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中華高歌:走進第二屆全國道德模範>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記第二屆全國道德模範羅桑扎西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記第二屆全國道德模範羅桑扎西

2024-10-04 14:06:46 作者: 何建明

  李向寧

  踏上青海高原東南部,走進黃河九曲十八彎的第二個彎處,便是素有青海南大門、蒙藏文化柔和點、亞洲第一草場之稱的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縣廣袤無際的草原。

  這裡,天空是那麼的湛藍,空氣是那麼的清新,羊毛疙瘩般的白雲飄飄蕩蕩,綠地毯般的草地無邊無際,紅的、黃的、藍的、紫的……各種顏色的野花五彩繽紛,應有盡有,那迷人的姿態,誘人的芳香給草原增加了無窮的魅力。

  條條小溪,彎彎曲曲,緩緩流動,它們從遠處的雪山流淌而來,漫過峁,越過梁,跨過崖,穿過草原,亮閃閃,流潺潺,像悅耳動聽的琴聲,給草原帶來了無限生機,又帶著草原上的歡聲笑語,悄悄地流向了遠方。

  草原深處,一群群牛羊悠閒自得,閒庭信步般地在山坡上覓食,像灑落在綠草毯上的一顆顆潔白的珍珠。如白蘑菇似的,一座座圓形蒙古氈房在山坡上、溝谷中星羅棋布,氈房頂端升起裊裊飲煙,升到丈把高就散得無蹤無影。帳房外曬著白色自曲拉,立著打酥油的木桶,有的還停有摩托車、汽車,狗就在一旁曬太陽。狗是藏獒,頭如獅子身如牛犢,生人一來,便叫了起來,聲如獅吼,在草原傳得很遠,氈房裡便走出一兩個頑童,曲卷的髮辮,黑里透紅的小臉,一雙黑亮黑亮的眼睛怯生生地張望,見是生人便轉身跑進帳房,接著便有大人出來喝住狗,用蒙古族禮節熱情地將客人讓進氈房,招呼客人喝奶茶,吃糌粑……

  本書首發𝒷𝒶𝓃𝓍𝒾𝒶𝒷𝒶.𝒸ℴ𝓂,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在這個親切、溫暖富有詩意,能給人化去俗慮感覺的高原純牧區,無論你走進哪一頂氈房,問起哪一位牧民,寧木特鄉寧木特村的羅桑扎西,無人不伸出大拇指,用不太熟練的漢語說:好人,那可是一位難得的好人!

  羅桑扎西是一個什麼樣的好人呢?其實,他不是什麼大人物,既沒有驚天動地的事跡,也沒有信誓旦旦的豪言壯語,他就是一位普通的牧民,幾十年來,始終懷揣著樸素而博大的愛心情懷,堅強勇敢地面對困難,孝敬父母,撫養弟妹,幫助困難群眾,用善良、勇敢、堅韌,用愛心、孝心、責任心,書寫了一幅感人肺腑的愛心畫卷,譜寫了一曲最動聽的道德之歌,成為河南縣蒙旗草原上孝親敬老的一面旗幟。

  一

  羅桑扎西是青海省河南縣寧木特鄉人,但是,他的父輩卻在很早以前遷到了青海海南州同德縣,因此,1950年他出生在同德縣河北鄉上只買村的一個祖祖輩輩放牧為生的牧民家庭。雖然是個男孩,他的出生卻沒有給家庭帶來過多的驚喜,僅多張嘴吃飯而已。儘管是老大,但貧困的家庭卻不允許使他有絲毫的驕奢,相反使他從小就有一種責任心,早早地就認為應該為父母弟妹分擔生活的擔子。有這種意識是他10歲左右,那時正是60年代前後的自然災害時期,飢餓像蝗蟲一樣覆蓋著中國大地,偏遠的青海牧區也不例外,甚至更為嚴重。他的母親實在找不到吃的,就背著年幼的妹妹出去討飯。一次,有一家人在辦喜事,母親便領著妹妹湊上去,在人家的白眼中討了一點吃的東西,恰巧讓羅桑扎西看見。母親的謙卑和那家人的不屑竟是同樣的陌生,羅桑扎西觸電般的呆住了。這一幕給了他極大的刺激。可他才是10多歲的孩子,他能有什麼辦法幫助母親?當然他沒有,但他卻在心裡狠狠地說:「我一定要快快長大,好好放牧,掙更多的工分,讓父母妹妹們吃飽穿暖,過上好日子!」這大概是他生平發下的第一個誓願。記得那天,他久久地站在草叢中,凝望這遠處的雪山,當時自然誰也不會去理會一個發呆的少年,任憑那拍天的雄心在一個幼嫩的胸膛里喧囂鼓盪。

  從此,羅桑扎西開始下苦功,沒有上學讀書的他寡言少語,默默地去放牧,又默默地回家,童年的10年裡,他沒穿過一雙新鞋、一件毛線衣,夏天一雙破球鞋,冬天一雙舊氈靴,露出的腳指頭時常被小夥伴譏笑,但他沒撒過一天懶;放牧時,有時早晨空著肚子出去,中午回家原想飽餐一頓,但看見母親含淚的雙眼,就明白仍沒有吃的。他知道母親很無奈,也不想難為母親,就一語不發地趕著羊群又走向山里。只要一坐在羊群堆里,聽著羊叫,飢腸轆轆、饑寒交迫似乎就全部拋到了九霄雲外。羅桑扎西說不清何以如此,他只是感到有一股力量推動著他,有一種念頭支持著他在困境面前忍耐堅持、奮力拼搏,而且直到現在,直到他年近半百,這股力量似乎仍伴在他左右。

  明眼的鄉親對他的父母說:「你們這個兒子懂事,將來肯定有出息!」

  父母苦笑著說:「有什麼出息,還不是個放羊的?」

  鄉親就說:「別看他是個放羊的,身上的那股勁和別人不一樣呀!」

  其實,鄉親樸素的話語不是理性的總結,而是直覺,這直覺是完全對的。如果說羅桑扎西和別人有什麼不同,那就是多了一些耐力和善心。耐力是他持久,是他不怕挫折也要達到目的;善心是他站得高,不會為些許得失計較。耐力加上善心,這就是他從少年時起修煉而得的一種特殊的素質,這種素質使地獲益匪淺。它就像一種精神的光芒,照耀著他的過去、現在和將來,直至照亮他的一生。素質這種東西一旦成為某個人的精神及心理的內涵之後,便會揮之不去,改之不變,還會因困頓而愈發凝聚,因磨礪而愈加閃光,否則羅桑扎西便不會從他所經受的重重困苦中堅毅地走出。

  二

  對羅桑扎西來說,他覺得自己來到這個世界上似乎就是為了體驗「艱辛」二字的,生活對於他總是很殘忍。1960年8月的一天,在生產隊當幹部的父親因公外出,不慎墜馬,雙腿嚴重摔傷。得到消息,羅桑扎西急忙趕到現場,並同隨後趕來的鄉親們一起把父親抬回村里,請村里唯一的一位赤腳醫生診治。醫生看後,認為是粉碎性骨折,情況十分嚴重,他無能為力,簡單包紮後建議立即送縣醫院。縣醫院離村有幾十公里遠,家中經濟條件差沒有錢,加上當時黃河沿一帶仍有土匪出沒不安全,在父親的再三堅持下就放棄了醫治,只是服藏藥在家靜養,不料造成了下肢癱瘓,從此生活不能自理。這一打擊幾乎使整個家也處於癱瘓狀態,家裡的頂樑柱倒了,幾個弟妹尚且年幼,今後的日子可怎麼過?母親整日以淚洗面,作為長子的羅桑扎西只好挑起了家庭的重擔,頂替父親成了家裡的「頂樑柱」。10多歲的他以給生產隊放牧掙工分來養家餬口,由於家庭人口多負擔重,加上只有羅桑扎西一個半勞力,村里每年給家中分配的牛羊肉、酥油、麵粉有限,一家人常常是吃了上頓兒沒下頓兒,為了使弟妹們吃飽肚子,他經常在放牧之餘給別人家去幫忙幹活,換點炒麵、酥油等食物貼補家中的生活。

  1963年,又長了3歲的羅桑扎西自認為有了力量來改變家裡的窘況時,一個不好的消息傳到了他家。一位從河南縣寧木特來的人捎話說,他家住在河南縣寧木特草原的一位親戚病倒了,想讓他父親去看看。聽父親說那位親戚是父親的姑姑,年已70歲,沒有子女照顧,甚是可憐。得到消息,父親心情十分沉重,很是坐臥不安了一些時候,之後便對母親和他說,「老人年事已高,身邊沒有人不行,我們是不是搬過去照顧她?也算遷回老家。」父親的想法使母親感到很意外,母親說,「老人有病,我們去看看或者給一些力所能及的幫助是可以的,全家搬過去就大可不必了。在同德我們生活了這麼多年,再說你又是這種情況,怎麼能舉家搬遷呢?」父親又說,「老人孤身一人,又有病,僅去看看,起不了多大作用,我們的父母有人管,我的這位姑姑也得有人管才是!」父親說得很堅定,致使母親不得不同意他的意見。父親的善良深深地打動了羅桑扎西,使他從心底升騰起了對父親的尊敬,同時也埋下了人應該有一顆善良心的種子。

  1963年秋,在父親的堅持下,羅桑扎西一家從同德縣遷回河南縣寧木特落戶,成了寧木特村的常住戶。遷來之初,由於季節上的青黃不接和家裡有兩位病人,羅桑扎西家生活十分困難,但他們一家還是把照顧父親的姑姑放在第一位。設法為老人治病,精心照顧老人的生活起居,就像對待親生父母一樣。尤其是羅桑扎西,更是以父母為榜樣,承擔了更多照顧老人的事,為老人煎藥餵飯,天熱了把老人背出氈房外曬太陽,天冷了為老人生好火爐,感動得老人常常流淚,總是心存愧疚地說:「羅桑扎西勝似親生兒孫呀!沒有他,恐怕我早就死了。唉!真是拖累他了。」羅桑扎西一家對待老人的舉動感動了許多鄉親。草原人是善良的,草原人的胸懷是寬廣的,看到羅桑扎西一家在生活困難的情況下如此善待老人,當地的群眾紛紛伸出援助之手,這家給一把炒麵,那家送一斤酥油,他們的幫助和關懷,使羅桑扎西的父母非常感動,他們總是對羅桑扎西說:「一定要記著這些恩情,將來一定要回報。」

  時光不知不覺地又過去了幾年,羅桑扎西也由一個懵懂的少年長成了一位蒙古族漢子。1967年儘管他只有17歲,但長得十分剽悍強壯,一米七八的個子,大眼睛,高鼻樑,相貌堂堂,尤其是一把放牧的好手,時常引來姑娘傾慕的目光。這時,父母才意識到羅桑扎西長大了,按照草原的風俗,到了該給他成家的時候了。但是,就在這個時候,父親的姑姑去世了,全家人十分悲痛,於是就把給他準備說親的事放下了。

  三

  自從父親癱瘓後,加上母親身體不好,父親的吃喝拉撒全靠羅桑扎西。每隔一兩個小時父親就會不由自主地抽風,羅桑扎西就不停地給父親拉腿、壓胳膊。躺在床上時間一長不舒服,羅桑扎西還要不時地扶父親坐一會……

  父親長期臥床消化不好,不能吃過硬的食物,羅桑扎西就和母親一起設法做父親喜歡吃、有助於消化的飯。父親癱瘓在床,為了不使身體長褥瘡,每三個小時羅桑扎西就幫父親翻一次身。癱瘓病人最困難的就是大小便,因為消化功能衰退,父親長期便秘,每到這個時候,羅桑扎西比誰都急。時間長了,他也積累了一些經驗,大便之前先給父親揉肚子。但即便是這樣,每次大便還是十分困難,而他給父親掏大便更是常有的事。

  父親犯病的時候非常痛苦,心情不好的時候也會發脾氣罵人。但是不管父親說什麼,他都是言聽計從,和顏悅色,從不給臉色看,也從不頂嘴。有時候父親罵他可難聽了,母親忍不住就會說父親兩句,羅桑扎西還勸母親說不能那樣,畢竟父親很可憐。為了在精神上給父親安慰,他經常教育弟妹要懂事聽話,好自為之,儘量不惹父親生氣。他還經常和父親談心,把外面的一些情況告訴父親,讓父親經常有好的精神狀態。

  尕布藏活佛不僅是宗教大師也是有名的藏醫,冬天的草原十分寒冷,為了不使父親的舊病發作和惡化,羅桑扎西經常向尕布藏活佛請教治病護理、療養的方法,活佛開了藥方,他就騎著馬去鄰近的甘肅夏河市去抓藥,一來一去就是一天,再苦再累也儘量讓老人減輕痛苦。

  草原的冬天暴風雪有時能把氈房吹倒壓塌,為了讓老人不挨凍,他就把父親抱到避風處,收拾好氈房後就把火爐燒得旺旺的並整夜守著。羅桑扎西說,「現在想起來,那時的天怎麼那麼冷!」夏天太陽暖和時他就隨時把氈房下腳打開通風,還經常將父親抱到草灘上曬曬太陽。

  一次,他看到別人在聽收音機,覺得好奇,心想這個小東西還會說話呢。如果給父親買一個,豈不是能為他解悶?但是一個收音機要十幾塊錢,哪來的錢呢?思前想後,他靈機一動,決定去采草藥賣,因為他曾聽醫生說過,如果有草藥,衛生院可以收購。寧木特的確有草藥,如雪蓮、山上花、黃芪等,但均生長在高山上,山大溝深,採藥很不容易,苦累不說,有時還得冒生命危險,因此一般人是不大願意幹這營生的。但羅桑扎西不怕,為了掙錢,他起早貪黑去爬山,渴了抓山上的積雪解渴,餓了吃幾口糌粑充飢,有幾次還差點發生滾坡的危險。幾個月下來,人雖瘦了但卻掙到了錢,給父親買了收音機,到1978年父親去世,他一共給老人家買了3部收音機。

  由於寂寞,常年臥床的父親就用吸菸來解悶,可買煙是需要錢的,儘管父親儘量控制吸的不多,但這仍是一筆開支。為了給父親買煙,他就給別人做鞋子,縫褡褳。草原上的人穿的鞋子和馬背上用的褡褳一般都是手工縫製,由於家庭困難,他從小就學會了縫製皮貨的手藝,經過多年的不斷磨鍊,他的手藝在村上有了名氣,就利用閒暇時間給人縫製皮貨,換錢給父親買煙。

  隨著時間的推移,羅桑扎西悉心伺候老人的事,慢慢地傳開了,鄉鄰們沒有不感嘆和佩服的,沒有不誇他這個好兒子的。

  年過六旬的鄰居索南說:「自打他父親癱瘓在床後,羅桑扎西就沒有閒過一天。為了把這個家撐起來,他每天勞碌奔波,這樣的好兒子,打著燈籠也找不到幾個。他太有耐心了,一天到晚守在父親身邊,偶爾出來在氈房門口坐一會兒,只要父親一叫,他立刻就回去了……別人不行,我們都不行,只有他行!」

  有人問及他18年來服侍癱瘓臥床父親的感受,羅桑扎西笑著說:「累啊,怎麼不累?老人癱瘓多年,母親有病弟妹又都上學,沒其他辦法,你說能不累嗎?能不苦嗎?但他是我的父親,再說孝敬父母也是子女的義務啊!我孝敬父母,也是為後人做個榜樣,對待老人咋樣後人是要效仿的。」

  1978年夏季,父親去世了,喪父之痛使他幾個月臥病不起,但一看到母親和弟妹,堅強的他最終還是挺過來了。

  1980年的秋天,命運再次向羅桑扎西露出猙獰的面目,母親自因父親摔傷後,操勞過度,加上精神上的打擊,患上的心臟病、肝病越發嚴重了,這就使本來貧困的家庭雪上加霜;為了給母親治病,他多少次跑醫院找「曼巴」,多方尋找良醫。還時常去寺院為母親祈禱。看病需要錢,日子雖說比以前好了不少,但仍然缺錢,為了籌藥費,他省吃儉用,一角一分節省下來給母親買藥治病。1983年母親肝病惡化,需要做手術,他就四處借錢,前後近十餘萬元,做了三次大手術才保住了母親的性命。以後多年,由於刀口感染久久不能癒合,體質很弱的母親一直吃藥打針需要護理。為了方便照顧母親,他將自己的床搬到了母親房間,形影不離地照看她。每天清晨起來就燒好開水,先給母親泡上一杯熱茶,然後給老人端來熱水洗臉、梳頭。隔三差五,要給母親買回羊肉,把肉煮爛切碎拌飯給老人吃,以補充營養。因擔心母親夜間大小便後得不到及時更換,他經常守到很晚,等母親解完手才去睡;擔心母親躺久了背上生瘡,他就把手墊在母親的後背上,有時一墊就是半個鐘頭;為使長期臥床的母親舒服一些,他在床上先墊一層毛氈,再墊上羊皮;母親無法站立,他就將母親扶到板凳上坐一坐,幫她洗頭洗腳……

  十多年來,為了給父母治病,羅桑扎西吃盡了苦,受盡了罪,但他毫無怨言。自己卻從不捨得花一分錢買件新衣服,吃頓好飯,因為他清楚自己省一點,父母親就會多吃一粒藥,多在世幾天。

  羅桑扎西的弟妹不少,按說能夠幫著他照顧老人,但他不讓,他深知貧窮不是最大的困難,知識的貧困才是最大的困難。在父母親生病期間他跑遍各個地方的醫院,不識字給他生活帶來了諸多不便,所以他要弟妹們上學,把全部精力放在學文化、學知識上。他要弟妹們敢於走出大山,走出草原,做一個有文化的人。為此,他把兩個弟弟一直供讀到中學畢業,讓一個弟弟當了兵。為了使弟妹們成家立業,有個好的歸宿,他捨棄自己的得失,年輕時多次拒絕了熱心的親友給他介紹對象,年齡稍大了仍有親友勸他成家給他提親,希望有人來分擔他肩上的擔子,但有的女方一聽他家裡的情況搖頭離去,有的女方雖然表示同意,但提出要與老人分開過,被他斷然拒絕了。他說:「母親辛辛苦苦把我帶大,吃了很多苦,現在老了病了,我這個做兒子的有責任有義務讓她安享晚年。」婚事就這樣告吹了。牧區中盛行招女婿的婚俗,有人也曾勸他當上門女婿,可他怎能扔下母親,弟妹們於不顧呢?於是他再次婉言謝絕親友們的一片好心。自己的婚事放棄了,但他卻將弟妹的婚事放在心上。弟妹到了結婚年齡,他忙前忙後四處張羅說親,為弟妹們娶妻擇親,目前,弟妹們一個個都過上了幸福的日子並有了子女,但他還不忘對下一代的關懷教育,如有外出的機會,自己捨不得多花一分錢,卻要給母親買件新衣,給侄子、侄女們買上一些學習用具和課外書籍。

  四

  愛,是人世間最真誠的情感,善良是人世間最偉大的美德。羅桑扎西把愛和善良不僅僅給了父母和家人,也給了草原上所有的人。

  1972年8月的一天,羅桑扎西在山上放羊,下午三時左右,一場大暴雨夾著冰雹突然襲來,致使他不得不趕著羊群匆匆下山。走到山下的角青溝時,遠遠地他看見山腳下有一黑點在移動,起初他以為是一隻羊,但走進了才發現竟然是一個女孩。山洪就要泄來,不知所措的女孩面臨著危險,於是,羅桑扎西顧不上驚慌的羊群,急忙向女孩奔去,到跟前他認出了,女孩是村裡的,名叫卓瑪,年僅5歲。不由分說他一下子就把卓瑪抱了起來,而這時山洪也衝到了他們的腳下。隨之冰雹傾天而降,像子彈似的向他們襲來。他將小卓瑪緊緊抱在懷中,一邊用身體盡力護著她,一邊追上羊群,抱著孩子騎在一頭牛的牛背上向溝外奔走。山洪越來越大,如脫韁的野馬急奔;冰雹也越來越大,鴿子蛋似的砸在身上生疼。山洪中,牛慌亂了腳步,奔跑中將羅桑扎西摔了下來,當場暈倒,而他緊抱在懷中的小卓瑪卻安然無恙,被聞訊趕來的群眾救了。昏迷的羅桑扎西被人們送到了衛生院,經搶救雖然脫離了生命危險,但由於醫療條件差得不到合理的治療,從此落下了腿部殘疾。突如其來的災難沒有把他嚇倒,殘疾的身體沒有壓垮他的意志,這是因為他的骨子裡永遠保持著草原人堅強,樂觀的性格,是因為他有剛強的毅力和對生活有顆火熱的心始終在支撐著他。

  1975年10月,為了增加收入,村里牛羊生長好的幾個隊聯合,組織了28名青壯年,趕著3000多隻羊300多頭牛到省城西寧去賣。200多公里的路程,風餐露宿,徒步而行,牛羊趕到海南州同德縣時,已到晚上,天下著雪,非常寒冷,大夥剛紮下帳篷,準備吃飯時,發現一位叫索南才讓的18歲青年不見了,在帳篷里,大夥發現了他的棉衣。天這麼冷,他又脫下了棉衣,能上哪裡去呢?於是,大夥便四處尋找起來。羅桑扎西感覺到情況不好,便騎著一頭牛去尋找,黑漆漆的夜裡,伸手不見五指,張口不見牙,他只能扯著嗓子大聲喊叫,一邊喊,一邊摸索著走,刺骨的寒風凍得他渾身幾乎僵硬,但他沒有退縮,下決心一定要找到這位青年。找了整整一夜,就在天快要亮時,他終於在一個雪坑裡發現了索南,此時的索南已凍僵了。羅桑扎西趕忙把自己的衣服脫下將索南緊緊地包住,為他揉搓手腳,直到索南有了知覺,他才把索南背出雪坑,馱在牛背上趕回住地。原來,剛到同德就在大夥準備宿營時,索南發現自己負責的一頭牛丟失了,於是他就去找,也沒有和別人打招呼,誰知越找越遠,黑暗中不慎掉進了雪坑。索南得救了,走失的牛也被找了回來,羅桑扎西卻凍病了,看著發高燒的羅桑扎西,索南哭了,他一個勁地說,「大哥你救了我的命,沒有你我肯定就被凍死了,你就是我的救命恩人那!」

  羅桑扎西深知自己在當地說是一個外來戶,當初是當地好心的群眾收留了他們一家,村裡的群眾們曾經給他家很多無私的幫助。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受人一抔土要還人一座山,知恩圖報是做人的一份良知心,一份誠心,因為如此才會有和睦,有彼此間的敬重,用自己的愛心真正去關心幫助別人才是人生最大的快樂,人生才會過得充實。因此,他懷著一顆菩薩般的心,力爭去做群眾致富的帶頭人,五保戶的貼心人。

  寧木特村位於海拔3600~3800米高原的群山深處,土地面積201573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2881%。有3個牧業合作社,草場24萬畝,現有牲畜11482(頭)只、匹,全村有40戶人家共753人,牧民人均收入1800元,其中161人生活困難。由於自然條件差、氣候惡劣、生態脆弱,草場載畜量重,多年來一直是省級貧困縣。

  為了擺脫貧困,從1983年草場承包以後,羅桑扎西就開始設法擴大養畜量,並注重科學養殖方法,由於他的精心飼養,牛、羊一天一天多起來,最多時達到500餘頭。硬是靠自己的勤勞改變了生活,過上了好日子。一人富不算富,只有大家富了才算富。由於他從1976年至1989年擔任村裡的社長,在自己致富的同時,積極引導群眾發家致富。他不斷學習其他牧區先進的飼養方式,到鄉、縣上積極爭取扶貧資金,80年代中期,寧木特村率先在全縣搞起了「三配套」建設。在項目建設中,他聯繫材料、扶貧資金,不知多少次拖著殘疾的身體出現在縣有關領導的辦公室。「三配套」建設開工後,他自己出錢從縣城買了架子車、十字鎬、打牆板、錘子等用具分發給各建設戶,僅此一項自己家就出3000多元,有時生產中缺錢,他就想辦法籌措資金,保證了材料供應。在他的帶動下,全村許多牧民1988年前就修建了畜棚,改變了以往那種靠天飼養、靠天吃飯的飼養模式,90年代初,社裡「三配套」建設戶達到90%以上。

  同時,羅桑扎西積極響應黨的號召,抓精神文明建設,倡導鄰里和睦,和平相處,主動出面調解群眾之間的一些矛盾,光自己出面調解的糾紛就達200餘件。他還不忘教育群眾實行計劃生育,使全社的人口自然增長率保持在全縣平均水平以下。羅桑扎西是一個有頭腦、有遠見的人,他認為要從根本上擺脫貧困,就要從根本做起,從基礎著手。於是,他積極動員社裡適齡兒童去上學讀書,將來做有文化、有知識的新一代牧民,使家鄉的面貌得到徹底改變。

  1989年,羅桑扎西從社長的位置上退了下來,可他心裡依舊惦念著寧木特村的困難戶。寧木特社有4位五保老人,他們大都年老體弱,身體多病,缺少溫暖,缺少關心,在擔任社長時他對他們一直都很關心照顧,崗位上退下來了他仍把五保老人當作自己的親人,為五保老人解決生活困難。「生病了前去看望,每逢節日前去拜訪」,從飲食起居到頭痛腦熱各方面儘量給予關照,經常給他們送去青油、炒麵、茶葉,夏季只要去縣城都要買些蔬菜、水果送給他們,近年來,他累計為五保老人捐錢、物價值達1萬多元。

  1987年冬河南縣發生了歷史上罕見的雪災,面對群眾淒涼、無助的眼神,他一方面積極向上面反映情況,一方面帶領群眾開展自救。雪災中五保戶達保僅有的十幾隻羊全被凍死了。得知這一情況後,羅桑扎西把自己的5隻羊牽進了達保老人的羊圈。2005年五保戶老人病重,羅桑扎西心急如焚,到處求醫買藥,及時從縣上請來了醫生,醫生說醫治無望,屬於胃癌晚期時,他仍不肯放棄,他說:「只要老人有一口氣我就要治!」他拿出家裡僅有的800元錢給老人又從縣上買來抗癌藥、止痛藥,兩個月中每天陪在老人身邊送水送藥,精心伺候,直至老人含笑離開人世。社裡的四個孤寡老人說:「我們沒有兒子,羅桑扎西就是我們的兒子,他比親兒子還親!」1980年9月,村民卓瑪的12歲的女兒在放牧時不慎摔傷,由於家庭困難無錢看病,卓瑪就找到了羅桑扎西,羅桑扎西深知自己現在的腿病是當時沒有錢治療情況落下的,殘疾讓他曾經動搖了生活的信心,再不能讓自己的悲劇重演,雖然他的家境並不富裕,母親當時肝病惡化急需用錢治療,但他二話沒說,立即給卓瑪家送去1500元錢,並陪著卓瑪女兒到州醫院去治療,卓瑪的女兒從此認他為乾爸。

  是啊,羅桑扎西就是用這顆仁慈善良的心去溫暖著需要關心的人。

  五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羅桑扎西孝敬父母,關愛他人的行為雖然是默默無聞的,但人民群眾看在眼裡記在心裡,黨和政府看在眼裡記在心裡。2007年青海省佛教協會評選道德模範時,羅桑扎西被人們普遍看好,較為順利地獲得了「藏區道德模範獎」。2007年他被青海省委宣傳部、省文明辦、省民政廳、團省委等授予「青海省首屆十大孝親敬老楷模」;2008年被全國敬老愛老主題教育活動組委會評為「中華孝親敬老之星」;2009年中宣部、中央文明辦、總政治部、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評選全國孝老愛親模範時,他再次被推薦,廣大群眾被他的故事感動並溫暖著,積極參與、踴躍投票。人們普遍認為:羅桑扎西無怨無悔地放棄個人得失,全心全意孝老敬老幾十年,這樣的人不多,這樣的人應該是模範。一花引來萬花香,在羅桑扎西的影響下,不知不覺中,群眾思想感情得到薰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實,道德境界得到升華。

  18歲的藏族青年德本加說:「羅桑扎西為我們作出了榜樣,我們年輕人一定要好好學習他,做個孝老敬老好兒女,對待好公婆。」

  78歲的老大娘拉毛措說:「有羅桑扎西這樣好的孝順兒子才是福哦!」

  寧木特村支部書記久美多傑深有感觸地說:「羅桑扎西孝敬老人,對全村年輕人都是一個教育。尤其是原來那些忤逆不孝的兒子媳婦都改了許多,這對我們構建和諧新農村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河南縣縣委書記段發達說:「羅桑扎西,是河南縣三萬多牧民群眾中的普通一名,四十多年來,他悉心照料癱瘓的父親、病重的母親,含辛茹苦,將8個弟妹撫養成人。更令人難以想像的是,因在山洪中解救一名小女孩而落下了腿傷,面對困難,他並沒有退縮,而是更加堅強地面對生活,用愛心和毅力支撐起了一個完整的家。不惑之年仍然孤身一人,幾十年如一日的奉獻愛心,他突出的事跡,體現了他有著崇高的品德和高尚的品行,不但是我們全縣人民的驕傲,更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他取得的光輝榮譽,不僅是個人的光榮,也是全縣三萬多各族人民的驕傲。」

  為了加強河南縣精神文明建設和公民道德建設,弘揚中華民族樂善好施、扶危濟困的傳統美德,促進社會和諧安定。中共河南縣委宣傳部、縣文明辦向全縣人民全縣發出了「向羅桑扎西學習,努力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積極爭做社會主義道德模範」的倡議書。倡議書號召全縣廣大人民群眾,要認真貫徹落實《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和河南縣公民文明公約,主動掀起向羅桑扎西學習的熱潮,攜起手來,倡導孝老愛親,從自身做起,從具體小事做起,從生活細節做起,從現在做起,自覺遵守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公民基本道德規範,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為構建和諧河南,建設「美麗富強、文明開放」的新河南,譜寫文明和諧的社會篇章而努力奮鬥!

  羅桑扎西獲得了全國道德模範的光榮稱號,2009年他被應邀去北京參加了國慶典禮和閱兵式,第一次去首都,他心情非常激動,尤其是看了閱兵式,更增強了他愛祖國、愛人民的決心和信心。回來後,眾多傳媒也紛紛給予關注,報紙電視等媒體對其做了報導和介紹。但是,榮譽和鮮花沒有使他沉醉,他像一匹低頭凝思的馬,思索著更高的目標。他想:雖說國家在精神文明建設方面下了工夫,又在努力建設和諧社會,但不和諧的因素依然存在,因此提倡道德建設仍是社會的一項重任。自己只是草原上一位普通的牧民,也許做不了什麼大事,如果能帶動更多的去尊老愛幼,關心他人,也算為社會盡了一點微薄之力。於是,他寫了一份致雪域廣大同胞的忠告書,並請人翻譯成漢文在全縣張貼,忠告書的內容有這麼幾句話:

  眾所周知,人人都是父母生養的,父母不但給予兒女生命,而且以無私的愛含辛茹苦把兒女拉扯大,因此父母理應得到兒女的孝敬。從佛教的角度講,人應該慈悲為懷。對父母不孝敬的行為不僅違背佛教教理,而且違背因果,罪孽深重。從人文道德方面講,孝敬父母是做人的起碼準則,也是人類文明的標誌之一。對父母不孝,就是大惡,就違背了人文道德行為,也是國家法律所不允許的。孝敬父母、善待他人不管從宗教觀上看,還是人道方面講,都是一件偉大而崇高的事情。希望廣大雪域同胞予以認同並共勉。

  如今羅桑扎西已年近花甲,但他仍然和八十多歲的老母親相依為命共同生活,用愛心盡著一個兒女應該有的孝道。

  親情是一個人善心和良心的綜合表現:孝敬父母,尊老愛幼,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經地義的美德,也是各種品德形成的前提。羅桑扎西他懷著一顆善良、仁慈的心孝敬父母,關愛他人默默地為別人在付出,的確是難能可貴的。當我問起他為什麼要這樣做時,他說:「父母的恩情比天高,比地厚,是人世間最偉大的力量。如果人應該有愛,那麼首先愛自己的父母,連父母都不愛的人,何談愛他人,愛集體,愛社會,愛祖國……」

  落葉在空中盤旋,譜寫著一曲感恩的樂章,那是大樹對滋養它的大地的感恩;白雲在蔚藍的天空中飄蕩,繪畫著那一幅幅感人的畫面,那是白雲對哺育它的藍天的感恩。羅桑扎西含辛茹苦孝親敬老,感動草原,那是兒女對父母撫養的感恩。懂得感恩是一種高尚的道德,這種道德是一種財富,需要我們精心呵護;這種道德是一種精神,需要我們不斷發揚;這種道德是一種火焰,需要我們添禾加柴;這種道德更是一種力量,需要我們共同傳遞。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