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狼養大的女孩——濡化
2024-10-04 14:11:19
作者: 李娟娟
毛克利是一個印度樵夫的兒子,他在嬰兒時期曾被父母帶著去森林,正好遇到了老虎,毛克利的父母在驚恐之下將毛克利丟下逃走了。後來,毛克利意外被一頭母狼收養,成了狼群中特殊的一員。
毛克利與狼之間的關係非常好,與他一起喝母狼奶長大的狼兄弟對毛克利十分忠誠,毛克利是所有生活在森林中的動物中最先使用火的,他從附近村子裡取來了火種,並利用火幫助頭狼平息了狼群的叛亂。
後來,毛克利被一位失去兒子的村婦收養。毛克利很快適應了人類社會的生活,還當上了放牧牛群的牧童。毛克利的人類生活被大反派老虎邪漢給攪和了,邪漢跟隨著毛克利來到村莊附近,並準備伺機報復。毛克利得知邪漢的意圖後,就與狼兄弟們商量了一個計策,將邪漢引誘到牛群之中,最終邪漢被牛群踐踏而死。後來,毛克利得罪了村子裡的一位巫師,村民們在巫師的蠱惑下用石子將他驅趕出了村子,毛克利最終回到了森林中。
這是魯迪亞德·吉卜林的著作《叢林故事》中的一個故事。這個故事極具吸引力,許多人都很喜歡這個故事。這個故事似乎在告訴我們,一個人即使從未受過人類社會的薰陶,也能獲得人類智慧。印度女孩卡瑪拉的真實經歷告訴我們,毛克利的故事只是故事,在現實中根本行不通。
1920年10月,一位印度傳教士辛格在印度加爾各答的叢林中意外發現了兩個裸體女孩,其中一個女孩大約8歲,另一個女孩一歲半左右,她們雖然和人長得一樣,卻好像野獸一樣,不會用雙腳站立,只能四肢著地走路,好像爬行的動物一樣。辛格將這兩名女孩帶到了人類社會,並給她們取了人類的名字,年齡大的叫卡瑪拉,小的叫阿瑪拉。
這兩個女孩被送到了孤兒院,還被安排接受身體檢查,她們的身體雖然很正常,但有些營養不良。她們的生活習慣與狼比較相似,除了四肢行走外,還晝伏夜出,白天睡覺,一到晚上就變得活潑起來。而且她們很害怕見到亮光,在太陽底下總是眯起眼睛,卻能在黑夜裡看清東西。每到晚上10點、1點和3點時,她們就會發出尖銳的怪聲,好像狼的嚎叫一樣。因此人們斷定,這兩個女孩是被狼養大的,應該是在半歲左右時被母狼帶走的。
雖然卡瑪拉和阿瑪拉與小說《叢林故事》中的毛克利一樣都是被狼養大的,但她們在適應人類社會生活時卻並不像毛克利那樣順暢。辛格花了很長時間才教會卡瑪拉用膝蓋走路。兩年後,卡瑪拉終於學會在有人扶著的情況下站立。雖然最後卡瑪拉學會了直立行走,但走得很緩慢,她想走快或奔跑時,還會四肢並用。
阿瑪拉十分依賴卡瑪拉,她們總是像小狗一樣互相依偎在一起,不願意與其他人待在一起。在吃東西的時候,她們不會用手去拿,而是直接用嘴去吃。喝水時,她們也像狼一樣用舌頭去舔。她們的護食行為也與狼相似,當有人或動物靠近她們的食物時,她們就會發出「嗚嗚」的聲音以示警告。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ʙᴀɴxɪᴀʙᴀ.ᴄᴏᴍ
辛格為了讓她們儘快適應人類社會,開始讓她們按人的生活方式去生活,他會安排她們在白天曬太陽,當她們被太陽曬得很熱的時候,就會張開嘴將舌頭伸出來,像狗一樣喘氣。辛格還會安排她們穿衣服、洗澡和養成到廁所便溺的習慣,但她們並不配合,不穿衣服、不洗澡、隨地大小便。一年後,阿瑪拉死了,這對卡瑪拉造成了十分嚴重的打擊,她不僅流下了眼淚,還兩天兩夜不吃不喝。
隨著時間的推移,卡瑪拉漸漸開始適應人類社會,她會因為受到稱讚而高興,也會因為做不好某件事情而苦惱和哭泣,例如有一次卡瑪拉怎麼也解不開紐扣,她著急得哭了起來。後來,卡瑪拉開始和孤兒院的其他人建立親密的關係,她甚至能照顧年齡較小的兒童。
雖然卡瑪拉學會了一些人類的生活習慣,但智力卻沒有趕上正常兒童的發育。卡瑪拉17歲時死於傷寒熱病,當時她的智力只有三四歲孩子的水平。不過卡瑪拉的大腦結構卻和同齡人沒有太大的差別,不論是大腦的重量、容量,還是腦細胞間的神經纖維發育,都接近於正常兒童。
語言是人類社會的重要工具,也是人類所具有的獨特之處。雖然辛格花費了很長時間教這兩個完全不懂語言、發不出人類語言音節的女孩,但她們卻沒有真正學會說話,只學會了幾十個單詞,能用3個單詞組成句子。
基因雖然會影響我們的性格特點,但社會文化的影響同樣重要。卡瑪拉的大腦雖然與普通人無異,但因為長期脫離人類社會,她的智力和大腦功能沒有得到開發,不論如何努力她都無法像正常人一樣適應並在人類社會中生存。不論我們的大腦再怎麼發達,也需要社會文化的激活。
當一個人還是嬰兒的時候,就會受到文化的影響,雖然這個時候人的生活範疇只局限在家庭中。嬰兒的照料者主要是母親,母親的照顧方式會受到文化的影響。例如在倡導獨立的現代社會裡,母親會傾向於讓嬰兒或兒童獨自睡覺,大多數人從嬰兒時期就有屬於自己的房間和空間,在父母看來孩子的年齡不論多小,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但在傳統社會裡,母親經常陪伴嬰兒或兒童睡覺,這樣有利於夜間哺乳或照顧孩子。
當我們漸漸長大後,就需要學習自己所在社會的各種規則,其實這從我們還是兒童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我們會被安排學習穿衣、吃飯、洗澡、定時排便等生活技能,到一定年齡後還會被送到學校接受教育。
道德觀念是文化中十分重要的部分,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給他們灌輸了。一個五六歲的兒童就能擁有明確的是非判斷,知道什麼行為是正確的,什麼行為是錯誤的。在正常家庭中長大的孩子,會因為父母的批評而產生愧疚,於是這種內疚感會讓他漸漸學會自我控制,當他想做出某種錯誤行為的時候,能及時地停下來。
我們常常聽說這樣一句話:「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續。」這種延續不僅僅是生物遺傳,更重要的還是文化傳承。這種社會文化的代際傳承被稱之為濡化。任何一個群體或國家都有屬於自己的文化,並將這種文化傳遞給下一代。一個人隨著年齡的增長也會漸漸認同自己所身處的文化。
達加·麥斯頓是個白種人,長得很高,皮膚也很白,他來自美國,但他卻覺得自己是個中國的藏族人。原來在麥斯頓5歲時,他的父母就把他丟在了西藏的一個修道院裡,然後他們便去亞洲和歐洲旅遊了。
麥斯頓在修道院裡待了許多年,與其他西藏的孩子一樣接受西藏喇嘛的教育。由於麥斯頓的外形與西藏孩子有很大的差異,經常獨自一人待著,但他認為自己是個西藏人,他聲稱自己是「一個住在白種人身軀里的西藏人」。後來,麥斯頓儘管有機會回到美國,但他還是選擇留在了西藏,並且與一位藏族女子結婚,他的性格與普通的西藏人沒什麼不同,他已經完全接受了西藏文化,並按照西藏人的生活方式去生活。
在相同文化下長大的人,他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具有驚人的相似性。麥斯頓的外表看起來與美國人無異,但他卻無法融入美國人的生活中去,因為他的思維行為方式更像一個中國的藏族人,而不是美國人。在西藏,到處都有宗教活動的影子,宗教影響了大部分西藏人的價值觀和行為。
當我們沒有離開過自己所生活的群體或國家時,我們很少會注意到文化對人性格的影響,但當我們到了一個有文化差異的群體或國家時,我們會立刻注意到自己與其他人是不同的。例如一個中國人到美國去,他會十分強烈地意識到自己是個中國人,會時刻注意到自己與美國人的不同。
歐美文化十分強調一個人的獨立性,個人主義非常盛行。在這種文化下長大的人,比較傾向於獨立和依靠自己的努力獲得成功。對於他們來說,應該儘早地與父母分離,然後開始依靠自己。不少文學作品和電影也都傾向於塑造一些依靠自己努力獲得成功的人。但反觀亞洲文化,集體主義的色彩比較明顯。在這種文化下長大的人,比較傾向於在與他人的合作中獲得成功,因此特別強調謙虛和自我批評,很少進行自我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