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曾經是河
2024-10-04 10:23:08
作者: 劉兆林
有幸隨南京瀋陽兩軍區作家訪問團到紹興一游。以往從史書上讀到的不少名勝典故此次又身臨其境重讀了一遍。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練兵點將之台,王羲之曲水流觴書蘭亭序處,陸游愁腸百結吟《釵頭鳳》那堵殘牆,徐渭、秋瑾,蔡元培、魯迅、周恩來……諸位先賢故居祖居都懷著十二分的敬仰——拜謁,不由我連連喟嘆,紹興真乃地靈人傑之城。就連到街里查盡各家大小商店飯館工廠學校企業及黨政軍機關的橫牌豎匾,也竟然很難找到一塊書法不怎麼樣的。聯想我以前到過的大興安嶺新興城市加格達奇,那裡當時的情形則正好與此相反,滿城很難找到的是一塊書法像樣的牌匾。相比之下紹興文化土層的深厚實在令我等東北遊子們仰慕。紹興人種田便可犁出文物,連紹興市區的路都曾經是吳越時的河呀。
羨慕兩天之後,第三天便開始聽到抱怨了,這抱怨便是由紹興的路曾經是河引出的。據說三十多年以前紹興市區現在是路的地方絕大部分是河,那種用於划船交通的街巷之河。後來逐年填土石改修成現在行車的路了。於紹興人民的有食住行來說,把街巷之河改成行車之路是再方便不過了,可遊人們抱怨的是不該把許多聖賢的故居之地原有的風貌破壞掉,保持那古樸原始的水鄉田園韻味多好哇。沒文化,破壞文化,罪過……抱怨得真誠而理直氣壯。
我便想,若是那些先賢們還在的話,會贊同這抱怨嗎?我不是聖賢,將來大概也絕不會與聖賢有多大瓜葛,但以我小人之心揣度一下那些聖賢之腹,覺得他們似乎不會同意這等抱怨的。聖賢們皆因憂國憂民而為聖賢的。人類已進入了20世紀80年代,現代文明已在各個國度為人民造福,哪個聖賢忍心看他故鄉的百姓還在窄巷深水中咿咿呀呀慢如蝸牛樣劃那小木船兒呢?聖賢們的故地,保存一些文化歷史遺蹟是絕對應該的,但絕不該使聖賢們成了當地發展現代文明的障礙或沉重包楸。不管多麼偉大的聖賢都不應該成為後來人的包楸。紹興的改變尤其街道交通和房屋建築方面的改變與高度現代文明的城市比已經夠小了,我以為這便是故鄉今人為先賢們做出的重要犧牲。可以說,先賢們把大智大慧貢獻給了全人類,但作為後人是不應該把並非先人意願的東西當成沉重包袱的。故鄉的人們得多考慮要為先賢們保存那些大有益於國家和民族的精神文化財富,而摒棄如魯迅在《論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所反思的那份沉重……
本章節來源於𝖻𝖺𝗇𝗑𝗂𝖺𝖻𝖺.𝖼𝗈𝗆
(原載1989年《野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