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金太倉之光(18)
2024-10-08 17:33:53
作者: 何建明
但此時的蘇州人更清楚另一點:任何一種本來屬於創新的事物早晚都會僵化,早晚都會走向反面;只有繼續不斷地創新才能永葆生命活力。思想解放的成果只有在繼續思想解放中才能獲得可持續發展。「蘇南模式」是如此,其他模式也是如此。一切模式都不過是發展途中的一個路標。現實的自我否定並不意味著對歷史的全部否定,而恰恰是對歷史更加尊重和對未來的負責。
「鄉鎮企業到了該脫胎換骨的時刻!那種政企不分、不允許私人資本進入生產領域和不注重產品的市場競爭力,都是開放型市場經濟的阻力。我們需要調整,需要繼續創新。」蘇州市委、市政府的領導們清醒地意識到:90年代之後世界工業革命已呈明顯的全球化經濟特點,開放型是它的主要特徵;順其規律而行則昌盛,逆勢而走則消亡。
既然是開放型,我們的發展方向就不能是單一的一種「靈丹妙藥」。也就是說,我們要浙江的私營經濟模式,但我們更要大量吸取外資企業,走外向型經濟之路!
「機遇總是青睞有準備的頭腦。」相對論創立者愛因斯坦這樣說。聰明的蘇州人在嚴峻的歷史轉折關頭,他們又比別人更清醒和高出一籌:一方面派出數千名幹部全力以赴幫助鄉鎮企業全面轉制,一方面花大力氣左衝右突抓外向型經濟項目……如此握緊兩個拳頭,以萬鈞雷霆之勢,在短短的幾年裡實現了98%以上的鄉鎮企業的轉制,並將一定規模的企業又集中到鄉鎮以上的工業園區,同時調整產業結構,「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這是蘇州人在發展鄉鎮企業過程中深刻總結出的一條血的經驗教訓,也是曾經被人在「蘇南模式」的光環上塗黑漆的一處隱痛——有痛,才會痛定思痛。防止環境污染,保護土地資源:這是蘇州飛速發展過程中的兩大難題。巨大的經濟總量,洪流股的勞力湧入,使得蘇州人越發「雖富難安」。為這,他們給自己制定了一條鐵律:380萬畝基本農田保護是誰也不能碰的紅線。隨之他們提出了後來傳遍全省乃至全國的經驗——工業向園區集中,人口向城鎮集中,住宅向社區集中的「三集中」。於是,招商引資中有了一條「土地投資強度」硬性指標:每畝土地上的投資必須達到500萬元以上,否則入門無路。
「綠色蘇州」、「生態蘇州」、「文化蘇州」、「平安蘇州」就是在這種情形下被一個個地提出來,並且一個個實實在在地做了出來。
造綠、造園是蘇州人的傳統與專長。蘇州人以其特有的聰明和智慧,再一次用建造古典園林的技巧,勾畫出現代經濟的新版圖。
這一蘇州新版圖在2004年、2005年全面形成。
2001年,蘇州入選當年「全國十大最具活力城市」之首並獲得唯一的年度大獎。到這一年年底,蘇州市區的綠化覆蓋率達40%,人均公共綠化地達86平方米。古城區內的居民出行350米即有一處小遊園。全市建成2個省級自然保護區、19個縣級以上風景名勝區和5個縣級以上森林公園。受保護地區占全市面積的10%,整個蘇州市的環境質量綜合指數達874分,在全國重點城市中名列前茅。
在蘇州老百姓的眼裡是另一種發展的新景象:樓房改成了小別墅、小莊園,河水開始能見底,魚兒又在水面上嬉戲,白鷺飛滿了湖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