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2024-10-04 13:39:34 作者: 譚元亨

  這部書稿的第一章,是我1986年於武漢大學動筆寫下的,到今日全書付梓,業已整整八年了,當日指導我寫下它的史學界泰斗吳於魔老先生業已作古。而我,則攜它曾往北美、西歐去講學,繞地球一圈又回來了。

  

  值得慶幸的是,經過八年時間的考驗,這部書稿仍能問世,多少可以證明其存在的價值。而今,「一次性消費」的商品何其之多,連書籍也躲不掉,而它居然還「叫賣」了這麼些年,「銷售」到了世界各地,「消費」了無數次,還能有「市場」——這大概該不能算是一般意義上的商品了吧。

  但我卻惟願其「速朽」,會有更博大、更精深的理論能取而代之。

  可惜,這麼些年來,我尚未看到有同類的專著出現,雖然這應是一個「熱點」了,我試圖對整個中國史觀的發展與演變過程予以科學的闡釋與宏觀的把握這一工作,尚未見有人來做,我曾寄望於有人比我做得更好、更紮實。在商品大潮的衝擊下,很多人都難以把持住自己,尤其在廣東這改革開放的前沿更是這樣。但在內地,應該有這種可能……也許,已經有人在做,只是我不知道罷了。

  我以為,我在這方面所能做到的,僅僅是:

  一、對中國沿襲的「循環史觀」、「氣數史觀」等提法,予以了科學的理論分析,重新建構了中國文化史觀的演變框架,即由自然史觀向倫理史觀、再到本體論史觀及實用理性史觀,演進為唯物史觀的有機聯繫——這是過去沒有人做過的,後來,我在北美與一位著名的思維科學家提出的思維演變史的模式相比較(這將在我下一部專著(跨世紀的思維)中加以闡述),更覺別有意味,至少是獨辟了一條蹊徑。

  二、作為整體的歷史觀,如吳於座老先生針對此書所點明的,歷史是文化相互「激活」而交融並獲得發展的。春秋戰國,為中原各國文化的相互「激活」,才有思想史上偉大而獨特的一章;魏晉南北朝,形成南北文化大的交流,從而推動了整個亞洲文化的相互「激活」,促成了盛唐文明;到了近代,則是東西文化的大交融與新的激活了,這才有了今天中國劃時代的大開放、大變革,中國史就不再是獨立於世界之外的國別史了。

  三、人的發展與歷史的發展的一致性。也就是人擺脫對人的依附,走向在物的依附基礎上的人的獨立性,最後走向全面、 自由的發展,或自由地創造歷史——這與中國歷史發展可以說是相一致的。同樣,也是全人類歷史的發展過程。這點,馬克思在其人類學的手稿中曾概略地歸納過。而一部中國史觀史,也同樣是人擺脫依附,獲得解放,走向自由的思想史,這部歷史還沒有完結。這一條與前面第一、第二條是緊密相連的,可以說是前兩條的出發點。

  以上三點,僅是我個人的見解,當然,在某些局部,·我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但大都是從屬於這三點的。作為一種研究方法,多少會對讀者有所裨益。

  很難說我的觀點沒有片面、偏頗之處,因此,亦盼同仁們予以指正。

  末了,對在完稿過程中,曾多次與我交換過看法並作出過指導的王銳生、龐卓恆教授,以及在出版過程中予以部分資助的廣州市社會科學基金會的負責人,還有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的總編楊明新及關心這部書稿的眾多友人們,謹致以衷心的感謝。

  譚元亨

  1994.3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