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中國時代.卷一> 蔣介石:犧牲品的死亡

蔣介石:犧牲品的死亡

2024-10-04 12:16:54 作者: 師永剛

  偏居於一隅的蔣介石先生去世了。一直以提前預備著名人物訃聞的《紐約時報》,發表了他們的訃文。

  40年代初期,正值日本侵華的最瘋狂時期,蔣介石寫了一本書,名為《中國之命運》,關於中國過去的「恥辱」與未來「重建」。但他更應該把這本書定名為《我的命運》。他看不出自己的命運與這塊他統治了20多年的遼闊、散亂、貧窮的土地的命運有什麼區別。他一生征戰南北,雖然最後失敗了,但他根據個人的構想塑造了歷史。1975年4月,他因心臟病在台北病逝,終年87歲。直到他死的那一刻他還抱著他那神聖的幻想:他,也只有他才能是整個當代中國唯一合法的國父。蔣介石在這個時候死去是再適合不過了。對他而言,印度支那反共力量的失敗讓他覺得,在不可避免的長期的反共運動中,反共力量在逐漸失去亞洲,而他則是這個運動的第一個犧牲品。

  蔣介石(名字的意思是「堅硬的岩石」)有著一雙明亮的眼睛,堅硬的下巴,他極端自信。作為一名革命者及熱情的民族主義者,他那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生充滿了勝利與失敗。他生命中的60個春秋都耗費在艱苦而又費盡心機的鬥爭之中。首先是反抗日益衰敗的清王朝,接著是曇花一現的軍閥混戰,而後是抵抗日本帝國主義的入侵,最後是同共產黨的鬥爭,也就是這最後一次鬥爭結束了他主宰中國的夢想,開始了他在台灣不愉快的生活。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位三軍統帥對20世紀的影響比對中國本身的影響還要長。在他國際聲望的巔峰時刻,他是一個充滿微笑、身穿戎裝的戰爭四巨頭之一。其他幾位還有羅斯福(西方偉大的鬥士)、史達林和邱吉爾。蔣介石是聯合國的創始人之一,為中國爭得了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席位。在美國,他的形象是非常受到歡迎的。邱吉爾指出:「在美國人的眼裡,他是世界的一支主要力量。他是『新亞洲』的頭號人物。」但當他不能成為決定中國命運的人,美國政府所急切期盼的新亞洲也沒有成為現實的時候,蔣介石發現他被杜魯門政府拋棄了。這些使蔣成了戰後美國歷史上令人不愉快的篇章的中心。

  實際上,中國從未在真正意義上「輸掉」,因為美國就從未贏得過它。美國試圖把蔣統治下的中國看成是一個統一、有效的中央集權制國家,甚至把它視為一個培養美國式民主的搖籃。但事實絕非如此。孫中山臨死前,把中國形容為「一盤散沙」。蔣介石試圖在這盤散沙之上建立一個現代化的統一的國家。但在蔣作為中國領導人的整個任期期間,國家不斷地受到外強侵略,內部分裂嚴重,他統治的黨內部腐敗、效率低下。此外,他頑固地堅持他那目光短淺、毫無效果的政策。

  中國的共產主義者們從蔣介石失敗的地方接過接力棒,並且到現在為止,他們的時間已經超過了蔣介石。這位三軍統帥從未使自己從軍人和封建地主們的糾纏中擺脫出來,這些人阻撓進行根本性的改革。而共產主義者們恰恰相反,他們徹底地摒棄了過去。

  

  經過了10多年的紛亂,蔣介石統一了中國,他為中國做了一件關鍵的事情,在共產黨存在的情況下加速了中央集權制。但後來的分析認為,考慮到他的問題,就不奇怪他為什麼不能夠建立一個長久的政治體制。「許多事情,」埃默斯曾這樣寫道,「嘗試過就已經足夠了。」蔣介石的嘗試是大範圍的。他的失敗最終會削弱他在歷史上的重要性,但絕不能被忽視。

  在美國,蔣介石的支持者們把他的失敗歸咎於杜魯門政府,杜魯門政府拒絕了統帥要求美國在戰後大規模增兵援助的請求,並在國民黨去往台灣之後完全斷絕了支持。6個月後,韓戰爆發,美國又恢復了對台援助,並且一直到1965年,援助總額達40億美元。華盛頓把蔣當作是美國在亞洲遏制共產主義的重要盟友。

  在台灣,國民黨在經濟上比在政治上有更大的作為。他們反對台灣人民尋求自治的願望。但土地改革,以及後來對外資的成功吸引,使台灣成為日本之後,亞洲發展速度第二快的地區。蔣介石年老之後,把許多政府的具體工作交給了他現年64歲的兒子蔣經國。自從1972年被任命為行政院長以來,蔣經國已經有效地掌握了政府。他為人強硬、務實、大力清除了他父親的老衛戍部隊內部的腐敗,把國民黨權力階層內的高級職務向台灣本土人民開放。他的父親要重新光復大陸,而他已經悄悄地把這種堂吉訶德式的聖戰束之高閣,他堅信有一天他的人民會站起來,推翻共產黨。1972年,總統尼克森訪問北京引起了台灣的不滿與焦慮。從那以後,美台關係就穩定下來;即使不像以前那麼密切,但彼此之間仍十分殷勤。目前,華盛頓沒有跡象表明它會同意北京的要求同台北斷交,就此而言,蔣經國是感到欣慰的。

  最高統帥在他生命的最後兩年時間裡,健康每況愈下,甚至不在公眾場合露面。但直到他死的時候,蔣介石仍然是國民黨的總統,表明他是整個台灣唯一合法的統治者。即使在1971年台灣被逐出聯合國之後,他也拒絕了所有妥協的嘗試。只要他活著,光復大陸的計劃就會存在下去,用他的話講:「不可動搖之決心。」當世界開始尋求與北京發展新關係時,他也絕不妥協,因此,世界只有放棄他。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