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一、

2024-10-04 09:37:04 作者: 納川

  且說竇建德見到王世充派來的使者,讀過王世充的親筆信,一時間拿不定主意,於是召集自己的謀士商議對策。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𝘣𝘢𝘯𝘹𝘪𝘢𝘣𝘢.𝘤𝘰𝘮

  這個時候,魏徵還在竇建德這裡擔任起居舍人,也就是夏王竇建德的秘書,為竇建德出謀劃策的。

  竇建德也知道魏徵足智多謀,於是就問他:「玄成,你看這件事怎麼辦?」

  魏徵自然是不會給他出什麼好主意的,他沉吟了一下說:「大王,豈不聞鷸蚌相爭漁人得利的道理嘛,這個時候我們袖手旁觀最好。」

  中書舍人劉斌是真心為竇建德出謀劃策的,他對竇建德說:「大王,今唐有關內,鄭有河南,夏居河北,此鼎足相持之勢也。聞唐兵悉眾攻鄭,首尾二年,鄭勢日蹙,而唐兵不解。唐強鄭弱,其勢必破鄭。鄭破,則夏有齒寒之憂。為大王計者,莫若救鄭。鄭拒其內,夏攻其外,破之必矣。若卻唐全鄭,此常保三分之勢也。若唐破後,而鄭可圖,則因而滅之,總二國之眾,乘唐軍之敗,長驅西入,京師可得而有,此太平之基也。」

  竇建德大喜,認為這是「良策」,於是就派人去洛陽,表示願意援助王世充。

  王世充一聽竇建德果然答應援助洛陽,大喜過望,立即派遣他哥哥的兒子王琬和內史令長孫安世回訪。

  竇建德一面派人和王世充聯繫,內外相應;一面致書李世民,非常蠻橫地要求唐軍退至潼關,把侵占的地方還給王世充。

  看李世民沒有響應,於是在武德四年(621年)三月,竇建德親率十餘萬大軍西援洛陽,進屯虎牢(今河南滎陽西北汜水鎮西)東廣武山,並在板渚(今河南滎陽高村西北牛口峪附近黃河南岸)築宮,與王世充相呼應,威脅唐軍側背。

  面對洛陽堅城未下、竇軍驟至的危急情況,李世民召集眾將商議對策。

  屈突通、蕭瑀、封德彝等多數人認為:「我軍疲憊不堪士氣低落,王世充憑藉堅城固守,不容易很快攻克。竇建德挾勝利之勢而來,士氣高漲銳不可擋,我軍腹背受敵,不是好辦法,不如撤退保守新安,以便等待時機。」

  這是大部分將領和謀士的意見,他們害怕唐軍兩面作戰,覺得沒有戰勝的把握。

  這個時候唐宋州刺史郭孝恪說:「世充窮蹙,垂將面縛,建德遠來助之,此天意欲兩亡之也。宜據武牢之險以拒之,伺間而動,破之必矣。」

  秦王府的主薄(今秘書)薛收說:「世充保據東都,府庫充實,所將之兵,皆江、淮精銳,即日之患,但乏糧食耳。以是之故,為我所持,求戰不得,守則難久。建德親帥大眾,遠來赴援,亦當極其精銳,致死於我。若縱之至此,兩寇合從,轉河北之粟以饋洛陽,則戰爭方始,偃兵無日,混一之期,殊未有涯也。今宜分兵守洛陽,深溝高壘,世充出兵,慎勿與戰,大王親帥驍銳,先據成皋,厲兵訓士,以待其至,以逸待勞,決可克也。建德既破,世充自下,不過二旬,兩主就縛矣。」

  薛收(591—624年),字伯褒,蒲州汾陰(今山西萬榮縣)人,是當時的才子之一。

  他的父親就是隋朝大名鼎鼎,連隋煬帝楊廣也要妒忌的大才子、詩人、隋朝內史侍郎薛道衡。他的《昔昔鹽》一詩,辭采絢麗,對仗工整,描寫鋪排,極為細膩,其中「暗牖懸蛛網,空梁落燕泥」一句,成為千古吟誦的名句。

  據說薛道衡臨刑前,煬帝曾問他:「更能作『空梁落燕泥』否?」

  父親被隋煬帝賜死後,天下稱冤。薛收發誓不仕於隋,隱居鄉下。

  李淵晉陽起兵後,薛收進入首陽山(今甘肅渭源縣),聚集人馬,準備響應,但事情被蒲州通守堯君素知曉。

  堯君素因薛收是孝子,就將薛收生母囚禁起來招安他,薛收被迫回城。不久,堯君素想投靠王世充,薛收不願隨從,就潛逃出來,投奔李淵。

  薛收歸李淵後,受到房玄齡的賞識,於是就把他推薦給李世民。

  李世民召見薛收,詢問時政,薛收陳說天下大勢,很合李世民的心意,於是李世民授他為秦王府主簿,兼陝東道大行台金部郎中。

  當時群雄相爭,李世民經常南征北伐,有關軍事民政的檄文布告,大多出自薛收的手筆。薛收為文敏速,似有成竹在胸,馬上寫來,並無改動之處。

  武德七年(624年),薛收得病,李世民遣使問候,不絕於道,還命人用轎把他抬來,親自為他披衣,與他敘談往事。

  不久,薛收病逝,年僅三十三歲。

  李世民為之痛哭,遣使弔祭,贈帛300段。(此前薛收因為有功,被李世民賜予黃金四百斤。)

  後來,李世民為秦王府十八學士畫像時,曾感嘆薛收早死,不得列於其間。

  李世民即位後,又對房玄齡說:「薛收若在,朕當以中書令處之。」

  說明在李世民的心目中,薛收也是宰相人選之一。

  這件事也說明了李世民對人才是多麼重視,不吝封賞,虛位以待。真正有才華的人,在李世民手下,是可以一展宏圖的,他手下有一個人才集團,可謂是人才濟濟,這也是李世民能夠取得一個接一個勝利的最重要原因。

  郭孝恪也是唐初名將,他是李勣最先發現的,推薦給李世民。虎牢之戰勝利後,因此遷任上柱國。後歷任貝、趙、江、涇四州刺史,又入朝為左驍衛將軍。

  貞觀十六年(642年),郭孝恪出任涼州都督、安西都護、西州刺史。貞觀十八年(644年),擔任西州道行軍總管,擒獲叛歸突厥的焉耆王。

  這是後話。

  李世民最後總結說:「目前王世充損兵折將,糧食已經吃盡,上下離心,我們不必花氣力攻打,可以坐等他的敗亡。竇建德剛剛打敗了孟海公,將領驕傲,士卒疲憊,我們占據虎牢,等於扼住了他的咽喉。他如果冒險決戰,我們可以輕而易舉地打敗他;如果他猶豫不決,不來交戰,用不了十天半月,王世充自己就會潰敗。破城後兵力增強,士氣軍勢自然倍增,一下打敗兩個敵人,就在這一仗了。如果不迅速進軍,竇建德進入虎牢,周圍各城新歸附,必然不能堅守;兩敵合力,勢力必然強大,怎麼會有機可乘呢?我的計劃就這樣決定了,大家分頭執行吧!」

  屈突通等人又請求解除洛陽之圍,憑藉險要以觀敵人變化,李世民不答應。

  唐軍於是就將軍隊分為兩部分,主力由屈突通等人輔助齊王李元吉圍困東都,李世民率領三千五百名騎兵向東赴虎牢。

  李世民於正午時分出發,過北邙,至河陽,取道鞏縣而去。王世充此時登上洛陽城望見唐軍行動,不知唐軍意圖,竟不敢出城交戰。

  三月二十五日,李世民帥軍進入虎牢。

  第二天他帶領五百驍騎出虎牢,到城東二十多里處觀察竇建德的營地。沿路分別留下隨行的騎兵,讓李勣、程知節、秦叔寶分別統領,埋伏在路旁,只帶四名騎兵和他一起前去。

  李世民對隨行的尉遲敬德說:「吾執弓矢,公執槊相隨,雖百萬眾若我何!」又曰:「賊見我而還,上策也。

  離竇建德營地三里處,李世民等與竇建德的游兵相遇,游兵以為他們是偵察敵情的斥候。

  李世民大喊:「我秦王也。」拉弓射箭,射死對方一員將領。

  竇建德軍中大為驚慌,立即出動五六千騎兵追趕過來,李世民的隨從此時都嚇得變了臉色。

  李世民說:「你們只管在前面走,我和敬德殿後。」

  於是他們倆就勒住韁繩慢慢走,追兵快趕上了就拉弓放箭,每射一箭都殺死一人。

  追兵懼怕便停止了追擊,停一會兒又重新追趕,幾次三番,每次追趕上必定有人被殺死,李世民先後射殺了幾個人,尉遲敬德殺死十幾人,追兵不敢再進逼。

  李世民有意徘徊或稍稍後退引誘追兵到埋伏圈內,李勣等人就奮力戰鬥,大敗追兵,斬首三百多級,俘獲竇建德的將領殷秋、石瓚返回虎牢。

  這一仗稍微挫了竇建德的銳氣後,李世民致函竇建德說:「趙、魏地區,歷來為我大唐所有,現被您侵奪,只因為淮安王被俘受到您的禮遇,又蒙送回同安公主,所以彼此真誠相待放棄舊怨。王世充最近與您修好,但已有多次反覆,現在王世充的滅亡就在眼前,卻花言巧語引誘您,您於是就率領三軍之眾來聽從調遣,千金的軍費白白為別人而消耗,實在不是上策。如今與您的前哨相遇,他們不堪一擊,您與王世充還沒能相見,能不心中有愧嗎?我所以稍挫您的銳氣,是希望您能聽從善意的勸告,如果您不聽,恐怕將會後悔莫及。」

  四月,唐益州行台左僕射竇軌率領巴、蜀兵馬前來與李世民會師攻打王世充,唐軍的兵力已經達到十幾萬,士氣大增。

  竇建德在虎牢受阻不能前進,停留了一個多月,打了幾仗都未能取勝,將士們人心思歸。三十日,李世民派王君廓率領一千多輕騎搶奪竇建德的運糧隊,再次打敗了他,並俘獲竇建德的大將軍張青特。

  凌敬對竇建德說:「大王您不如出動全部兵力渡過黃河,攻取了懷州、河陽,派重將守衛,又擂響戰鼓豎起戰旗,翻越太行山,進入上黨,略地汾州、晉州,奔赴蒲津,這樣做有三點好處:一是進入無人之境,取勝可以說是萬無一失;二是開拓了疆土可以招兵買馬,國勢更加強盛;三是關中的唐受震駭,鄭國洛陽之圍自然會解除。眼下的計策,沒有比這更妥當的了。」

  竇建德準備按照凌敬的建議行事,但是王世充連續不斷地派人來告急,王琬、長孫安世也日夜哭泣,請求竇建德援救洛陽,又暗地裡用金玉收買竇建德手下的將領,阻撓凌敬的計劃。

  諸將都說:「凌敬是個書生,哪裡懂得打仗的事,他的話怎麼能聽呢?」

  於是竇建德向凌敬道歉說:「現在大家士氣很高,這是上天在幫助我,趁此機會決戰,必定能大勝,不能照您的意見辦了。」

  凌敬再三爭辯,竇建德很不高興,命人把他架了出去。

  竇建德的妻子曹氏對他說:「祭酒凌敬的話不能不遵從。現在大王從滏口趁唐國空虛,連營漸進奪取山北並、代、汾、晉等地,又藉助突厥的軍隊向西抄掠關中,唐軍必然回師自救,還用擔心鄭國的東都之圍不解嗎?如果在此地停頓不前,磨滅了士氣,消耗了財力,要想成功,是沒有指望的。」

  竇建德一聽,很不高興,就訓斥她說:「這不是一個女人能懂的!我來救鄭,鄭如今處境很危急,就要亡國,我棄他而去,是畏懼敵人而背信棄義,不能這麼做。」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