悄然的市場觀念
2024-10-04 12:20:47
作者: 師永剛
貫穿整個文化大革命直到毛澤東1976年去世,中國為經濟行為所制定的規定是很嚴格的。如果哪個農民私自出售蔬菜或城市的家庭主婦沿街兜售刺繡圍巾,那麼災難就會降臨。他們的命運:被指責為「資本主義殘餘分子」,並遭到鄰居的貶損和排斥。
毛去世後,人們努力爭取打破意識形態的束縛並儘可能快地將本國現代化,這一行為鼓勵了人們採取更實用主義的態度。儘管每年都會有多達700萬個新的就業機會產生,但中國依然有超過2000萬的「待業人員」——北京官方對失業的委婉說法。為了緩解就業壓力,中國一直在悄悄地鼓勵私營企業適度重新出現。因此,有數以千計的小型私有商業不斷湧現,為人民提供從自行車修理到裁製服裝等服務。
現年28歲的黃德衡(音)在兩年前還屬於北京失業大軍的一員。當時,他和一群待業的朋友對國營照相館為遊客在天安門廣場、故宮等旅遊景點提供快速拍照的業務發生了興趣。於是,朋友們一起湊錢加上借的錢買了一架照相機和膠捲。現在,他們的業務已有54名職員,利潤累計達20萬美元。「起初,我們甚至連如何沖印照片都不知道,」黃回憶道,「但最後不知怎樣就會了。」一個不可缺少的動力就是純粹的利潤驅使。「我們意識到許多老年人無法外出照相,於是我們就帶著相機直接到他們的家中。而國營照相館是不會這樣做的。」
北京最成功的企業家要算28歲的張戰英(音),她是一位個頭高挑、容貌端莊的婦女。1979年,在幾經周折卻沒有找到工作後,她就在天安門附近擺了個茶攤。在做生意的第一個月里,她和夥伴就賺了600元(合350美元),此後,她們又開始賣快餐,以後又賣雜誌、化妝品和服裝。張現在開辦了6家大型商店和10座售貨亭,有職工326人,每月銷售額達60萬美元。
與國營企業不同,中國這些方興未艾的資本家可以解僱不能帶來收益的工人,但是他們又不是完全不受政府的控制。他們需要辦理營業執照,並在2年的延期支付期後必須繳納稅款。偶爾,政府自己的行動也會被腐敗所沾染:《工人日報》報導,在東北城市長春,要獲得衛生和建設部門的許可必須繳納回扣,一些官員甚至威脅說如果不讓他們白吃白喝,他們就讓私營飯店關門。
對中國新興的資本家來說,他們得到的益處並不是發財致富——無論黃還是張的月工資都不超過70元(42美元),而工廠工人的工資也有35美元——而是僅僅可以就業罷了。據《工人日報》報導,有畢業兩年的高中生還在找工作,而10個大城市去年已經就業的人中,有60%是在私營企業中解決的。在全國範圍內,超過80萬的人現在從事的是「個體勞動」。《工人日報》說:「真正的就業只能由國家提供,這一社會觀念、傳統思維必須轉變。」高級經濟學家薛暮橋進一步指出:「不久以前,有人還認為這些企業是『資本主義的小洞』,但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把這個洞擴大成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