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六、
2024-10-04 09:36:47
作者: 納川
大業十二年(616年)七月,楊廣因北方多事,不顧群臣反對,離開長安前往江都巡幸,杜伏威部正好就在江都眼皮子底下,為了保障皇帝巡幸的安全,隋派出虎牙郎將公孫上哲率軍前往鎮壓,雙方戰於鹽城(今江蘇鹽城),公孫上哲軍隊被全殲,隨後,隋朝又派大將陳棱帶八千精銳討伐杜,陳、杜多次交手,畢竟陳棱的軍隊訓練和器械遠強於杜,杜伏威軍連連失利。但陳棱兵力不多,想剿滅杜伏威也不容易,雙方打成僵持狀態。
同年十二月,隋煬帝車駕到達江都,護駕驍果十餘萬人,聲威赫赫。按理隋軍應該軍心大振,杜伏威難逃滅亡,不料正是楊廣的到達給了杜伏威崛起的機會。
當年正好是大荒之年,老百姓本來就已走投無路,再加上被官府如此壓榨,終於造成了一場大飢謹。據記載,老百姓先是吃樹皮樹葉,後煮土為食,「諸物皆盡,乃自相食」。又弄到了人吃人的程度,於是大量百姓揭竿而起,杜伏威乘機吸收了大批手下,勢力迅速膨脹。
這時杜伏威與陳棱強弱之勢已經倒轉,於是主動向陳挑戰。陳棱也知道戰局不利,因此龜縮不出,任由杜伏威自己去耀武揚威。
杜伏威於是就用激將法,派使者給陳送了一套婦女衣裳,並給陳棱起了一個外號叫陳姥(就是陳老太太的意思),到處宣揚,刺激陳棱。
陳棱怒火中燒,果然帶領全軍出戰。這一仗打得十分激烈,杜伏威親自上陣,不小心被一員隋將暗箭射中,杜怒吼說:「不殺了你,箭矢不拔!」
然後就直衝過去,把那嚇呆了的射手斬於馬下,又拿著那個弓箭手的首級連續殺了幾十人,隋軍士氣大挫,被打得幾乎全軍覆沒,陳棱單騎逃回江都去了。
請記住𝕓𝕒𝕟𝕩𝕚𝕒𝕓𝕒.𝕔𝕠𝕞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杜伏威趁勢擴大戰果,占據了高郵、歷陽等重鎮,並在歷陽自稱總管,封輔公祏為長史。
這時的杜伏威吸取了以前的教訓,從部隊中挑選最精銳的士兵組成自己的衛隊,稱為 「上募」,兵力為五千人。
杜把「上募」作為自己的子弟兵,平時非常寵愛,但要求也非常嚴苛,每戰必以「上募」為先鋒,戰後檢查每人身上的傷痕。如傷在背後,即刻處斬,因為那表明其臨陣退後。
每次戰勝後,杜伏威都把搶掠到的資財賞給全軍。如果手下戰死,就以死者的財產甚至妻妾殉葬,因此杜所部皆為杜伏威盡死力,人自為戰,所向無敵。
杜伏威號令所到之處,江淮間各路小起義軍爭相歸附,郡縣紛紛投降。杜伏威非常討厭官員貪污,於是就下令凡官吏貪污者無論輕重一律處死,於是大得人心。
大業十四年(618年),江都兵變,宇文化及弒殺楊廣,委任杜伏威為歷陽太守,杜伏威沒有接受。同年,他向東都(今河南洛陽)越王楊侗,也就是皇泰主稱臣,被封為楚王,拜東道大總管。
武德二年(619年)九月,李子通先下手為強,率主力圍攻江都。陳棱兵微將寡,只得分別向杜伏威、沈法興求救。因為陳棱此時也尊奉洛陽皇泰主,和杜伏威名義上成了一夥的了。
沈法興是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
他出身於官宦世家,父親沈恪,是南北朝時期陳朝的官吏,官至特進、廣州刺史。
沈法興在隋朝大業(605年-618年)末年,擔任吳興(今浙江湖州)郡守。當時,東陽農民起義軍首領樓世干舉兵反叛朝廷,攻城略地,隋煬帝楊廣下詔命令沈法興與太僕丞元佑一同討伐樓世干。
義寧二年(618年),宇文化及在江都(今江蘇揚州)發動兵變,弒殺隋煬帝。
沈法興自認為世居南方,家族世代都是郡中有聲望的大姓,同姓宗族就有幾千家,便與元佑的部將孫士漢、陳果仁擒住元佑,以誅討宇文化及為名起兵。
三月,沈法興從東陽出發,邊行軍邊收集兵馬,往江都趨進,攻下餘杭郡(今浙江餘杭區),待進發到烏程(今浙江湖州)時,已擁有六萬兵馬。
毗陵(今江蘇常州)通守路道德領兵抵禦沈法興,沈法興與他約定連兵,借會盟之機襲殺路道德,進據毗陵城。
當時齊郡農民起義軍首領樂伯通占據丹陽(今江蘇丹陽),為宇文化及守衛該城,沈法興派遣陳果仁攻陷丹陽。於是沈發興就占據了長江以南十幾個郡,自稱江南道總管,承制設置百官。
武德元年(618年)八月,沈法興聽聞越王楊侗即位,是為皇泰主,沈法興便上書楊侗,自稱大司馬、錄尚書事、天門公,承聖旨設置百官,任命陳果仁為司徒,孫士漢為司空,蔣元超為尚書左僕射,殷芊為尚書左丞,徐令言為尚書右丞,劉子翼為選部侍郎,李百藥為府掾。
武德二年(619年)八月,沈法興攻克毗陵後,認為江、淮以南只須自己發令調遣即可平定,於是自稱梁王,建都毗陵,建年號為延康,設置百官。
沈法興性情殘忍,崇尚嚴刑,將士稍有過錯,就立即斬首,他的部下因此產生叛離怨恨之情。
當時,杜伏威占據歷陽,陳棱占據江都,李子通占據海陵,都手握重兵,均有窺伺江南的意圖。沈法興三面受敵,軍隊屢次戰敗。
聽說李子通進攻江都,杜伏威和沈發興兩個人自然誰也不願意李子通占領江都,於是都派出援軍。杜伏威是親自領兵,沈法興則派出自己的兒子沈綸。
兩股援軍本來就是相互防範的對手,現在更是各懷鬼胎。
李子通抓住杜、沈雙方互不信任的弱點,派出小部隊化裝成沈部夜襲杜伏威,杜伏威果然上當,怒火中燒下立刻突襲沈部,兩路援軍先打成一團。
李子通於是得以全力進攻江都,陳棱勢不能支,棄城而逃,投奔杜伏威去了。
李子通占領江都後,以得勝之師進攻沈綸,沈兵敗逃走。三大勢力中本以杜伏威兵力最強,結果反而讓李子通取巧占領了江都,杜伏威對此深惡痛絕,但大局已定,也只好憤憤收兵。
李子通隨即自稱皇帝,國號吳。
這時李淵已經消滅了西北的割據勢力薛舉、李軌,開始謀求關東。李淵派出使者向杜伏威招降,杜伏威就於武德二年九月十二日(619年10月24日)宣布歸降唐朝,受封為淮南安撫大使,後來又逐步升官到東南道行台、尚書令、楚王,最後在武德三年升級為總管江淮以南諸軍事、吳王,賜姓李。
武德三年(620年),李子通全力進攻沈法興,渡江攻克了沈的重鎮京口,又擊殺了沈派來迎擊的大將蔣元超,沈主力喪失殆盡,只得放棄丹陽、毗陵,逃回吳郡老家。
趁李、沈交戰,杜伏威以輔公祏為主將,闞陵、王雄誕為副將(這二人是杜的養子,軍中號稱大將軍、小將軍),領數千精銳進攻李剛剛奪取的丹陽。但時機沒掌握好,沈法興敗得太快,李子通得以親率主力數萬迎戰,軍容極盛。輔公祏眼看寡不敵眾,情急之下活用了杜伏威對「上募」的那套手段,輔挑選千人持長刀為前鋒,又以千人緊隨其後,自己領其餘兵力再緊隨其後,發出命令:「前陣有退後者,後陣斬之。」
江淮軍本就剽悍,再有如此嚴酷的軍法,自然人人奮勇向前,尤其前鋒的長刀陣更是有進無退。雙方一接戰,李子通部氣為之奪,當即敗退。
輔公祏忘記了自己兵力過少,下令追擊,結果反而被逼急了的李子通軍擊敗,從追擊者淪為逃跑者。
當夜,李子通因取勝而輕敵,紮營不設防備,王雄誕力勸輔公祏乘機夜襲。
輔過于謹慎不敢出擊,王雄誕乾脆擅自領了幾百人自行出擊。王雄誕在李子通營中大肆縱火,李子通猝不及防,大敗潰散,幾萬人一夜間散個乾淨。
這一仗是杜伏威與李子通之間的決戰,關係到江淮的霸業,杜伏威軍先勝後敗最後全勝,戲劇性地擊破數倍於己的李子通主力。
武德三年六月初一(620年7月5日),唐朝徙封杜伏威為吳王,賜姓李氏,加授東南道行台尚書令。同年,擊敗李子通,將根據地遷至江南的丹陽(今江蘇南京)。
戰敗後,李子通守不住江都,只得主動撤往京口(今江蘇鎮江),又逃往太湖,長江以西之地盡為杜伏威所有。
李子通隨即收集餘部,又聚集了二萬餘人,這時李的地盤已歸杜所有,勢力又遠不如杜,只好向沈法興下手。
李子通突襲沈法興的老巢吳郡,沈根本沒來得及恢復元氣,自然不是李的對手,結果只剩幾百人逃了出來,打算投奔同鄉聞人遂安。不料又和聞人所部起了衝突,沈落水溺死,江淮三大勢力之一的沈法興就此出局,從起兵到滅亡僅三年時間。
李子通滅沈法興後勢力又有所恢復,為永絕後患,杜伏威於武德四年(621年)十一月派王雄誕進攻李子通。
李領精兵據守獨松嶺與王相持,王看出李色厲內荏,派人多造旗鼓,夜間則虛設燈火,盡力製造數十萬大軍的假象。
可能是上次被夜襲留下了嚴重的心理陰影,李子通草木皆兵之下,居然自行燒了營帳,連夜全軍撤退。
王追擊到杭州城下,李部崩潰,李子通窮蹙投降,被杜伏威獻俘給李淵,就此被軟禁在長安。
消滅李子通後,杜伏威又派王雄誕進攻江淮間其他割據勢力。汪華、聞人遂安等紛紛投降,杜伏威完成了江浙的統一,盡有淮南、江東之地。