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歲兒媳和106歲婆婆的傳奇》——記第二屆全國道德模範張公蘭
2024-10-04 14:06:52
作者: 何建明
劉進
五世同堂的溫馨之家
一位普普通通的農村女性,與106歲的婆婆和睦相處了65年。在漫長的歲月里,她承受著家庭的種種不幸和生活上的沉重負擔,但是,她始終以堅強的毅力支撐著這個殘缺不全的家庭,並以無怨無悔的孝心,無微不至地侍奉著她那高位截肢的百歲的婆婆,向世人展示了中華民族的光榮美德和孝道傳統,也向世人展示了孝道不攀比、敬老盡人心的高風亮節。她,就是江蘇省沛縣大屯鎮大屯村現年82歲的張公蘭。
2010年2月上旬的一天,記者在江蘇省徐州市文明辦和沛縣有關同志的引領之下來到了沛縣大屯鎮大屯村張公蘭老人的家。這是蘇北地區再普通不過的農家院落,三間瓦房,白色的牆壁,院子裡整齊地堆放著一些農具。老人的家裡一大早就來了很多人,今天特別熱鬧。人群中,記者一眼就認出了張公蘭老人,滿頭銀髮,臉龐消瘦,精神矍鑠,和藹可親。老人家客氣地把記者一行人讓到屋裡,招呼大家坐下。這也是蘇北農家最普通不過的客廳了,一張方桌,幾把木椅。二月的天氣雖然談不上寒風刺骨,但是蘇北一帶的農村都沒有暖氣,農民家裡基本上都是屋裡屋外一個溫度。坐了片刻,張老人提出讓記者到裡屋去看看她的婆婆唐尹氏老人,正好記者也非常希望看望傳說中106歲的老婆婆。進入裡面的屋子,立刻感覺非常的溫暖,屋裡生著一個小煤爐,一個拐彎的煙囪通向窗外,所以屋裡暖騰騰的。唐尹氏老人躺在床上,兒媳張公蘭和一大幫孫子、孫女、重孫子、重孫女滿滿地坐了一個房間。記者原本以為一位臥床多年的老人的房間或多或少會有些異味,沒想到房間裡沒有任何讓人不適的味道,記者不由從心裡暗地佩服公蘭老人對婆婆照料的細心。
據公蘭老人介紹,她的侄子現在也做了爺爺了,家裡人丁一代比一代興旺,現在已經是五世同堂了。只是婆婆最近身體不太好,年前的時候得了腦血栓,打了十幾天的針,現在終於康復了,但有的時候會認不清人。「我娘在年前的時候,腦子可清楚了,什麼事情都記得,只是得病之後,很多人都不認識了。」公蘭老人嘆了一口氣說,「有的時候連我也不認識。」她抓住婆婆的手,問寒問暖,一口一個「娘」叫著,特別的親熱。
「娘,您今年多大了?」
「106了。」
「娘,我是誰啊?」
老人微微地搖了搖頭。
旁邊公蘭老人的女兒探過頭來問:「奶奶,我是誰啊?」
「你是臭妮啊。」
公蘭老人對婆婆說:「我是臭妮的娘啊。」
公蘭老人說,老人家對於自己的年齡,自己的老家,家裡幾個弟弟妹妹都記得特別清楚,其他的事情都記不得了。她希望婆婆能儘快地好起來,畢竟老人家年事已高。
圍在火爐旁,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回想起了一段一段的陳年往事。
同命運抗爭的艱難歲月
公蘭老人說:「我們這個家,經歷過的災難太多了。以前的事不能提,那日子可真難啊。」經歷了無數坎坷與波折的張公蘭說起從前的日子,眼泛淚花。張公蘭生於1928年,祖籍是山東省微山縣西平鄉東明村。父親張宗興,母親張奚氏,都是老實巴交的農民。從小張公蘭沒有讀過書,父母也沒有什麼文化,他們沒有處心積慮地教育兒女尊老愛幼的道理,只是默默地以自身樸實的行動影響著子女們。村裡的風氣也相當淳樸,公蘭小時候經常聽村裡的老人們念誦《勸孝歌》:「人不孝其親,不如禽與畜。慈烏尚反哺,羔羊猶跪足。人不孝其親,不如草與木……」
張公蘭嫁到大屯村的時候,只有16歲,那是在1944年,經媒人的介紹,她與唐金成結為夫妻,丈夫也剛剛18歲。在嫁到唐家之前,16歲的張公蘭對未來的婚姻生活並沒有太多的設想與憧憬,只是牢牢地記住了媽媽的話:「公蘭啊,到了婆家要勤快,要聽婆婆的話,要把婆婆當親娘一樣孝順,可別跟婆婆鬧彆扭,不能讓外人說咱們家沒有家教啊!」娘的樸實的話語一直裝在張公蘭的心裡。
懵懂的她經過了簡單的婚禮,帶著樸素的妝奩,來到了唐家。從這時起,公蘭就與婆婆生活在一起。婆婆唐尹氏年輕守寡,丈夫去世時肚子裡正懷著三個月大的二兒子唐金松,手裡則牽著兩歲的大兒子唐金成。要強的她,獨自吞下無數難以言說的辛酸與苦難,將兩個兒子撫養成人。婆婆含辛茹苦地拉扯兩個孩子,其中的艱辛難以言表,婆婆的堅強讓張公蘭打心眼裡佩服。婚後,作為大兒媳的張公蘭主動幫婆婆承擔起持家的責任。她對婆婆百依百順,婆婆讓她做什麼她就做什麼,絲毫沒有怨言;而婆婆看到兒媳這麼賢惠,也打心眼裡高興,婆媳倆的關係就像親生母女一樣,成為鄰里之間羨慕的對象。
解放前百姓都很窮苦,張公蘭在婆家由於同丈夫感情好,同婆婆關係融洽,所以日子雖然平淡,也算舒心。唐家的坎坷是從1948年開始的。這一年,小叔唐金松突然染病身亡,僅20歲出頭,就撇下了三個不懂事的孩子,而弟妹李尚雲也不過22歲。兒子的早逝對於早年喪夫的婆婆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公蘭作為大兒媳,心裡也很難過,她一方面要安慰婆婆,另一方面也勸慰妯娌尚雲,這時候她感到自己肩上的責任變得重了。公蘭對婆婆說,「人死不能復生,保重自己的身子骨要緊」,又開導尚雲,「想開點,日子還得向前過」。婆婆在公蘭的安慰和照料之下,不再那麼悲痛了。而尚雲帶著孩子十分困難,晚上睡覺的時候懷裡摟著一個,腳上蹬著兩個,公蘭同丈夫金成把他們當做自己的孩子一樣,照顧得無微不至,從此唐家一家老小的生活逐漸正常起來。
小叔去世之後,一家人和睦生活了將近30年,其間沒有大的波折。20世紀50年代末,由於收成不好,公蘭和丈夫帶著大女兒和二兒子一起也逃過荒,一路向西討飯,最遠去過洛陽。因為買不起車票,一家人只好趁夜裡偷爬運煤的火車,在車頂一趴就是幾個小時,凍得渾身發抖。他們挨門挨戶討飯,或者給人打工。翻地、鋤草、和泥、制坯,這些活兒丈夫能幹,公蘭也樣樣能幹。在外暫時能填飽肚子,她卻時刻想著家裡的婆婆,回來時帶回平時攢下的半袋雜糧和一些干甘薯葉,把一家人樂得像過年似的。這些困難對於他們來說也算不上什麼,熬一熬就過去了。六七十年代公蘭和丈夫參加集體勞動,也都比較賣力氣。真正讓公蘭感覺天突然塌下來的時候,是在1977年。
那一年剛過了春節不久,丈夫唐金成突然感覺胃疼,到大屯煤礦醫院檢查了一下,確診為胃癌晚期。這一個結果讓公蘭覺得五雷轟頂,天旋地轉,仿佛好好的一個家庭突然之間就垮掉了,她呆立了良久才哭出聲來:「俺的娘呀,俺這是啥命呀!」
公蘭回想起來同金成結婚的這三十幾年的時光,倆人非常恩愛,不用說吵架打架了,就連臉都沒有紅過。兩口子面對這樣的診斷結果,淚流滿面。金成知道這病治不好了,哽咽著對公蘭說:「這個病你就別費心了,是治不好的。娶了你這麼一個賢惠的媳婦,我知足了。可是我最不放心的就是咱們那年近80歲的老娘了,我沒有盡到做兒子的責任,弟弟金松走得更早,娘就託付給你了!我走之後,喪事一定要從簡,省下些錢,照顧好娘和咱這幾個孩子……再苦再難,你也要咬牙撐著,來世,我當牛做馬報答你……」
回想到這裡,張公蘭老人的眼眶濕潤了。雖然時隔多年,她仍然很傷心。拭去了眼角的淚水,公蘭老人接著說,他們兩個人當晚整整一夜都沒有合眼。朦朧的月光下,公蘭望著丈夫蠟黃的臉,有多少心裡話要跟他講啊,但當時她只哽咽了一句:「金成,你別說了……」兩人抱頭痛哭了一場。
為了給丈夫治病,公蘭四處尋醫,求親戚求朋友,砸鍋賣鐵也要給丈夫看病。公蘭怕婆婆知道了金成的病會悲痛欲絕,所以千方百計地瞞著婆婆,不想讓她傷心,雖然婆婆終究會知道這件事情,但公蘭想能瞞一天就瞞一天吧。白天的時候公蘭在婆婆面前強裝笑臉,可是晚上的時候她就以淚洗面,她的淚只能往自己的肚子裡咽,經常在早上醒來的時候,淚水打濕了枕巾。這麼大的事情也只能瞞得過一時,細心的婆婆還是發現了其中的端倪,因為她感覺家裡這幾天人總是進進出出的,事情不對頭。她把年幼的小孫子叫到面前來,問他這是怎麼了。小孫子聽娘的話,不肯把爹生病的事情告訴奶奶,只是在奶奶的懷裡一個勁地哭。婆婆急了,嚇唬小孫子說:「你再不說,我就不要你了!」小孫子情急之下,哭著說了一句:「我爹,他不行了!」婆婆當時就暈了過去。
公蘭費了好大的勁,又是掐人中,又是盤腿,才把婆婆給救醒。婆婆抓住公蘭的手,哭得死去活來,號啕著對公蘭說:「我的個兒啊!老天爺咋對咱唐家這樣不公平啊!你公爹21歲就走了,你二弟也20歲就走了,咱娘倆唯一的希望就在金成身上了,他要是再走了,咱娘倆可怎麼活啊?老天爺也讓我走了吧!」說著說著,婆婆一口熱血湧上心頭,又一次昏死過去。公蘭嚇壞了,萬一婆婆再有個三長兩短,那可咋辦啊!公蘭趕緊把婆婆救醒,緊緊地握著婆婆的手,哭著說:「娘,您老別傷心了,您要再病了,媳婦我怎麼過啊?金成走了,不是還有我嗎?只要我活著,有我一口吃的就不會餓著您的……」話沒說完,娘兒倆抱頭痛哭,公蘭的兒子、女兒也跟著娘和奶奶一起哭,唐家院裡一片哭聲,鄰居們也不禁偷偷拭淚。
一年多的四處奔波求醫,最終沒有能挽留丈夫的性命,金成走了。料理完後事,家裡的所有擔子都落在了公蘭身上,她不僅要照顧年近八旬的婆婆,還要管好自己的三個兒子、兩個女兒,當時年齡小的兩個孩子還在上學,還要負擔他們的學費。公蘭為了能讓這樣一個不幸的家庭能夠存活下去,為了養家餬口,她以一種超出尋常人數倍的毅力,拼命幹活,像個男人一樣辛勤地在田地里勞作,種好家裡的幾畝責任田。農忙之餘,她高卷褲腿到微山湖撈蝦捕魚、採蓮挖藕,常被螞蟥咬得鮮血直流,手被蘆葦刺得傷痕累累。她白天下地,晚上紡棉花、織布,織好後讓兒子扛到附近的集鎮上賣了,掙一些零錢。由於她家在公路附近,她又在門口擺了個茶水攤兒,賣大碗茶,順便也賣些瓜子、糖果。就這樣,張公蘭經歷了一個個嚴寒酷暑,一個個春夏秋冬。漸漸地,家境一天天地好起來,張公蘭不僅成了婆家的主心骨,還讓心灰意冷的婆婆鼓起了生活的勇氣。後來,提起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婆婆經常念念不忘張公蘭的好:「沒有俺這個兒媳婦,我這把老骨頭早就入土了!」
雖然生活困難,舉步維艱,但人窮志不短,公蘭經常告誡子女,人活著要有志氣,要讓人看得起,要多多吃苦,經歷磨難。幾個孩子深深領會娘的一片苦心,非常聽話,幾年下來,每人都干出了一番事業。大兒子先是參軍,復員後開了個家電修理店,後來積累了部分資金改行搞起了食品批發;二兒子對機電技術較為在行,在一家機械廠做了一名維修工;三兒子從小在飯店當學徒,學會一手麵食手藝,開了一家食品加工店。幾個孩子在事業上有了初步的成績,家裡的生活也是蒸蒸日上,公蘭很是欣慰,可偏偏在這個時候,一場意外的不幸又悄悄地降臨這個家庭。
那是1981年的秋天,農民們都在忙碌秋收,張公蘭和兒子、兒媳們也都在忙裡忙外,婆婆在家裡照看曾孫釗子。有一天下午五點多,婆婆正在公路邊上帶著釗子玩兒,這時候釗子碰巧看見爸爸從麥場裡幹活回家,於是興高采烈地跑上前去。可就在這一瞬間,山東省微山縣張汪公社的一輛一拖一掛的50拖拉機疾馳而至,曾孫釗子眼看就要被碾壓在車輪之下。在這千鈞一髮之際,婆婆想都沒想,立刻奮不顧身地撲了上去……釗子的命保住了,而婆婆被碾在車輪底下,當時就血流滿地,讓人觸目驚心。
這是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家裡人都慌了。公蘭趕緊和幾個兒子一起把婆婆送到醫院救治。經過檢查,婆婆右腿被車輪碾碎,是粉碎性骨折,需要立刻高位截肢,否則就會有性命危險。截肢之後,婆婆的命保住了。受到極度驚嚇的釗子也跟隨眾人來到了醫院,大家照顧完了婆婆才發現,原來釗子的褲子也完全撕破了,小腿肚子也是血花花的一片。
公蘭老人回憶到這裡,輕輕嘆了口氣。當年被曾祖母救起的釗子現在也30多歲了,直到現在腿上仍然留有非常明顯的疤痕,而曾祖母則一躺就是將近30年。張公蘭說,「我娘為了救孩子,不顧自己的死活,很讓人感動,無論她將來咋樣,我都完全有責任照顧好她。」
就這樣,這個家庭的不幸,使婆婆從此也像變了一個人似的,不再像以前那樣開朗了。青年喪夫,中年喪幼子,老年喪長子,年近80又高位截肢……婆婆從此變得孤僻,寡言少語,甚至冷漠起來,這可給公蘭帶來了很大的難題。婆婆經常內心焦慮、急躁,不高興的時候難免會遷怒到公蘭身上,而公蘭總是想起丈夫臨終前對自己說過的話,從來不跟婆婆頂嘴,婆婆讓她做什麼她就去做什麼。對公蘭來說,更加重要的事情,是如何喚起婆婆對生活的信心,讓她重新開朗起來,不再消沉。
幾十年如一日的悉心照料
公蘭老人說,婆婆高位截肢之後,如何讓婆婆生活得舒適,成了她的首要任務。婆婆完全喪失了勞動的能力,平時,她只能用手扶著凳子,一步一步地向前挪,艱難無比,穿衣服、上廁所都不能自己料理,都得靠公蘭照顧。
張公蘭是個勤快而愛動腦筋的人。農村沒有軟床墊,她就在婆婆的床上鋪上了厚厚的海綿。老人用的被褥,公蘭洗得很頻繁。夏天裡,為了防止蚊子叮咬,公蘭專門縫製了一頂加長又加寬的蚊帳,天一擦黑就守在婆婆床前,首先看看蚊帳裡面有沒有蚊子,哪怕有一個,她也鑽到蚊帳裡面扑打;趕跑了蚊子,公蘭就用蒲扇給婆婆扇風乘涼。婆婆喜歡吃糖,所以家裡總是冰糖不斷,婆婆悶的時候,公蘭總往她嘴裡塞上一塊冰糖,就連婆婆平時喝的水裡也放了冰糖。那時候家裡還不富裕,有一次,公蘭發現婆婆的冰糖少了幾顆,原來是被小孫子拿走了。公蘭對小孫子說,孩子,聽話,冰糖是給老奶奶(農村稱呼曾祖母為老奶奶)吃的,小孩子不要搶老人的東西吃啊,要好好孝順老奶奶。小孫子很聽話,乖乖地把偷拿的冰糖交了出來,送到了曾祖母口裡。
就這樣,張公蘭一直細心地照料著截肢的婆婆,日子不知不覺地過了20年。沒想到在2002年的一天,又發生了一次意外。這天早晨,公蘭跟往常一樣早早地起來,給婆婆一件一件穿好衣服,扣上扣子,系上腰帶,小心翼翼地攙著婆婆下了床。婆婆自己手扶板凳,跟往常一樣一步一步向屋外挪去。上午11點了,到了給婆婆做飯的時間了,公蘭就在灶房裡生起了火。這時候她突然聽見院子裡發出「哎呦」的一聲。公蘭一驚,怕是婆婆摔著了吧?她急忙衝出灶房,跑到院子裡一看,果然婆婆摔在了凳子旁邊。從那個時候起,婆婆再也不能起床了,再也不能自己扶著凳子挪步了,在床上癱瘓了8年之久。
一開始的時候,公蘭跟兒子一起,用平車載著婆婆四處求醫。經醫生診斷,婆婆在歪倒的時候觸動了神經,已經完全喪失了生活自理的能力。公蘭沒有辦法,只好接受了現實。婆婆的癱瘓給張公蘭帶來了更加沉重的負擔,但這並沒有讓公蘭打退堂鼓,她不僅幫助婆婆以頑強的毅力去戰勝病痛,而且在精神上鼓勵婆婆以百倍求生的欲望,與命運抗爭。
張公蘭在如何給婆婆餵飯這個問題上動了不少腦筋。為了讓婆婆吃好喝好,她給婆婆準備的飯食總是稀稠搭配,有滋有味。婆媳倆人一雙筷子,吃一口餵一口。婆婆躺著不方便,為了能讓她把飯吃到肚子裡,公蘭叫大兒子唐如友找來一小段粗的蘆葦,把其中的關節打通,放在鍋里煮了煮,消消毒,然後自己先含到嘴裡試了試,這個「吸管」果然很好用,就交給婆婆使用。稀飯公蘭讓婆婆用「吸管」吸食,稠一點兒的就用湯匙一勺一勺地喂,這個辦法簡單而且方便。街坊鄰居有時候來探望老太太,看見這個辦法,都夸好,說,公蘭為了孝敬婆婆,啥辦法都想到了。公蘭對婆婆的一日三餐非常重視,隔三差五的總買回些鮮魚、鮮肉來給老人吃,逢年過節的時候就更不用說了。有一年秋天,婆婆的口腔發炎,舌頭腫痛,兩頰發紅,很難進食,公蘭就買了很多豆腐腦、豆漿、牛奶、麥乳精、芝麻糊等營養品給婆婆吃,再加上吃藥,婆婆的炎症很快就消失了。
為了平衡婆婆的飲食,除了主食之外,公蘭還讓婆婆多吃水果。一年四季的時令乾鮮果品,家裡都沒缺過。夏季的時候,西瓜是必不可少的。麥黃五月,西瓜剛剛上市,價格高達三塊錢一斤,她都捨得買給婆婆吃。買回來西瓜洗乾淨,打開之後,紅瓤兒黑籽兒,看著就很舒心。公蘭專挑中間的瓤兒給婆婆吃,一勺一勺地挖,送到婆婆嘴裡。靠近瓜皮的部分太硬了,扔了可惜,就給孫子啃著吃。餵婆婆吃其他的水果的時候,公蘭總怕婆婆嚼不動,每次都切成很薄很細的片兒,放在溫水裡浸泡一下,再一片一片地送到婆婆嘴裡。
飲食之外,是婆婆的日常生活問題。婆婆剛臥床的時候,公蘭怕她長期躺著,非常難受,就脫鞋上床把婆婆攬在懷裡,婆婆感覺舒服多了。可是舒服歸舒服,婆婆覺得這樣太難為媳婦了,就說:「兒啊,我這一躺還不知道躺幾年呢,這樣做不是辦法啊,還是讓我躺著吧!」但公蘭總是想方設法讓婆婆更舒適一些。一天,公蘭讓如友去找一個廢了的汽車內輪胎來。兒子不明白娘的意思,問道:「娘,找那個幹嘛?咱家又不開汽車修理鋪。」公蘭說:「讓你找就去找唄,當然有用處了。」汽車內輪胎找來了,讓兒子打上氣,她自己坐上去試了試。聰明的兒子馬上明白了母親的用意。公蘭非常高興,把婆婆放在充了氣的汽車內輪胎上。公蘭耐心地調節了充氣量,不能太足也不能太少,軟硬適中最舒服。等婆婆躺累了的時候,公蘭就扶著婆婆在輪胎上坐一會兒,婆婆也感覺舒服極了。出生於封建社會,婆婆深受裹腳之苦,落下了腳趾骨損傷的毛病,每到冬天的時候左腳就疼得厲害。公蘭為了解除婆婆的痛苦,每天都堅持給婆婆洗腳,堅持用熱毛巾敷腳,婆婆感覺好多了。
張公蘭特別注意婆婆的衛生。公蘭平時愛乾淨,雖然現在已經是82歲的老人了,她總是穿著利落,乾乾淨淨。公蘭想,只有衛生條件好了,婆婆生活才會舒服。婆婆的衣物、被褥,公蘭常洗常換,房間她每天都打掃,時常通風,有時候還噴一些清新劑。除此之外,公蘭每周都要給婆婆擦洗身子一兩次,婆婆臥床多年來,從未生過褥瘡。就這樣,婆婆的房間裡沒有任何異味,每一個來看望老太太的人都感覺很驚奇。
婆婆的日常生活,公蘭照料得無微不至,然而公蘭總擔心婆婆年紀大了容易生病,因此她總是預備一些防治感冒、腹瀉的藥物在家裡,以備不時之需。有一年的夏天夜裡,外面下著暴雨,電閃雷鳴。公蘭剛侍奉好婆婆睡覺,婆婆突然說自己肚子疼。公蘭立即感覺不妙,因為她和婆婆相處幾十年,婆婆的秉性她一清二楚,如果不是疼得厲害,婆婆是不會說出來的。想到這裡,公蘭馬上起身,拿上一把雨傘就出了門。她叫來了村衛生所的醫生,給婆婆做了診斷,原來是婆婆腸胃發了炎。婆婆吃過藥後,已經是凌晨三點多鐘了。公蘭擔心婆婆萬一再出現什麼症狀,就一直守到天亮。像這樣徹夜不眠服侍老人的情況,據張公蘭老人的回憶,大概有過十餘次。
張公蘭為了讓婆婆生活得不乏味,除了保證婆婆生活上的舒適,在精神上,常常給予安慰,常常陪婆婆講故事、聊天。公蘭老人說:「俺娘就像個老小孩似的要人寵著、哄著,纏著俺打聽外面的新鮮事,電視裡看的,廣播裡聽的,街坊鄰居講的,俺都跟她講,跟個小喇叭似的。俺娘一會看不到我就喊,看著我在跟前轉悠就安心」,說到這裡,張公蘭臉上露出幸福的笑容,「我也是,每天聽著俺娘『公蘭、公蘭』地喊,心裡美滋滋的。俺尋思,自己雖然一把年紀了,還被人依賴著,多幸福呀。俺都八十歲了,還有一個100多歲的老娘,這是俺的福分呀!」晚上的時候老人經常睡不著,公蘭就打開電燈,披著衣服坐起來,婆媳倆就嘮家常,上至幾千年,下至幾百年,各種神話故事,民間傳說,一套一套往外搬,講著講著婆婆就睡著了。聽著婆婆微微的鼾聲,公蘭也甜甜地進入了夢鄉。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張公蘭從不間斷,婆媳倆已經形成了這樣的習慣。
常年臥床的老人,大小便都需要別人照料,這是最考驗子女孝心的地方。婆婆平時喝水多,因此小便就多,有時一天要有十幾次,張公蘭從不嫌煩。為了及時服侍老人方便,張公蘭晚上從來沒有脫過衣服,從來沒有安安穩穩地睡過覺,都是和衣躺下,隨叫隨起。婆婆年齡大了,解大便很費勁,解一次要幾十分鐘,有時真解不下來,張公蘭就用手去摳,每到這種情況,婆婆就眼含熱淚,說:「老天咋不讓我死了呢,老是讓你跟著我受罪。」聽到這話,張公蘭就說:「有您這樣一百多歲的老人家,是俺的福分,侍候您俺高興!」
婆婆在張公蘭的悉心照料之下,雖然年過百歲卻並不顯得蒼老,面容慈祥和藹,看上去就像七八十歲的老人。
關於孝親敬老的樸素闡釋
自古至今,婆媳關係在中國都不是太容易相處的一種關係。農村有句俗話說:「婆婆不是娘,籬笆不是牆。」婆婆是丈夫的娘,而兒媳婦大多數都是在婆婆的面前叫「娘」,而在與其他人聊天時則是說婆婆如何如何。但張公蘭從來不這樣。不管是人前還是背後,公蘭都沒有叫過「婆婆」,她都叫「娘」,在鄰裡面前也都說「我娘怎麼樣」。她覺得,娘是啥樣,婆婆也是啥樣,娘是娘,婆婆也是娘。有了這樣的想法,她總是一口一個「娘」叫著,叫得是那樣的甜。婆婆聽了,總是甜甜地答應著,臉上笑眯眯的,逢人便說:「俺不知道是哪輩子的福分,讓俺碰到這麼孝敬的兒媳婦!」外人也經常問起張公蘭為什麼把老人伺候得這樣好,還不煩也不躁的,公蘭說:「我們娘倆時間越長越有感情了。我娘一輩子沒有個閨女,我就是她的閨女。我不疼她誰疼她?我們娘倆兒最好了。」記得婆婆在車禍前,公蘭賣大碗茶的時候,婆婆也經常幫忙照顧茶攤兒,有一次過路人喝茶,邊喝邊聊起家常,聽見張公蘭一口一口甜甜地叫「娘」,那人便對婆婆說,你閨女真好,真勤快。婆婆說:「她呀,不是俺閨女,是俺的大兒媳婦。」那人聽了,連連夸道:「這樣孝順的兒媳婦真難得啊!」那人接著又問:「你的二兒媳也像大兒媳一樣孝順嗎?」婆婆沒說話,張公蘭馬上接過話茬,樂呵呵地說:「孝順,孝順,一樣的孝順!」
張公蘭對於孝道有自己的樸素理解。多年來,農村的養老一直存在著攀比的問題。但在張公蘭看來,孝道敬老各在人心。她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自婆婆高位截肢以來,張公蘭除了照料婆婆,還要操持家務,一天到晚,忙裡忙外,連吃飯的空兒都沒有,左鄰右舍見了,於心不忍,私下對公蘭說:「婆婆不是你一個的,他二嬸子也有份,你們輪流著,一家一個月,你也有空歇一歇呀,別把身子骨累壞了。」對左鄰右舍的勸說,張公蘭既沒有搖頭,也沒有點頭。她理解鄰居們的好意,但她心想:「二弟走的早,弟媳上一把、下一把地拉扯三個孩子也不易呀!再說,孝敬老人,全憑各自的心嘛!」她不僅不攀比,而且每逢碰到有人在弟媳面前說些閒話的時候,她總是示意那人走開,並安慰弟媳道:「別人說啥,你別往心裡去。不錯,娘是咱兩家的娘,但是咱兩家的情況不同。我體力比你強,再說,俺家的孩子都大了,都懂事了,能替我幹些事,你就放心吧,把幾個侄兒侄女照顧好,我當大嫂的也就放心啦!」公蘭的寬厚與仁慈,讓弟媳婦尚雲自愧不如。在大嫂的寬容與感召之下,尚雲意識到了自己應該做什麼,也常與公蘭一起照顧婆婆,隔三岔五送些吃的喝的,也盡了自己對婆婆的一份孝心。
張公蘭不僅自己孝敬老人,而且常常教育孩子們孝親敬老。她經常把兒子、孫子和媳婦們叫到跟前,給他們嘮一些家常里短,告訴他們什麼是「忠厚傳家遠」的道理,她還經常對兒女們說:「做人要尊長愛幼,咱們可不能學那些不要老不要少的人,這樣才能在人家面前抬起頭來!」在張公蘭的教育與感染下,兒女也都個個懂事、聽話,大兒子如友,二兒子如賢,三兒子如意,還有公蘭老人的三個兒媳,個個比著孝敬奶奶。現在的張公蘭比以前幸福多了,在跟婆婆做伴的同時,每晚都會有一個自己的兒媳陪伴自己和婆婆,祖孫三代媳婦在一間屋子裡,照看老人的同時,嘮嘮家常,一點都不寂寞,晚上萬一婆婆有點個什麼事情,互相有個照應。公蘭老人的兩個女兒雖然出嫁在鄰村,也時常回娘家看望奶奶。張公蘭的幾個孫子、孫女也都很孝順,在家的時候經常陪著曾祖母說說話,問寒問暖的。如今的張公蘭已是兒女滿堂,重孫繞膝,盡享天倫之樂。公蘭指著兒孫媳婦們對婆婆說:「娘,咱已五世同堂,都互敬互愛,你我活值了!」
張公蘭幾十年如一日照顧婆婆的故事感動了鄉親父老。在張公蘭的心裡,尊老敬老是一個晚輩應盡的義務,她用自己的行動不僅給孩子們,也給全村人樹立了好榜樣。如今這個五世同堂的大家庭其樂融融,和和睦睦,成為村里村外學習的典型。幾年前,同村的江老漢曾跑到村委會「狀告」自己兩個兒子不孝順。村委會主任看到江老漢的兩個兒子一人一臉的不情願,還互相埋怨對方對待老人不如自己,並沒有給他倆講大道理,而是將他們帶到張公蘭家裡,看張公蘭老太太現身說法,看張公蘭老太太如何照顧她百歲的老婆婆。半個多小時以後,江老漢的兩個兒子滿面羞愧,心服口服地說:「啥也別說了,看俺們的行動吧。」在張公蘭老太太的影響和感召下,大屯村95%的家庭,都成為五好家庭文明戶,大屯村也成為全縣有名的孝親敬老模範村。
張公蘭的事跡經媒體宣傳報導後,立即得到了鎮黨委、縣黨委、縣老齡委、縣婦聯的高度讚揚。早在2000年中秋節的時候,縣老齡委主任黃美滿就來專程看望了百歲老人唐尹氏,並對張公蘭無怨無悔、無微不至照顧婆婆的動人事跡給予了高度表揚。2007年,縣委、縣政府的領導在大屯鎮黨委書記的陪同下,帶著麵粉、食油、點心等慰問品登門看望。這個大家庭孝老愛親,和睦幸福,2007年、2008年被沛縣婦聯、大屯鎮政府評為「五好文明家庭」,2008年張公蘭被評為沛縣「孝老愛親」模範,繼而又被評為徐州市「敬老愛親」道德模範。她的事跡廣為傳頌,受到了社會各界的普遍好評。在2009年第三屆全國敬老愛老助老主題教育活動中,張公蘭獲得第三屆全國孝親敬老之星榮譽稱號。同年,張公蘭被評為第二屆全國道德模範——孝老愛親模範。2009年9月20日晚,第二屆全國道德模範評選表彰頒獎典禮——《道德的力量》在中央電視台演播大廳隆重舉行。張公蘭作為孝老愛親模範和其他54位道德模範一起接受國家授予的榮譽,中國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和劉雲山、劉延東等國家領導人出席頒獎典禮並與張公蘭合影留念。隨後,徐州市委市政府、沛縣縣委縣政府相繼舉行隆重的歡迎儀式,熱烈歡迎赴京參加全國道德模範頒獎典禮的張公蘭老人載譽歸來,號召全市全縣向張公蘭學習,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建設文明和諧社會。市委領導說,張公蘭老人是徐州第一位全國道德模範,這是中央對張公蘭老人60多年如一日照顧百歲婆婆的褒獎,張公蘭老人給全市人民做出了示範和榜樣,我們要學習張公蘭老人的品格、精神,做好本職工作,從愛崗敬業、孝老愛親開始,從生活的點點滴滴開始,做一個好人,做一個善良的人,做一個有道德的人,最後才能做一個有用的人。
獲獎之後的張公蘭家裡幾乎天天喜事不斷。前天一大早,張公蘭收到了一份來自北京的祝福——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親筆簽名的賀卡、賀信。李長春同志在賀卡中祝她工作順利,身體健康,闔家幸福,萬事如意!賀信說:「在你們身上,集中體現了中國人民的優秀品質,集中表達了人民群眾的道德追求,集中反映了社會進步的時代潮流,希望道德模範們一如既往地踐行道德規範,在公民道德建設領域始終走在全社會前列,以自己的善行義舉引領社會風尚,傳播精神文明,帶動道德先進人物大批湧現,使我國人民的精神風貌更加昂揚向上,道德情操更加淳樸高尚,共同塑造文明中國、禮儀之邦的良好形象。」近11點鐘,張公蘭家的小院再次熱鬧起來,沛縣縣委、縣政府負責人將鮮花、生活用品以及10萬元幫扶款交給張公蘭,這是全國、省、市文明辦及沛縣特地劃撥的專款,對生活困難的張公蘭給予生活及住房幫扶。
盛譽之下的張公蘭老人心情很平靜,她說:「感謝黨和政府給了我這麼大的榮譽,我只是做了我自己應該做的事。今後,我會把百歲婆婆照顧得更好。」張公蘭一直強調,「我孝順自己的老人,不是應當的嘛,這是應該的。」張公蘭對於孝道的闡釋就是這樣樸素。談起這麼多年來她堅持孝敬婆婆,心中有沒有一種信念在支撐著她,她說:「要說麼,也不是沒有。做人最要緊的是什麼?是守信。說出去的話,潑出去的水。俺跟孩子爹一個鍋里摸勺子30多年,他的家人就是俺的家人,他娘就是俺娘。既然答應了孩子爹替他照顧老娘,就一定得做到,不能辜負了他。」老人說著話,心情特別的舒暢,「有時候俺也尋思,這麼多年吃苦受累圖個啥呀,後來想想,圖個啥?圖個心安!俺不講按法律該贍養老人,就憑俺的良心!」
(作者:劉進,1974年生于吉林省蛟河市,2007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獲文學博士學位,現為徐州師範大學文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