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7 兒童心理怪癖:孩子的心思讓人摸不透 黏人癖:分開如同生死離別
2024-10-04 14:17:29
作者: 葉鴻羽
朵朵今年1歲了,平時的她非常乖巧懂事,不管是吃飯還是睡覺的時候都很安靜,從來不會向媽媽發脾氣,也不哭鬧。可最近,媽媽卻發現朵朵似乎有些「叛逆」,變得越來越不聽話,而且還非常黏人。只要媽媽在身邊,她總是會不由自主地爬向媽媽,並讓媽媽抱著,雙手摟著媽媽的脖子,似乎非常擔心媽媽將她放下來。雖然有時候媽媽在家時,奶奶也抱著她,但只要媽媽離開朵朵的視線,她就會哭鬧不已。
有一天,媽媽將吃完奶的朵朵放在小床上,讓她玩玩具,自己則準備去收拾家務。可是,當媽媽剛一離開朵朵的小床,朵朵就「哇哇」大哭起來,一邊哭鬧著,一邊用她的小腳在床上亂蹬著。媽媽見此,只好折回來安撫她。可安撫好之後,媽媽剛一轉身,朵朵又哭鬧起來,而且哭得更加厲害。幾次之後,媽媽只好一手抱著朵朵,一手忙著做其他事情。
還有一次,媽媽準備去上班,剛要出門,朵朵就撕心裂肺地哭了起來,嘴裡喊著「媽媽,媽媽」,兩隻胳膊向著媽媽的方向伸去。即使奶奶將她抱到房間中,百般哄她,朵朵依然哭個不停,眼淚一直往下掉,如同與媽媽生離死別似的。聽到女兒這般痛心的哭聲,媽媽只好心疼得退了回來,最終向公司請了一天的假。
朵朵這種「黏人癖」被稱為分離焦慮或是離別焦慮,是指幼兒由於與親人分離而引起的焦慮不安或是心情不悅的情緒反應。心理學家指出,這種現象是很正常的,是兒童最為常見的情緒問題,一般出現在孩子1歲之前,在1歲之後3歲之前這段時間往往達到頂峰。對於8個月大的孩子來說,他們會意識到自己和其他人是相互獨立的,當問他們爸爸媽媽在哪裡時,他們就會用手指出來。可是,這種新的認知能力往往會讓孩子感到焦慮。
對於寶寶來說,當他們能夠區別熟人與陌生人時,見到陌生人就會產生恐懼和逃避的反應,但是對於熟人,他們則會產生親密的依賴關係。比如很多孩子在玩耍時會用眼睛搜尋媽媽的身影,看到媽媽後,他們就會很開心;一旦媽媽不在他們的視線範圍內,他們就會變得有些茫然,當搜尋不到媽媽的身影時就會通過哭鬧、喊叫等來表達他們的焦慮情緒。
而對於即將上幼兒園的孩子來說,他們一旦與媽媽分開也會出現哭鬧不止的情況,不願入園。到了幼兒園後,即使不哭鬧了,也不會主動地與其他小朋友交往,甚至還會出現腹痛、噁心等症狀。
為什麼孩子會如此「黏」媽媽呢?對此,有心理學家總結出以下幾點原因:
1.家庭原因。經過研究發現,如果家長平時對孩子不嬌慣,比較注重培養他們的獨立能力,並鼓勵孩子多探索新的環境和多結識新朋友,那麼,孩子的情緒問題就比較少。特別是孩子上幼兒園時有明顯的體現,即能否快速適應幼兒園的環境。可是,如果孩子受到父母的溺愛,他們就會有很長的適應期,甚至有些孩子會因為環境的變化而導致情緒和生理出問題,比如過分地哭鬧、做噩夢、腹瀉等。
2.性格和經驗。心理學家經過研究發現,性格外向且比較活潑的孩子往往要比那些性格內向且膽小的孩子更容易適應幼兒園的生活;之前與父母有分離經驗的孩子也比較容易適應幼兒園的生活。
3.環境原因。心理學家表示,很多幼兒從家庭生活進入幼兒園後,由於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內心很難適應,這種現象被稱為「心理斷乳期」。
請記住ʙᴀɴxɪᴀʙᴀ.ᴄᴏᴍ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比如,孩子與成人的關係發生了改變,剛剛進入幼兒園,老師和同學都是陌生人,會讓他們產生不安全感,另外,很多幼兒在家中都有大人的關心和陪伴,而在幼兒園卻需要他們獨自玩耍,老師則要看管多個孩子,所以讓他們感到茫然失措。又如生活習慣的改變,在幼兒園中都有固定的吃飯、玩耍、睡覺時間,而在家中,孩子往往是比較隨意的。另外,幼兒園的飲食習慣也與家庭不一樣,有的孩子在家中習慣挑食、偏食等,在幼兒園中就會不願意吃某些食物。再如要求的改變,老師會要求孩子們獨立做一些事情,例如自己吃飯、穿衣等,這讓有些孩子感到壓力,內心就會覺得不適。
雖然對於孩子來說,分離焦慮是一種正常的心理現象,但如果情緒波動太大的話,則會對他們的成長產生不好的影響,也影響大人的心情,所以,父母們要學會緩解孩子的分離焦慮。那麼,如何來做呢?對此,有心理學家提出以下幾種方法:
1.父母主動克服自己的「焦慮」。如果想要幫助孩子擺脫焦慮,父母首先就要學會主動地克服自己內心的「焦慮」。很多父母一說到孩子的「黏人癖」就叫苦不迭,聽到孩子的哭聲就會心煩意亂。其實,父母應該試著調節一下自己的心態,孩子依戀父母是因為害怕分離,這也是成長過程中必須經歷的事情,這標誌著他們心理和情感發展是正常的。
因此,心理學家建議父母要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即在孩子幼小時給予孩子更多的愛,讓其感到安全,比如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讓孩子探索新的環境、鼓勵他們結交新的朋友等。
2.做好分離緩衝。在與孩子分開時,父母可對他們說出離開的時間、理由,讓他們心中有數,孩子也就不覺得分離的時間很長。同時,在與孩子分離時,父母要告訴孩子,其他看護人比如爺爺奶奶、幼兒園老師等也是很愛他們的,一樣會好好照顧他們。此時,其他看護者要與父母配合好,就會讓孩子相信父母所說的話,從而緩衝他們的情緒波動和心理震盪。
另外,當父母與孩子分離時,千萬不要表現出依依不捨的表情和神態,也不要一直回頭看孩子。否則,孩子就會覺察到這一點,了解父母的需求,從而讓他們受到「鼓勵」,情緒波動就會變大。
比如,案例中朵朵的媽媽從心理專家那裡了解孩子的情況後,她每次出門都會與朵朵商量「媽媽現在要去上班了,去掙錢了,如果寶寶不讓媽媽去的話,媽媽就沒有錢給朵朵買好玩的玩具了,也沒辦法買奶粉了」「奶奶一會兒就帶著朵朵去樓下找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你喜歡的小姐姐也在那裡玩著呢」……媽媽與朵朵說完這些話後,奶奶就會適時地抱起朵朵,將朵朵帶到樓下找其他小朋友玩,同時還會告訴朵朵「媽媽很愛寶寶,下班後就會立刻回家與朵朵一起玩的」。漸漸地,朵朵與媽媽分開時不再哭鬧得那麼厲害了。
3.父母和老師相互配合以幫助孩子穩定入園的情緒。由於很多孩子剛剛進入幼兒園時會感到很陌生,而老師和幼兒園的環境對他們的心理產生很大的影響,特別是老師最為關鍵。因此,在孩子剛剛入園時,父母需要有意識地多帶孩子到幼兒園中,讓他們熟悉幼兒園環境和老師。同時,父母可以鼓勵孩子與其他小孩一起玩,並讓老師多抱抱他們,以熟悉老師的聲音。父母與老師相互配合,才能逐步穩定孩子的情緒,讓他們慢慢適應新的生活和環境。
4.幼兒園可以多舉辦一些內容豐富的遊戲活動。因為很多孩子天生就愛玩,正如一名教育學家所說的那樣:「小孩子是生來好動的,是以遊戲為生命的。」遊戲能夠緩解孩子內心的緊張狀態,也會給他們帶來很大的快樂。所以,當孩子入園時,學校和老師可以多開展一些新穎有趣的遊戲活動,以消除孩子與老師之間的陌生感和恐懼感,同時也能緩解他們的分離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