨緘藏在「鐍匣」內。《清仁宗實錄》載:「上(嘉慶)疾大漸,召御前大臣賽沖阿、索特納木多布齋,軍機大臣托津、戴均元、盧蔭溥、文孚,總管內務府大臣禧恩、和世泰,公啟匣,宣示御書:嘉慶四年四月初十日卯初,立皇太子(旻寧)。」《清仁宗實錄》是道光繼位之後修纂的。《清宣宗實錄》也記載:「仁宗疾大漸,召御前大臣賽沖阿、索特納木多布齋,軍機大臣托津、戴均元、盧蔭溥、文孚,總管內務府大臣禧恩、和世泰,公啟鐍匣,宣示御書:嘉慶四年四月初十日卯初,立皇太子旻寧硃諭一紙。戌刻,仁宗崩……遵奉硃筆遺旨,請上即正尊位。上號慟仆地,良久方起。」《清宣宗實錄》是咸豐修的,不會同他父皇纂修的《清仁宗實錄》相違背。以上兩個「實錄」總算把這件事作了自圓其說。在相關的檔案中,「公啟鐍匣」為「公啟密緘」。據此,當嘉慶病危時,臨終前召戴均元、托津、禧恩等八大臣,「公啟匣」,立旻寧為皇太子。然而,這同前面《清史稿·宗室禧恩傳》的記載相矛盾。也與最早成書的包世臣所撰《戴均元墓碑》不合。

  太后懿旨的疑點:孝和睿皇后傳懿旨讓旻寧嗣位。孝和睿皇后並不知嘉慶皇帝密詔鐍匣在什麼地方,她應當也不知道「秘密立儲」所立的皇太子是誰。然而,當她在北京皇宮驚悉嘉慶崩於熱河行宮噩耗時,便發出懿旨:「嗣位尤為重大。皇次子智親王,仁孝聰睿,英武端醇,現隨行在,自當上膺付託,撫馭黎元。但恐倉卒之中,大行皇帝未及明諭,而皇次子秉性謙沖,素所深知。為此特降懿旨,傳諭留京王大臣,馳寄皇次子,即正尊位。以慰大行皇帝在天之靈,以順天下臣民之望。」這個皇太后懿旨,對於旻寧嗣位,關係極為重要。旻寧在熱河接奉懿旨時,伏地叩頭,感恩不盡!後來所有正史均只記載了避暑山莊公啟匣之事。道光復奏皇太后文曰:「子臣(旻寧)跪奏:本月二十五日,皇父聖躬不豫,至戌刻大漸……維時御前大臣、軍機大臣、內務府大臣,恭啟匣,有皇父御書:嘉慶四年四月初十日卯初,立皇太子(旻寧)硃諭一紙。該大臣等,合詞請遵大行皇帝成命,以宗社為重,繼承大統。子臣遜讓,至再至三。該大臣等,固請不已。本日(二十九日),恭奉懿旨,子臣即正尊位。皇父、皇母,恩慈深厚,子臣伏地叩頭,感動不能言喻……謹將匣所藏皇父硃諭,恭呈懿覽,謹繕折復奏,恭謝慈恩。七月二十九日。」當年康熙繼位,是孝莊太后的意思,但是用順治遺詔名義宣布的,而不是用皇太后「懿旨」的名義。這裡產生了問題:皇太后指令旻寧繼位違背「祖制」、「家法」,如果懿旨同遺詔發生矛盾怎麼辦?

  但此時再回顧一下事情的經過,分析一下史料,大家就推斷出事情的真正緣由,得出道光繼位的關鍵所在。八月二十二日,嘉慶帝的靈柩從避暑山莊運回到北京,在乾清宮停放。先是,嘉慶暴卒,事前毫無準備,避暑山莊沒有準備棺木。旻寧命速送「梓宮」來熱河,嘉慶遺體在避暑山莊入殮,由承德運往北京。旻寧跟隨靈柩而行,並已開始處理政務。八月二十七日,旻寧正式即位於太和殿,頒詔天下,成為清朝入關後的第六代皇帝。

  嘉慶從「不豫」到駕崩,僅在48小時,在三、四個小時之內,這一點無論是實錄,還是包氏碑文及《清史稿·禧恩傳》所說的「變出倉猝,「事出倉猝」,都毫無置疑地證明了嘉慶帝是猝死而亡。故老傳聞中有關他被雷電劈死之說,雖無從證實,似乎也印證了突發性這一特點。

  與嘉慶帝一生的身體「素健」相比,他的死實在來得過於突然,實在是出乎包括他本人在內的所有人的意料,以至於死後梓宮還尚「無合制良材」足見,嘉快帝並未料想過身後,而突然的暴逝也沒有給予他從容述寫遺詔的時間,這一點道光帝本人也承認所謂「遺詔」為樞臣代擬;而且從包氏碑文及《清史稿·禧恩傳》的相互佐證來看,嘉慶帝甚至連傳位密詔所放何處都未及交待。難道是一份暗存自己身邊,一份明存大內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嘉慶帝本人得以繼統的傳位招是由眾臣恭取於正大光明匾後,由乾隆帝親自宣示的。嘉慶帝親政後,於嘉慶四年幽月初十日密寫傳位詔書,立皇二子旻寧為皇太子,但這份密詔似從未置於正大光明匾後,難道是二十餘年隨身攜帶?有許多學者也認為密詔不可能在嘉慶身邊。這也說明嘉慶帝本人對傳位詔的置所守口如瓶,只是他所沒有想到的是會極交待而猝然辭世。

  正因為先帝沒有交待後事,特別是傳位詔書放在何處,影響了新君的迅速入統,造成了皇位的一時真空,所以「從官多皇速失措」。這也為蘊釀陰謀的提供了機會。軍機大臣托津、戴均元「督內臣檢御筐十數事」仍無所收穫。時間很快進入了七月二十六白。親貴重臣一方面派人馳報京師,一方面召開緊急會議商量舉措。《清宣宗實錄》上記載有:二十六日「命內務府大臣和世泰帶領首領太監人等馳驟前赴圓明園。」及「是日,軍機大臣等傳知在京王公百官。」這一則是宣示先帝碎崩的噩耗,一則也是告知承德尚未找到繼位詔的情況,要求在大內及圓明園裡找尋傳位詔。

  同時,國不可一日無君。親貴重臣也正為瞥時的皇位空虛召開了緊急會議。睿親王淳穎之子禧恩「以內廷從,建議宣宗有定亂功協當繼位。」儘管以前有種種跡象表明極有可能宣宗就是嘉慶帝生前囑意的繼承人,禧恩的「建議」不無道理,而且他指出了道光的重要功績,即嘉慶十八年九月的紫禁城定亂之功。但在沒有找到足以作為法律依據的傳位密詔以前,多數大臣未與妄加推斷,作為中樞臣首的托津,戴均元更顯得鎮定與謹慎。此時只要發現傳位密詔的,道光便名正言順地成為了新君,即可消除了承德諸臣由於皇位空虛而產生的惶恐,恰恰在此時遺詔戲劇般的出現了。

  七月二十七日,道光的新君身分「諭內閣:朕繼承大統,母后應尊為皇太后」同時,「又諭:著派吉論泰帶領太監二名馳驟回京至圓明園。著蘇楞額、阿克當阿傳知總管太監,奏明皇太后。令吉倫泰面叩請安。這是承德方面第二次派人「馳釋回京」,這次顯然是告知北京,傳位遺詔已找到,道光已順利承統。從時間上計算,此時的北京剛剛收到來自承德的第一份馳報,開始於大內和圓明園裡查尋密招。經過一天的緊張查尋,在京的大臣們一無所獲。孝和皇太后此時果斷地決斷,認定並非已出的皇二子旻寧就是先帝的繼承人,並為此專門以懿旨的形式令留京王大臣飛速馳寄承德的旻寧,令其「即正尊位,以慰大行皇帝在天之靈,以順天下臣民之望。」

  《清宣宗實錄》記載了這份懿旨列達承德的時間為七月二十九日。二十九日的這一天也正是懿旨由北京到承德的路上時間。儘管道接到鼓旨時,已經順利繼統,但他對「母后」在關鍵的繼統問題上給與自己的支持感到由衷地感激。但大家細細想來發現嘉慶遺詔的經過是不是太蹊蹺,太可疑,為什麼各種跡象上有這麼多的矛盾史書上也將從嘉慶猝死到道光即位的這段時間進行了模糊化的曲筆。

  由此可以猜想,所謂的嘉慶遺詔很有可能是偽造的,宗室和朝臣的態度都有可能是密謀的結果,政治家為利益而分贓的事件,古今中外比比皆是。大家一定要明白,清朝和別的朝代不同——皇太子不一定就能繼位。而道光不合法的繼承皇位一定要得到宮廷中地位最高的皇太后的支持,而太后的懿旨正給了他最大的正當性,他也可以理直氣壯地面對同謀者,這時道光繼位才算大功告成,所以才有道光對皇太后「子臣伏地叩頭,感激不能言」。日後道光對太后的種種寬容和孝順也無時無刻沒有昭示太后的決定性的支持,也暗示了道光得皇位似乎有點心虛。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