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山下鄉:1970年的變化
2024-10-04 12:15:23
作者: 師永剛
在中共執政後的20年裡,由群眾自己編排的節目成了中國最高的藝術形式。為了慶祝國慶,政府經常把成千上萬人組織起來,高舉旗幟排成整齊的隊伍遊行。全國的學生定期排練,甚至中國的生產勞動也成了表演的內容。無論在什麼情況下,中國近8億人都有著統一的裝束:綠或藍服裝和一個紅色的小本子——毛主席語錄。
1970年10月,這種「人民的盛典」在北京舉行的國慶21周年遊行上體現得最為明顯。以往的國慶,中國人都是用煙花和美妙的頌歌來慶祝,而今年他們用的是氣球、絨線和絢麗的焰火。農村公社的拖拉機拉著大捆大捆的麥子在人群中穿過,象徵著「社會主義改造」的目標已經實現,表達人們的喜悅心情。
儘管國內還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中國領導人還是制訂了「偉大的戰略計劃」,也就是為以後幾十年的社會、經濟和教育生活制定的綜合藍圖。雖然長遠目標仍是實現工業化,但這項戰略計劃卻提倡把城市工業轉到農村,並號召一大批人到農村去,目的是搞活農村的經濟。
至今,已有上百萬的城市居民到農村公社參加勞動,其中包括學生、紅衛兵、工廠工人和知識分子。「文革」期間,中國關閉了840所學校,當時大約有80萬學生。現在,如此多的學生下鄉搞生產,結果導致了十幾所大學中的學生只剩下8萬。北京的下鄉活動使許多專家被迫成為赤腳醫生和教師。
下鄉的目的是為了利用中國最豐富的人力資源,到農村最需要他們的地方:糧食生產和基礎工業。1970年糧食大豐收,這是中國歷史上最豐收的一年,大約有2億噸,但這並沒有使中國自給自足。據香港權威刊物《遠東經濟評論》報導,中國整體經濟增長率約為10%(以化工、石油、鐵、鋼和電力等為例)。另外,由於豐富的人力資源,一些主要工程也相繼竣工。華中的幾個省份動員近5000萬工人建成了160英里的運河,途經湖南、安徽和江蘇,把華中幾條主要河流連接起來。在鞍山,2300名鋼廠工人和家屬在2.5英里的沿線上,用麻袋和臉盆傳遞沙子,為新鋼廠建造地基。《人民日報》把這種場面描述成辛勤勞動的「螞蟻築巢」。
然而,實踐證明了部分計劃實現的困難。為了使全國在遭受到入侵(如蘇聯)的情況下能夠自給自足,中國26個省和地區必須建立1種重工業,20種輕工業。工業分散導致了不良後果,例如,青海省的一個工廠製造出自己的「青海湖」牌卡車,而青海省大部分是沙漠,生活在那裡的居民多是使用氂牛的牧民,因此不需要修路,也根本用不上卡車。
另外,全國上下都在不斷地建立工廠,原料和產品也需要及時供應,但中國的分配製度明顯不能適應這種形勢。然而,北京不承認這個事實:「因為原料短缺而不能生產,」一篇備忘錄中寫道,「這種思想是一種懦弱懶惰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