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炫風:中國明星城市發展史> 第十五章 園林、園區、圓融……

第十五章 園林、園區、圓融……

2024-10-04 13:53:08 作者: 何建明

  說蘇州,不說園林等於什麼都沒有說。可見蘇州的園林在蘇州的地位。據有關記載,蘇州園林在明代時有271座,清代尚存130座。新中國成立初期,古城和近郊可稽可查的園林有114座,亭園74處。

  幾折煙蘿暗,林塘一徑迷。

  紅泉回翠壁,綠葉間丹梯。

  捫石人行倦,分巢鳥亂啼。

  遙知歌舞歇,可有歸烏棲。

  請記住𝒃𝒂𝒏𝒙𝒊𝒂𝒃𝒂.𝒄𝒐𝒎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

  蘇州園林之多、之美與蘇州這塊地方獨特而富饒、人文薈萃和輝煌的歷史有著直接關係,同時與自然環境的秀美精緻有關。從遠古時代開始,姑蘇城裡修宮建亭就沒有停止過,尤其是越國美女西施到了蘇州後,夫差國王為了討這位絕代美人歡心,修了不少用現代人的話說的「休閒度假村」。那些古式「休閒度假村」講究的是有山有水有亭有橋,與院庭之外的蘇州景物要一致,所以漸成蘇州園林雛形。後來蘇州文人墨客多了,且雅興和修養不斷提升,於是園林的審美情趣和美學思想被越來越多地滲入其中,因此現在我們看到的蘇州園林無論大小,總是融建築、文學、書畫、雕刻和工藝於一爐,結合著疊石、治水、花木、裝飾等要素,為我們的中華民族留下彌足珍貴的瑰寶。

  真正意義上的蘇州園林建築史是從公元前6世紀開始的,那時建造了姑蘇台、館娃宮、長洲苑等。東晉以後,佛道寺觀、私家園林更是陸續興起,如辟疆園、雲岩寺、普明禪、保聖寺、玄妙觀、紫金庵、滄浪亭、獅子林等。明、清時代,蘇州的私家園林更是蔚然成風,約有500餘處,有錢人和那些文人墨客皆以修造園林為驕傲,有點像今天有錢人置地蓋莊園一般。那個時代朝廷里做大官的人也十分傾情到蘇州城裡捐錢修建園林,以標榜自己的顯赫地位和德性,如明代王獻臣的拙政園、徐泰時的留園、甫里許自昌的梅花墅,清代宋宗元的網師園、顧文彬的怡園,都是非常著名的園林。

  蘇州園林秉承了中國皇家園林和私人園林的兩大特點與傳統,皇家園林以宏大、嚴整、堂皇、濃麗稱勝,蘇州園林則以小巧、自由、精緻、淡雅、寫意見長,由於後者更注意文化和藝術的和諧統一,因而發展到晚清的皇家園林,在意境、創作思想、建築技巧、人文內容上,也大量汲取了私家花園的「寫意」手法。蘇州古典園林宅園合一又是它的一大特點,可賞、可游、可居,這樣的建築形式,是人口密集、企盼朝夕與大自然風光融為一體的又想獨處一地、不被外界所紛擾的有錢人和文人雅士所尋求的那種城市生活方式,當然還包括那些官場敗落的人。蘇州地處江南水鄉,又是吳越之後幾朝皇城,非常適合上面這些人在這樣的地方居住,所以其興建園林之風長盛不衰,一家比著一家精巧美觀,形成了千古傳世的諸多傑作。蘇州園林的重要特色之一,體現在它不僅是歷史文化的產物,同時也是傳統思想文化的載體,那園林廳堂內的命名、匾額、楹聯、書條石、雕刻、裝飾,以及花木寓意、疊石寄情等等,無不彰顯其主人的審美情趣與人生處世之道。在中國的諸多名著和繪畫中,以蘇州園林為題材或以此背景敘述當時社會形態的作品比比皆是。四大名著之一的《紅樓夢》便是代表,林黛玉、賈寶玉的愛情悲劇是最好的蘇州園林式的歷史小說和沒落社會的人世映照。也許因為蘇州園林的美太讓人留連忘返,也許它的美妙不可言,所以才滋生了唐伯虎這樣的風流才子,其實蘇州園林的精緻與淡雅,不僅能造就浪漫,也能鑄煉鐵骨,清代著名文學批評家金聖歎便是其中一位。被稱為「中華七十二偉人」之一的顧炎武,其故居在崑山千燈鎮,也是一座具有明清代表性的中小型園林,占地60畝,分宅區、亭林詞和花木園林區。故居和園林融為一體,朝東坐西,有五進古香古色的明清建築,自東而西依次為牆門、門廳、轎廳、正廳和住宅樓,北側有背弄連接的膳房、讀書樓、後花園。顧宅在千燈小鎮獨占天地,人稱「顧半街」,也就是說他顧家在千燈鎮占了半條街。就是這樣的鄉下小園林里,誕生了一位高聲吶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偉大啟蒙思想家。

  在蘇州的諸多園林中,千燈小鎮的「顧半街」實在提不上文端,可見蘇州古城內的那些氣派豪華、雅致精美、人見人愛的大園林是何等的輝煌絢麗!

  「人在花中走,柳在岸邊行。」「彈石間花叢,隔河看漏窗。」「鳥啼花落屋西東,柏子煙青芋火紅。人道我居城市裡,我疑身在萬山中。」

  蘇州的園林如畫、似謎、勝仙境。

  蘇州園林里的人,有笑——笑出漏窗玲玲聲,有哭——哭不透三牆兩橋,有悲——悲不知天下還有更悲事;有喜——喜不知自己身在福中不知福。

  蘇州園林里傳出的聲音,有讀書聲、有教誨聲、有議天下大事聲、有碎言細語的閨怨聲、有棋盤桌牌聲……那聲聲語語滲盡了一個文與雅、一個恬與淡。

  園林帶給我們的視覺感觀是精美與雅致的風物。

  園林帶給我們的思想意識是深邃與完美的文化。

  在吳江名鎮同里有兩座園林讓我久久回味,它們便是一座具有200年歷史的「退思園」,另一座是當代造就的「靜思園」。

  先說「退思園」和它的深意。

  吳江同里這個名字的來歷也很有味道。身處蘇州腹地的同里,自古就是「民豐物阜,商販駢集,百工之事咸興,園池亭榭,聲技歌舞,冠絕一時」的一方富土,故名曰「富土」。宋元明三朝,同里已是吳中巨鎮。於是宋代有官人閒情逸緻,說富土太招人,乾脆將其拆之:富字上去一點,中橫斷,故而「富土」成了現在的「同里」。

  不管如何拆「富」,同里依然富甲吳中。由於它富而又處獨特的地理環境,一般想進同里還必須通過舟楫方可。四面環水的富甲之地,從此成了富紳避亂的好去處、各業勞動人民謀生發展的寶地,當然也有朝廷落官到此安家隱居。同里便在這種情形下越發興旺昌盛,出了一個狀元、42名進士和90多個舉人。讀書人和官人一多,小鎮就更加繁榮富強。同里距蘇州古城只三四十里路,落戶此地的有錢人和文人墨客少不了學學蘇州城裡人的生活方式,於是造景修園便成了同里的一大古史。同里造園林,需要特別一提的是這裡主要有個名叫計成的中國造園巨匠。計成生於明萬曆十年(1582年),他所著的《園治》,是中國造園學的經典著作,不但影響中國,且傳播到日本及現代西方。同里有這麼一位造園大師,那麼蘇州園林的興盛之風和藝術風格就不一定是同里人學蘇州城裡人,而可能是蘇州城裡人學同里人了。

  在眾多大大小小的私人園林中,退思園無疑是同里鎮上最大也是最完美的一座「集江南古建築之大成」的經典之作。

  這座占地僅九畝八分的園林,布局獨特,亭、台、樓、閣、廊、坊、橋、榭、廳、堂、房、軒,一應俱全,並以池為中心,如浮土水上。若站在全園主題退思草堂前環顧四周,各個景點猶如一幅舒展自如、恬淡靜意的山水長卷,如向池中擊掌,一池錦鱗便會如應而來,真是奇妙無比。而且園子的整體構造也打破了一般園林那種前宅後園的常規,左為宅,中為庭,右為園,藏錦繡於平添之中。園子的主人據說是清光緒年間,安徽兵備道任蘭生,此人是武將,在安徽鳳陽當官時宦囊充盈,就開始在同里老家建花園,以備晚年享用。園子尚未完工,慈禧就讓他鎮壓捻軍,於是任蘭生在戰場上不忍殺盡捻軍,下令部屬停止追殺,結果慈禧知道後問他罪。罷官後的任蘭生從此看破紅塵,他的好友左宗棠也送來一副對聯:種竹養魚安樂法,讀書織布吉祥聲。任蘭生乾脆將後來完工的花園叫做「退思園」。

  退思園,退而思過。

  退思園,退而思進。

  退思園,由退思進,因忙得閒。

  退思園,退而思進,進不言功。老驥伏櫪,永不停步。

  這便是同里退思園留給主人和後人的處世哲學,充滿了不甘、不屈和以退為進的韜略。想想細聲軟語的蘇州人在歷史和現實里所創造的一幅幅壯麗與偉業過程的表現與處世,何不是這種貌似消極、形似無聲無息、實則積極主動、轟轟烈烈也!

  同里的退思園現已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文化遺產」而被保護起來,每年都吸引著海內外眾多遊客駐足,成為蘇州郊區一景。

  走出退思園,讓我感到特別震撼的是看到了同里的另一座偉大建築——靜思園。

  靜思園和退思園只差一字,但一個「退思」、一個「靜思」卻包含了兩種近似卻又差之千里的思想境界。

  靜思園的主人是現在人,他叫陳金根,屬馬者,今年56歲,同里本土人。我們先來看看他的「靜思園」——

  先說面積:早已完工並對遊人開放的第一期工程的靜思園有66畝地,其設計是由蘇州園林設計院和上海同濟大學的幾位當代著名設計師指導建造的,其整體建築呈東宅西園格局,園林為「二湖一帶」,即北面的鏡湖、南面的小龐山湖和中間一帶的「枕河人家」,園中的水面占地約全園的三分之一以上。園中主要景觀有鶴亭橋、小垂虹、靜遠堂、天香書屋、龐山草堂、蘇門磚雕和盆景園、歷代科學家碑廊、詠石詩廊等。

  切不要以為當代人造的靜思園就是古蘇州園林的仿製品,你進園細看,所見之物,無不古樸,件件是真,且較古蘇州園林,有更多的創新和提升,尤其是主人對造物置景的嚴謹而使其物景無不意味深長。

  就說鶴亭橋,此橋是靜思園的標誌性建築,它一改蘇州園林「小橋流水」的風格,百米之長的橋體橫架湖心,氣勢磅礴,其整體樣式襲用滄浪亭的樓宇式飛檐作廊橋之頂,更顯凜凜威風。鶴象徵著人類最優良的品質,它寓意長壽、忠貞和幸福、吉祥。鶴亭橋採用一高兩低形似一展翅飛翔的仙鶴,凌空橫跨在湖水兩岸作為隔景。橋體用金石構築起的一大兩小半圓形拱孔,與之平靜如鏡的湖面貼在一起,形成三個動靜相宜的圓孔,站在湖岸遠望此景,寓意深長,美輪美奐。

  小垂虹據說是根據建於宋代的吳江一座著名的垂虹大橋克隆而得,古橋現已殘落,然筆者在吳江市區見過其風貌,雖不完整,但仍可窺見當年的氣勢。靜思園內的小垂虹是主人為了表達對故鄉舊境的追憶之情而復建的一景,非常別致而優美。

  走過小垂虹,經「弄碧」,一路修竹萬竿,曲折環繞。來到「借紅軒」。此處西面暢豁,三面臨水,軒舉高敞,視野開闊,很便觀賞勝景。尤其是裡面設有「美人靠」,游步多時後小憩片刻,十分愜意。倚著「美人靠」,舉目環繞園內,可看到北面龐山水抱,景物清幽,雲牆繚曲,古木蒼鬱,湖石疊山,小橋流水。西面步石曲橋,亭台參差,花樹錯綜,倒影入畫,一派江南水鄉風味。南是曲廊縈紆,荷香四溢,有道是:「隔岸垂楊笑語,池荷映水新妝。」據說仲夏時這裡更是美不勝收,因為滿池荷花盛開,大有「餌之紅霞,驚之火流」的情趣。

  靜思園中有景無數,但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吉尼斯組織評為「靈璧石之最」的「慶雲峰」。據主人介紹,為獲此峰,他八赴安徽靈璧,與當地石農用古人堆土填石之法,「日升數寸」,歷時三年之久,方使巨石得見天日。為從數百里的「慶雲峰」運至吳江同里,園主出資修路5公里,造橋兩座,並動用了原蘇聯運送載火箭的25米超長平板車以及建造上海楊浦大橋的吊車。白天車多難行,只能深夜行路,風雨兼程55個晝夜,方使巨石安然到達。高9.1米、寬2.95米、厚2.24米、重136噸的「慶雲峰」矗立於靜園院,使整個園庭有種穩坐泰山之感。有趣味的是巨石身上布滿了孔竅,有1600多眼,洞洞相連,若頂端注水,千泉瀉玉,在峰底舉燧,百竅生煙,真乃嘆為觀止。

  「慶雲峰」落座靜思園時,有一段精彩趣事:當日風和日麗,晴朗無雲。30多名富有經驗的石農在現場用鋼絲繩將巨石紮好起吊,由於要使巨石保持垂直,幾經周折,直到下午兩點多鐘才將其落駐,圍觀的萬眾一片歡呼雀躍,主人全家奉香膜拜上蒼恩賜。此時突然天空狂風大作,烏雲滾滾,隨後傾盆大雨,將多時裹在泥塵中的「美石」沖刷一新。轉眼間天空又晴朗萬里,霞光四射,在場人無不驚詫不已。當場有文人詩道:「天賜靈石落吳江,吉人金根園收藏。一帆風順踏實地,慶雲峰名千古揚。」詩雖一般,卻記載的是當時的奇妙一刻。

  靜思園內除了這些標誌性大型巨景外,還有「落霞亭」、「如歸舫」等精美的石木建築景物。不過最精緻的要算那些廳院,如「花籃廳」「南木廳」「奇石館」「盆景園」等等,顯然都是主人喜愛之物造之。值得一看的是那些花木奇石都是稀世之寶,比如有的奇石形態之奇、之美實為空前絕後,價值連城。

  「科學家碑廊」可能是靜思園與所有蘇州園林最顯著的區別了。在這裡可以看到吳地古時與現代的那些著名科學家的石像與石刻箴言。在這裡,那座造型獨特的「計成亭」毫無疑問是最顯眼……

  粗略走一圈靜思園,大約兩個小時。「這是第一期工程,正在進行中的第二期工程大約比現在還要大一倍。你看,那邊是我們與中青旅合資建的一家五星級賓館……」漂亮的講解員馬莉小姐指著後院附近正在忙碌之中的那個處於裝修階段的一群樓宇說道。

  「你們老闆花了多少錢建這座園林呀?」這是我踏進靜思園後一直想著的問題:靜思園宏大的面積、精緻超然的建築和大批價值連城的寶石奇花和明清舊物……一個億?十個億?我想像肯定值。

  「全是他自己掏的錢?」這是我特別想知道的第二個問題。

  「他哪來那麼多錢呀?」這是我想知道的第三個問題。

  「他到底建這如此豪華精美的園林幹什麼用?」這是我最後想知道的問題。

  「你去問他自己吧。」馬莉小姐抿嘴一笑,將我引至一個叫「嘉會堂」的庭院內。主人出來了——哈,實在令人意想不到:竟然不是個手持檀木香扇、飄逸倜儻的風流之輩,而是個禿了頭、胖墩墩的傢伙!

  陳金根——同里人,外形看上去是個標準的「老闆」。如此的外形的生意人,竟然能造人間極品,我百思不解,但這種閃念僅在幾分鐘後便消失殆盡……

  「我應該說是個生意人,但最先應該說是同里的一介農夫。」這是陳金根的開場白。我開始知道這位陳兄的老家就在距同里鎮不遠的龐山湖一帶,也知道了他是一個鄉鎮農民企業家出身,並且屬於起步比較早的一個。開始搞毛紡產品,後來搞冶金產品,再後連帶搞空調什麼的,由於企業的生意多數與上海大單位打交道,這使得他的事業越做越紅火。蘇州人會做生意,其中之一是善與用戶「軋朋友」。我賣你產品,還請你到蘇州、同里來「白相」(上海話,玩的意思)。上海人會「白相」,來時看蘇州景色,回時帶一車水鄉土產,其樂無窮。「蠻好蠻好」聲中,生意就「熱絡」了。於是小時候連飯都吃不飽的陳金根也變得口袋越來越鼓起來,肚子和身子也跟著肥胖起來……

  富了幹些什麼呢?蓋豪華樓房別墅?吃山珍海味?不停地吃、天天吃?或者享盡人間各種奢侈?否也。陳金根雖經幾十年艱辛創業後頭禿體胖,可他的思想卻敏銳而深刻……

  人活一世,富,能富到何種地步?享受能保長命百歲?於是陳金根想到了一件事:他要為自己和自己的家鄉人民建一座永遠復活的「精神家園」——「這就是我兒時受父親影響而想到的要建一座園林。」陳金根說,他小時候常隨父親到蘇州城裡去玩,因此「兒時游那些園林所留下的美好記憶」使他內心一直裝著這樣一個夢想。

  而這僅僅是夢想而已。

  上世紀80年代,陳金根的企業有一定發展後,他的企業恰巧在上海舊城改造中做事,於是對古建築、老古董非常感興趣的陳金根吩咐手下:「看著有點意思的老貨色都給我留著、拉回同里去。」這一留、一拉,日久天長後,陳金根的「家」成為「老古董」的大觀園。「開始置了十畝八畝地做個小園林,後來請上海朋友來白相,他們覺得有味道,於是我就慢慢把園子做大,一直做到現在這個樣子……」陳金根說。

  我所惑的一個問題解開了。

  「過去建園林,都是做大官的,或者是文化人,沒有聽說老百姓能去建園林的。我是個夢想者,小時候就做著有個自己的園林的夢想。但這個夢想的實現得感謝鄧小平,感謝改革開放的時代,也感謝蘇州地方的領導和我的父老鄉親們的大力支持。」陳金根說,蘇州的園林過去都是為家庭所用,不對外開放,因此精緻小巧。這樣的園林與蘇州的社會文脈相關。「但我認為,園林存在的最具價值的是它的文化性,尤其是體現著主人的文化意識和品位,一個園林就是一個人的心境、一個人的胸襟或者說是一個家庭的心境與胸襟,再說透一點就是一個家庭或一個人的精神家園。其實在這一點上,富人與窮人應該是平等的,當官的與百姓也是平起平坐的,每個人、每個家族都有自己的精神世界和精神家園,都有資格接受園林藝術的文化薰陶。尤其是中國今天進入了小康社會,我們蘇州的老百姓靠黨的政策富裕了起來,為什麼就不能去享受封建社會那些帝王將相和財主們所能夠享受的物質和精神的財富呢?這就是我有了錢後想實現的一件事。」

  陳金根讓我解開了第二個疑惑。

  「同里有退思園,那是一代舊臣任蘭生罷官後回故里建的一座園林,其取名『退思』,意有『進思盡忠,退思補過』之意,當然也含有教誨後代『退思而進』的意思,但更多的還是明哲保身。有人建議我給園林取名為『進思園』,進與退固然對稱而具有鮮明的互照與對比,但似乎『進』字少了些園林應有的雅和蘇州人的文化內涵。『靜思』二字是費孝通老先生的主意,他建議用靜思,並說:富而思進,靜以致遠,這既是一個成功企業家必須具備的,而且也是全體富裕了的蘇州人民所需要的精神境界,於是『靜思園』就這樣產生了。」

  富而思進,靜以致遠。說得多好!這不正是蘇州人幾千年來能夠長盛不衰的精神家園嗎?這就是蘇州人獨有的文化「專利」,它可以升華為政通人和、經濟繁榮、文化復興的時代標誌,彰顯樂觀向上、銳意創新、意氣風發的精神風貌和開放、開拓、開明、不拘一格的現代意識。

  「蘇州人性格中的圓融、包容等看似靜境、貌似保守的精神行態,其實骨子裡是一種強烈而熾熱的追求、向上、發力和最終為了成功的徹底張揚與燃燒……」我將這總結和提煉式的話講給一個蘇州農民聽,講給一個將自己創業而獲得的10億元財富全部花在建一座有形建築與無形家園的當代蘇州人聽。「對對,我就是想這樣表達的!」陳金根頻頻點頭,笑著握住我的手,說,「到底是文化人。」

  其實真正的哲學家和文化人屬於陳金根這樣的人。蘇州人幾乎個個都是哲學家,他們的為人處世便是這樣的哲學家。

  由同里的退思園和靜思園,使我突想起屹立在金雞湖畔的那一尊異常獨特的造型建築,它的名字叫「圓融」。

  它是蘇州工業園區的象徵——這尊鋼鐵巨幅建築,是一個旋轉般的圓扇形但中間又有一個正方形的窗孔的造型,充滿了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融合與交流的象形,同時又有強烈的優美動感,寓意蘇州的開放和與世界對接的時代景象。「圓融」無論在朝暮時刻觀賞,尤其是霞光下的它,似一團火焰,似一瓣心葉,這火焰是蘇州人民在復興地區和中華民族偉大事業中所燃燒激情與智慧,這心葉是對祖國和自己家園的那片真摯而赤誠的感情。

  「圓融」,又像一顆鮮紅的血滴,又如一粒晶瑩的汗珠,但細細看去,它更似我父老鄉親的崇文、融和、創新、致遠的心靈家園與精神世界……

  ……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