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性格心理學> 我和小夥伴——同伴的吸引力

我和小夥伴——同伴的吸引力

2024-10-04 14:10:21 作者: 李娟娟

  1931年,印第安納大學心理學教授溫斯羅普·凱洛格在腦海中策划過一項實驗,即將一名剛出生的嬰兒放到毫無人類社會影響的荒郊野嶺,然後暗暗觀察並記錄下他的成長過程。沒有人會允許凱洛格進行這樣一項瘋狂的實驗,這是反人類的,會遭到來自全社會的指責和謾罵。

  於是凱洛格就只能將該實驗進行改良,即將野外生活的動物放在人類家庭中,然後觀察人類對動物的影響。凱洛格召集了一批志願者父母,這些父母要按照凱洛格的要求照顧一隻小猩猩,必須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對待它。幾乎沒有父母能堅持按照凱洛格的要求去做,他們照顧自己的孩子已經分身乏術了,哪有那麼多的時間和精力去照顧一隻黑猩猩。

  不久,凱洛格的兒子出生了,在徵求妻子同意的情況下,凱洛格收養了一隻黑猩猩,黑猩猩有七個半月大,凱洛格給它取名為古亞。此時凱洛格的兒子唐納德才10個月大。

  由於黑猩猩在嬰兒期的發育比人類快一點,所以凱洛格故意找了一隻比唐納德小兩個半月的黑猩猩,從而彌補他們之間的差距。

  凱洛格想讓古亞在人類家庭中長大,看看能否讓古亞這隻黑猩猩擁有人類所特有的能力。但實驗的結果卻遠遠超出了凱洛格的預測。

  在人類家庭中的古亞生活得很幸福,因為當它在佛羅里達橘園和其他黑猩猩一起生活時,必須得待在鐵籠里,而在凱洛格的家中,古亞很自由,不用被關在籠子裡,也不會被鐵鏈拴柱,它就好像凱洛格夫婦的另一個孩子一樣,每天按照人類的規則穿衣服、穿鞋、吃飯。漸漸地,古亞適應了人類家庭的生活,它開始將唐納德看成自己的兄弟。實際上,凱洛格夫婦在訓練唐納德如廁、刷牙、洗澡等生活習慣時,古亞也參與其中。他們一起接受凱洛格夫婦的語言訓練,還一起學騎小摩托車。

  唐納德與古亞的關係很親密,排除外形上的差異,他們就好像一對親姐弟一樣。唐納德最喜歡的惡作劇之一,就是扶著學步車突然向古亞衝去,猝不及防的古亞會被撞倒在地,看著古亞倒在地上,唐納德會開心得哈哈大笑。面對唐納德的惡作劇,古亞也不生氣,它很喜歡和唐納德一起玩耍嬉戲。唐納德和古亞還會相互安慰,如果有一個哭了,另一個會上前用拍拍或抱抱的方式來安慰對方。

  古亞的學習能力比唐納德更強,它比唐納德更快學會了穿鞋子、用門把手開門、用杯子和勺子吃喝、在排便前先請示。每當古亞因為做錯事被凱洛格夫婦責罵時,它會發出「嗚嗚」的哭聲,會鑽到對方的懷抱中,並親吻對方,當對方接受了它的親吻時,它才能如釋重負。

  凱洛格為了觀察古亞和唐納德誰最先知道利用工具,就將他們分別關在一間屋子裡,把餅乾用繩子吊了起來,想吃餅乾,就必須得站到椅子上。古亞的表現要比唐納德好很多。

  不論凱洛格如何教育唐納德,唐納德都更熱衷於模仿古亞的行為,學習古亞咬人、咬牆、用四肢爬行。最糟糕的是,不論凱洛格夫婦怎麼教他學習單詞,唐納德還總是用黑猩猩的方式來大喊大叫,例如唐納德會用尖叫索要食物。

  請記住𝚋𝚊𝚗𝚡𝚒𝚊𝚋𝚊.𝚌𝚘𝚖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當實驗進行了9個月時,凱洛格的妻子發現兒子的行為越來越像黑猩猩,像唐納德一樣大的19個月的孩子早已經掌握了50多個單詞,並學會用這些單詞造句,但唐納德卻只學會了3個單詞。於是她就懇求凱洛格結束實驗,這項本打算進行5年的實驗就這樣結束了。

  古亞被送回了佛羅里達橘園,和親生母親一起生活在鐵籠子裡。古亞在黑猩猩的群體裡生活得很不適應,它與其他黑猩猩相比,顯得那麼格格不入。古亞在凱洛格的家裡時,顯得活潑開朗,每當凱洛格夫婦搔它癢或把它蕩來蕩去的時候,古亞都會發出快樂的笑聲。但在佛羅里達橘園,古亞變得鬱鬱寡歡起來,最終抑鬱離世。

  唐納德的情況要好很多,在古亞離開後,他開始和其他人類小夥伴相處,並開始出現人類該有的行為,最終唐納德考取了哈佛大學醫學院。

  為什麼唐納德會熱衷於模仿古亞,甚至還學會了古亞的黑猩猩語言,而不是父母所教給他的人類語言呢?這是因為在唐納德看來,他與古亞的地位是平等的。親子關係對一個人性格的發展固然是重要的,但在家庭中,父母的地位比較高,孩子需要仰視父母,孩子在家裡的地位是從屬性的,他需要服從成人的權威。對於兒童來說,他與同伴的地位比較平等,雙方想要好好相處,或一起玩遊戲,就必須得學會理解對方、學會協商、學會讓步。這些都屬於社會能力的範疇,只有在同伴之間才能學會,很難從父母那裡獲得,因為社會交往能力需要在平等地位的基礎上發展。

  隨著一個人年齡的增長,他開始獲得一項重要的認知能力,即自我歸類,這有助於他學會融入群體。在嬰兒時期,我們就已經具有了這項能力,能根據年齡和性別對人們進行分類。在唐納德看來,父母屬於成人世界,是權威的存在,古亞則和他屬於同一類別,都是孩子,是自己的小夥伴,並通過模仿對方行為的方式來學習。

  此外,古亞的角色相當於唐納德的姐姐,是一個年長的小夥伴,因為古亞總是能很快地學會人類的生活技能。不同年齡之間的互動在一個人入學前十分常見,例如家中有兄弟姐妹的孩子,或者與親朋好友家的孩子相處。

  不同年齡之間的互動往往會造成失衡的小夥伴關係,因為年齡較大的兒童比年幼兒童擁有更多的權力。對於年長兒童來說,他可以從與弟弟妹妹的相處中發展同情心、親社會傾向、果斷性以及領導能力,因為他在與弟弟妹妹的遊戲中往往占據著主動地位,甚至需要制定出遊戲規則。年幼的兒童也能學到更多的新技能,例如怎樣尋求幫助、學會順從比自己強的夥伴。這些都是無法從父母那裡獲得的社會能力。

  學校生活是我們每個人都要經歷的,在學校里我們會遇到更多的同齡人。最初,同學們之間並不熟悉,只會劃分出老師和同學這兩個類別。一段時間後,就會出現男生和女生的類別。時間長了後,班級里的小群體越來越多,例如常見的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和學習成績差的學生。我們常常聽到這樣一句話:「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我們不僅會將自己歸類到某個群體中,還會越來越認同所屬的群體,並和群體成員保持一致,例如在行為、服裝上和群體內的小夥伴們保持一致。小群體中會有屬於他們的小規則,人人都得遵守,不然就會被排除在群體外。

  取笑常常是群體的懲罰方式之一,被取笑的人會覺得羞愧難當,從而改變自己,遵守群體規則。當然也有不會被取笑的人,他常常面臨著被排擠的命運,這種懲罰比取笑更加折磨人。

  在進入青春期之前,少年兒童對於群體的劃分常常以性別為基礎,即與同性小夥伴形成小群體,這是因為男孩與女孩的遊戲方式往往不一樣。通常情況下,男孩容易形成小圈子,女孩則是一對一的朋友。男孩需要在小圈子裡進行競爭性或群體性的遊戲,女孩則需要與一兩個小夥伴建立起長期的親密關係。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